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五 單元 光復後台灣 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五 單元 光復後台灣 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五 單元 光復後台灣 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

2 社會發展分期 1.農業社會時期:1950~1960年代。 經濟結構農業為主,農業人口佔半數以上。 2.轉型時期:1960~1970年代。
1.農業社會時期:1950~1960年代。 經濟結構農業為主,農業人口佔半數以上。 2.轉型時期:1960~1970年代。 工業生產及工業人口增加,農業生產及人口比率一降。 3.工業社會時期:1980年代以後。 二、三級產業增加,農業式微。

3 農業社會之特徵 1.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農民人口佔絕對多數。 2.土地是主要社會財富,生產自給自足。
3.血緣關係濃厚,親屬系統密切,社會接觸少。 4.生活程度低,生產多而消費少。 5.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關係較大。

4 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1.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2.藉由制度改革,並著重生產技術和生產設施的改善來發展農業。

5 農業改革政策(一) 以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使農民擁有自 已耕地增加其耕作意願,推行制度 行改革。 1.三七五減租:1949年4月~7月。 2.公地放領:1951年。 3.耕者有其田:1953年。

6 農業改革政策(二) 減低農民生產成本及提高所得。 1. 農用資材價格補貼。 2. 推廣綜合技術栽培。 3. 設立月農業生產專業區。
4. 保證價格收購。 5. 設置價格平準基金。

7 農業改革發展結果 1.農民生活水準的改善 。 2.現代化組織帶入新觀念。 3.縮小農村與都市的距離。

8 現代工業化社會特徵 1.國民所得的急遽增加。 2.二.三級產業結構的改變。 3.高度經濟成長。 4.生活程度的改變(享受)。

9 現代工業社會形成條件 1.資本累積。 2.動力資源的使用。 3.制度的改革。 4.技術的創新。 5.市場的擴大。 6.農業的改革。

10 經濟發展階段 1.重建時期:光復後~1952年。 2.農業時期:1953~1960年。 3.輕工業時期:1960~1970年。
4.重工業時期:1971~1988年。 5.服務業時期:1988~現在。

11 重建時期 1.致力以農業培養工業之策略,進行農業改革,厚植農業發展基礎。 2.選擇電力、肥料、紡織為優先發展工業。

12 農業時期 1.1953年起實行四年經建計劃。 2.土地改革以發展農業。 3.工業上採進口替代策略。 4.農業產值高於工業。

13 輕工業時期 1.工業上採行出口替代政策,以廉價勞工引進外資投資。 2.推動加工出口產業,加工出口區設立。 3.工業產值超過農業。

14 重工業時期 1.推動十大建設,強化基礎設施, 以為重工業發展。 2.工業轉型為資本及技術密集的型態。 3.貿易上入超轉為出超。

15 服務業時期 1.國民所得增加帶來消費能力的增加,服務業產值大量提高到超過工業產值。 2.工業也轉型為策略性工業,減少產業壓力。
3.八十年代後訂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改善經濟結構。


Download ppt "第 五 單元 光復後台灣 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