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财政政策 学习目的 了解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及目标。 掌握财政收入和支出类政策工具及政府预算具体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财政政策 学习目的 了解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及目标。 掌握财政收入和支出类政策工具及政府预算具体内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财政政策 学习目的 了解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及目标。 掌握财政收入和支出类政策工具及政府预算具体内容。
第九章 财政政策 学习目的 了解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及目标。 掌握财政收入和支出类政策工具及政府预算具体内容。 理解各类财政政策。掌握财政政策的运行机理及各项乘数的计算。

2 理解财政平衡,掌握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
了解积极财政政策和财政风险,理解它们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3 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4 政策主体即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的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政策客体即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 财政政策目标是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追求社会总供求平衡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5 财政政策的手段即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公债等收入工具,以及财政投资、补贴等支出工具和预算政策等。

6 二、财政政策的功能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主要有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稳定功能。

7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 财政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导向发生作用。

8 (二)协调功能 协调功能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调节,协调地区间、行业间、部门间、阶层间的利益关系。 协调功能具有多维性、动态性和适度性。

9 (三)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是通过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或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

10 (四)稳定功能 稳定功能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稳定功能具有反周期性和补偿性。

11 三、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12 (一)物价稳定 即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用物价指数衡量。 物价指数是经济中所有价格系列总和,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GNP debtor)。

13 (二)充分就业 即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是实际就业与充分就业的差距,分为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4 (三)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一国与他国间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性项目、资本性项目、统计误差和官方储备四部分,其平衡依赖于政府财政手段的运用。

15 (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其源泉在于劳动供给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和生产率。 财政政策要引导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经济停滞和增长过快。

16 四、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包括政府投资和消费。支出规模和结构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规模和结构。

17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单方向的、无偿的流动,包括资金在政府间纵向流动和资金从政府向居民和企业的横向流动。它影响社会需求且调节社会供给,是反经济周期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

18 (二)财政收入类政策工具 税收控制社会资金的流动,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都有影响。具有对经济稳定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作用。

19 公债从分配领域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实现供求结构相互协调;从流通领域调节货币流通量及商品供给量,实现供求均衡的总量目标。

20 (三)政府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调整财政收支的规模、结构和收支差额。 预算政策包括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和平衡预算。

21 五.财政政策类型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财政政策,无须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22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政府据当时经济形势,采用相应的财政措施,才能产生调节作用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23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手段是减税、提高政府购买水平和转移支付水平。

24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主要手段是减税、提高政府的购买水平和转移支付水平。

25 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不产生扩张和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26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理 一、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理 一、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封闭经济中,假如只存在家庭、企业和政府三部门。此时,社会总需求AD是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和政府支出G三部分组成,即: AD=C+I+D

27 总供给是对国民收入Y的产出,总需求则是对国民收入的支出,即: Y=C+I+G
当AD=Y时,国民收入达到平衡 当AD<Y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当AD>Y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28 图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总需求。 线上任一点都表示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 点E是均衡国民收入。 E

29 二、财政政策乘数 乘数是两个相关变量的增量之比。财政政策乘数是指由于财政支出的边际动量引起的社会总需求的变动量。

30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它表示,政府每增加1元的购买性支出,就会增加1/1-b元的总需求。 (b为消费倾向)

31 税收乘数 它表示,每增加1元的税收,就会引致国民收入(或总需求)减少b/1-b元 。

32 平衡预算乘数的数值为1 它表示,如果政府增加征税同时又安排等量的支出,政府的这一措施引致的国民收人增量为政府增加的支出额 。

33 政府转移支出乘数 它表示,当政府转移支出增加1元时,总需求增加b/1-b元 。

34 第二节 财政平衡 一、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第二节 财政平衡 一、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财政收支的对比,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结余;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赤字;还有收支相等。

35 财政平衡是相对、动态和综合的平衡。 只要财政结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界限,就是平衡形态;财政平衡是在收与支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而财政平衡则是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36 二、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的分类 预算赤字是在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赤字。 决算赤字是预算执行结果出现支出大于收入导致的赤字。

37 赤字政策是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赤字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38 (二)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 硬赤字(或结余)= (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软赤字(或结余)= 经常收人-经常支出

39 “硬赤字”和“软赤字的主要区别在于,债务收入是否作为财政的经常收入,以及债务支出是否作为财政的经常支出。

40 (三)财政赤字的类型 从计算方法角度分为总赤字与原始赤字 。 从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原因分为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 。

41 (四)财政赤字规模的衡量指标 赤字依存度是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财政赤字率是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42 三、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 左边为总供给收入,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组成;右边为总需求支出,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构成。

43 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 当 时赤字;当 时结余; 当 时非政府部门的储蓄大于投资,有结余资金;当 时出现赤字; 当 时贸易经常账户有盈余;当 时出现赤字。

44 四.我国的财政平衡状况 年份 财政收支差额(亿元) 财政收支差额占GDP的百分比重 1980 -68.9 -1.53 1985 0.57
0.01 1990 -146.5 -0.79 1995 -581.5 -1.00 1997 -582.4 -0.78 1999 -2.12 2000 -2.79 2001 -2.62 2002 -3.01 2003 -2.51

45 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支出结构僵化,调整弹性很小。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代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征。

46 第四节 积极财政政策 一.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
第四节 积极财政政策 一.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消费需求增速趋缓,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以及国内物价持续走低的情况,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47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包括,国债投资,扩大赤字;调整税收政策,扩大国内外需求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消费需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

48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成效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物价指数回升,遏制通货紧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实力得到增强 。

49 第五节 财政风险 一.财政风险概述 财政风险是指财政行为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行为主体遭受损失或得到收益的可能性。

50 (一)财政风险的分类 按财政风险成因不同 内生性风险是指由于财政系统内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引发的财政风险;外生性风险是指由于财政系统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

51 按财政风险具体内容分为税收风险、公债风险、预算赤字风险、财政投融资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等 。
按照财政风险发展程度分为初始性风险、发展性风险和结局性风险.

52 按财政风险的显露程度分为显性财政风险和隐性财政风险。
按财政风险影响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财政风险。

53 (四)财政风险的特征 表现为风险主体的政府性,风险表现的集中性,风险范围的社会性,风险化解的艰巨性以及风险过程的长期性。

54 二、我国的财政风险 (一)我国财政风险的特殊性 表现为财政风险涵盖范围广泛,处于社会发展转轨阶段,财政风险程度深刻 ,发展方向具有机遇性,影响因素复杂。

55 (二)我国财政风险的形成、发展机制 形成机制。由于改革的难度、复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财政主体在认识、理解、驾驭规律能力的局限,是对我国财政风险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56 集中机制。由于财政分配的特殊性,财政风险实际是公共风险。类似于国有企业亏损的弥补、银行呆账的核销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空账” 等都需财政解决,从而使一般的经济风险集中为财政风险。

57 转化机制。财政风险通过微观向宏观,地方财政向中央财政,隐性向显性,调控风险向分配风险,发展性风险向结局性风险的转化,造成社会危害。

58 传导机制。引发债务危机必须经过传导机制。在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且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偿还债务时;面对债务危机,财政向银行透支,进而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导致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

59 (三)化解我国财政风险的对策 掌握财政运作的规律,按财政规律办事是化解财政风险的前提。否则财政活动就具有盲目性,财政行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形成财政风险。

60 深化改革、确定公有制的合理实现形式以弱化财政风险的集中。理顺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关系。化解财政风险就要化解金融风险,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增量。

61 采取措施抑制财政风险的转化机制。 抑制微观财政风险向宏观财政风险转化。 提高财政支出微观效益,避免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分散性。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防范微观财政风险。

62 抑制地方财政风险向中央财政风险转化。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完善分税制,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管理权限;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制度建设。

63 抑制隐性风险向显性风险转化。 加强防范隐性风险的意识,改革预算制度,加强对财政或有负债的管理;控制政府或有负债的增量;建立预算风险准备基金,专门用于因隐性风险向显性风险转化而引起的风险支出。。

64 抑制调控风险向分配风险的转化。 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功能,合理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实现费税的名称变化,减低征收标准,规范征收行为。


Download ppt "第九章 财政政策 学习目的 了解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及目标。 掌握财政收入和支出类政策工具及政府预算具体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