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地下害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地下害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地下害虫

2 第八章 地下害虫 第一节 蛴螬 第二节 金针虫 第三节 蝼蛄 第四节 地老虎类 第五节 根蛆 第六节 蟋蟀类
第七节 拟地甲、野蛞蝓及其他地下害虫 2

3 第一节 蛴螬 一、种类分布与危害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总科幼虫的统称。国内记载的种类共千余种。
其主要特征是,成虫触角为鳃叶状,前足呈半开掘式,体近椭圆形,略扁,体壁及翅鞘高度角质化,坚硬。 3

4 多数种类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成虫在地上部为害,幼虫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少数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均为粪食性或腐食性
幼虫蛴螬型,统称蛴螬,身体乳白色,弯曲呈“C”形,肥大,柔软,多皱,腹部末节腹面具有由钩状、针状及短锥状刚毛组成的覆毛区或排列整齐的尖刺列(对刺列)。 多数种类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成虫在地上部为害,幼虫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少数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均为粪食性或腐食性 4

5 5

6 二、形态特征 (一)东北大黑腮金龟 成虫 6

7 大黑腮金龟幼虫 7

8 (二)白星花金龟 8

9 幼虫 9

10 (三)花金龟 10

11 幼虫 11

12 (四)铜绿金龟甲 12

13 幼虫 13

14 三、发生规律 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1代,长者5—6年1代。
如大黑鳃金龟两年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一年1代,小云斑鳃金龟在青海4年1代,大栗鳃金龟在四川甘孜地区则需5—6年1代。 14

15 蛴螬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蛴螬终生栖生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
在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 因此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 15

16 四、综合防治 蛴螬种类多,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块,常为几种蛴螬混合发生,世代重叠,发生和危害时期很不一致,因此只有在普遍掌握虫情的基础上,根据蛴螬和成虫种类、密度、作物播种方式等,因地因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6

17 ①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调查和掌握成虫发生盛期,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②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在玉米生长期间适时灌水;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精耕细作
17

18 ③药剂处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加水10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将该毒土撤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用2%甲基异柳磷粉每亩2~3千克拌细土25~30千克制成毒土;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吠哺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或5%地亚农颗粒剂,每亩2.5~3千克处理土壤。 18

19 ④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20%异柳磷药剂与水和种子按1:30:400~500的比例拌种;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25%对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或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还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虫。 19

20 ⑤毒饵诱杀。每亩地用25%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饵料5千克,或50%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撒于种沟中,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21 ⑥物理方法。有条件地区,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蛴螬的发生数量。 ⑦生物防治。利用茶色食虫虻、金龟子黑土蜂、白僵菌等。
⑥物理方法。有条件地区,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蛴螬的发生数量。 ⑦生物防治。利用茶色食虫虻、金龟子黑土蜂、白僵菌等。 21

22 第二节 金针虫 一、种类分布与危害 金针虫(Elateridae)是叩头虫的幼虫,危害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取食烟草的有很多种,但主要有Limonius(北美洲)、细胸金针虫(Agriotes)(美洲、亚洲、欧洲)、褐纹金针虫(Melahotus)(北美洲、欧洲、亚洲)、宽胸金针虫(Conoderus)(美洲、澳洲)(Akehurst,1981)和Hemicrepidius(北美洲、欧洲)。 22

23 二、形态特征 (一)沟金针虫 23

24 24

25 (二)细胸金针虫 25

26 三、发生规律 金针虫的生活史很长,因不同种类而不同,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约在20~85厘米间。
金针虫的生活史很长,因不同种类而不同,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约在20~85厘米间。    26

27 ⒈沟金针虫 约需3年完成一代,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 成虫白天躲在麦田或田边杂草中和土块下,夜晚活动,雌性成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有假死性,没有趋光性,雄虫飞翔较强,卵产于土中3~7厘米深处,卵孵化后,幼虫直接为害作物。 27

28 ⒉细胸金针虫 多两年完成一代,也有一年或3、4年完成一代的,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20~40厘米处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出土,为害返青麦苗和早播作物,4~5月为害最盛,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对腐烂植物的气味有趋性,常群集在腐烂发酵气味较浓的烂草堆和土块下。 幼虫耐低温,早春上升为害早,秋季下降迟,喜钻蛀和转株为害。 28

29 四、综合治理方法 1、冬季深耕:冬季深耕土壤35厘米,并随耕拣虫,通过翻耕可以破坏害虫生存和越冬环境,减少次年虫口密度。 2、粪肥处理:未腐熟的农家肥是地下害虫产卵繁殖的好场所。因此,栽培药用植物应施用经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用时每亩用5%的西维因500克进行药剂无害化处理,效果较好。 29

30 3、清理田园: 4、药剂拌种: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1000克拌种,可防治蝼蛄、蛴螬、黄蚂蚁、地老虎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5、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如发现断苗而幼虫入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二嗪农乳油500倍液、2.5%敌杀死6000倍液、速灭杀丁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任选以上一种药液灌根,隔8—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可杀死地老虎、蛴螬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30

31   6、撒施毒土:每亩用5%特丁磷2.5—3千克,沟施、穴施均可,药效期长达60—90天;或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0克,拌细沙或细土25—30千克,在药物根旁开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中耕将药土施入,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7、灌水灭虫: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在地老虎发生后,及时灌水,灭虫效果好。 31

32 8、人工捕足:每天清晨到田间扒开新被害药苗周围或被害残留茎叶洞口附近的表土,捕足害虫,集中处理。 9、诱杀成虫:诱杀成虫有效的方法通常有: (1)利用金龟子、地老虎、蝼蛄成虫的趋光性,于成虫盛发期放置一些黑光灯进行诱杀。 (2)毒饵诱杀 32

33 10、地面施药:傍晚时用16型农用喷雾器,按每桶清水内加2
  10、地面施药:傍晚时用16型农用喷雾器,按每桶清水内加2.5%的敌杀死8毫升的标准,配成2000倍的溶液,喷洒地面。这一灭虫技术可用来防治各种药材育苗地的各类地下害虫危害药苗。  11、植株施药:当药材植株幼苗出现孔洞、缺刻等被害症状时,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50%辛硫酸乳油1000—1500倍液、50%二嗪农乳油1000—1500倍液、20%拒食胺乳剂500倍液,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喷施或交替使用。成虫发生期于傍晚喷雾2—3次,每7—10天重啧1次。 33

34 第三节 蝼蛄 一、种类分布与危害 蝼蛄在我辊发生较普遍的害虫,已知有四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普通蝼蛄、台湾蝼蛄。华北蝼蛄分布于国内长江以北各省市区;非洲蝼蛄为世界性害虫,是我国分布最普遍的,从南到北均有为害;普通蝼蛄目前仅知发生于新疆;台湾蝼蛄分布我国台湾省。蝼蛄为杂食性,为害各种作物,包括谷类、薯类、棉、麻、甜菜、烟草、各种蔬菜以及果树、林木的种子和幼苗。 34

35 二、形态特征 (一)华北蝼蛄 35

36 (二)东方蝼蛄 36

37 三、生活史与习性   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的全年活动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⒈冬季休眠阶段——约从10月下旬开始到次年3月中旬。   ⒉春季苏醒阶段——约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   ⒊出窝转移阶段——从4月中旬至4月下旬,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 37

38 ⒋猖獗为害阶段——5月上旬到6月中旬,此时正值春播作物和北方冬小麦返青,这是一年中第一次为害高峰。 ⒌产卵和越夏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下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 ⒍秋季为害阶段—— 9月上旬至9月下旬,越夏虫又上升到土面活动补充营养,为越冬作准备。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高峰。 38

39 四、综合治理方法 1.化学防治 拌种: 50%对硫磷1斤,加水50升,与1000斤小麦种子混合,堆闷4小时后摊开晾干。
50%辛硫磷1斤,拌小麦500~1000斤。 40%甲基异柳磷1,拌小麦500~1000斤。 对蝼蛄防治效果95%,药效30~40天。 39

40 毒饵防治: 饵料: 多汁的鲜草,鲜菜及蝼蛄喜食的块根、块茎 炒香的麦麸、豆饼、和煮过的谷子
药剂:50%对硫磷乳油,20%甲基异柳磷、40%水胺硫磷、50%甲胺磷。 用药量不要太大,以免有异味引起蝼蛄拒食。 40

41 第四节 地老虎类 一、种类分布与危害   地老虎是一类为害农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在我国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小地老虎在全国各省(区)均有要布,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及低洼内、土壤湿润、杂草多的旱作区和粮棉夹种地区发生最重,其它旱作区、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41

42 大地老虎分布比较普遍,常与小地老虎混合发生。但仅在长江沿岸部分地区发生较多。   黄地老虎国内主要分布于北方,在南方也有少量发生。近年来在淮北及东部沿海棉区,如山东、江苏等地,有逐年严重的趋势。
42

43 二、形态特征 小地老虎幼虫 43

44 小地老虎成虫 44

45 三、发生规律 小地老虎由南向北发生代数逐渐减少,一年发生1~7代。在南岭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为害,南岭以北有少量幼虫和蛹在当地越冬。      45

46 大地老虎在全国各地一年发生一代。成虫趋光性不强,交尾后第二天就能产卵,卵一般散产于土表或生长幼嫩的杂草茎叶上,4龄以前的幼虫不入土蛰伏,常在草丛间啮食叶片,4龄以后的幼虫伏于土表下,夜间出土为害,幼虫有带育越夏习性。 46

47 黄地老虎在新疆、甘肃河西地区每年发生2~3代,华北地区以及江苏一带3~4代不等。各地以幼虫在麦田、绿地、菜田及杂草地等土中越冬。
47

48 四、综合治理方法  1、农业防治  (1)除草灭虫,杂草是地老虎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是幼虫向作物迁移为害的桥梁。因此,在春播前,进行春耕、细耙的整地工作,可消灭部分虫卵。在作物幼苗期或幼虫1-2龄时结合松土清除田间杂草,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2)水旱轮作,有条件的烟区可实行水旱轮作,能消灭多种地下害虫。 48

49 (3)诱杀成虫,可利用黑光灯、糖、醋、酒诱蛾液,或用苦楝子发酵或泡桐叶来诱杀成虫。 (4)性诱笼诱蛾,采集地老虎越冬代蛹令其羽化,将羽化的雌蛾,装入圆形铁纱笼内,在发蛾盛期,每天傍晚挂在田间接虫盆上,可以诱得一定数量的雄蛾。 (5)捕捉幼虫,对3龄以上的幼虫,可在每天早晨到田间,扒开新被害植株周围的表土,捕捉幼虫并将其杀死。 49

50 2、化学防治 (1)毒土防治:75%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适量水,喷拌于 千克细土上,在傍晚顺烟垄撒施,使烟苗周围形成一保护带。每667米2施毒土20㎏。 (2)毒饵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0.5㎏加水2.5-5㎏喷在50㎏碾碎炒香的棉籽饼、豆饼或菜籽饮料上。将毒饵于栽烟时撒于根际周围。 50

51 (3)药剂防治: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2
(3)药剂防治: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 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地面喷雾一般每667m2用药液75-100㎏,浇灌烟株每株用药液 ㎜。 (4)诱杀幼虫:每667m2均匀放置60-80片新鲜泡桐叶,每天清晨捕杀集聚于泡桐叶下的幼虫。 51

52 第五节 根蛆 一、种类、分布与危害 昆虫纲双翅目(Diptera)花蝇科(Anthomyiidae)。种蝇(Delia platura) 葱蝇(D.anti ua)、白菜蝇(D.floralis)、小萝卜蝇(D.pilipy a)和麦种蝇(D.conarctata)等的幼虫的统称。俗名地蛆、种蛆。杂食性地下害虫。分布全世界;中国各地均有发生。 52

53 种蝇是主要种类。体长 4~6毫米,灰色或灰黄色。
卵长约1.6毫米,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长约8~10毫米,乳白略带淡黄色,腹部末端有7对肉质突起。 蛹长4~5毫米,宽1.6毫米,圆筒形,黄褐色。 53

54 二、形态特征 (一)韭菜迟眼蕈蚊 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为害韭菜。 成虫 54

55 幼虫 55

56 (二)种蝇 56

57 三、发生规律 在中国北方每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南方各虫态都能越冬。
成虫喜食花蜜和腐败物,常在粪肥上产卵,田间施用未经腐熟的粪肥和发酵不好的饼肥时,根蛆常严重发生。 57

58 成虫还能在湿土、土缝或接近地面作物的叶上产卵,幼虫 化后钻入土中活动为害,并喜在潮湿的环境生活。 老熟后在被害植物附近的土里化蛹。气温超过35℃对卵、幼虫、蛹的存活均不利。
58

59 四、综合治理方法 1、科学施肥 不施未经堆沤腐熟的有机肥或饼肥。施腐熟的肥料要开沟探施后覆土,防止成虫产卵。 2、清除韭蛆繁殖场所 韭蛆对葱蒜类气味较敏感,喜食腐败的东西,并在其上产卵,要及时清理菜畦里的残枝枯叶及杂草,降低幼虫孵化率和成虫羽化率。 59

60 3、晒韭根防治 在韭蛆为害盛期用竹签或木棍剔开韭根周围的土,晒根晒土,经1周后可将大部分幼虫晒死。覆土前沟施草木灰后再覆土盖严,施草木灰后可根据情况尽量晚浇水,以保土壤不致过湿,此法防治效果很好,草木灰还是一种好肥料,能促进韭菜生长。 60

61 4、糖、醋、酒诱杀 利用韭蛆对这些气味的敏感性,用此法诱杀。方法是:糖、醋、酒和90%敌百虫按3:l:10:0.1的比例,先将糖用水溶化后加醋、酒、水和农药即可,一般每30平方米放一诱杀盒,每5-7天更换一次诱杀液,每隔l日加1次醋。 61

62 5、药剂防治 韭菜移栽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浸根杀灭幼虫。幼虫发生初期用50%辛硫鳞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10天后再灌1次,成虫盛发期在上午9-11时叶片喷60%敌百合剂1000倍液或50%辛硫鳞乳油800倍液,扣棚后也可用以上方法除治。 62

63 第六节 蟋蟀类 一、种类、分布与危害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 63

64 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
64

65 二、形态特征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65

66 (一)大蟋蟀 66

67 (二)黄脸油葫芦 67

68 三、发生规律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68

69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 69

70 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
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70

71 四、防治方法 蟋蟀可危害豆类、芝麻、瓜类、禾谷类、十字花科蔬菜等。防治蟋蟀的有利时机为二、三龄若虫期。
防治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   喷粉 在早上8时前、下午5时后,用虱螟灵粉或甲敌粉、敌马粉喷撒,每亩用药l—l.5公斤,防效可达9 0%以上。    喷雾 每亩用2 0%速灭杀丁3 0毫升,对水4 0公斤喷洒,防效9 8%左右。    71

72 堆草诱杀 利用其白天喜潜伏草丛中的习性,用青草于傍晚或黎明堆放田间,青草上可用90%晶体敌百虫喷洒均匀,诱虫入草堆歼灭。    需注意的是,在防治时最好连片统一行动,喷药时先从四周开始,逐渐向内心进行,才能防治彻底。 72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地下害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