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单承彬 制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单承彬 制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单承彬 制作

2 早期文学的三个类型 神话传说 原始歌谣 散文萌芽

3 中国古代神话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这中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

4 神话的性质、原型和母题 一个神话的真正的总构成单位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一丛丛的此种关系,而且此种关系只有成丛存在才能拿来使用与结合而造成意义。属于同一丛的诸关系可能出现于不同的时代,但如能把它们集在一起,则神话就可依一种新的时间尺度重新组织起来。 原型(Type):有独立存在性的传承故事。 母题(Motif):故事中有延续传承下去之力量的最小因素。

5 神话传说的类型 两大类型、四个种类: 第一类型:天地开辟神话。包括两个种类:解释宇宙起源和解释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的起源。
第二类型: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包括两个种类:解释人类及本族始祖起源和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 母题

6 天地开辟神话 第一种类:盘古神话及相关的一些零星传说;
第二种类:各种洪水神话如女娲、共工、鲧禹故事、后羿射日神话、夸父追日神话、精卫填海神话和愚公移山神话等。

7 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 契、稷等始祖神的感生神话和各种英雄业绩神话,分四个单元:一是民族起源和英雄业绩神话;二是洪水神话;三是造人神话;四是射日、逐日神话。这与第一类型的故事有重迭。

8 盘古画像

9 女娲神话 属创世女神神话,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个是造人。女娲抟黄泥创造了人类,后来引绳入泥浆拖拉甩动,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见后汉应劭《风俗通义》)。 另一个是补天,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说上古时候,发生了一场自然界的大灾变,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斩断鳌足代替天柱,将天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烧芦苇成灰,堵住了洪水。 补天神话的中心内容之一在于治水。女娲也可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此外,还传说女娲曾经作过笙簧(《世本》)

10 汉像砖女娲图

11 夸父追日神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经·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列子·汤问》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同,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12

13 羿(后羿)神话 据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他本是射日除害的英雄,但又常和传说中夏代的有穷国国君后羿的事迹相混,也被称为后羿。
尧时,天现十日,百草、禾苗枯焦,百姓倒悬,各种恶禽猛兽也乘机出来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赐给羿彤弓,救民于水火。羿首先把十个太阳射落九个,然后他又诛除凶残的禽兽。最后去到桑林,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蒸熟后奉献给天帝,但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九个太阳儿子,很不满意羿的所作所为。 此外还有羿射河伯,妻雒嫔、“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桓娥窃以奔月”、“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等记录,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动和他的悲剧性的结局。

14 后羿射日图 汉画像砖

15 伏羲神话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属文化创造神。据说他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他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据此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和属臣句芒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据说句芒的形状是鸟身人面,驾了两条龙。 传说中还有伏羲与女娲为夫妇的说法。在西汉以前,两人似乎还没有多少关系。此说大约出现于西汉时代。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一边标明是伏羲,另一边可能是女娲。

16 汉画像砖 伏羲女娲交尾图

17 伏羲女娲图

18 嫦娥神话 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说羿向西王母请求不死药,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而偷食之,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 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为癞蛤蟆(蟾蜍)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蟾之类的古老传说慢慢地已被遗忘。 嫦娥,有些学者认为即《山海经》中的常羲。

19 汉画像砖嫦娥奔月图

20 神话传说的演化规律 历史化 神秘化

21 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历史化是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幻内容。

22 神话传说的神秘化 神秘化是指人们总是神化自己的祖先,使他们所具有的原始的自然因素一步步消弱,从而逐渐被抬高、被抽象,而远离现实人生,其朴素亲切之面目日益模糊、陌生化。

23 原始歌谣 原始劳动歌谣 原始祭歌和咒语 原始图腾颂歌 原始民族史诗 早期的爱情歌谣 原始歌谣

24 原始劳动歌谣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越王谋欲复吴,范蠡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劳动歌谣

25 原始祭歌和咒语 《礼记·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
另载《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祭歌和咒语

26 原始图腾颂歌 《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謚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简狄吞燕卵而生契。 图腾

27 原始民族史诗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禽兽)之极》。 ”

28 早期爱情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爱情作为两性个体之间持久稳定的爱慕之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产生只能以私有制为前提。 爱情歌谣

29 散文的萌芽 甲骨刻辞 铜器铭文 《易经》卦爻辞 《尚书》 《春秋》

30 甲骨刻辞 文字是文学的载体。尽管在远古的陶器上发现一些记号,人们认为这可能是原始的文字,但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仍要算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本世纪学术界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商代人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这许多占卜记录,沉埋地下数千年,19世纪末开始在殷墟出土。1898年,学者王懿荣从药材商那里得到一批甲骨,他辨认了上面的刻画,意识到这是一种古文字。甲骨文从此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此为材料来展开文字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热点。

31 河姆渡出土陶盆

32 半坡出土陶片

33

34

35 甲骨文的文学价值 完整的甲骨卜辞包括誓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 体现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因此,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记叙文。 “有虹自北饮于河。”

36 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铸刻铭文的风气,以商周时期为盛,所以一般所说“铜器铭文”主要是指商周铜器上的铭文而言的。
有铭文的铜器基本上都是青铜器,比较常见的有鼎、簋等食器,爵、觚、尊等酒器,盘、盂等水器及戈、剑等兵器。

37 铸器铭文的目的 祭祀 婚嫁 册赏 战功 诉讼 交易

38 铜器铭文的文学价值 篇幅加长。西周前期的大盂鼎有 291字,小盂鼎有 400字左右。后期的大克鼎有290字,散氏盘有350字,毛公鼎有498字,详细记录了周王对毛公的诰命之辞,可以看作是保留在铜器上的一篇《尚书》,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铭文内容丰富,有叙事,有议论,也有抒情。

39 宜侯簋及铭文

40

41 《周易》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对此西汉前无异议。东汉马融及唐孔颖达则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与他书的关系等分析,多认为经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传则产生于战国和秦时。

42 《周易》的内容 周人占筮的范围很广,包括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等。所以《周易》收集的旧筮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到渔猎、畜牧、农、商等各部门生产的不断发展;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贵族内部的斗争;频繁的战争;原始社会的婚姻遗俗;雷电、卫生之类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还渗透了作者比较辩证的哲学思想,以及实行德治、反对钳制压迫的政治主张。

43 易经卦爻辞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由两部分组成:象、辞
象即爻象和卦象,有阴阳二爻(、);有、、、、、、、八卦。 八卦两两组合,形成64卦,卦各有象。 每卦分六个爻位,各有爻辞;各卦另有卦辞。另有用九和用六。

44 乾  乾三连 坤  坤六短 离  离中虚 坎  坎中满 兑  兑上阙 巽  巽下断 震  震仰盂 艮  艮覆碗 易经八卦卦象

45 易经卦象分解示意图 上六 六五 六四 九三 九二 初九 上九 九五 九四 六三 六二 初六

46 《易经》的结构 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如《泰》卦:“■(卦画)。泰(标题)。小往大来,吉、亨(卦辞)。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九二……(爻辞)。”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或逻辑层次安排。

47 卦爻辞的文学特色(一) 易经将零散、简略的旧筮辞组织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卦爻辞,大多数都一卦说一类事。如《睽》卦记叙了旅人途中的所见所遇。《贲》卦写对偶婚,按次序叙述了男方氏族成员迁往女家的行前准备、途中情况和到女家后送上礼物等过程。在《井》卦中作者还运用了追叙手法,从旧邑主被迫迁走叙起,写邑主统治下这个邑所遭到的破坏和邑人生活的困苦,再写新邑主来后着手改善生活条件,直到最后邑中饮食完全改观,与过去形成鲜明对照。 这样的记叙,比之甲骨文大大前进了一步,反映了中国文学从占卜语录向记叙文章的演进。

48 卦爻辞的文学特色(二)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归妹·上六》)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六》)
散韵结合。卦爻辞中的短歌韵语,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大都朴素、流畅,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鲜明的形象。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归妹·上六》)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六》)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屯如,皤(音魄)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六四》)。 上述例子都体现了民歌的原始面貌:简短洗炼,多为二、三、四言,节拍鲜明,韵律和谐,与《诗经》中的一些风诗颇相类似。采用这样的短歌形式,显然是便于巫师和占筮人的记诵。

49 卦爻辞的文学特色(三) 正反对比的说明、论证方式。 借助具象归纳、提炼出抽象事理。(“枯杨生花,老夫得其少妻。”)
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行动,表现其内在的性格、心理特征。(“贲其趾,舍车而徒。”)

50 《周易》的版本 北京图书馆藏王弼《周易注》宋刻本。 旧注比较通行的有阮元校勘《周易注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本。
新注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通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等。

51 易 传 解《易》之作最早是《易传》,共7种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旧说它们是孔子辅《易》之作,自宋欧阳修开始,就对此提出了怀疑。近代学者多认为它们非一人一时之作,杂出于战国、秦汉间人手。其中《系辞》上下两篇,是《周易》的通论, 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它阐述宇宙事物间的矛盾与发展,具有朴素的辩证因素。

52 《尚 书》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53 《尚书》的真伪、聚散 秦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54 《尚书》的真伪、聚散 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 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55 《尚书》的体例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56 《尚书》的内容 《尚书》标题,有以人命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命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命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尚书》中也有以叙事为主的,如《顾命》、《尧典》、《金縢》。 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57 《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 3篇、《无逸》、《秦誓》等。 《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58 《尚书》的传本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59 宋刻本《尚书》

60 《春 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 《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

61 《春秋》的编写 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汉代董仲舒、司马迁、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

62 作为史书的《春秋》 《春秋》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文虽简约如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它所记鲁国十二公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校,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 

63 “春秋笔法” 《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
晋代杜预由此而发挥,认为褒贬劝惩,自有义例。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但从全书来看,这种发挥牵强、牴牾之处甚多。所以宋代郑樵说“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 历代对这种属辞比事、一字褒贬笔法的宣传和阐发,使得史学家、文学家在写作时重视用词造句。强调褒贬讽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64 《春秋》的文学特色 《春秋》语言上极为精练。如:“(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它以叙事为主,与《春秋》相互发明;《公羊传》、《谷梁传》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65 《春秋》的影响 孔子说:“吾欲载之空言,未若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微言大义:“天王狩于河阳”。
中国古代的“良史”传统。“实录”和“褒贬”。 古代的史书和小说创作。

66 《春秋》传本 现存旧注本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为最早,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本30卷。 新注本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67 宋刻本春秋传序


Download ppt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单承彬 制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