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校园网 在 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陈星火
2
校园网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二、校校通工程与校园网建设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束语
3
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
4
(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信息化及其特征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技术真的能改变一切吗? 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六个方面
5
1.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以后将引起: 学校的革命 学生的革命 教材的革命 教学的革命 学习的革命
教学管理的革命 教育技术的革命
7
2.教育信息化及其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里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范围:整个教育领域 内容: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 手段: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时间:是一个过程 结果: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8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技术特征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体化
9
3.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教材多媒体化 资源全球化 教学个性化 学习自主化 活动合作化 管理自动化 环境虚拟化
10
多媒体技术 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用多种媒体手段来存储、传播和处理信息。 关键特性:信息载体的集成性 多样性 交互性
11
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超文本(Hypertext) :以一种网状的形式组织文本信息。以结点为基本单位,结点之间用链进行连接。
超媒体(Hypermedia):以一种网状的形式组织各种媒体。 给教育带来的新思路 :用网状结构重新组织知识
12
网络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知识的汪洋大海 方便快捷的搜索技术 案例:寻找恐龙世界 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 背景故事:与比尔盖茨的对话
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教师教学资源的无限拓展性 方便快捷的搜索技术 案例:寻找恐龙世界 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 背景故事:与比尔盖茨的对话 从池塘到海洋:过去的教学提倡处理好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 现在 知识池塘 知识湖泊 知识海洋 让学生 先学会在池塘里扑腾 再到湖泊里游泳 最后到大海里去冲浪
14
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15
人类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和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和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 第一次教育革命 文字的出现 第二次教育革命 学校的创立 第三次教育革命 活字印刷 第四次教育革命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 千年等一回
16
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技术特征 知识的表现形式:静态 多媒体 知识的组织形式:线性 网状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 多渠道
知识的表现形式:静态 多媒体 知识的组织形式:线性 网状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 多渠道 教学资源:贫乏 无限拓展
17
在信息时代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 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18
4.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5)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19
5.信息技术真的能改变一切吗? 原子弹 核物理的应用 原子能 加快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 强化传统教育(人灌+电灌)
信息技术的应用 强化传统教育(人灌+电灌) 结论:技术的社会应用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
20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是把现代化的机器引入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
21
6.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教育信息产业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
22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 信息时代对人才及人才培养的要求 各国都在重视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
23
1.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4
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目标: 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 培养内容:强调能力和方法
25
2. 各国都在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26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印度经过多年努力,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欧盟、日本等国相继提出了发展信息技术的目标,以期在新世纪成为信息技术强国,为新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7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所有的师生都将能在他们的教室、学校、社区和家里使用信息技术。
所有的教师将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标准。 所有的学生都将具备信息素养的能力。 研究和评估将提高下一代在教与学方面的技术应用。 数字内容和网络应用将改变教与学。
28
3.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9
培养新的读写算能力 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培养新的读写算能力 读:如何利用网络来读 写:如何利用新型的写作工具来写 算:信息处理
30
4.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 两个阶段 三大战役
31
分两个阶段推进教育信息化 第一阶段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1)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 (2)建设丰富的信息资源 (3)大规模地培训教师
(4)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 生使用计算机 目的: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
32
分两个阶段推进教育信息化 第二阶段 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33
国家教育部的重大决策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背景故事: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34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役 在全国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 在全国中小学里实施校校通工程 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35
第一战役: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 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阶段目标: 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都要开课。
2003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课。 2005年,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课。
36
第二战役: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37
第三战役: 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38
三大工程之间的关系
3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阶段 要完成的任务 大规模培训各学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 积累各学科的教学资源(数字化)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逐渐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完善教材)
40
二、校校通工程与校园网建设 “校校通”工程的总体目标 “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 校园网的硬件环境 “校校通”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校校通”工程的四要素 教学资源建设
41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42
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 2005年前,争取使东部地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都能上网,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够学会使用网上资源,学习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3
在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系列的优秀教学课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这些地区广大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44
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45
校园网 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和综合信息服务的款待多媒体网络。
48
校园网硬件环境 展示型多功能教室 通用网络教室 网上备课/课件制作系统 虚拟图书馆 闭路/监控/教学评估系统
59
校园网的管理功能 教学教务管理 行政事务管理 总务后勤管理
60
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原则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集体采购,精心施工 注意应用系统的建设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结构合理
先进性、扩展性、经济性相结合 重视教师培训
61
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协议 网络布线 网络设备 网络工作站 操作系统 网络软件 配套设施
62
校校通工程中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把因特网当作校园网 误把多媒体电子教室当作校园网 误把办公管理网当作校园网 把校园网作为一种让人参观的摆设
为追赶潮流应付检查建设校园网 盲目追求校园网建设一步到位
63
校校通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合乎要求 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 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下
65
校校通工程的四要素 校园网建设是“校校通”工程的基础; 资源建设是“校校通”工程的核心; 教与学的应用是“校校通”工程的目的;
维护、管理和培训是“校校通”工程的保障。
66
校校通指导丛书 《校校通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校校通的核心—信息资源建设》 《校校通的目的—教与学的应用》
《校校通的保障—维护、管理与培训》
68
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学生学习方法改革的需要
69
教学资源的来源及获取 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专业公司开发的教学资源库 地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现有教学软件的充分利用
教师自主开发的主题知识网站 学生电子作品的制作、评价与利用
70
国家级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 分学科、按课程确立项目 公开向社会进行招标 各开发机构和学校投标 有关机构组织专家评标 开发单位组织开发
有关部门组织审查 向社会和学校推广
71
专业公司组织开发的教学资源 K12: 教育资源库 百年树人 清华同方:基础教育知识仓库CNKI 科利华 迈达威 国之源 翰林汇 园丁网站
中国基础教育网
72
学生电子作品的制作、评价与利用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电脑绘画 电脑动画 网页制作 电子报刊 程序类作品
73
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教师备课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校园网应用系统 网络办公管理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 通信服务系统
74
校园网如何为教学服务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创设新型的教学环境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75
校园网如何为教学管理服务 提高各级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 综合调配学校的各类资源 为领导了解和控制学校的日常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便捷、高效、方便的手段 信息的上传下达(发布、接收、分析)
76
校园网如何为学生学习服务 学习网络基础知识 从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以网络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 以网络为基础的协作学习
给学生创造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开拓视野
77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专家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步曲 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7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培养能力。 ——教育部文件
79
教师的视角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 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80
学生的视角 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学习的效率; 培养创新能力。 把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81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获取的工具 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的通讯工具
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
82
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83
李克东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课程整合的方法
84
祝智庭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整合的某一主体及目的
85
整合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的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的同时,强调个体中某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
整合是一种和谐,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调节和适应这种和谐;整合也是一种互动,促使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适应。
86
课程改革专家眼中的课程整合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87
课程改革与课程整合 两个出发点,两条平行线,没有交叉点 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CAI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课程整合粉墨登场)
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信息技术只是催化剂 (是不是有点儿像化学反应) 课程整合教师是主体,需要各学科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 不要给课程整合赋予过于沉重的历史使命 (否则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8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潜心做试验,拿出有分量的案例,然后再发言(比如,小学语文四结合项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场持久战,参与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89
CAI与课程整合 如果说CAI是一场少数人参与的教学改革运动的话,那么,课程整合是一个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的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同时掌握了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手段,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掌握了新型的学习方法。
90
实现全方位的整合需要时间 可靠的硬件设备(环境) 丰富的教学资源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 配套的教材 健全的管理体制 这些都需要时间
9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步曲 循序渐进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研究性学习
第三阶段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CAI 第二阶段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 整合是一个螺旋 上升的发展过程
92
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以CAI为代表
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的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以CAI为代表
93
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课堂演示工具 信息交流工具 个别辅导工具
94
课程整合的第二阶段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对资源是开放的,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
95
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给学生提供资源环境 学生信息加工的工具 学生协作学习的工具
96
课程整合的第三阶段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当前面两个阶段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使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后,必然推动会教育领域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结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
97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教育内容的改革 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组织结构的改革
98
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
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研讨的问题 教学资源建设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9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以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 教学从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培养能力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00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1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内容 其他学科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 研究型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
102
影响课程整合的三个关键要素 1.硬件条件的制约 2.教学资源的制约 3.教师水平的制约
103
教师面对信息技术的尴尬 一桶水与汪洋大海之比 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 学生的水平很容易超过老师 教师的权威地位被动摇
背景故事:修正邓小平,又被别人修正 计算机的普及不但要从娃娃做起,更要从教娃娃的老师做起。 ——陈星火
104
教育部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 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了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
105
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基于信息传递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106
课程整合中需要研讨的问题 不同学科课程整合的特点与方法不完全一样,不可能完全照搬。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有资源 要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
107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举例 研究性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模式
10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与语文课的整合: 把文字处理纳入语文课 与数学课的整合:《几何画板》的启示 与外语课的整合:
与语文课的整合: 把文字处理纳入语文课 与数学课的整合:《几何画板》的启示 与外语课的整合: 与美术课的整合: 把电脑绘画纳入美术课 与地理课的整合:案例1《探索沙尘暴》 案例2《北京的塔》 与历史课的整合: 研究型课程 《申奥成功后的思考》 加演示 《智慧小精灵》 和《智慧小葫芦》 家演示 《申奥成功后的思考》
109
《探索沙尘暴》 创设情景:从朱总理关心沙尘暴谈起 提出任务:给总理提供有关沙尘暴的报告 任务分解:现状、起因、危害、防治办法
教师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的资料 教师建立一个小型的教学网站 按分组策略将学生分组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形成研究成果
110
《探索沙尘暴》
111
星火课堂 探究学习 + 任务驱动 + 协作学习 + 作品交流 案例一:创作多媒体作品 案例二:换头术 案例三:研究性学习论文
112
案例:创作多媒体作品 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带有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具体要求如下:
(1)主题范围:人文、体育、自然、艺术等。 (2)作品要充分体现多媒体的各种功能:文 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 (3)作品大小在30个页面左右。 (4)作品要具有良好的结构。 (5)作品界面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和谐。
113
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一)
114
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二) 申奥 星座
115
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三)
116
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四) 网络文化 广告设计 手机大全
117
案例:换头术 在学习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时,提出一个任务:与明星合影。用PHOTOSHOP软件将自己的头像与明星的头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习扫描仪、数码相机的使用,学习抠像技术、图像组合技术、特效处理技术等。
118
换头术作品欣赏
119
换头术作品欣赏
120
案例:大学生网上学习创新竞赛 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教司 竞赛时间:2000年12月 竞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题 目 一:国际网上学习比较研究
题 目 二:对2000年诺贝尔奖的某一奖项进行评价 字 数:不少于5000字 所用时间:36小时 选 手:每个学校代表队派出三名选手 资料来源:来自因特网 答辩时间:每个队10分钟
121
学生撰写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选(一) 环境污染
122
学生撰写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选(二)
123
主题知识网站 主题知识网站: 要素: 特征: 围绕某一个知识领域展开 知识结构图
围绕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创建的、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及专题讨论区的网站。 比喻:知识的池塘 要素: 知识结构图 文献检索区 专题讨论区 导航图 相关网站链接 特征: 围绕某一个知识领域展开 2. 有丰富的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素材 3. 具有良好的结构 4. 便于浏览者欣赏
124
主题知识网站案例:生肖系列
125
主题知识网站案例:文化系列 乐器 北京小吃 食在广州
126
中小学生优秀主题知识网站作品选
127
具有开发价值的主题知识网站系列 人物题材系列 风景名胜系列 军事题材系列 体育题材系列 科普题材系列 历史事件系列 《北京的塔》
《探索太阳系》 《中国名山》 《流星雨》 《恐龙博物馆》
128
它山之石:WebQuest 什么是WebQuest?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而WebQuest在汉语中目前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 WebQuest实质上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因特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不妨把它译为网络主题探究。
129
WebQuest的属性 六个关键属性: 三个非关键属性: 简介(Introduction) 小组活动 任务(Task) 学习者角色扮演
过程(Process) 资源(Resources) 评估(Evaluation) 结论(Conclusion) 三个非关键属性: 小组活动 学习者角色扮演 跨学科
131
WebQuest案例
132
结束语 我们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把信息技术课从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我们希望再用5 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所有的中小学里全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将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133
做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 教育信息化本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34
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必将产生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习模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 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相信我们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是有价值的。
135
结束语 Chenxinghuo@263.net 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花费宝贵时间来听我的讲座,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 谢
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花费宝贵时间来听我的讲座,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 谢 联系方式: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陈星火 邮政编码:100875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