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千變萬化的歌曲風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千變萬化的歌曲風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千變萬化的歌曲風貌

2 吟唱讚頌的曲調 再西元十七市繼以前的歐洲大陸,無論是人民的生活、國家的政治方針,亦或是文學作品,多半和宗教都有密切的相關。
也就是這樣的原因,作家、音樂家們,紛紛創作諸多頌揚宗教信仰的作品,一直到巴洛克時期,發展的愈發繁盛。以音樂之父巴赫為例,他在宗教音樂的創作不遺餘力,對他而言,創作音樂是為了要榮耀上第,滿足自己的信仰。從不曾離開過德國的巴赫,創作了諸多作品給他擔任指導的李拜堂和唱詩班,諸如清唱劇、彌撒曲、神劇

3 等的作品陸續問世,《馬太受難曲,作品244》(Matthaus Passion,244)便是其中之一。

4 詩與曲的完美結合 從十八世紀後半時期開始,由於作曲家主觀表達內心感受,再加上當時的作家,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席勒、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年)等人將浪漫時期的詩文創作帶向高峰,影響了許多作曲家將詩文與曲調結合,因而做出一首首扣人心絃的藝術(Lieder,英義Art song)。其中做多產的舒伯特用德文做有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自此德文的藝術歌曲創作便逐日興盛,另外還有舒曼與查理.史特勞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年)都是藝術歌曲的多產作曲家。

5 六百多首藝術歌曲,首首雋永優美 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生於維也納,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在他短暫的一生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極為崇拜貝多芬,生前曾經兩度前往造訪這位樂聖,但在第一次拜會時,兩人並未有見面,舒伯特只留下自己的樂譜就離去了。1827年,貝多芬在臨死前才看見舒伯特的樂譜,並慨嘆未能認識舒伯特是一件憾事。舒伯特終於在那年見到了貝多芬,但是當時貝多芬已病入膏肓,不能和他談話了。十四天後貝多芬去世,舒伯特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並且在靈柩邊執紼,一直隨著貝多芬的遺體走到墓地。

6 六百多首藝術歌曲,首首雋永優美 舒伯特希望將來能葬在貝多芬身 邊,沒想到貝多芬死後第二年,舒 伯特也英年早逝。朋友依其心願將
他葬在貝多芬身邊。 後來奧地利政府在維也納的中央公 墓,專闢一個音樂家的墓園。貝多 芬和舒伯特的墳墓也一樣移到中央 公墓。但在原來的十八區公園內, 仍遺留兩個並列的墓穴供人憑弔。

7 六百多首藝術歌曲,首首雋永優美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 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種平衡,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 他音樂與文字間不分從屬,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原先運用許多德文詩詞來創作,但因內容取材越來越豐富,還被翻譯成不同的語文,讓世人傳頌。如《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öne Müllerin)和《冬之旅》(Winterreise)等,都是雋永優美之作。

8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美麗的磨坊少女》 《美麗的磨坊少女》是舒伯特1823年的作品。
這是,有天舒伯特在友人家讀到穆勒(Wilhem Müller)的連篇詩集後,摘取24首其中的20首,以很快的速度,寫成優美而感傷的動人歌集。 這是敘述一個愛情故事,在歡愉的開場之後轉變成一齣悲劇,磨坊工最後被情敵取代,跳河自殺。 歌詞本身不是偉大的詩作,但混合了質樸與深切的感情,卻使舒伯特大為感動。

9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美麗的磨坊少女》 《美麗的磨坊少女》樂譜封面

10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冬之旅》 《冬之旅》是舒伯特1827年再度採用穆勒的詩作,所創作的作品。
《冬之旅》則是描寫一位青年,於冬天夜裡默默告別愛人,在寒風雪地上流浪的故事。 整體的音樂質地非常溫暖,但有時流露出全然的絕望,有時甚至帶有冷峻、非關個人的氣氛,有著蕭瑟深沉之美。 而著名的《菩提樹》就是《冬之旅》中的其中一首。

11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天鵝之歌》 《天鵝之歌》(Schwanengesang)把舒伯特在1828年所寫的最佳作品,在他死後匯集成《天鵝之歌》。 一共有14首歌曲,分別採用三位詩人的詩作。 1-7首是雷爾史達普(Lüwig Rellstab, )的詩,8-13首是海涅(Heinrich Heine, )的詩,最後一首是塞德(J. G. Seidl, )的詩。

12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魔 王》 《魔王》(Erlkönig)是舒伯特1815年採用歌德的詩作,所完成的作品,同時也是第一首出版作品。
這是描寫一個父親在夜裡抱著驚悸的孩子,策馬穿過森林,遇見魔王,魔王對小孩施下毒咒,要置他於死地。 詩中除了敘述故事者之外,還有父親 、孩子、以及魔王,這四個角色在歌曲中,皆由一位男中音詮釋。 在一首歌曲裡,隨著緊湊內容進行角色互換,而且主、客觀情境由一人掌控,這種用音樂詮釋戲劇的創意,至今仍然少見。

13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魔 王》 舒伯特用三連音(Triplet)來代表歌曲中急促的馬蹄聲。
三連音是將採用,將一拍平均分成三等分的三分法,所形成的節奏。

14 詩與曲的完美結合─ 詩人穆勒 穆勒 (Wilhelm Müller, 1792-1827) 德國新浪漫派詩人。
與舒伯特的年代相近,但卻未曾蒙面。 畢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人將他的詩集譜成曲。

15 詩與曲的完美結合─ 詩人海涅 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侖戰爭。
《歌集》收入1827年前發表的大部詩歌,奠定了海涅作為傑出抒情詩人的地位。 晚年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口授完成詩集《羅曼採羅》。1856年海涅在巴黎逝世。

16 詩與曲的完美結合─ 詩人歌德 歌德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生於德國梅因河畔法蘭克福。 25歲時以《少年維特的煩惱》聲名大噪,躋身至世界文壇。 歌德本身對於音樂有深入了解,因此,他許多抒情詩都是為了入樂而創作。 他所創作的《浮士德》(Faust),啟發了整個19世紀的音樂家。

17 異國風情的特色之美 十九世紀,由於自由民主思潮的瀰漫以及文化交流之影響,藝術界發生風格上的變化。從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1839~1881年)的歌曲集《死之歌與舞》(Pesin i plyaski smerti )中,出現了「俄羅斯舞曲」(Trepark);而在德弗札克的《吉卜賽之歌,作品55》(Zigeuermelodien,p.55)中,可以清楚的聽到吉卜賽樂器-金巴隆大洋琴(cimbalom)的模仿聲音,添加了樂曲的民族風味;就連法國音樂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年)都在他的歌

18 曲集《天方夜譚》(Sheherazade)第一曲,寫出了亞細亞的曲調。這些琳瑯滿目的各地曲風,不但未將歌曲的創作推向盡頭,反而創造了更多元的文化風格,邁向二十世紀的歌曲新潮流。

19 踏上百老匯舞台的歌曲 近代音樂劇的發展,要屬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街最為強烈。爵士大師蓋希文(George Gershwin,1898~1937年)曾以《夏日時光》(Summertime)一曲,再百老匯的舞臺上,娓娓道出美國南方一個貧困魚村裡發生的愛情故事。

20 同樣以歌曲詮釋美洲風情的懷爾(Kurt Weill,1900~1950年),在《阿拉巴馬之歌》(Alabma Song)的諷刺詞句中,詮釋了中南美洲的熱情文化。(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年)所做的歌舞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則是一成績輝煌的佳例。


Download ppt "千變萬化的歌曲風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