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二十世纪 后现代主义文学
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发展,同时又悖离和超越的文学现象。它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3
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军备竞赛。 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后工业社会。
存在主义哲学成为二战后文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4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试图去表现对世界的认识,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更加彻底地反传统) 人物塑造上,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被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所打破。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情节内容上,表现出明显虚构性与荒诞性特征。(荒诞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亚文学倾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手法上,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语言游戏、碎片化)
5
后现代主义重要流派 存在主义文学 荒诞派戏剧 新小说 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6
存在主义文学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繁荣于二战期间和之后。 对后现代文学影响很大。
萨特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繁荣于二战期间和之后。 对后现代文学影响很大。 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探讨存在的荒诞性、人的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选择等问题。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波伏瓦等。 加缪 波伏瓦
7
阿尔贝· 加缪(1913—1960) 代表作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戏剧《《正义者》(1950)等。
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1942)论述了“荒诞哲学”。 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
西蒙娜· 德· 波伏瓦(1908—1986) 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天主教家庭。 1928年考取教师资格,并认识了她一生的伙伴萨特。
除了《第二性》之外,主要作品有《女客》(1943)、《官员》(1954)等。
9
荒诞派戏剧 以反传统戏剧的“荒诞”形式表现“荒诞”主题。 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流传到欧美各国。
尤奈斯库 贝克特 以反传统戏剧的“荒诞”形式表现“荒诞”主题。 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流传到欧美各国。 代表作家主要有法国的尤奈斯库、阿达莫夫、让·热内,英国的贝克特、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阿达莫夫 品特 让·热内 阿尔比
10
欧仁· 尤内斯库(1912—1994) 是最早创作荒诞派戏剧的法国作家
作品主要有《秃头歌女》(1949)、《椅子》(1952)、《犀牛》(1959)、《国王正在死去》(1962)等。 《秃头歌女》剧照 《国王正在死去》画报 《犀牛》 插图 《椅子》剧照
11
塞缪尔· 贝克特(1906—1989) 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荒诞派戏剧的领袖。
1969年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2
《等待戈多》
13
人物 一个小男孩 两个流浪汉: 爱斯特拉冈 (戈戈) 弗拉季米尔 (狄狄) 一对主仆: 波卓 幸运儿
14
情节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依旧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上多了几片叶子。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又开始喋喋不休。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小男孩又上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位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可口里喊走,却仍然站着不动。
15
《等待戈多》剧照
16
艺术特色 具有极强的象征性 。 具有不同于传统戏剧的独特结构。 语言荒诞离奇。
17
新小说 新小说与荒诞派戏剧同一时期兴起于法国。 新小说提倡对传统小说的反叛
艺术旨趣是:不再追求小说对于意义的揭示;打破传统小说中的故事性与情节性;不再以人为中心,侧重描写物的世界。 重要的新小说家有娜塔丽·萨洛特、罗伯-格里耶、布托尔、西蒙等。 娜塔丽·萨洛特 罗伯-格里耶 布托尔 西蒙
18
阿兰· 罗伯-格里耶(1922—) 是新小说派最重要的理论家和代表。
主要作品有《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在迷宫里》(1959)等。 他认为,人物不是小说的中心,更强调物的重要性。
19
克洛德· 西蒙(1913-2005) 1957年发表的小说《风》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 代表作是《弗兰德公路》(1960)
1985年,西蒙因“兼有诗人与画家的创造才能,在小说中致力于表现深刻的时间意识和人类的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
“垮掉的一代” 是二战后美国的一批作家。 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社会压抑的反抗,在作品中也塑造反叛的形象:狂放不羁,蔑视一切,并以放纵、堕落、颓废甚至犯罪来表现自身的反叛。 在艺术手法上主张对高雅艺术特点的抛弃,作品的结构往往是自由的,语言风格狂放甚至粗鄙。 凯鲁亚克、金斯堡是代表性作家。 凯鲁亚克 金斯堡
21
垮掉的一代 主要代表作家 艾伦·金斯堡 ,代表作 长诗《嚎叫》 (195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流派。由一群不满现实的年青知识分子组成,其成员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反叛情绪,不再承担社会精英分子的重任,对社会未来悲观失望。 主要代表作家 艾伦·金斯堡 ,代表作 长诗《嚎叫》 (1955) 艾伦·金斯堡
22
《嚎叫》节选 ——致一卡尔·所罗门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 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卷寻找狠命的 -剂, 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 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 他们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 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他们在高架铁轨下对上苍袒露真情,发现穆罕默德的天使 们在灯火通明的住宅屋顶上摇摇欲坠, 他们睁着闪亮的冷眼进出大学,在研究战争的学者群中幻 遇阿肯色和布莱克启示的悲剧, 他们被逐出学院因为疯狂因为在骷髅般的窗玻璃上发表猥 亵的颂诗, 他们套着短裤路缩在没有剃须的房间,焚烧纸币于废纸篓 中隔墙倾听恐怖之声
23
凯鲁亚克 杰克·凯鲁亚克 ,代表作《在路上》(1957)
杰克·凯鲁亚克 ,代表作《在路上》(1957) “如果有风,没有方向,如果有梦,纠缠欲望。 我们是被时间抛弃的一代人,在过去与未来的旋涡中空洞的上升下降。 疯狂的是激情,燃烧的是青春。火光之后的余烬,就是这本《在路上》。 整整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凯鲁亚克笔下奔涌而出的幻象。我们在白天猛睡,在夜晚醒来,蛰伏的灵魂缓缓注入血液,然后天黑了,垮掉的一代开始唱这曲人生与文学的挽歌” ——《在路上》。 凯鲁亚克
24
黑色幽默 是美国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文学流派。又称“绝望的喜剧”和“绞刑架下的幽默”。
海勒 是美国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文学流派。又称“绝望的喜剧”和“绞刑架下的幽默”。 主要特点是以调侃轻松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外在形式,表现压抑、沉闷、绝望的情绪和对荒诞世界的思考。 主要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 冯尼格特 品钦
25
小说 “黑色幽默 ”小说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作家往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世界的本质是荒诞这一判断为出发点,突出描写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堪以及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对峙,并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着意将这种对峙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名词解释 海勒的《第22条军规》和冯尼格特的《第5号屠宰场》 品钦的《V》和《万有引力之虹》
26
约瑟夫· 海勒(1923—1999)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俄裔犹太家庭 。
代表作品有:《第22条军规》 (1954)、《出了毛病》 (1974)、《像高尔德一样好》 (1979)等。
27
《第22条军规》 《第22条军规》是海勒最成功的作品,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它奠定了海勒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已成为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
28
情节内容 小说以二次大战为背景,故事发生在意大利附近皮亚诺扎岛,岛上驻扎着美国空军的一支轰炸中队。主人公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厌恶战争要求复员回国,但是第22条军规的存在使他无论如何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第22条军规规定,空军军官如果完成规定的飞行次数就可以回国;同时第22条军规还规定,即使你飞满规定的次数,如果上司命令你继续飞行,你必须执行,否则就是违抗军规。
29
情节内容 第22条军规规定,一切精神失常的人都可以不完成规定的飞行次数,立即遣送回国;但它同时规定,一切停止飞行的申请都必须由本人提出,如果你能够提出停飞的申请,即证明你并没有疯,你还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22条军规在小说中无处不在,使参战者无法摆脱,直到战争结束或本人死亡。约塞连上尉飞了70次后终于明白军规是个圈套,是个骗局,驾机向中立国瑞典逃去。
30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兴起于拉丁美洲,60年代达到高峰。 融会了印第安精神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表现出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同时往往又带上神秘的魔幻色彩。 代表作家主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利亚斯、墨西哥的鲁尔福等。 马尔克斯 阿斯图利亚斯 鲁尔福
31
让-保罗·萨特 (1905—1980),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作家。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的载体却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家,他的作品又只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图解和美化修饰”。作为社会活动家,他积极投身于反战活动,热情宣扬人道思想,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32
哲学思想 二战前,主要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现象、存在和意识。 二战后到60年代,他将马克思主义同存在主义相结合,“人学”成为其思想核心。
60年代以后,他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当中,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性。 哲学代表作 《存在与虚无》(1943)
33
1938年,萨特发表成名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厌恶》。这部小说为萨特赢得了声誉。
1939年,出版的小说集《墙》是萨特的代表作之一。 1945年,萨特发表长篇多卷小说《自由之路》的前两部:《懂事的年龄》、《弥留期》,第三部《心灵的死亡》于1949年完成。 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10多时间里主要作品有: 《苍蝇》(1943)、《间隔》(1944)、 《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7) 《肮脏的手》(1948)等9个重要的剧本。 60年代到1980年萨特去世,期间作品不多,除剧本《特洛亚妇女》和文论集《一种境遇剧》(1973)、《人们有理由反抗》(1974)外,只有一部回忆录《字》(1964)。
34
《厌恶》插图 《厌恶》书影 《厌恶》是萨特的成名作,小说没有什么要紧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洛根丁的工作是研究历史,他或是钻到故纸堆里,或是进行思索,然后就是出入酒吧或公园。小说真正的线索是洛根丁对存在的感受。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晕眩式的恶心,这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人都有的 感受:这就是萨特的结论。
35
《墙》书影 1939年出版的小说集《墙》是萨特的代表作之一,它包括《墙》、《房间》、《艾罗斯特拉特》、《亲密》、《一位厂长的童年》。这几个短篇的主人公都是不敢正视人的存在的无价值的人物。
36
1945年,萨特发表了长篇多卷小说《自由之路》的前两部《懂事的年龄》和《弥留期》。第三部《心灵的死亡》于1949年完成。这部作品主要写几对恋人之间的纠葛。小说通过这些人的私生活告诉读者:人是自由的,但无法改变不幸和荒诞的处境。 《自由之路》书影
37
塑造了几个在极限环境下仍然能保持着自己的自由的英雄。
《死无葬身之地》 (《TROUBLED SLEEP》) 塑造了几个在极限环境下仍然能保持着自己的自由的英雄。 剧本直接介入到现实生活中,描绘当代的生,抛弃了《苍蝇》、《间隔》等剧本里利用神话题材进行影射或利用虚设的地狱场面进行描绘的手法。
38
《肮脏的手》(《LES MAIN SALES》
是萨特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重要戏剧。同年4月2日在巴黎安东剧院首演成功,就立即引起了共产党人的尖锐批评。故事讲的是二战后东欧某虚构国度内共产党的两派斗争。 《肮脏的手》实际上是萨特的一篇关于谋杀问题的“政治手段论”。萨特说:“如果要为该剧题词,可以用圣鞠斯特的一句话,‘没有人无辜执政’。换言之,搞政治的人,没有不弄脏手的,没有不被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妥协的。”剧名实则是剧魂 《肮脏的手》书影 《肮脏的手》书影
39
《 肮脏的手》书影 萨特怀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刻画贺德雷这个形象,这是一个更像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理想人物。而另一个中心人物雨果在剧中的意义在于他体现了萨特对一批时代青年的某些认识与哲学思想。雨果是萨特对生活于4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的表现与批判。萨特以雨果的形象阐发了他“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想。
40
《字》 是萨特的一部回忆录 《字》书影
41
代表作《禁闭》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加尔散 伊内丝 艾丝黛尔 “他人就是地狱”主要的三层意思
主要人物:加尔散 伊内丝 艾丝黛尔 “他人就是地狱”主要的三层意思 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42
艺术特征 第一、题材的荒诞性。 第二、境遇的极限性。 第三、哲理的深刻性。
43
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 )是哥伦比亚小说家,拉丁美洲最负盛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1967年发表的代表作《百年孤独》长篇巨著,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式作品,标志了这一流派的鼎盛与高峰。马尔克斯也因此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44
马尔克斯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 《周末后的一天》(1954) 《格朗德大妈的葬礼》 (1962) 长篇小说: 《落叶》(1955)
《家长的没落》(1975)
45
《周末后的一天》 1954年马尔克斯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周末后的一天》 ,收集了自进波哥大国立大学以来创作的短篇小说,获哥伦比亚全国文艺家协会奖,表现出青年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才华。
46
《落叶》 1955年第一部长篇小说《落叶》发表。小说通过主人公上校及其女儿、外孙讲述的故事、追叙和回忆被毁的马贡多小镇的过去,表现人物苦闷不幸的生活和忧郁孤独的情绪。将神奇丰富的想象与严峻冷酷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标志着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落叶》书影
47
马尔克斯其他作品书影 《霍乱时期的爱情》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48
代表作《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最高成就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49-1976),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并从中艺术的再现了作家童年时代眼中的世界。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超越于整部拉美文学史之上,其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对光荣与梦想的憧憬,对爱与自由的崇拜,创伤后的不屈和灵魂的不朽亦超越于虚幻的手法之上,在这篇小说中,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归宿。 “奥雷良诺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 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 ——《百年孤独》
49
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 《百年孤独》中的小镇马孔多所经历的兴建、发展、鼎盛到消亡的百年沧桑,影射和浓缩了哥伦比亚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 小说在对布恩迪亚家族众多人物的刻画中,着力表现了这个家庭成员共同的性格特征,这就是马孔多人的孤独感,从第一代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到第六代奥雷连诺·布恩迪亚,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孤独之中,而且极力保持着这种孤独。
50
"孤独"的复杂内涵 首先,“孤独”是一种摆脱不掉的生存状态。 其次,“孤独”是在爱的荒漠中的绝望心态。
最后,“孤独”是一种文化冲突中的失重状态。
51
《百年孤独》书影
52
百年孤独的艺术特征 小说创作融合了西方现代派技巧技法,接受了超现实主义运用离奇的想象、梦幻、梦呓体现“神奇即美”的美学主张,常以幻想梦境描写,再现布恩地亚家族眼中的梦幻现实。 小说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将各种神话典故、民间传说中奇幻怪诞的成分,巧妙地有机穿插在作品中,加强了作品的奇特神秘气氛。 “魔幻”式的象征和夸张手法。《百年孤独》中广泛地运用了象征和夸张的艺术手法。 为了表现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的现实,作者还特意创造了新的时间观念和表现方法。他认为时间在拉丁美洲是停滞的,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圈里循环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