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醫療與社會文化 第二節 宗教與醫療
2
圖片來源:http://www. godpp. gov
圖片來源:
4
史料閱讀一 ……無論是傳統的巫覡,還是新興的佛、道二教,都充分的掌握住當時社會人心的需求,積極展開其醫療和社會救助活動,並藉以宣揚教義,吸引信徒。這樣的情形,似乎一直延續到六朝末年。而在六朝社會中,道士、僧尼、巫者,往往和醫者一樣扮演著醫療者的角色。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73:1(2002) 4
5
史料閱讀二 扁鵲喜歡深入民間,為人治病。他在趙國的都城邯鄲,知道當地人很尊重婦人,他就做婦科醫生。……可見他能應患者的需要,是位全科醫生。……扁鵲最突出的特點是他敢與當時的迷信思想抗爭,《史記》記載他有「六不治」,「信巫不信醫」是其中之一。他努力的把醫學提升至理性、科學的境界,而經常給當時的巫術重大的打擊。 陳勝崑,《中國傳統醫學史》,頁33~34 5
6
問題討論 1.根據史料閱讀一的內容,在六朝社會中,道士、僧尼、巫者之所以能和醫者一樣扮演著醫療者的角色,其原因何在?
2.請結合之前所學與史料閱讀二的內容,總結扁鵲在傳統醫學的貢獻與地位。 參考答案:1.可能因為當時醫生不足,再加上道士、僧尼、巫者也能夠具備醫學或心理知識,故可充當醫生。 6
7
試題舉隅 學者杜正勝曾言:「中國歷史上的醫家或醫者,大致可按三大階段分作三種類型,上古混同於巫,戰國至李唐合於道,宋朝以下攀援於儒」。關於這句話的解讀,下列哪一說法較為適當? (A)這個說法符合儒釋道三者與中國歷史發展的關係,巫即佛教 (B)道教因注重現世生活而兼及醫療研發,扁鵲即早期道醫代表 (C)宋朝以後因為儒醫興起,導致理學出現尊德性與道問學兩派 (D)這種分段說雖不盡正確,但多少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差異 參考答案:1.可能因為當時醫生不足,再加上道士、僧尼、巫者也能夠具備醫學或心理知識,故可充當醫生。 7
9
一、巫術與醫療
10
(一)巫的定義 1.巫的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社會分化,人類對許多自然現象與疾病死亡,產生恐怖、疑惑與不解,進而衍生出對自然、祖先及鬼神的崇拜。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能與鬼神相通的職業─巫。 2.「巫」的身份:祝、宗、卜、史知識分子 3.巫醫定義:巫者行醫術或醫者行巫術或二者兼具。周禮中的醫者多為廣義的巫。 10
11
(二)商周時期的巫醫 1.巫的地位很高,不但參與政治和軍事的決策,同時還為帝王占卜疾病、吉凶。在他們的觀念中,造成疾病的可能是鬼神或祖先,故必須向其禱祝或是施展法術讓其離去。而除了使用巫術為人診治疾病外,他們同時也掌握一定的醫療技術與藥物,以解除人們的病痛。 2.此期巫醫治療屬於精神性的治療,透過為人祈禱、祝福與禁咒來安撫病人,希望病人能從中吸取有益於調節精神意志以使疾病獲得更好的醫療。 3.戰國時代「信巫不信醫必不治」的看法出現後,巫醫時代宣告結束。 11
12
(三)理性醫學的出現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陰陽幷(錯亂),藏(臟)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12
13
(四)漢朝以後的發展 1.自漢朝開始,專業醫者已能和巫者分庭抗禮,專業醫療知識逐漸系統化,但因瘟疫頻仍,求巫治病逐疫的傳統仍盛行─大儺 2.宋朝以後,「巫醫並舉」乃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3.臺灣民間信仰中,巫醫色彩濃厚。 (五)結論 東漢中晚期以來,瘟疫橫行,如漢獻帝建安22年(217)的一場大疫,導致「建安七子」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都在這一年去世。故曹丕即言:「生有七尺之軀,死惟一棺之土。……疫厲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因此求巫以治病逐疫仍頗為盛行,而有「大儺」等驅鬼儀式。 曹丕:「生有七尺之軀,死惟一棺之土。……疫厲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回上層 13
14
二、宗教與醫療
15
(一)道教與醫療-1 1.東漢中晚期至南北朝瘟疫頻繁,道教醫療盛行。
2.此時期道教醫療的方法: (1)醫者之術: 針灸與藥物治療,如葛洪與陶弘景的醫學著作。 (2)養生之術: 導引、行氣、按摩、房中術。這些養生之法,通常被視為具預防保健功用。 15
16
(一)道教與醫療-2 2.此時期道教醫療的方法(續) (3)巫者之術: 符印、禁咒、厭勝(以詛咒厭伏其人)。道士雖與巫者處於競爭關係,但並不排斥巫醫之術。 (4)儀式療法: 主要為道教自創的悔過、皈依道教神祇、上奏章、齋醮、誦經與功德 3.構築一套初步的道教醫療體系,並深深影響中國的醫療文化 16
17
禁咒 治寒病咒 火鈴火山神,燒鬼化為塵。 風病從風散,氣病氣除根。 瘟疫諸毒害,寒熱速離身。 疾痛從此散,男女保安寧。急急如律令。
治寒病咒 火鈴火山神,燒鬼化為塵。 風病從風散,氣病氣除根。 瘟疫諸毒害,寒熱速離身。 疾痛從此散,男女保安寧。急急如律令。 退熱咒 九江水帝,四瀆源公。 滿天降雪,遍天嚴霜。 朔風似箭,雹霰如傾, 退散邪熱,保救安寧。 雪山萬仞,水煞邪精。急急如律令。 回上層 17
18
休閒活動來了!
19
史料閱讀三 (曹)操即差人星夜請華佗入內,令診脈視疾。佗曰:「大王頭腦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袋中,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不可治療。某有一法,先飲麻肺(沸)湯,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殺孤耶!」佗曰:「大王曾聞關公中毒箭,傷其右臂,某刮骨療毒,關公略無懼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腦袋安可砍開?汝必與關公情熟,乘此機會,欲報讎耳!」呼左右拏下獄中,拷問其情。」 ─《三國演義》78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19
20
問題討論 1.華佗的治療方法為何? 2.從曹操的反應,反映出傳統醫病關係的哪些面向? 20
醫病相互信任、心理、態度,對專業的看法、傳統對醫家的看法 20
21
(二)佛教與醫療 1.佛教的疾病觀 佛教天台宗經典《摩訶止觀》提到疾病起因有六:「四不順故病,飲食不節故病,坐禪不調故病,鬼神得便故病,魔所為故病,業(業報)故病。」 2.佛教對醫學與醫療的貢獻 醫療技術與本草 醫療照顧與服務 癩病 21
22
四大不調說 佛教觀念認為地、水、火、風四種物質這四種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們各自保持自己的形態,不相紊亂。人體也是由四大所構成。
「四大」理論反映佛教對人體生理與病理的基本認識,因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有相似之處,故也較容易被人接受。 根據《佛說五王經》記載:「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膨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百節苦痛」。 22
23
試題舉隅 捷運新莊線的興建,使「樂生療養院」的問題成為各界關注與爭論的社會議題。
事實上,樂生療養院收留的是一群因慢性細菌感染而導致外形受到侵蝕的「漢生病」患者,過去常被稱為痲瘋病或癩病,且被強制隔離。 有關這個課題,我們應抱持的正確態度為何? 23
24
試題舉隅 (A)漢生病被稱為痲瘋病或癩病,其實是一種汙名化的心態,並且對患者也不尊重
(B)過去佛教曾以「業報」、「天刑」來解釋痲瘋病的起因,認為患者是因輕蔑破壞佛教而致病,但這個說法並不精確 (C)樂生療養院是臺灣第一所隔離漢生病患的療養院,建於日治時期,反映出日治時期對臺灣的公共衛生政策 (D)由於漢生病是一種傳染病,再加上大臺北都會地區交通問題日趨惡化,應盡速拆除樂生療養院以免工程延宕 (E)反對拆除樂生療養院的人士認為,應藉由保留該院來讓後人認識疾病與政治、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 樂生療養院是由日本政府所興建,完成於1930年,原名「臺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樂生院 回上層 24
25
三、儒士與醫療
26
(一)儒醫的出現與宋朝儒醫-1 1.隋唐時期,於中央專設醫職,透過考試,授予醫官職位,醫學技術被納入正規的學制中,奠定「儒醫」興起的背景。
2.宋朝政府重視醫學,「儒醫」一詞最早出現於北宋時期。宋徽宗將官方醫學教育機構劃歸「國子監」管轄,完成學業者賜與「醫學出身」,在任官遷轉的資格上,與科舉入仕的士人相同,吸引優秀人才習醫。 「醫而優則仕」讓知識分子有了一條新的出路,助長了士大夫習醫之風。 26
27
(一)儒醫的出現與宋朝儒醫-2 3.在儒學思想盛行之下,醫療被視為「上可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長全」,醫學成了實現儒家「救人利物」的「仁學」理想之重要途徑。 范仲淹就曾提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主張。故當時「尚醫」思想盛行一時,儒士往往以不知醫學為羞,不少士大夫親自整理收集驗方。 4.宋朝儒醫代表: 北宋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南宋宋慈的《洗冤錄》 27
28
(二)金元四大家-1 1.起源 12世紀以後的金、元時代,由於大規模的民族遷徙與爭戰,新的流行病不斷發生,許多醫家認為「古方不能包治今病」,因此紛紛提出新的醫學理論與治療用藥,強化了醫術的派別之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言:「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這個現象以「金元四大家」為主的討論最具代表性,他們反映了當時醫家們對疾病發生與治療方式的不同看法。 28
29
(二)金元四大家-2 2.金元四大家 (1)寒涼派─劉完素(1121~1200) 「火熱是人生命之本,潛則無恙亢則為害,亢為元氣之賊」,主張多用寒涼藥 (2)攻下派─張從正(1156~1228) 「病非人身素有之,或由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固提倡汗下吐三法,使邪氣速去以安正氣 29
30
(二)金元四大家-3 (3)補土派─李杲(1180~1251) 「元氣乃先身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之」「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也」「扶正必補脾土」,主張調補脾胃、升陽益氣 (4)養陰派─朱震亨(1281~1358) 「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強調保養「陰分」的重要,治療多用滋陰降火、養陰補血 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醫學理論,但不拘泥於漢唐經方,豐富了醫學的內容,使中醫學有古方派和時方派 30
31
(三)明清的儒醫-1 1.明清儒醫代表: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清朝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
2.溫病學派 17世紀以前對於熱性病的治法多以傷寒論為依據,溫病還未成為獨立系統。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傳染病流行,名醫多為南方人,發現用麻黃桂枝辛溫解表多為所害,處方由剛猛轉向溫和,由治療轉為療養。 明末吳有性認為瘟疫是戾氣為患,傳染途徑由口鼻進入,因而提出以清熱解除戾氣所致的傳染病 31
32
(三)明清的儒醫-2 2.溫病學派(續) 至清朝葉桂(天士)主張「固本扶元,宜溫去寒,多補少瀉」理論,從而確立了溫病學派的形成。 是故中醫在與傳染病的對抗過程中,先後發展出傷寒與溫病兩大學派,相輔相成,為治療熱性病的基本理論 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疾病,但由於發病季節不同,也可有不同的名稱 32
33
~THE END~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