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界名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界名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名畫

2 維梅爾﹝Jan Vermeer﹞﹝1632 ~ 1675﹞ 維梅爾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傑出的畫家,與林布蘭特齊名,雖然他在世時沒有賣出過一張畫。他的作品展示了荷蘭戴爾福特市民的日常生活,維梅爾一直被戲稱為「台夫特的獅身人面」或「台夫特之謎」,他的作品和生活曾經被人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中期,他的才華和成就才被認同。 維梅爾作品大多數描繪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歡畫女性的形像和活動,皆自然流露出他們的思想和心情。維梅爾主要以敘事的方式描繪年輕女性,另外維梅爾也畫肖像畫,這些女性多半不露情感。但她們並非毫無情緒,而是刻意隱藏。

3 林布蘭特 荷蘭畫派裏最偉大的畫家林布蘭特生於西元1606年7月15日,荷蘭萊頓城。林布蘭特特的祖父與父親都參加過反對西班牙獨立戰爭,所此他從小即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內心響往自由與獨立。

4 維梅爾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維梅爾的光,多半是自然的窗光,場景多半是典型的荷蘭建築的室內 。通常佈局簡單,尺寸不大,但往往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他使用了以微小的點畫法,並且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維梅爾也喜好以鋪有毛毯的桌子以及黑白相間的地板表現空間距離,維梅爾善用「針孔攝影機」方式建立透視效果,一塊塊地磚突出了向室內對角方向透視的角度,這些地磚的線條伸向圖中的的消失點,加上明亮光線的投射,加深了場景的延伸。 在維梅爾的畫中,常常可以看到重複的元素如:星球儀、航海圖。除了可以看的出維梅爾的畫作多在畫室中完成之外,另一個涵義也可看出當時十七世紀正值科學啟蒙,也是占星學轉入天文學的過渡時期。

5 沒有人了解維梅爾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技術,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盧文霍克是維梅爾的好友,此人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維梅爾顯然從他那裡學到了這門技術。 他對畫面非常講究,不論是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緻得跟照片一樣逼真。

6 讀信的藍衣少婦 維梅爾也喜好描繪一位女性面向窗臺手捧一封信細細讀閱。敞開的窗戶通常具有象徵性的意義,《讀信的藍衣女人》,描繪的就是一位少婦沉思閱讀,雖然此畫中窗戶並未直接描繪出來,僅透過左邊灑下的亮光來暗示想要逃出家中局限以及面接觸外面世界的慾望。

7

8 竇加﹝Edgar Degas﹞﹝1834 ~ 1917﹞ 竇加生於法國巴黎的富裕家庭,在藝術學院時追隨安格爾的弟子路易.拉莫特習畫,對古典派大師安格爾安格爾相當的尊崇,並細心的學習安格爾的繪畫技巧與風格,也傾慕和努力學習文藝復興大師的手法,如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他喜歡描繪人物中的題材,但他卻只在親友中找尋題材,由於對畫中人物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傳達出來的人物都特別有親切的感覺。早期的作品—家族的肖像及一些歷史畫─顯示出他是承襲安格爾傳統的一位學院派畫家。然而,到了 是受到1860 年代末期,他又開始發展一種信手拈來的構圖,這極可能馬奈或惠斯勒的影響。

9 1873 年前後,他開始以芭蕾舞女郎、女工、著衣的模特兒、沐浴的模特兒、以及酒館藝人等為主題作畫。竇加的性格雖然暴躁也愛埋怨,但卻有絕對驚人觀 察世事的能力,宛如站在另外一個世界的立場,來審視周遭的環境,為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食衣住行留下紀錄;至於他作品裡的人物,猶如他所使用的粉彩、油畫顏料,只是他研究光線、色彩和造型的材料而已。就技術而言,他是一位偉大的實驗家及改革者。他對傳統油畫的豐富知識,使他得以不斷地試驗各種不同的媒劑和混合顏料。晚年時他偏愛粉彩畫,他的技法也更趨自由熟練。

10 竇加的繪畫風格有三個獨特之處,一是構圖,在竇加的作品中,人物開始被裁切出畫面之外,這是 過去幾近沒有的;二是新穎的視點,竇加對於一個場景的處理,往往從一個意想不到角度來觀看, 不同於傳統正面、3/4斜面、側面等角度,他時而高處俯視,時而低處仰望去捕捉生活中某個不經意 的片段;三是色彩,竇加的色彩往往帶著澄清感和粉亮的光澤,擅長薄塗,不重厚重筆觸。

11

12 兩個熨衣婦 日常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景象,是竇加的最佳材料。《兩個熨衣婦》中出現的是兩個熨衣婦的女人,本來不過是簡單的速寫,然而一經過竇加之手,其對此的韻律及形態的趣味便具有完整的效果。常見而老套的動作亦完全變成了結構巧妙的題材,平坦的桌面在圖下方構成斜面,並與兩個站立的女人互相呼應。

13

14 米勒.尚.法蘭西斯瓦( ) 米勒出生於法國諾曼地半島的農家,他的家庭是當時仍保有崇高道德與高尚思想之貧窮人家的典型。母親是富裕農家之望族出身,家族中不乏卓越的人才;父親則是有驚人藏書及富藝術家氣息的貴族農夫;影響米勒最深的祖母是虔誠的天主教清教徒,曾囑咐米勒要「為永恆的生命繪畫」。米勒身為長子,協助父母耕作而精於農事且熱愛地土,以至於後來表現田園生活時,顯得毫不造作。 十八歲至瑟堡習畫,二十三歲獲得瑟堡獎學金至巴黎藝術學院,進入德拉候許的畫室,然而因不耐一成不變的學院派畫法而於兩年後離開。以學院風格的肖像畫與歷史畫起家,沙龍展屢次落選,直到1948年爆發二月革命,共和政府將沙龍展改成免審查收件,米勒才有機會展出以勞動者為題的《播種的人》。厭惡巴黎的他在妻子的支持下於1949年移居巴比松,結識了帖歐多赫‧胡梭與其他巴比松派的畫家,從此以田園生活為創作題材。

15 米勒之繪畫風格歷經浪漫主義及古典主義洗禮,作畫以人物為主,靈感泉源來自日常生活的自然情境與《聖經》故事,由於對宗教的信仰,使他的作品在畫面上流露出崇高莊嚴的精神。早期的米勒,以描繪一些迎合世俗品味的性感女體和肖像畫為主。在晚期時米勒的創作風格發生重大轉變將農民安排於風景畫中,使他獲致成功。這類作品已成為農民生活通俗意像。然而他所畫的農民,其不朽的特質對梵谷及秀拉有很深的影響。 1857年創作的“拾穗”,充分將農民農忙的景致呈現出來。在畫面中,冷調、金黃的光線賦予人物一種崇高的意像,也賦予農民形象一種英雄史詩般的角色。

16 拾穗 《拾穗》是米勒畫中色彩最豐富、線條最細膩,也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目前被收藏在羅浮宮。《拾穗》的佈景是晴朗的天空與金黃色一望無際的麥地,在迷人的暖色系裡,三個農婦,低頭拾取田地上收割後的餘穗。畫面洋溢著安靜又莊重的情景,尤其當紅、藍二塊頭巾那沉穩的濃郁色彩,竟然也和諧地融化在黃色之中,由此我們更能體會米勒手法的高明!對於農家子弟來說,那種感動並不在於米勒高超的畫技,而是米勒想說的:一粒餘穗對農民意味著什麼?這也是米勒對農民的深切惦記。   

17 即使是遺落的麥穗,左邊兩位農婦也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右邊那位農婦由於彎腰低頭過久,於是伸直了痠麻的身子,另一隻手想要捶捶腰,也許待會她會抬頭望著天空。米勒自己說,他想表現的是,這位農婦可能感到生活很艱苦,不明白是誰安排她們的命運應該如此,因此要無語問蒼天 ,但是片刻之後,她仍然要與其他兩個同伴一起,繼續低頭去拾取地上的餘穗。 三個農婦的動作,雖然角度略有不同,但是她們卻有動作連環的效果,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的分解圖,也表達了農婦在拾穗過程的心情變化——在往復的彎腰、拾取的勞動之中,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於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這正是所謂的「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人歸了土。」

18

19


Download ppt "世界名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