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讲: 徐志摩作品鉴赏
2
徐志摩:新月派的绅士风情 关于“新月派” 徐志摩诗歌:“爱、美、自由” 代表作:《偶然》 音乐美
3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4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6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徐志摩的爱情婚姻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1922年徐与张在柏林离婚。这段婚姻被徐比喻为小脚与西服的搭配。
7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徐志摩的爱情婚姻 林徽音的诗歌欣赏 燃起了徐志摩心中爱的火花。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林徽音的诗歌欣赏
8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徐志摩的爱情婚姻 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至于林徽音为何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9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徐志摩的爱情婚姻 爱的伴侣--陆小曼,带给徐爱的热烈,同时又带来无尽的烦恼。陆小曼聪慧活泼,通音乐、绘画,且有小说、剧本行世。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曾留学美国西点军校、时就职于北平警察局的王赓为婿。小曼生性活泼,其夫则严谨有度,不苟言笑。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相爱,这段时间正是林徽音芳心已定,徐志摩极度空虚之际。后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10
新月派 1923年3月,徐志摩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其成员有胡适、陈西滢、杨振声、林徽因等,多有欧美留学经历。稍后闻一多、余上沅、梁实秋、熊佛西、沈从文等亦加入。
11
新月派 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代表是闻一多、徐志摩,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精神,徐的理想主义、人道主义影响颇大。后期由于闻的兴趣逐渐转向学术研究,徐为新月领袖,,作品多有徐式苍白迷惘的倾向。 徐去世后新月派走向衰落。 新月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突出的贡献在于新诗的格律性方面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
12
新月派(二) 启发者:泰戈尔 开创者: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 理论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女杰:凌叔华、方令孺、林徽因
后起之秀:卞之琳 凌叔华与丈夫陈西滢
13
1925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翻译
14
诗人影集(一)
15
诗人影集(二) 诗人影集(二) 1924泰戈尔访华时与林徽因担任翻译陪同
16
诗人影集(三) 再别康桥 徐志摩祖居 硖石西山白水泉徐志摩现墓地
17
诗人手迹 《翡冷翠的一夜》代序片断 致林徽因书 致陆小曼
18
徐志摩一生三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19
徐志摩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0
徐志摩与剑桥 志摩到了英国而不能从罗素游,他随点沮丧,但他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且交上了新朋友。在十一月写给父亲的家书他说: “儿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益发开展,求学兴味益深,庶几有成,其在此乎?儿尤喜与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蓗,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 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档案可见,志摩到伦敦不久就申请入学。那时他在学业上显然还是继续政治、社会方面的深造;他的生活基本上是快乐的。 志摩在伦敦的中国人中,首先认识了陈源,然后又见到政坛名人林长民---那时候林氏带着他十六岁的女儿林徽因。
21
林徽音离开伦敦到苏格兰读书之后,徐志摩感到百无聊赖,就在此时,他和林长民一起参加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在那认识了剑桥王家学院院友狄更生(G. L
林徽音离开伦敦到苏格兰读书之后,徐志摩感到百无聊赖,就在此时,他和林长民一起参加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在那认识了剑桥王家学院院友狄更生(G. L. Dickinson)。他见志摩烦悉,就劝他到剑桥换环境,而志摩接受了狄更生的劝导,转学到剑桥王家学院去了。 徐志摩写诗的生涯自剑桥开始。剑桥当时文风顶盛,加上志摩一到伦敦就交上了一班文艺界的“名士”,和因爱情而思想精神负累加重时,写诗以抒情消愁言志 。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 数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然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22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渡。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他的痛苦明显不是别的,乃是林徽音已回中国,而又没有半点要和他结婚的迹象。生活是恼人的,但也有它美丽的一面。本来在民国十年秋志摩已开始认识剑桥,但民国十一年的春天是特别可纪念的。他深深爱上剑桥的自然胜景,特别是那一流清浅的康河。他称自己是个自然崇拜者。他所写有关剑桥的诗文,有些已成了中国新文学的瑰宝。 志摩在英国不但成了个诗人
23
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他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认为他在美国是读死书,在英国是读活书,这本大活书包括自然。前者是被迫的,后者出乎自愿,或更好说是出乎求知的纯情。结果,他在美国无非是“一肚子后悔” 在剑桥则: 恍登万丈高峰,猛回头惊见 真善美浩瀚的光华,覆翼在 人道懦动的下界,朗然照出 生命的经纬脉络… …正如宛次宛士所谓 “通我血液,狭进心脏”有“镇驯矫饬之功”… 所以他作结论说,“这分别不能算小。”是的,不能算小。
24
徐志摩诗歌
25
徐志摩的创作分期 1927年为界 前期(1921——1927),是“理想—浪漫”期,在此期间,写作并结集出版《志摩的诗》和《翡冷翠的一夜》,前者侧重对理想的追求,后者则主要表现爱情思绪。 (《雪花的快乐》等) 后期(1927——1931)为“迷惘—沉落”期,由于其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破灭,加上个人生活上的种种不愉快,思想日趋沉落,而诗作也倾向于感伤苍白。(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 两个时期的分界之作:《偶然》、《丁当—清新》
26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27
《偶然》解读 题解: 苏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8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扎西拉姆·多多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29
思 考 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 你赞同吗?为什么?
30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31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克里丝荻娜·罗塞提(1830—189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的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
32
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33
形式的完美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
34
(1)诗题与文本 ;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 ,构成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
张力结构: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1)诗题与文本 ;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 ,构成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
35
象征性 (2)诗的内部; 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 (3)意象与意象
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放的光亮"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
36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_仓央嘉措
37
徐志摩的散文
38
徐志摩的散文有以下特色: 一是富于奔腾不羁的想象,五彩缤纷,天花乱坠,笔调轻盈飘然,语言华丽夸饰,与周作人坐在苦雨斋里从容谈草木虫鱼完全是两个境界。 二是元气淋漓的感兴,在他眼里万物皆有情、随手拈来都是诗情画意。 三是真挚地吐露内心情愫,满纸是心里话,绝不矫饰作态。 缺点也很显著,它风格华丽则不免繁复,轻盈有时流于轻佻;缺乏节制和锤炼,在遣词造句上稍嫌粗糙;文章全无结构,每每能发而不能收,结尾处缺乏劲力。
39
我再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 你们记得有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 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 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 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猛虎集.序》
40
问题思考 一、文章有四节,每一节分别在写什么内容? 二、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描画的? 三、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四、请找出文中可以表现出徐志摩散文诗化的句子。
41
初到康桥
42
寻找罗素
43
大师狄更生
44
我所知道的康桥 白天 早晨 黄昏 自然的风光 河上的春光 郊游的恬适 数大便是美
45
第四节 重点分析 主旨:描述初春时,康桥从早晨 到黄昏的自然风光 首段:康桥初春早晨的自然风 光 第二段:描写康河岸上烂漫的春 光 第三段:春假骑自行车郊游的闲 适愉快 第四段:康桥黄昏时美丽景色
46
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桥·读法指导》里,有过较中肯的分析。他说:“大概本篇作者所以能写成这样的文体,一半从他的品性,一半以他的教养。他是个偏于感情的人,热情奔放,往往自己也遏制不住,他精通西洋文学,西洋文学中有所谓散文的一个部门,娓娓而谈,舒展自如,在自来我国文学中是不很发达的。他那品性与教养交叉在一点,就产生了他的自由的文体。”
47
修辞手法探析 一、本文中用了许多“比喻”的句子,请你列举出来。
第一段:“地形是海浬的清波”、”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的棋子”、“彷佛是招来人们的祈祷,参差地翳入天听”“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 第二段:“小雪求试探春信的小使”。 第三段:“一致享受这双轮舞的快乐”、“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 第四段:“艳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的像是万盏金灯” │在这文章里运用“比喻”,可使抽象的描写具体化,使读者易于了解题会,也使文章显得活泼,以及景物栩栩如生
48
二、本文运用了许多“拟人法”的句子,请你列举出来
第一段:“妩媚的康河的也忘不见踪迹”、“春这胜利的晴空彷佛在你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彷佛在那里回响” 第二段:“怯怜怜的小雪求是探春信的小天使” “窈窕的莲馨”“爱热闹的克罗克斯”“耐心可的蒲公英与雏菊” 第四段:“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
49
三、本文中用了许多“排比”的句型,请你将它们列举出来
第一段: “顷刻间这田野天深了颜色……顷刻间这周遭弥漫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彷佛在你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彷佛也在那里回响。” 第二段: “关心时上的台痕,关心拜草里的鲜花,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怯怜怜的小雪求是谈春信的小使,铃兰屿香草适欢喜的初声” ─在文章中运用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所描写的文章,在内容上有更清楚的层次感
50
四、“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 这两句是运用顶真及回文的修辞法,如此撰写的作用河在? 答: 1它的作用在加强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就本句而言,可使读者感受到康桥一地的人,喜欢在村舍栽种林荫,所以这里有许多林荫之美 五、“败草里的鲜花”是使用何种修辞? 答:这段文具是用腐败的草,来衬托春天鲜花的美好。因此这段文具用的是“映衬法”
51
六、本文中除了视觉的句子,还有许多听觉得描写,请将它指出
答: 1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旨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 2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 3彷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意入天听 4“春!”这胜利的晴空彷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彷佛在那里回响 5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鸟鸣 6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