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讲 经济运行:变化无常的波动与周期 上海交通大学 陈 宪 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2013.11.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讲 经济运行:变化无常的波动与周期 上海交通大学 陈 宪 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2013.11.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讲 经济运行:变化无常的波动与周期 上海交通大学 陈 宪 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

2 提 纲 一、经济波动的典型化事实 1、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三、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 四、经济波动与失业
提 纲 一、经济波动的典型化事实 1、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三、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 四、经济波动与失业 五、宏观经济的稳定政策

3 一、经济波动的典型化事实 3

4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经济波动 —产量、就业等逐年变动。如果短期内的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较为缓和,就称为衰退,如果较为严重,就称为萧条。有些年份,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相应地称为景气或繁荣 —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同年份之间出现的衰退和景气交替,称为经济波动

5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经济周期 —经济运行过程中上升和下降的不断交替 —传统上一般把经济周期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
—现在更多地用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描述经济周期,或者是衰退、复苏、繁荣三个阶段 —康德拉捷耶夫周期(50年左右),尤格拉周期(约10年左右),基钦周期(约40个月左右)。此外,库兹涅茨周期(约20年左右)

6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经济周期波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现象,它反映了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与调整的必然过程。
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世界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之一。经济波动是经济活动矛盾运动的外在表现,是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 充分认识我国的经济波动,把握经济波动的发展趋势,对于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具有积极意义。 6

7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经济周期波动重复出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1825年的英国经济衰退是现代经济周期的始点。以后,发达国家均无法避免经济波动。即使是原来的计划经济国家,同样不能避免经济周期波动。 目前,虽然理论分析水平提高,政策手段更多,但经济周期波动在所有国家仍然重复出现。 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大规律,就是显示出无规律。当然可能是人类认识能力有限所致,但也可能是人类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的边界。 7

8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中国的经济运行过程同样伴随周期波动,见背景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波动是经济运行围绕增长趋势线的上下起伏,如图所示。
8

9 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产出 波动 趋势 时间 9

10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表为三个周期。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表为三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1981年(5.2%)到1990年(3.8%),特点是陡起陡落; 第二个周期是1990年到1999年(7.6%),特点是陡起平落; 第三个周期是1999年到2009年(9.2%),特点是平起陡落。 10 10

11 经济周期性波动 1979年-2007年我国年度经济增长率图 (%) 11 11

12 年我国GDP年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 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3 年国内生产总值

14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本轮周期经济增幅的回落特点是: 持续回落的时间最长,为7个月;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本轮周期经济增幅的回落特点是: 持续回落的时间最长,为7个月; 持续回落的幅度最大,回落了7.7%; 2008年三季度到四季度下降了2.2%,为单季下降幅度最大; 2009年一季度为6.1%,是建立季度核算以来季度GDP的最低值。 可以认为,2010年是第四个周期的开始。 14 14

15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本轮经济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是: 周期性的回落;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本轮经济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是: 周期性的回落;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自身的调整(结构调整及“4万亿”后的紧缩)。 15 15

16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也为明显的周期性。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也为明显的周期性。 第一个周期是1982年到1990年,特点是陡起陡落; 第二个周期是1990年到1999年,特点是陡起陡落; 第三个周期是1999年到2009年,特点是平稳上升然后迅速回落。 16 16

17 背 景 资 料 1978年~2011年中国年度通货膨胀率图 1978年~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指数涨跌幅度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18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从季度看有两个明显的陡峰,一个是在1989年,一个是在1994年的四季度。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从季度看有两个明显的陡峰,一个是在1989年,一个是在1994年的四季度。 本轮的通货膨胀率回落的原因是: 周期性的回落;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继而导致国际需求下降,所以价格下降。 18 18

19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特点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滞后一定时期上升,通货膨胀峰值滞后于经济增长峰值。 特点二,经过快速上升,通货膨胀也快速上涨,且周期的峰值很高。 特点三,年均经济增长率大于年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小于通货膨胀幅度。 特点四,第三轮周期表现最好。但资产价格波动与商品价格稳定的关系值得关注。 19 19

20 1979年-2009年我国年度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关系图
经济周期性波动 1979年-2009年我国年度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关系图 (%) 20 20

21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前两个特点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经济增长率上升时,往往带动通货膨胀率上涨;经济增长率回落时,往往带动通货膨胀率的回落;经济增长率快速上升,往往带动通货膨胀率快速上涨;经济增长率平稳回升,通货膨胀也上涨得比较缓慢。 21 21

22 背 景 资 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后两个特点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好地控制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经济周期性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轮经济增长周期特点 后两个特点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好地控制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启示: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率快速上涨和周期峰值过高,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回升,避免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急速上升。 22 22

23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本节将解释短期内经济波动的原因
使用的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AD-AS model)

24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是显示经济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反向关系的轨迹

25 总需求曲线 为什么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① 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又称“皮古效应”。指物价水平的下降增加了实际的财富,会鼓励消费支出

26 总需求曲线 ② 利率效应(interest rate effect):又称“凯恩斯效应”。物价水平的下降降低了利率,这将会鼓励投资支出
③ 汇率效应(exchange rate effect):又称“蒙代尔-弗莱明效应”。物价水平的下降引起实际汇率贬值,这鼓励净出口支出

27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方向 增加 减少 消费者支出 向右 向左 企业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 净出口水平 * 物价水平不变条件下
* 物价水平不变条件下 ** 各种支出具体的变化可以从第一章的有关经济指标知道

28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 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1998年的净出口急剧减少,我国的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9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 常见的总需求增加(AD曲线右移)的原因 (价格水平不变时): 政府采购预算增加 减税 国民财富的增加
家庭和企业乐观态度的增加 央行宣布降息

30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 常见的总需求减少(AD曲线左移)的原因 (价格水平不变时): 政府采购预算减少 增税 国民财富的减少
家庭和企业悲观态度的增加 央行宣布升息

31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描述了物价水平给定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总量
总供给曲线有长短期之分: 宏观分析中,长期与短期的关键区别在于:短期内价格能对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而长期中价格在以前的水平上固定不变

32 总供给曲线 长期中经济的产出取决于资本、人口、技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并不受物价水平影响

33 总供给曲线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长期的最大产量水平只有一个
该产量水平(Y*)就是自然率水平(natural rate of output),也称为潜在产出水平 与自然率水平对应的失业水平就是自然失业率(π*)(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34 总供给曲线 以下因素的改变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移民的进入 外国投资的涌入 科技革命的发生 人才的外流 政府的日益腐败 ……

35 总供给曲线 例如,伊拉克的局势有朝一日得以稳定,它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6 总供给曲线 如前所述,短期中物价水平的上升激励企业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反之亦然

37 总供给曲线 具体而言,经济学家给出了三种主要的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理由:
① 黏性工资理论(sticky-wage theory):物价水平的变化快于名义工资的变化,物价上升时实际工资降低,企业增加工人雇佣量来扩大产量;物价降低时实际工资上升,企业减少工人雇用以减少成本,并减少产量

38 总供给曲线 ② 工人错觉理论(worker misperceptions theory):物价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工人的劳动供给行为,使他们对物价变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形成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39 总供给曲线 ③ 黏性价格理论(sticky-price theory):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引起生产减少。反之亦然

40 总供给曲线 所有促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会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起同样的作用 除此之外,人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是个重要的变量

41 总供给曲线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可知: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

42 经济的长期均衡

43 经济的长期均衡 均衡产量和物价水平由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确定,这一点的产量是自然率产量
短期总供给曲线也通过这一点,说明名义工资(nominal wages)、预期(expectation)和物价都完全调整到这种长期均衡

44 经济波动的两方面原因 总需求或者总供给的突然变化,常常是导致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
经济偏离长期均衡位置时的实际产出与自然率产量的差额为产量缺口(output gap)

45 1. 总需求的变化 以美国为例, 2001年,需求冲击引起的美国经济衰退,导致了居民和企业对未来前景的担忧,从而减少了消费和投资的支出,那么,可能发生:

46 1. 总需求的变化 需求冲击引起的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 网络神话的破灭,使投资支出减少 安然和世通的财务丑闻也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9.11事件减少了公众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7 1. 总需求的变化 总需求减少(AD曲线左移),在总供给因素不变时引起短期内产量和价格水平的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工资、价格和人们的预期得到调整,短期总供给增加(SAS曲线右移),产量重新回到自然产出率Y*,价格水平下降 如图

48 1. 总需求的变化

49 2. 总供给的变化 供给冲击(supply shocks):由于供给因素的突然变动造成的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一次供给冲击容易造成高通胀低产出的滞胀(stagflation)情形 如果没有政策干预,滞胀之后经济会逐步调整到自然产出率和原先的物价水平上

50 2. 总供给的变化

51 2. 总供给的变化 供给冲击的经典案例 1973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支持其阿拉伯兄弟国家(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战争,对美欧采取了石油出口限制

52 2. 总供给的变化 这一供给冲击使得美国以GDP平减指数衡量的通胀率从72年的4.14%上升到74年的8.58%,而失业率从73年的4.9%上升至75年的8.5% 供给冲击的影响逐渐淡去后,76年的通胀率下降到5.7%,失业率也在79年下降到5.8%,接近多数人预测的充分就业水平

53 三、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通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物价普遍上涨 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涨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也都上升

54 普遍认同的定义: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动,因而,我们必须正确地设定价格水平
价格的一次性上涨与持久性上涨要区分开:前者来自特定的冲击,如石油价格的一次性上涨;而后者主要是来自某种慢性的经济问题,如持久的预算赤字

55 通胀的衡量 CPI、GDP平减指数等经济数据都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56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原因区分 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不同于结构性的价格上涨)
事实上很难从某个原因来分析现实的通货膨胀

57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是否可预期区分为 可预期就是指通胀在发生之前就融入了公众的预期和行为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expected inflation):如劳资双方之间的工资合同导致的通胀 不可预期的通胀:如石油冲击时期的通胀

58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其严重程度区分,(严重程度的标准与经济增长比对) 温和的通货膨胀:CPI与GDP增长率在0.5:1之内
严重的通货膨胀:GDP增长率小于CPI

59 政府赤字与通胀 政府面对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s),有三种方法解决:一是向公众举债,二是消耗外汇,三是印刷钞票
对于长期内持续出现赤字,政府无论举内债还是外债都比较困难,最终只能印刷货币

60 政府赤字与通胀 从原则上讲,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开支增加税收来避免赤字,但问题是这类政策常常难以实施,它们常常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的多数票通过
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是一种特殊的税,既不需要任何法律允许,又不需要征管机构的管理

61 通货膨胀的成本 人们为什么要想将通胀控制在低的水平上? 关键是价格与工资的并不按照同一比率上升 这里区分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通胀来讨论

62 1. 可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 可以预期通胀的成本 首先是一种公众没有允诺的税
其次是带来纯粹的效率损失,货币是有效的支付工具,较高预期的通胀转变为较高的利率,这增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63 1. 可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 菜单成本(menu costs):必须调整某些价格以便它们跟上通胀,那么改变价格就是有成本的
皮鞋成本(shoe costs):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64 1. 可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胀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通货膨胀会使厂商产品的相对价格被扭曲
当征税存在时滞时会出现奥利维拉—坦茨效应 (Olivera-Tanzi effect) 即税金按一时点计算,而支付是在以后的时间,许多国家没有任何机制维持税负在这一时滞里的实际价值。通胀率的上升会使税负降低,它将导致恶性循环

65 1. 可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 Olivera-Tanzi 效应 玻利维亚(1980-1986) 通胀率 80 81 82 83 84 85
政府收入 通胀

66 2. 不可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 主要影响是再分配,即导致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转移
比如借贷合同双方的再分配,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劳动合同双方等 由于货币需求收入的弹性可能小于1,通胀税本身是递减的,因而穷人支付的通胀税占其收入的比要比富人高

67 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胀只发生在法币制度下。在金本位时,黄金的存量增长率不足以支持高的物价水平,一般不会产生恶性通胀

68 恶性通货膨胀 引发恶性通胀的关键性因素 战争——内战 软弱的政府——缺乏征收赋税的能力以及进行预算改革的能力 外部的冲击

69 恶性通货膨胀 结束恶性通胀的稳定性政策 汇率的稳定 全面的预算政策,提高税收收入 货币与信贷政策稳定 新货币的引入 减轻外部的压力

70 恶性通货膨胀 德国在192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 1921年,一战战败的德国开始重建经济,魏玛政府为了筹措所需资金,大量发行货币,使短时期内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 1923年,由于德国未及时还清战争欠款,法国入侵了鲁尔地区。为了资助鲁尔的工人与法国进行斗争,德国政府又寻求于货币的发行,从而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71 德国1920年代的恶性通胀

72 恶性通货膨胀 德国1920年代通胀的讨论 此次通货膨胀是一次“受控的实验” 验证了货币学派“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
有趣的是,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德国又遭遇了恶性通货膨胀,成为唯一一个经历了两次恶性通货膨胀的西方国家。这对德国(现欧元区)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73 四、经济波动与失业 实际产量对自然率产量有偏离时,失业率也就偏离了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74 失业的定义 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

75 失业率测量的缺陷 失业率的测量尚有缺陷 没有反映打零工 不反映从事低效率的工作
失业率只是根据人口抽样调查得出的,一般的要几年才能进行一次,因此,它不够精确。(有的国家采用家庭调查,有的国家采用社会保险数据,有的国家根据就业的官方统计)

76 各国失业率的差异 美国的失业率因性别、种族、年龄而有较大的不同 欧洲的失业率较低,其原因就在于政府有再培训的方案,不允许外国工人就业
日本的失业率较低,许多在美国认为失业的人在日本被认为脱离了劳动力这一范畴:许多日本女性在失去工作之后不去寻找工作 我国隐性失业率较高、从事低效率工作者多

77 正常周转失业与长期失业 正常周转失业:暂时解雇与招回造成的失业。这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特征(占失业波动的65%)
长期失业:少数人处于长期失业状态。这种失业给社会带来较高的成本

78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提出的,又称之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即宏观经济处在均衡时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不可能为0,因为由于经济中的正常原因,如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人们总是不停地进与出,这样人们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79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的决定因素 最低工资 移民和人口的组成 经济中不同部门的差异 失业保险 工会的势力

80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的衡量 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程式。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长期实际失业率的平均值。因为长期平均值熨平了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上下波动的周期性偏差

81 自然失业率 美国的自然失业率在50-60年代约为4%,70年代为5%,80年代在5.5%-6.5%之间。西欧国家在70年代约为10%,德国除外,只有4% 失业回滞(unemployment hysteresis):长时期的高失业率会抬高自然失业率

82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Okun’s law):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增速低于潜在GDP增速3个百分点
该定律说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这两个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该定律最早在美国发现,后来也适用于其他国家

83 菲力普斯曲线及其破灭 菲力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的提出
1958年,菲力普斯(A. W. Phillips)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首次说明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负相关关系。萨缪尔森和索洛为其命名

84 菲力普斯曲线及其破灭

85 菲力普斯曲线及其破灭 凯恩斯学派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菲里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企业的边际成本下降,企业家扩大生产规模,就业增加,所以政府可以以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降低失业率

86 菲力普斯曲线及其破灭 1968年,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Edmund S. Phelps)提出了相反论断——自然率假说(natural-rate hypothesis) 自然率假说:无论通货膨胀如何,长期内失业最终总要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87 菲力普斯曲线及其破灭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学派认为,公众能正确预期到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就业增加和他们实际收入的减少。所以他们在货币供给增加之初,而不是就业增加以后才要求提高工资,这就使得企业家失去了边际成本低于边际收益的时间差,生产规模在短期中也不会扩大,就业不会增加。故菲里普斯曲线在长期和短期中都是条垂线,通货膨胀的提高不足以降低失业

88 菲力普斯曲线及其破灭 美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 1961~1994

89 降低通胀的代价 根据短期菲力普斯曲线,降低通胀将意味着失业的增加,从而降低产出
每降低1%的通胀率,所失去的产出的百分比数量就是牺牲率(sacrifice rate) 牺牲率的典型估算是5,即通胀每减少1%,每年必须减少的产量是5%。因此,较大的通货膨胀通常在多年内逐步消化

90 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 在经济增长(或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达到一种平衡,那就是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实际失业率达到自然失业率(或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实际通胀率等于预期通胀率

91 五、宏观经济的稳定政策 经济现实与社会偏好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所要实现的社会偏好
具体目标有: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保持持续的产量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92 稳定性政策(stability policy)也称为反周期政策(anti-cyclical policy)
在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或衰退迹象时,政府采取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反之,当出现过热现象或过热迹象时,采取减少总需求的政策

93 涉及的经济变量:税率、政府支出额、货币供应量……
稳定经济运行是通过具体的政策工具来实现 选择政策工具的原则 有效性(effectiveness)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独立性(independence) 涉及的经济变量:税率、政府支出额、货币供应量……

94 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两层含义 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不能达到均衡 非最优的路径向前发展

95 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实际产量偏离潜在产量
潜在产量(potential output) 经济中所有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

96 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具体表现 高失业率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抑或滞胀 贸易收支不平衡 GDP增速的大起大落 ……

97 常见的稳定性政策有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原理上,稳定性政策都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实现的

98 谢谢!


Download ppt "第三讲 经济运行:变化无常的波动与周期 上海交通大学 陈 宪 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2013.11.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