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2 抗原 免疫系统 抗原肽-MHCⅡ/Ⅰ分子复合物   免疫应答 CD4+/CD8+T细胞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原性异物排除 ◆ MHC分子为T细胞分化发育所必需 ◆ MHC分子为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节所必需

3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发现: George D. Snell 1930s 发现肿瘤细胞在同系小鼠体
内可以长期生存,但在不同品系的小鼠体内不能生存。 非肿瘤细胞也具有相同的特点。

4 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5 MHC是决定同种移植排斥的主要抗原

6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
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具有高度多态性紧密链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MHC分子或MHC抗原)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不仅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和 T 细胞的分化发育,而且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种属的动物其 MHC 有不同的命名: 如小鼠的 MHC 称 H-2 复合体 猪的 MHC 称 SLA 复合体 人的 MHC 称 HLA 复合体 狗MHC DLA 兔MHC RLA

7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MHC结构十分复杂,其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多基因性:指复合体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组成:1)传统分类-Ⅰ、Ⅱ、Ⅲ类基因   2)现代分类- 经典的MHC Ⅰ、Ⅱ类基因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8 一. 经典的MHC Ⅰ类和Ⅱ类基因 小鼠H-2复合体 定位:第17号染色体 构成:K、I、S、D/L等位基因

9 根据编码分子不同分成三类: Ⅰ类基因: K、D/L位点 ---编码Ⅰ类分子的α链 Ⅱ类基因:Ab、Aa、Eb、Ea I位点 I-A亚区 --- 编码Ⅱ类分子Aα和Aβ链 I-E亚区 --- 编码Ⅱ类分子Eα和Eβ链 III类基因: S区(I区与D区之间)--- 编码C4、C2、B因子等血清补体成分及TNF等 Ir基因 (免疫应答基因,immune response gene): 位于Ⅰ区 Ia抗原(I区相关抗原,I region associated antigen): Ir基因编码产物

10 人类HLA复合体 定位: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1),全长3600 kb 分成三类基因区: Ⅰ类基因:经典:B、C、A位点
非典型:E、F、G位点等 Ⅱ类基因:经典:DP、DQ、DR位点 非典型:DN、DM、DO位点等 Ⅲ类基因: C4、C2、B因子、TNF、HSP70等

11

12 HLA结构特点: 1.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最集中、最多的一个 区域,128基因中39.8%基因产物均具 有免疫功能; 2. 基因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平均每1.6kb 就有一个基因; 3. 多态性最丰富的一个区域; 4. 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个区域。

13 二、Ⅰ类和类Ⅱ 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HLA-Ⅰ类分子由重链( 链)和2m 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含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  膜结合:不同的组织细胞表达Ⅰ类分子量不同,如:淋巴细胞(最多),肾、肝脏及心脏 (其次),神经组织(很少) 。  可溶性: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 HLA-Ⅱ类分子由链和链 组成,即仅分布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抗原提呈细胞(APC) ---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 胞;以及激活的T细胞,精子和血管内皮细胞、胸腺上皮细胞等。

14 HLA-I 与 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分布 HLA-Ⅱ MHC-I MHC-II 肽链 a b 2m a b 分子量 ( kDa ) 44
11.5 31-34 26-29 分子式 a/b 2m a/b 2 胞外区结构域 a 1 a2 a3 b2 m a 1 a2 b1 b2 肽结合单位 a 1/a2 a1 /b1 CD4/CD8 结合部位 a3 b2 HLA 编码基因座 A B C DRA DPA DQA DRB DPB DQB 组织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 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胸腺上皮细 胞、 B 细胞和活化 T T细胞

15 分子结构 HLA-I类分子 HLA-II类分子
肽结合区 α1+α α1+β1 (多态区) 封闭槽 开放槽 (容纳8-10AA) (容纳13-17AA) Ig样区 α3+β2m α2 +β2 组织分布 有核C(淋巴C) B、Mφ、DC等APC (细胞膜 ) 除神经C、 腺上皮C、活化T 滋养层C 外 血管内皮C、 功能 识别内源性抗原肽 识别外源性抗原肽 (辅助受体) CD8-α CD4-β2 限制CTL的识别* 限制TH的识别*

16 HLA-I  结构: 二条多肽链 (非共价键连接的糖蛋白, Ig超家族成员): ◆ 链(重链): 34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44kDa,MHC-Ⅰ类基因编码,具有高度多态性。 胞外区--- 1、2功能区,抗原结合部位; 3功能区,CD8分子结合部位; 跨膜区 胞内区 ◆2-微球蛋白( 2m ): 分子量12kDa,由15号染色体基因编码。 3、 2m为IgSF 结构域 小鼠2微球蛋白基因在2号染色体

17 MHCⅠ类分子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  L:前导序列  Tm:跨膜序列  C:胞浆序列

18 α2 α1 α3

19

20 生物学功能: (1)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诱导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溶解); (2)作为CD8+T细胞的识别分子; (3)参与胸腺内T 细胞的分化、发育; (4)参与NK 细胞的活化或抑制; (5)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21

22

23 HLA-Ⅱ类分子 结构: 两条异质多肽链(非共价键连接的糖蛋白,Ig超家族成员): 链:1和 2功能区 链:1和 2功能区
1和1 ---抗原肽结合部位,决定Ⅱ类分子的多态性; 2 --- CD4分子结合部位。 2、 2 为IgSF 结构域

24 MHCⅡ类分子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  L:前导序列    Tm:跨膜序列  C:胞浆序列

25 α1 β1 α2 β2

26

27 生物学功能: (1)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 (2)作为CD4+T细胞的识别分子; (3)参与胸腺内T 细胞的分化、发育; (4)参与免疫应答调节 --- Ir基因产物调节; (5)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28

29

30

31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在抗原的加工和胞内运转、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属经典的HLA III类基因:
S区(I区与D区之间)--- 编码C4B、C4A、C2、B因子

32 (二)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位于Ⅱ类基因区
1.低分子量多肽(low molecular weight peptide,LMP)或巨大多功能蛋白酶体(large multifunctional proteasome)基因:编码蛋白酶LMP2和LMP7,是免疫蛋白酶体的组成成分,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 2.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基因:TAP参与对内源性抗原肽的转运,使其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并与MHC I类分子结合。

33 3.HLA—DM基因: HLA-DMA/DMB----正调作用
编码DM分子的α和β链。DM分子并不表达于细胞表面,但DM基因缺失导致DP、DQ和DR分子不能表达。在HLAⅡ类分子与抗原肽装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产物参与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帮助溶酶体中的抗原片段进入MHC 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

34 其产物分别为DO分子的α和β链,参与对DM功能的负调节。
4.HLA—DO基因: HLA-DOA/DOB------负调作用 其产物分别为DO分子的α和β链,参与对DM功能的负调节。 DO分子是 DM分子的负向调节蛋白。 5.TAP相关蛋白基因:位于HLA复合体近着丝点处,其产物为TAP相关蛋白(TAP-associated protein),又称tapasin。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主要对HLAⅠ类分子在内质网中的装配起关键作用。

35 (三)非经典I类基因 非经典I类基因:(non-classical classⅠgene)又称HLAⅠb基因,即b型I类基因,包括许多基因位点,如HLA-E、-F、-G 、X、H、J、L等和锌指基因ZNF173位点 。 1. HLA -E (HLA-C、-A座位之间) 编码HLA-E分子(结构与经典I类分子相似)。 已正式命名6个等位基因。其产物抑制NK细胞和部分T细胞的杀伤活性,属于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HLA-E分子作用: 与维持母胎界面稳定有关 逃避免疫监视(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

36 2. HLA -G (HLA-H和HLA-F座位之间)
编码HLA-G分子(结构与经典I类分子相似)。 已正式命名15个等位基因。其产物作为一种配体分子与杀伤细胞的KIR结合而发挥抑制活性。 HLA-G分子生物学功能: ①保护胚胎 ②可能参与妊娠期血管生成。 ③可能参与胸腺细胞选择的某些过程。 ④有调控HLA-E表达的作用(一定条件)。

37 (四)炎症相关基因 位于HLAⅢ类基因区内接近Ⅰ类基因区的一侧。新检出多个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座位,多数涉及炎症反应,分属以下四个家族:
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包括TNF(TNFα)、LTA和LTB(TNFβ)三个座位。TNF基因家族的产物为TNF-α和TNF-β,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T细胞产生。参与炎症、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应答。

38 2.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基因家族 3.MHC I类相关基因(MIC)家族 4.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heat shock protein,HSP):HSP基因家族有3个基因,HSP70-1、HSP70-2和HSP70-HOM,均位于Ⅲ类基因区内。其产物参与炎症和应激反应,并作为分子伴侣在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中起作用。

39

40 (五)免疫无关基因 如位于Ⅲ类基因区参与类固醇合成的21羟化酶(CYP21)基因和位于HLA-Ⅰ类基因区的HLA-H基因(与铁代谢有关)等。

41 一、多态性(Polymorphism)的概念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Polymorphism)的概念 多态性:指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编码基因,在群体中可以编码多种抗原分子。 复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alleles):位于同源染色体对应位置的一对 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在群体中位于同一基 因位点而具有不同编码特性的基因系列。 是群体的基因概念。 MHC多态性能防止快速进化的病原微生物针对宿主的攻击,保护生物群体的生存。

42 多态性现象(polymorphism):
多态性现象(polymorphism)是指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可编码二种以上的产物。HLA复合体是迄今已知人体最复杂的基因复合体,有高度的多态性。原因: A (6#) B (6#) A1 A2 B8 B35 A2 A10 B40 B16 复等位基因:群体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基因座上有2个以上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一对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llele);由于群体中的突变,同一座位所可能出现的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HLA复合体的每一座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由于各个座位基因是随机组合的,故人群中的基因型可达108之多。

43 MHC的多态性 6 9 24 61 10 28 多态性: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位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
中间写的是表达的抗原数,4种抗原,就有10种组合,即10种表型。 10 28 多态性: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位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

44 HLA多态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HLA基因结构变异 复等位基因 共显性表达

45 HLA的复等位基因 HLA-A,-B和-C基因座分别拥有59、118和36个复等位基因。HLA-DRB1、DQA1、 DQB1、DPB1和DPA1基因座分别拥有168、19、30、73和8个复等位基因。每个复等位基因以基因座后的4位数字表示。以短横线连接的两个数字(如DRB3* )代表以这两个数字以及它们之间所有自然数命名的复等位基因。

46 MHCⅡ类基因 MHCⅠ类基因 多态性机制1 复等位基因

47

48 共显性表达(co-dominant) 每一对等位基因位点的两个基因均为显性基因,其编码分子可同时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可检出(群体): A基因 --- 约27种; B基因 --- 约50种; C基因 --- 约10种; DR基因 --- 约23种; DQ基因 --- 约9种; DP基因 --- 约6种。

49 MHC的共显性表达 Mouse MHC

50 二、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和单元型
连锁不平衡:指某两个基因在同一单元型上存在的频率与理论预期值存在差异的现象。 如: 北欧白人 --- A1-B8(单元型); 汉族人(华北) --- B17-CW2、B46- CW1、 A32-CW2等 ; 汉族人(华南) --- B17-CW2、A33- B17、B46-CW1等。

51 HLA复合体等位基因在人群中有各自的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群体中携带某一等位基因的个体数目与携带该基因座位各等位基因个体数目总和的比例。 由于HLA复合体各座位的等位基因紧密连锁,使得实际上各基因并非随机地组成单元型,某些等位基因经常(或很少)连锁在一起,从而出现连锁不平衡。

52 假设两个基因座的两个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别是p1和p2,若它们之间的重组是随机的,其联合的频率,即单元型频率h是p1Xp2,这样的结果即为连锁平衡。

53 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C B A B2 B11 B8 B3 B8 B6 DRB4 DRB6 DRB7 DRB1*0301 DRB1*0301 HLA不同基因座的各个等位基因在人群中以一定频率出现 HLA复合体各等位基因均有其各自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frequency)是指群体中携带某一复等位基因者的比率。 DRB5 9% 12% 紧密连锁 7% 9% 12%=0.0108=1%

54 HLA连锁不平衡举例 单元型 频率(%) A B D 观察值 期望值 A1 B8 9.8 2.1 A3 B7 5.4 Dw3 8.6 1.4
观察值 期望值 A1 B8 9.8 2.1 A3 B7 5.4 Dw3 8.6 1.4 Dw2 3.9 1.8

55 HLA I类抗原编码基因 B C A7 B C A6 B C A2 B C A10 子女

56 单元型A1、B8 / A2、B35 单元型(haplotype):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各基因位点组合。
HLA基因型(genotype):由分别来源于父和母的两 个同源单元型构成。 表现型(phenotype): HLA基因型的编码产物。 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构成了一个单元型,HLA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为单元型(haplotype)。 A1 A2 单元型A1、B8 / A2、B35 B8 B35

57 在遗传过程中,单倍型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故子代的两个HLA单倍型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这一遗传特点在器官移植供者的选择和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得到了应用。
× B8 B35 B40 B16 a b c d A1 B8 A10 B16 A1 B8 A10 B16 A2 B40 A2 B35 A2 B40 A2 B35 a d b d c b c a 子女与父母有一半HLA相同 子妹间1/4机率完全相同;1/2机率一半HLA相同

58

59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 HLA基因结构变异 复等位基因 共显性表达 1.  赋予种群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 实现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  使MHC成为个体的终身遗传标志 4. 增加了寻找合适同种器官移植供者的难度。

60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 Ⅰ、Ⅱ类分子接纳抗原肽的结构,是位于该分子远膜端的抗原结合槽。
Ⅰ类分子凹槽两端封闭,接纳8~10个氨基酸残基;多态性区:决定HLAⅠ类分子多态性的主要部位 Ⅱ类分子凹槽两端开放,接纳13~17个氨基酸残基甚至更多。多态性区:决定HLA Ⅱ类分子多态性的主要部位(β1)

61

62

63 HLA-Ⅰ类分子的三维空间构型图

64

65

66 抗原多肽与MHC I类分子的结合

67

68

69 HLA-Ⅱ类分子的三维构型图

70

71 抗原多肽与MHC II类分子的结合

72 一、抗原肽与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锚定位(锚定残基)和小袋
       ——锚定位(锚定残基)和小袋 结合 任一抗原肽 MHC Ⅰ/Ⅱ类分子 锚定位 (锚定残基) 小袋 (多态性残基构成) 与同一型别MHC分子相结合的不同抗原肽,其锚定位和锚定残基往往相同或相似。 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司和MHC分子肽结合槽相结合的部位,称为锚定位。 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73 小袋与相应的锚定残基侧链互补结合,将抗原肽锚定在Ⅰ/Ⅱ类分子的肽结合槽内,部分非锚定残基可向上拱起,其侧链供T细胞识别。

74 Y L

75 MHC-I 结合抗原肽 B MHC-I分子肽槽及其所结合抗原肽的顶面观(a)和纵向剖面图(b)显示:肽槽中共有6个深凹(以A、B、C、D、E、F代表),抗原肽(九肽)中的第2、3、6、7和9位的氨基酸残基侧链分别嵌入B、D、C、E和F之内,而第1、4、5和8位的残基侧链指向溶液面(与TCR接触)。N末端的第1位残基的氨基置于A口袋之内。 P2 C P6 F P1 A P9 P7 E P3 D P4 P5 P1 P8 COO- NH3+ P7 P3 P6 P9 P2 A B D C E F

76 凹槽 铆钉侧链 MHC-II分子 抗原肽与MHC分子的结合
NH2 抗原肽 C00H 凹槽 铆钉侧链 MHC-II分子 抗原肽与MHC分子的结合 MHC-II分子肽槽及其所结合抗原肽纵向剖面图显示:抗原肽的N和C末端均位于肽槽之外,抗原肽中部的铆钉残基侧链嵌入肽槽的几个“口袋”之内,以维持抗原肽和MHC-II分子之间的结合。

77 二、抗原肽与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与意义
特定型别的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个体(不同MHC等位基因)对同一抗原的应答在强度上有差异。 小袋可选择性结合抗原肽(锚定残基)。 这种选择性可导致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出现免疫应答强弱的差异。

78 (2)MHC分子对抗原肽识别和提呈的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可导致某一个体对不同抗原均出现免疫应答。

79 (3)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具有低亲和性 二者结合与解离均很缓慢,一旦结合,可维持数小时甚至数天,这将确保被T细胞识别。

80 一. HLA与器官移植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移植成败的关键是供受者间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相容程度。
例:肾移植 --- HLA- DR 、 B 、 A 。 测定血清中可溶性HLA分子含量,有助于监测移植物的排斥危象。

81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肿瘤细胞表面 HLA I 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甚至不表达,以致不能有效激活特异性的 CD 8 + CTL ,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而有些正常情况不表达 HLA II 类分子的细胞如果异常表达 II 类分子,往往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Graves 病患者的甲状腺上皮细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的胰岛β细胞 实际应用:INF-  促进肿瘤细胞HLA-Ⅰ类分 子表达  增强CD8 + CTL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Grave,s disease

82 三、HLA和疾病关联 (一)HLA是人体对疾病易感的主要免疫遗传学成分
现已发现与 HLA 关联的疾病达 500 多种,其中大部分为自身免疫病。最典型的关联疾病是强直性脊柱炎,该病患者中 HLA-B 27 抗原的阳性率为 58%~97% ,又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与 HLA-DR 4 关联,乳糜泻、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与 HLA-DR 3 关联,多发性硬化症与 DR 2 关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 HLA-DQ 关联等。

83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B27),

84

85 Psoriasis of the hand  (Cw6 )
银屑癣

86 Psoriasis 

87 Dermatitis Herpetiformis:   Mouth Mucosa (DR3)
皮炎 疱疹样的

88 Uveitis (眼色素层炎、葡萄膜炎)

89 R.R (relative risk,相对危险率)
= R.R值越大相关性越强。 举例:(1)强直性脊柱炎与B27 (2)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与DR3、DR4 某些基因的存在反映了个体易感或抵抗某些疾病的倾向,而这些基因不一定是直接引起疾病的遗传因素。 病人(Ag+/Ag-) 对照(Ag+/Ag-)

90 (二)与疾病关联的原发成分 (三) HLA和疾病关联的机制

91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由于 HLA 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在两个无亲缘关系的个体间 HLA 等位基因完全相同的概率几乎为零,因而 HLA 被看作是伴随个体终生的特征性遗传标志。加之以单元型方式遗传,因此, HLA 分型在法医学上被广泛用于亲子鉴定和个体身份识别。

92 第五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1.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
 内源性抗原  APC  HLA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 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 CD8+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  APC  HLAⅡ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 CD4+T细胞识别。

93 MHC限制性( T细胞发挥效应所必需): 特定T细胞识别特定类别的自身MHC分子而发挥免疫学效应的现象。

94

95

96

97 2.MHC参与构成自身免疫性、参与对非己MHC抗原的应答,并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

98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 经典的Ⅲ类基因为补体成分编码,参与补体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IC基因产物可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亲和力结合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活性 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中发挥作用

99 第六节 HLA分型 分型方法:血清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方法 1. 血清学分型法 --- 补体介导的微量细胞毒试验 原理: 抗体(HLA分型) + 淋巴细胞(受者) + 补体 淋巴细胞受损  判定结果(细胞死亡百分 率) 主要应用:检测HLA-A、B、C抗原

100 血清学分型技术(Serological tissue typing)
微量细胞毒实验(HLA I类,II类的DR、DQ)

101 2. 细胞学分型法 ---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MLC) 分为:单向法和双向法 原理: 单向法:淋巴细胞(供者,X 线或丝裂霉素
处理) + 淋巴细胞(受者)  培养  淋巴母细胞(判定结果); 双向法:淋巴细胞(供者) + 淋巴细胞(受者)  培养 淋巴母细胞(判定结果)。 主要应用:检测DR抗原

102 细胞学分型技术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HLA-DP

103 3. 基因分型法 --- 分子生物学技术 原理:比较供、受者编码HLA抗原基因的DNA序列,判定供、受者间的相似程度。 主要方法: (1) 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 (2) PCR- RFLP法 (3) PCR-SSO(顺序特异性寡核苷酸)法 (4) 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法 (5)PCR/SSP(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序列特异引物):特异、简便

104 根据HLA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将HLA分为Ⅰ类和Ⅱ类分子。
HLA-I类分子: HLA-A、B、C编码的分子产物,由一条α链和一条β2m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而成,链有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呈现高度多态性; 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 具有提呈内源性抗原的作用; 是CD8分子识别的标记; 为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105 HLA-II类分子: HLA-DR、DQ、DP编码的分子产物,由两条非共价键连接的异源多肽链α链和β链组成; 主要表达在抗原提呈细胞以及激活的T细胞表面; 参与外来抗原提呈过程; 是CD4分子识别的标志; 可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包括宿主抗移植物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主要抗原。

106 本章学习要点: 1.MHC、HLA的概念; 2.HLA基因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 的产物; 3.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 主要功能; 4.HLA的医学意义。


Download ppt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