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丝 虫 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丝 虫 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丝 虫 病

2 【概述】 丝虫病(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
早期: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晚期:淋巴管阻塞,可引起乳糜尿、鞘膜 积液、象皮肿等。 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血内有微丝蚴的丝虫感染者。

3 顽固的乳糜尿、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象皮肿等很难彻底治愈,影响劳动力甚大,亦可因局部慢性溃疡而招致全身性细菌感染,危及生命。
本病对生命威胁不大,如能早期和彻底治疗,一般可很快恢复健康。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形成慢性则疗效差。 顽固的乳糜尿、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象皮肿等很难彻底治愈,影响劳动力甚大,亦可因局部慢性溃疡而招致全身性细菌感染,危及生命。

4 【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内的丝虫,目前公认的有8种: 淋巴系统:班氏吴策线虫(简称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简称马来丝虫)
帝汶布鲁线虫(简称帝汶丝虫) 人体皮下组织:罗阿罗阿线虫(简称罗阿丝虫) 盘旋尾线虫 (简称盘尾丝虫) 链尾盖头线虫(简称链尾丝虫) 人体腔:常现盖头线虫(简称常现丝虫) 欧氏曼森线虫(简称欧氏丝虫)

5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 体细如丝,乳白色,两头稍尖,表面光滑。
班氏丝虫雌虫长58.5~105毫米,雄虫明显的细小,体长仅28~42毫米。马来丝虫较班氏丝虫短小。 雌雄异体,寄生在人体的大淋巴管和淋巴结,互相缠绕,以淋巴液为食。 当雌雄虫体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6 夜现周期性: 白天 淋巴系统 微丝蚴 血循环 夜间 昼现周期性: 多丛集在肺毛细血管内 才出现在外周血液 即四肢等处的血管中
病人作息规律颠倒,微丝蚴白天出现于外周血液中。

7 在外周血液出现的高峰时间: 班氏微丝蚴:夜晚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夜晚8时至次晨4时 因此检查丝虫病的抽血时间是在夜里。

8 【生活史】 中间宿主 蚊虫 终宿主 人 雌蚊叮咬微丝蚴阳性患者时, 微丝蚴被吸入蚊胃内,经2~7 小时脱鞘,穿过胃壁,经腹腔
进入胸肌,约1~3周经二次 脱皮,发育成传染期幼虫,离开 胸肌,移行至蚊吻下唇,再叮咬 人时,侵入人体。 中间宿主 幼虫在蚊体内发育 蚊虫 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部 分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 育过程中死亡,部分幼虫到达 淋巴管或淋巴结,经8~12个 月发育为成虫,交配后,产生 微丝蚴。 终宿主 成虫在人体内发育

9 寿命: 成 虫:可达10年以上。 微丝蚴:在人体内,约为2~3个月;在体外 4℃时可存活6周。

10 【流行病学】 (一)流行情况 班氏丝虫病分布很广,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大洋 洲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
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主要为南亚和东亚。 在我国已证实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 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15个省市及自治区均有本 病流行,尤以沿海地区最严重。

11 马来丝虫还可在猴、猫、犬、穿山甲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其中以黑什猴为主要保虫宿主,自然感染率可高达70%。
(二)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 ●无症状的带虫者 马来丝虫还可在猴、猫、犬、穿山甲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其中以黑什猴为主要保虫宿主,自然感染率可高达70%。

12 (三)传播途径 通过雌蚊叮咬传播。 斑氏丝虫病:淡色库蚊、致乏库蚊 马来丝虫病:中华按蚊

13 (四)易感人群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20~50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0岁以下者少有体征。 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20~50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0岁以下者少有体征。 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14 (五)感染季节 气 温:20~30℃ 相对温度:75%~90% 感染季节:多在5~10月

15 【病理原因】 幼虫 人体皮肤 成虫 代谢产物、虫体子宫内排泄物 全身性过敏反应、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 周期发作的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丝虫热
幼虫 人体皮肤 成虫 代谢产物、虫体子宫内排泄物 全身性过敏反应、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 周期发作的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丝虫热 晚期:淋巴组织的病理改变及继发细菌感染

16 1、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3、隐性丝虫病

17 1.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代谢及虫体分解产物及雌虫子宫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随之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18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 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积,出现凹陷性淋巴液肿。 以后淋巴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致淋巴管闭塞。 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期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 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组织。 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

19 图中可见数个切断的死虫体,周围有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反应

20 (1)象皮肿(elephantiasis):
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 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 继之,组织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 最后发展为象皮肿,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或出现疣样肥厚。

21 患者,男性,32岁。 1991年5月,他的右脚突然肿大起来,颜色“鲜红鲜红的”,明显感觉到肌肉发肿,疼得下不了地,隔上3天后,似乎又没有继续变肿了,好上一阵子后又继续变肿。“这样不断肿大了大概3年,就变得如现在这般粗了。” 现在已经没有继续肿大,也不感觉疼痛,行动稍微有点障碍。但如果喝酒或者阴雨天,明显感觉疼痛,身上关节的淋巴处也会肿起来。“右腿有根筋,看上去就像一条红色的丝状虫子。”

22 重庆荣昌县30年来首例丝虫病患者钟燕因丝虫病而肿“胖”的左脚。患病8年后,才得到确诊。

23 丝虫病晚期的下肢象皮肿

24 (2)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 但也有少数病人系由于急性炎症反应所致,故在消炎后即可恢复。

25 (3)乳糜尿(chyluria): 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后所致的病变。

26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27 3.隐性丝虫病  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水平显著升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中下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

28 【临床表现】 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上、下肢的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 、部淋巴系
临床上以四肢淋巴结或淋巴管炎及象皮肿最为常见。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 、部淋巴系 统中,如下肢、阴囊、精索、 肾盂等部位。 临床上以腹部症状及精索、 附睾、睾丸、阴囊等的 炎症和结节较多见。

29 潜伏期:4个月至1年不等。 感染丝虫后有半数不出现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成为“无症状”的感染者。

30 (一)早期(淋巴组织炎性病变期)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发热、腹股沟和股部淋巴结肿痛,然后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向下蔓延发展,即所谓“逆行性或离心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皮内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一片弥漫性红肿、发亮,有压痛及灼热感,状似丹毒,称“丹毒样皮炎”,俗称“流火”。一般持续2~3日。 2.丝虫热: 周期性寒战高热, 2~3日后自退。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所致。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3.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附睾肿大压痛。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蚴虫移行所引起的症状): 畏寒、发热、咳嗽及哮喘等。

31 (二)晚期(淋巴阻塞性病变期)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常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觉。 2.鞘膜腔积液:
常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觉。 2.鞘膜腔积液: 阴囊增大,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 3.乳糜尿: 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尿呈乳白色,常于高脂肪饮食后加重。若混有血液时可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下层为粉红色或红色沉淀。 4.象皮肿: 常于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多见于下肢。早期表现为皮肤增厚,继而不断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出现折沟、疣状结节,下肢变粗大。局部可继发感染而形成慢性溃疡。

32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和分类 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2.微丝蚴检查
 1.白细胞总数和分类  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2.微丝蚴检查  是确诊丝虫病主要依据。 3.活组织检查   血中微丝蚴检查阴性者可取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病变组织活检,确定诊断。

33 病原诊断 血检微丝蚴: 一般在晚10时至次晨2时间验血,阳性率较高。 可于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 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丝蚴。
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成虫检查法: 1)直接查虫法:对淋巴系统炎症正在发作的患者,或在治疗后出现淋巴结节的患者,可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查成虫。 2)病理切片检查:将取下的可疑结节,按常规法制成病理切片镜检。若为丝虫性结节,可见结节中心有成虫,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34 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检测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抗原: 单克隆抗体,其检出率可达90%左右

35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季节丝虫病流行区居住史、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予以诊断。

36 诊断标准: 1、微丝蚴血症 1.1、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1.2、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确诊病例:具备1.2。

37 2、急性丝虫病 、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有反复发作的非细菌感染性肢体(或阴囊、女性乳房)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局部疼痛、触痛、肿胀、温热感,或有丹毒样皮炎,症状持续超过3天,伴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 注:马来丝虫病急性炎症局限于肢体。 、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阳性。 疑似病例:具备2.1、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2.3或疑似病例加2.4。

38 3、慢性丝虫病 较长期流行区居住史。 有不对称性肢体淋巴水肿、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以及阴囊或女性乳房肿大(马来丝虫病慢性体征局限于肢体淋巴水肿、象皮肿,且肿胀处限于膝、肘关节远端)。或兼有2.2的表现。 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阳性。 在尿、淋巴液、鞘膜积液(或其他抽出液)内查见微丝蚴,在淋巴管、淋巴结内查见成虫,或在病理组织切片查见丝虫断面。 疑似病例:具备3.1、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或3.3或3.4。

39 【鉴别诊断】 1、丝虫病所致的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及丹毒样皮炎: 细菌引起者 ● 中毒症状重 ● 局部疼痛与压痛明显 ● 淋巴管炎自下而上
● 中毒症状重 ● 局部疼痛与压痛明显 ● 淋巴管炎自下而上 ● 局部淋巴结发展 ● 中性粒细胞升高 细菌引起者

40 2、丝虫病所致的精索炎与附睾炎: ● 在附睾内 ● 常粘连一起 ● 不痛 ● 少有反复发作 结核性附睾炎

41 3、乳糜尿 腹腔淋巴结核 肿瘤

42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个体治疗 群体治疗 二、对症治疗

43 个体治疗 班氏丝虫病: 一般用海群生(乙胺嗪) 总剂量4.2g
7天疗法(总量70~84mg/kg),即每次0.2g,每天3次,连服7天(成人量,儿童用量应递减,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严重疾患者应缓治或免予治疗,下同)为一疗程 需复治2~3个疗程,间隔半月以上。

44 马来丝虫病 : 一般用海群生 总量2g 4天或2天疗法(总量33~40mg/kg),即0.5g顿服,连续4天或0.5g,每天2次连续2天,复治2~3个疗程,间隔半月以上。 对微丝蚴密度较高者,首次治疗宜用海群生1g,10天微量递增疗法(即第1~4天,每天12.5mg;第5~7天,每天25mg;第8~9天,每天50mg;第10天补足1.0g顿服)。

45 群体治疗 班氏丝虫病 : 1、人群微丝蚴率在10%~20%的地区,于血检普查后,采用全民普服0.3%海群生药盐6个月(海群生总量约9g),对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再用海群生3g 5天疗法,即每次0.3g,每天2次,5天为一疗程,治疗2~3个疗程,间隔半月以上。 2、人群微丝蚴率在5%~10%的地区,于血检整群抽样调查后,全民普服0.3%海群生药盐6个月。 3、人群微丝蚴率在5%以下地区,采取普查,对微丝蚴血症者用海群生3g 5天疗法治疗2~3个疗程,间隔半月以上。

46 马来丝虫病: 1、人群微丝蚴率在5%~10%的地区,采取普查,对微丝蚴血症者用海群生总剂量2g的4天或2天疗法治疗3~4个疗程,间隔半月以上;亦可采取全民普服0.3%海群生药盐4~6个月。 2、人群微丝蚴率在5%以下地区,采取普查,对微丝蚴血症者用海群生2g的4天或2天疗法治疗2~3个疗程,间隔半月以上。 3、群体治疗时间以冬、春季节为宜。

47 乙胺嗪的枸橼酸盐称海群生。 【抗虫作用和临床应用】服用乙胺嗪后,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微丝蚴迅速从患者血液中减少或消失。对淋巴系统中的成虫也有毒杀作用,但需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 在体外,乙胺嗪本身或服过乙胺嗪的动物血清,对微丝蚴和成虫并无毒杀作用。其抗虫作用机制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其分子中的哌嗪 部分使微丝蚴之肌组织发生超极化,失去活动能力,以致不能停留于宿主周围血液中;再一是破坏微丝蚴体被之完整性,使其易于遭受宿主防卫机制的破坏。 【不良反应】乙胺嗪本身毒性较低而短暂,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头痛、无力等。但因丝虫成虫和蚴虫死亡释出大量异体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则较明显。表现为皮疹、淋巴结肿大、血管神经性水肿、畏寒、发热、哮喘,以及心率加快、胃肠功能紊乱等。一般于给药之日开始,持续3~7天。

48 对症治疗 1、急性丝虫病(肢体、阴囊、女性乳房) 应用消炎镇痛药,急性症状缓解后停药。对下肢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流火)患者,如能于发作预兆期服消炎镇痛药,可明显减轻急性症状或制止发作。合并细菌感染者需给予抗菌治疗。

49 慢性丝虫病 1、肢体淋巴水肿、象皮肿 烘绑疗法:对患肢采用辐射热或微波透热烘疗后用弹性绷带包扎。每天1次,前者每次1h,20次为一疗程,休息半个月,进行下一疗程;后者每次30min,15次为一疗程,休息2个月,进行下一疗程。在烘疗和休息期间,白天均需用弹性绷带持续包扎患肢,治疗2~3个疗程。 兼有足癣的患者,用抗霉菌治疗以控制霉菌感染。

50 乳糜尿 一般治疗:发作期间注意休息,忌食油类、肉类和蛋类食物。出现乳糜凝块、排尿困难和尿潴留者,应减少饮水量,以手按摩下腹部;或用中链油(MCT)代替普通食用油脂,能迅速解除病人痛苦。MCT用量为成人每次服4~5g,每天3次,连服1月为一疗程,可间隔服2~3个疗程。 发作频繁,病情严重病例可采用硝酸银灌注或手术治疗。

51 鞘膜积液 手术治疗:鞘膜积液量多者用鞘膜翻转术治疗。

52 媒介防治 1、结合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清除蚊媒孳生地。 2、提倡使用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和应用驱蚊剂。 3、在有嗜人按蚊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可结合疟疾防治开展杀虫剂室内灭蚊。

53 盘尾丝虫病 罗阿丝虫病 流行地区 非洲西部和中部 非洲西部 传染源 病人 病人、猴 中间宿主 马蝇或红蝇 临床表现 1、成虫引起的皮下结节:感染后1年左右,直径2~10mm或以上,较硬,不痛。一般3~6个,全身均可分布。 1、反复发作的皮肤肿胀(“卡拉巴肿块”):伴红、热、痒及胀痛,直径5~10mm,常突然发生,历时约2~3天,以上肢多见。 2、微丝蚴引起的眼部损害:点状角膜炎、永久性角膜疤痕、视神经萎缩、失明(河盲症) 2、眼周肿胀,视线前有船形物移动。 3、丝虫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 3、偶可引起脑膜脑炎 4、浅表淋巴结炎:腹股沟或腹部淋巴结肿大,成为一悬吊的囊状肿块 病原诊断 取薄片皮肤,置玻片上撕碎,加生理盐水直接镜检,可发现活动的微丝蚴 白昼取血及肿胀组织中找到微丝蚴 治疗 1、乙胺嗪(海群生):对微丝蚴有效,对成虫无效。 乙胺嗪:对成虫及微丝蚴均有作用。 2、苏拉明:对成虫有效 3、皮下结节手术摘除

54 谢谢!


Download ppt "丝 虫 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