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之旅: ——校长的课程文化自觉与学校发展 刘启迪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编辑 《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
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 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之旅: ——校长的课程文化自觉与学校发展 刘启迪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编辑 《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
2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 ·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皆是一种文化自觉之旅。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与灵魂人物,学校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健全发展)。这种发展的成功标志就是实现人的课程文化自觉。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校长首先实现了课程文化自觉,才能确立学校远大且致用的发展目标,进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文化自觉(“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以下从若干方面来谈)
3
研究课程文化自觉需要认识的基本问题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文化是课程及其研究的核心。课程文化自觉则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文化的靶心。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课程,但课程的深处一定是文化。可以说,课程即文化,课程实施的过程,即是人的文化自觉过程。
4
当代的课程理念源自传统文化(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例谈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伏生的故事)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唐·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黄宗羲:“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当然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 ·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 ·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
5
从国家安全与民族认同来看,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文化自觉:
三、文化自觉须臾不可离也: 从国家安全与民族认同来看,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文化自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战国思想家管子);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成功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20世界9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 从单位集体的长远发展来看,单位集体需要文化自觉: (海尔集团的启示,“日日清”,“人单合一” 质量人才文化自觉道德) 启示:校长的文化自觉教师的文化自觉学生的文化自觉
6
个人需要文化自觉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仅此不够,还需要大力建构四级课程——个人课程:校长的个人课程教师的个人课程学生的个人课程。这些课程为人的终身发展与人生觉悟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的文化自觉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性向的终身孜孜以求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的课程(一生一世必修课程)。 ·个人课程的三维目标:身、心、灵。 ·个人课程观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如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7
四、中国课程改革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湖南卫视:“钟山说事”——《高考天问》 高考前前后后那些让人感动让人心酸的事情
一场考试有多么重要?人性是否已经扭曲? 孩子拼命考上的大学又是是什么样的情形? 教育产业化,就是只顾招人收钱、流水生产线,什么热门就开什么课程,什么赚钱就开什么课程? 高考录取率都达到百分八十几了,可是花了高昂的承成本,浪费了宝贵的年华,一毕业就失业,很多大学生工资比农民工工资还低。这种教育希望何在?(或辍学?或出国?或某其他?) 一个笑话 反思教育之种种,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课程文化自觉?
8
(一)建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有中国概念
一个外国学者向中国知识界发出的呼喊: 在世纪转折之际,中国知识界要做的应该是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高度,用中国概念诠释中国思想传统。如果不做这一工作,下一世纪中国思想传统将被西方概念所淹没,成为西方思想的附庸。 这些年来课程理论工作者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中国概念的含义以及我对理论的看法(改变对真正理论的偏见)
9
(三)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要以创新的课程文化来引领
(二)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要做创造性转化 传统现代化 国外本土化 (三)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要以创新的课程文化来引领 五、“文化自觉”溯源与启示 文化的界定:语言、文字、思想(思维方式)及生活习俗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弗洛伊德性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建构主义
10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 梁漱溟的自觉观 儒释道三家的觉悟 叶圣陶 顾泠沅
11
几点建议 中转的知识观 字纸要敬惜 大教育学观
教育学是人学。人学是人文、人才、人情、人生、人格之学。人学不是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所能解决的,应该广涉及、深研究人类一切知识学问。 大文化观:集中体现东西文化的精华 从语言、文字、思想(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四个方面,增强文化力。 有生命的理论观 中转的知识观 字纸要敬惜
12
我的联系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手机号:13521265108 QQ号:2096167907 电子邮箱:liuqd@pep.com.cn
13
Thanks For Appreciation
感 谢 观 看 和 聆 听 Thanks For Appreciation
14
托起绿色的希望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