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失业理论 二、通货膨胀理论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3
§7-1失业理论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通常用失业状况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
4
失业 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 失业的类型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是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造成的失业。 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
5
自然失业(1)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 (1)摩擦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2)求职性失业是指工人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而离职去找更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
6
自然失业(2) (3)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4)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5)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6)古典失业是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
7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或者称为非自然失业。它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Y AD AD=Y O AD1 Yf E1 Ef Y1 ADf
8
隐蔽性失业 隐蔽性失业者是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 这些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换句话说,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没有下降时,就存在有隐蔽性失业。 典型的例子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
9
失业的经济损失 (1)对个人来说,自愿失业给他带来闲 暇的享受;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 从而生活水平下降。 (2)对社会来说,一方面失业会增加社 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失 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 问题。
10
奥肯定理 奥肯是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定理是他于 1960 年提出的。 该定理说明了失业率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这一规律表明: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 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2.5%。
11
§7-2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四、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五、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
§7-2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四、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五、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 六、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
12
一、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两类:一是价格指数;二是 GNP 折算数。
13
常用的通货膨胀率的衡量指标有三种:(1)消费物价指数;CPI(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
物价指数是同一组产品和劳务在各年的价格同它在某一基年价格相除所得的比率,它是加权平均数。
14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 (1)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2~3%,<10%,物价上涨慢而稳。
(2)奔驰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10%~100%,纸币大幅度贬值,人们设法花去货币,储存商品,造成经济混乱。 “跑步买米”
15
(3)恶性通货膨胀,超速通货膨胀; >100%经济处于失控状态。多见于战乱或大的政治动荡之后。
16
按照通货膨胀的预料程度区分 未预期型通货膨胀:价格上升的速度超乎意料之外。 预期型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17
按照对价格的不同影响区分 平衡型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
18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区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隐蔽型通货膨胀,指没有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指价格管制条件下,通过排队、搜寻、寻租等途径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19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20
1、货币供给的过度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MV=PY
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平*实际收入(总收入) 货币流通速度:V=名义收入/货币供给量 对上式取自然对数,lnM+lnV=lnP+lnY 关于时间t求微分,dM/M+dV/V=dp/P+dY/Y 进一步变形:dp/P = dM/M-dY/Y +dV/V 即: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 -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
21
2、需求拉动 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1)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2)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3)古典区域,已经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
23
3、成本推动 供给通货膨胀。指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
根据生产成本的构成,又可分为工资推进、原料推进和利润推进三种不同类型。 1)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24
2)利润推动型。由于垄断或寡头控制,牟取高额利润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26
4、结构性通货膨胀 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
生产率的提高方面:不同的产业部门的速度不同。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允许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 生产要素却总在要求,向更高的报酬转移,以要求“公平”收入。即使不能转移,也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收入跟上去,向高工资看齐。尤其是导致工资的上涨。
27
5、政府的原因 1)财政支出膨胀。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往往形成赤字压力,解决这种压力,最容易实行的措施是增发纸币。
4)政治局势的动荡。政治不稳定,国民对国内货币的信心不足,纷纷通过抢购商品和不动产保值,或者兑换外币保值,致使本国货币迅速贬值,物价水平上涨。
28
6、通货膨胀螺旋 通货膨胀螺旋: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得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 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 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30
四、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
1、通货膨胀对于收入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于收入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财富的影响 实际收入不变:名义收入增长率 = 通货膨胀率
实际收入减少:名义收入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实际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2)通货膨胀对财富的影响 实物资产:名义价格随通货膨胀同步提高,实际价值不变。 货币资产: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 负资产(负债):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
32
2、通货膨胀的收入效应 国民收入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变化,有3种情况: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3)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33
3、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1)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群,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此外,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 2)依靠变动收入的人,从中收益。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如扩张、工资水平不断上涨的行业,领取短期变动工资的个人。 3)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4)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
34
4、强制储蓄效应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来源有限,增加税收会触动有关的利益集团。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融资,中央银行增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实际是向所有人普遍征收了一种税收,即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是对货币余额征税。假设通货膨胀率p=15%,则政府收入增长了现有货币总量的13%,这从以下公式中可以计算出来:
35
五、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
36
1、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思路 1)通货膨胀是众矢之的,要根除。 2)是否值得治理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可以不用理会。
3)如何治理?采取哪些可行的方法?
37
牺牲率=GDP损失的年累计百分比/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率的降低量
2、用经济衰退降低通货膨胀 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 1)渐进主义思路。以较长的时间和较小的失业来降低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比较弱。 2)激进主义思路。以较快的时间和较高的失业率来降低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程度大。 3)降低通货膨胀,以经济衰退为代价。 牺牲率=GDP损失的年累计百分比/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率的降低量 3年内把通货膨胀从10%降低到3%,第一年GDP损失10%,第二年损失8%,第三年损失6%,则牺牲率=24%/6%=4
38
3、收入政策:工资和物价控制 1)政府采取措施,主要是强制性措施,来限制货币工资和物价。这样来影响和控制价格水平。被称为异端稳定计划,设置相互配合的工资和价格上限。 2)强行限价的缺陷: 人为限制价格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难以触及到通货膨胀的根本。总需求旺盛。雇主可以想方设法提高雇员工资,否则无法找到合适的劳动就业。 限制价格可能妨碍了物价之间的稳定和协调、均衡。
39
4、道德劝说 使用非正式的工资和物价控制。 通过物价和工资指导价格,给予社会经济主体以劝说,使大家形成一种不提高工资和物价的共识。
政府采购方面的强硬态度。
40
5、改变预期 1)中央银行,采取强硬的态度,坚持紧缩货币政策。 2)权威人士的权威预测和评述。
紧缩政策主要是消除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恢复对于货币购买力的信心。
41
六、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
42
1.资料与数据 1980 — 1999年我国零售物价指数(RPI)增长率 年 份 RPI 年 份 RPI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43
2.我国4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 (1)1980年的通货膨胀高峰(6%)
第一,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包括国债在内的财政赤字1979年为170.6亿元, 1980年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 第二,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79年为20.8%,1980年为22.6%。
44
(2)1985年的通货膨胀高峰 (8.8%) 第一,信贷规模的膨胀。国家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1984年为32.8%,1985年为23.9%。 第二,信贷规模的膨胀导致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84年为33.1%,1985年为19.8%。
45
(3)1988年的通货膨胀高峰 (18.5%) 第一,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治理通货膨胀,1985年国家采取了较为激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疲软。为了启动经济,1988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8%。 第二,通货膨胀预期导致消费者抢购,使消费需求膨胀,引起了较高的通货膨胀。
46
(4)1994年的通货膨胀高峰 (21.7%) 第一,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治理通货膨胀,1988年底和1989年初国家再次采取较为激烈的紧缩政策,并又一次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疲软。为了启动经济,1992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3.2%。 第二,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超额投放。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社会投资增长率1992年为8.3%,1993年为12.1%。
47
§7-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观点: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7-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观点: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48
凯恩斯主义观点 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P AS E2 P2 E1 P1 AD2 AD1 Y O Y1 Yf
49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P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失业率 O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50
四、通货紧缩(简介) 一、涵义 二、原因 三、危害 四、治理办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