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2 在远古时代,东西双方在对方眼中都是一个梦,一个神话。
希腊人最早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说中国人“身高达十三肘尺”,“寿逾两百岁”,“皮与河马相近,故万箭不能入”。 中国的《山海经》也说西方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

3

4 “明末,恰当世界新航路发现后,由欧洲绕道好望角,印度与东亚的交通,已逐渐发展。尤其是自澳门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1516) 始为葡萄牙人所据后,逐渐成为欧洲文化东渐的基地。适于此时,欧洲正进行着由德人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革新运动,欧洲各地逢起响应,罗马教皇变成众矢之的,一部份教徒见欧洲的地盘日蹙,希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于是组织耶稣会,专心向外传教,以挽回颓势。”                                                    ——《对于非宗教运动宣言》

5 一、传教士来华 时代背景(16世纪) 欧洲: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 中国:明朝后期,海禁渐驰。

6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hieu Ricci 1552~1610年)。他9岁入耶稣会学校,19岁在罗马加入耶稣教会,自愿到远东任教。1582年(万历十年)8月,利玛窦远涉重洋来到澳门,开始了在中国近30年的传教生涯。经明朝万历皇帝特批,利玛窦死后被葬在北京。

7 初到中国内地传教时的利玛窦

8 利玛窦到韶州后,依然是光头僧服,但仍感难以融入中国社会。1594年,他听学生瞿太素讲:实际上,僧人在官员与百姓眼里地位并不高,中国人普遍尊重的是读书人。于是,经范礼安神甫批准,利玛窦开始留须发,改戴儒冠,穿儒服。

9 利玛窦规矩 入乡随俗(接近)----平等 科技吸引(交往)-----友谊 接近官员(深入)-----适应 文化对接 (核心)-----尊重

10 利玛窦 徐光启

11 《崇祯历书》是西方天文学的百科全书,它的第一部分包括了西方天文学的各种理论。第二部分是根据这种理论而编算出来的各种天文表。
上海徐家匯南丹路上的光啟公園 《崇祯历书》是西方天文学的百科全书,它的第一部分包括了西方天文学的各种理论。第二部分是根据这种理论而编算出来的各种天文表。 《崇祯历书》在1634年编完之后,并没有被皇帝颁行。为什么没有颁行?是因为它的优劣一直在争论。中国保守的力量仍然反对。他们反对将它颁行天下使用。于是双方一直争论,这个争论持续了10年。在这个争论过程当中,发生过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这8次较量的内容,都记录在《明史·历志》中。 ,《崇祯历书》编撰完成以后,用了10年时间争论。我们知道皇帝自己是不懂天文学,你们几个不同的人,都说自己好,到底谁好?崇祯皇帝是不可能判断。最后经过8次较量之后,崇祯皇帝最终相信西方天文学确实比中国的传统 的好,于是决定颁行,还没来得及,明灭亡。 汤若望他决定跟满清政府合作。他不和南明政权合作。他把《崇祯历书》做了删改,献给满清政权。满清政权觉得非常好。并且由顺治皇帝给题写了书名,命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将这个历法颁行天下。明朝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成的这部立法,竟变成了送给清朝的一个政治礼物。 没有改变中国传统天文学作为政治巫术的性质。我们知道《崇祯历书》在1634年的时候,跟欧洲的天文学差距很小。但是编完之后,200多年几乎不变。后来清朝修订过几次,补充过零星的欧洲天文学知识,但是实际上我们完全脱离了欧洲天文学的进程。接着200年,我们几乎原地不动,而欧洲这200年天文学发展如火如荼。《崇祯历书》曾经有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跟国际接轨,但是因为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最终中国仍然失去了这个机会。我们一度跟国际接轨但很快又脱轨,最终等到鸦片战争结束,西方文学第二次大举进入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几乎不认识它了,因为我们落后了它200年。   这是历史的悲剧。徐光启当时曾谈到“力求汇通”,至少徐光启本人有这个意思。至少,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我们的天文学比欧洲落后两三百年,这不是徐光启生前领导历局的时候愿意看到的吧?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徐光启也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

12 日本学者平川佑弘在《利玛窦传》一书中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

13 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利玛窦则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中华世纪坛
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一百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只有两个外国人入画,一位是马可波罗,一位就是利玛窦。 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利玛窦则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14 二、西学的传入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5 早期西学东渐状况 数学 天文 地理学 物理学、美术 音乐 建筑 哲学 逻辑学 利玛窦 徐光启 李之藻 杨廷筠 翻译原著 创作
分类 学科 代表人物 来源 形式 数学 天文 地理学 物理学、美术 音乐 建筑 哲学 逻辑学 利玛窦 徐光启 李之藻 杨廷筠 翻译原著 创作 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和著述 文字, 地图, 绘画, 器物。

16 利玛窦 与 徐光启 合译的《几何原本》

17 从十六世纪利玛窦来华开始到十八世纪末,耶稣会士在传布宗教神学的同时,译介了相当数量有关天文、舆地、数学、物理、医学、植物学和动物学方面的著作。有中文可考者,约计370种左右,属科学者120种左右。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卷4

18 早期的西学东渐,为中国人打开了窥视西方的窗户,大开眼界。当时(1632年),有人写文章把中国与西方相比较,感慨系之:“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

19 为何早期西学东渐未能在中国掀起一场文化变革?

20 在朝廷方面——无论是明清——外国传教士的地位是一种技术专家的地位,朝廷所以用他们,不过因为他们能改良历法及制造佛郎机炮和红衣炮。……我们从乾、嘉、道、咸时代的艺文著作里,能找到多少西洋科学方法及科学知识的痕迹呢? ——《蒋延黻选集》

21 据载:1642年7月,崇祯皇帝通过兵部尚书密令汤若望铸炮:
“要把七十磅重炮改为四十磅的小炮,所需材料铁、铅、红铜、技工,还有炮厂(设在皇宫内一大广场)都已备好,汤只得应命。……汤若望共造了二十尊大炮在离城四十里大广场上实弹射击。太监和军官们远远站着,不敢近前,发射一次成功,全场欢腾,采声四起。” ——魏持《汤若望传》 康熙以南怀仁为密友,甚至于“当皇帝情绪不好时,只要一看见南老爷,情绪立刻就转过来了。”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 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

22 中国人认为天是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中国推到东方一角的地理概念。
——《利玛窦中国札记》 《坤舆万国全图》 南京博物院藏本

23 中国的皇帝和官员都很满意自己的一切,思维方式在这一点上和我们欧洲人不一样,欧洲人稍微有一点富强就想到去占领。
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野蛮人,而且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则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利玛窦中国札记》

24 中国接纳来自其他很多国家的这类使节,如交趾支那,暹罗,硫球,高丽以及一些鞑靼首领,他们给国库增加沉重的负担。中国人知道整个事件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利玛窦中国札记》

25 北京-利玛窦之墓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自中古以来形成的文化体系,开始固定、僵化。曾经出现知识界对中国文明的重新思考,也不能在此时延续下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制度,还能运作的最后一段岁月。 ——许倬云

26 The end

27


Download ppt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