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开创历史课改新局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2006年7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开创历史课改新局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2006年7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开创历史课改新局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2006年7月
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开创历史课改新局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2006年7月

2 一、背景 1、国家综合国力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作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并对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3 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进一步确立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实现由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向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渡。
●编写统一基本要求下的多种高中历史课标新教科书。 ●历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历史课堂发生积极变化。 ●高中历史课改有力地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4 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历史 学科实施意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制订经过和主要依据
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历史 学科实施意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制订经过和主要依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我省开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业务指导、咨询与研究的专家组)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 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和新课程实验工作实际: 积极课改不动摇 学生负担不能重 教学秩序不能乱 逐步扩大实验因子(1标2化3制3重)

5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 历史学科实施意见》解读
一、指导思想 1、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基础教育课程 义务教育基础上的 大众化的 进一步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2、实施指导思想 “三个面向”重要指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6 二、课程目标 扩大掌握历史知识范围 深入了解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7 1、知识与能力 初中历史学习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知识三方面内容: 一是具体的历史史实。掌握具体史实的基本元素,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二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帮助学生抽象概括而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 三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

8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的技能主要有:阅读历史材料并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分析、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表述历史的技能。     
高中历史教学的认知能力培养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性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二是学科性认知能力,如评价、剖析、比较、论证等。

9 2、过程与方法 历史情境 体验和感知历史 积累历史知识、训练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

1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目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 一是对个人而言,塑造健全人格。  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11 4、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要十分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改没有否定要注重书本知识和知识传授,只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的倾向。提出三维目标,并不等于淡化基础知识。 ●一方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知识,要区别哪些是最基本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要懂得用什么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重基础并不等于让学生死记硬背、重复训练。

12 三、课程设置 1、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分 “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最具特点和新意的就是 “模块”( “模块”block是从计算机技术借来的用语,可系统集成,也可灵活重组) ,因此又被称为“模块课程”。 课程模块化的意义:保证课程内容时代性、增加课程内容灵活性、促进学校课程特色性、促进学生发展个性。

13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 (1)有3个历史必修模块,即《历史必修I》《历史必修II》《历史必修III》,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经济生活领域、思想文化科技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2)有6个历史选修模块,即选修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模块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模块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模块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模块5《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模块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3)每个模块都是36学时,2学分。 每个模块2个学分,全体高中学生必需修满6个历史必修学分。

14 3、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 历史学科模块和学分安排
(1)在高一年级两个学期内完成历史必修课程,建议按照《历史必修I》《历史必修II》《历史必修III》的顺序先后开设; 高一上学期完成《历史必修I》模块全部和《历史必修II》模块前半部分的教学任务; 高一下学期完成《历史必修II》模块后半部分和《历史必修III》模块全部教学任务; 高一历史必修模块教学可安排每周3课时; 历史必修模块列入高考和会考范围。

15 (2)历史选修模块可从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主要安排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
文科学生至少选修2个历史选修模块,获得4个历史选修学分; 建议首先开设历史选修模块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历史选修模块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即属于《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中规定学校必须开设的选修IA系列中的文科学生应当选修的模块 ; 这两个历史选修模块可安排在高二年级,每周2课时,这是明确列入浙江省高考命题范围的两个选修模块。

16 (3)建议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可开设历史选修模块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选修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这是两个属于《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中规定的选修ⅠB系列模块,是全省统一确定范围、学校必须开设、由学生选择的模块(在全部学习领域选修ⅠB模块中,学生应至少获得其中的12个学分) ;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历史选修模块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模块5《探索历史的奥秘》,即属于《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中规定的选修ⅠC系列模块,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这两个模块学习。

17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模块开设与学分安排表
高 一 高 二 高 三 上学期 下学期 必修1、2 /3 (3) 必修2、3 /3 文科限定选修ⅠA4/2(2) 文科限定选修ⅠA3/2(2) 选修ⅠB6/2 (2) 选修ⅠB1/2 选修ⅠC2/2 选修ⅠC5/2 高考 复习

18 四、教学建议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探索历史教学方式改革
(1)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努力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效率,讲实效; (3)在教学实践中,应继承和完善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断探索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的科学的现代教学模式。

19 (4)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国外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值得我们借鉴、汲取。 ●新一轮课改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在前一轮课改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继承过去好的传统。 ●继承、借鉴代替不了创新。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和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就历史教学的某一种方式或方法而言,也有一个继承、借鉴与创新的问题。

20 (5)历史课改中尤其要注意解决课堂教学方式中的两个问题:
一是要把“简单记忆型”的历史教学变为“思维型”的历史教学,将单一讲授传递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互动对话、进入情境为中心,让学生喜欢历史课,让历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二是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历史课满堂问答、学生小组讨论频繁的现象,要使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历史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并不等于学生主动参与。不具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的简单问题也让学生分组讨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不能“穿新鞋不走路”。

21 2、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教科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1)历史课标、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的关系 ●历史课标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它提出的是全体学生能达到的基本课程目标,它对历史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历史教科书编写是根据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进行再创造,并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不断加以完善 。 ●历史教科书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在把握课标精神、教科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可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恰当筛选、重组,灵活地组织教学。 ●要有教学机智,善于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

22 (2)以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思考,重新建构历史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新教科书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历史知识体系呈现,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 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带来了某些困难。因此,在不违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精神前提下,可以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

23 (3)分析教科书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新变化,充分利用教科书教学资源
历史必修课3个模块的人民版教科书有25个专题,每个专题分若干课,同一专题的各课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 每个专题由“导语”、“学习建议”、“课”、“小结与测评”等部分组成; 每个必修模块教科书最后设有2—3个探究学习活动课,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课文由“课前提示”、“正文”、“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部分组成,正文一侧还有“资料图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这些栏目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搭建了平台。

24 (4)正确处理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适应模块专题教学
新教科书按照模块、专题的形式编写,内容精炼,灵活性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教学的开展。 对习惯使用老教科书(章节体通史形式)教学的教师而言,一要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理念,主动研究适应新课程特点;二要充分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水平;三要研究新教科书有关内容,探寻更高层次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四要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当调整、增删新教科书中的课堂教学内容。

25 3、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
精神的薰陶 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努力让学生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力量 ; 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升华,尊重学生体验和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差异; 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引导、升华和启迪作用(避免两种倾向:“一言堂” 和“粗放式”); 要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注重师生平等交流启发,努力营造历史情境,尽力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6 4、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要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要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还要帮助学生探索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正确学习方法; 要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如选择确定主题和研究方向,组成学习小组,提供研究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7 五、评价建议 1、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注重动态、形成性评价;
注重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情况整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均可成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依据; 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数量不宜过多,以便于操作;评价信息的收集,尽量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 评价指标的制定要广泛征求意见,让教师明确评价内容与程序; 评价结果的反馈处理应配置问题分析和建设性的纠偏措施。

28 2、构建发展性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
过程性评价是指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方法,全面深入地考察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7个结合:全面发展与关注潜能;共同标准与尊重个性;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发现问题与促进发展。 历史学习的具体评价方式有:学习档案(成长记录袋)、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历史考察、考试等。要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29 考试是历史学习主要的传统评价方式。高中历史教学的考试主要有三类:教学过程考试、学业考试(会考)、高考。考试要注意克服片面考查知识记忆的倾向,坚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为依据,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改革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0 3、学分认定 高中历史课程各模块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学生修习情况,每个模块2个学分。学生修完每一模块,由学校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进行学分认定。

31 六、保障措施 1、历史学科建设 (1)建立各级历史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组;健全历史教研网络;加强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建设;发挥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在历史学科建设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2)根据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和智慧,认真研究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等,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工作,共享优质历史教学资源。

32 (3)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将历史教研组建设成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做实践性研究。(制度) 历史教师要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形成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习惯) 针对历史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进程,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同伴互助过程中共同提高专业水平。(氛围) 重视专家的科学引领,组织专题研讨或学术讲座,为历史教师设立专业论坛。(引领) 一切从课改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推进历史新课程的正确实施。(实际)

33 2、历史新课程培训 (1)培训原则 全省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必须始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省、市、县(市、区)、校共同努力,确保历史师资培训工作贯穿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 (2)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其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思路和教学建议;高中历史各模块的课堂教学设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新增知识内容等。

34 新课程历史必修课新增加的主要有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密切的内容、反映史学研究新趋势和新成果的内容,如
历史必修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 历史必修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 历史必修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 新视角: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三大领域。

35 (3)培训方式 岗前培训:由高中历史课标组等有关专家、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有关编者、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成员、实验省的优秀教师等,对全省高中历史教研员、高校相关历史教师、高中骨干历史教师进行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各市在下半年开学前针对本地教学和学生实际,对高一历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课前培训:主要是指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实施过程中每学期进行的备课式培训。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应当结合教学进度,以研究课例、案例、教学设计的培训方式进行,将新课程理念与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特别重视从操作层面研究与解决问题。 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历史师资培训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确保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36 (4)培训注意事项 第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研专家、中学优秀骨干历史教师的作用。
第二,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确保全体高中历史教师都随着新课程逐年推进而得到培训机会,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 第三,培训方法应当从实际出发,做到3结合:师训和教研部门的集中培训与学校的校本培训结合,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结合,教师的统一要求与特殊需求培训结合。

37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①合理应用历史教学文本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中历史作业本、高中历史图册。 ②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人力资源,要始终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放在首位,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③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8 ④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等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现代的学校图书馆通常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文学作品、历史题材的图片、照片、音像资料和影视作品等。
⑤有条件的学校要应用好信息化历史课程资源,重视收集丰富的网上历史教学资源、制作实用的历史课件、展示精选的历史资料、开发高质量的历史网页等。

39 (2)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①尽可能地利用好各类历史遗存,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探究性的实践活动。
②积极开发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兄弟学校与单位的人力资源等。 ③利用好家庭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家谱、藏书、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与记录等,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真实体验和感悟。

40 七、研究专题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我们要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的课题要来自于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要与日常历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课题切口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宜泛。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教学资源研究专题—— 如高中历史课标内容标准在教科书中的表达方式研究、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 2、新课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专题——如基于模块与专题的历史教学策略研究、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等。 3、新课程历史教学评价研究专题——如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档案研究、历史会考方案研究、历史模块学分认定方案研究等。 4、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及教研组建设研究专题——如新课程实施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调整研究、历史校本教研内容和方式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科建设研究等

41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年级) 》例析

42 一、目的 积极有序地推进我省高中历史课改 进一步提高我省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是高中历史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43 二、体 例 以专题为基本单位编写。 “课程标准内容(内容标准)”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方便教师对应检索。
二、体 例 以专题为基本单位编写。 “课程标准内容(内容标准)”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方便教师对应检索。 “学习要求”按课采用表格形式分“学习要求”与“说明”列出。“学习要求” 是学生学习这一课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说明”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 “教学建议”是对教师进行专题教学所提出的参考建议,如课时分配、基于什么途径或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要求等。“教学建议”不是刚性要求,而是一个导向。

44 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综合、运用等。 要求中表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心态词汇: 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
学习要求中表示知识能力三层次的行为动词: 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讲述等; 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 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综合、运用等。 要求中表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心态词汇: 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

45 三、例析 1、历史必修Ⅰ教学指导意见导语 (本模块三维目标)
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 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46 说明 2、专题一学习要求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 夏朝建立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商朝的政治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47 说明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习要求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习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 课标内容标准有“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但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48 说明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要求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要求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了解科举制的实行。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49 说明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要求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说明 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清朝的边疆政策”、“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50 3、专题一教学建议 (1)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其中第三课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根据专题整体的教学课时安排作一些调整。教学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落实。 (2)教师可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可引导学生用图表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如制作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唐朝的中央机构示意图等。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有些内容概念性较强,有些内容初中教材中已有初步叙述,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唤起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51 (4)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帮助学生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两条主线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5)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如宰相制度的开始、变化、废止等;适度补充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评价唐朝三省六部制以及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等;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2 ◆2、要了解初中《历史与社会》或《社会》课有关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现有历史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做好学情分析。
四、高一历史新课程实际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1、要调整知识结构,充实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深厚专业底蕴。 ◆2、要了解初中《历史与社会》或《社会》课有关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现有历史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做好学情分析。 ◆3、加强校本教研,进行集体备课,整体设计,要集思广益,站得高,看得远

53 ◆5、努力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力求历史的生动,融三维目标于一体。
◆4、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可对课程有关内容做好必要的铺垫,重在线索的指引、某些“关键”内容的补缺和背景的介绍,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高中新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5、努力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力求历史的生动,融三维目标于一体。 ◆6、可依据学情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省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精神,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调整,详略得当 ,不求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使主题更加鲜明,结构和层次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

54 示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55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

56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1.定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3.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

57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58 夏王朝建立,开始“家天下” :从此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1、“家天下”的开始 夏王朝建立,开始“家天下” :从此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传贤“禅让制” 传子“世袭制”

59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的需要,加强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地统治

60

61 西周的分封制 (2)含义: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

62 西周的分封制 (3)所封诸侯共有三类: 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 (4)主要诸侯国有: 齐、鲁、晋、燕、宋等

63 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统治,巩固王权
西周的分封制 (5)评价 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统治,巩固王权 ②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直至消失,被郡县制所取代

64 3、西周宗法制 1、

65 西周宗法制 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66 西周宗法制 (1 )宗法制定义:划分宗族内嫡庶系统,与分封制表里如一的制度 (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67 西周宗法制

68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国早期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 政治制 度特点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1)中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国早期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 政治制         度特点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69 巩固拓展: 1.走进中国早期政治文明 (1)收集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材料。
(2)你认为要走近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应从哪些方面收集材料?从收集到的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70 2.角色体验:下列是某同学在模拟西周前期贵族政治生活中的一段独白。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独白中的错误之处。
我是家里的嫡长子,被父亲分封到东方。前几天,我用我的武装力量帮助弟弟教训了想打听“鼎”下落的楚王。弟弟因此免除了我的贡赋,并允许我在自己的封国内收取赋税,设置官员。过几天,我的孩子们将要来汇报他们治理自己封国的情况。他们之间整天勾心斗角,打个不停,我心里很恼火。

71 走向“大一统”的 秦汉政治

72

73 长城 北方 河套 直道 陇西 大海 西南夷 岭南 南海

74 1、“六王毕,四海一” (1)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2)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夺 北 河套、阴山地区 方 修直道 修长城
(2)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夺 北       河套、阴山地区 方 修直道 修长城 (3)南方:筑灵渠,前214年平定岭南 (4)西南: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75 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朝议: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76 2、海内为郡县 (1)背景: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

77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海内为郡县 (2)设置: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78 海内为郡县 (3)作用:   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汉承秦制,大一统更为巩固

79 海内为郡县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80 3、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1)中央: 皇帝制度 中央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官制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 太仆、廷尉、典客、宗
中央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官制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       太仆、廷尉、典客、宗       正、治粟内史、少府 朝议制—君主专制

81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2)地方: 郡: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令:下设乡长、里长、 亭长

82 4、巩固拓展: (1)步骤一:假如你要再现秦始皇一生的政治事迹,你将选择哪些内容? 步骤二:有一天,朝廷出现了以下的辩论场面。想一想,当时参加辩论的都是什么官员?当时作为“始皇帝”的你支持哪一派?为此,你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征? 步骤三: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秦始皇和他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83 一派说:以前,秦地不过千里,依赖陛下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国泰民安。
另一派说:“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实行郡县制,为“不师古”。“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他指出,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祸根,坚决主张推行郡县制。

84 (2)问题: ①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实施中央集权的统治特征。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85 ①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中央政府除“三公”,还有分掌具体权力的官职;地方设郡县;各级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主要职能是统治百姓,兼有抵御外部侵扰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害冲突;专制君主对权力的掌握和运用关系到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与否;中央集权的运用失度导致秦朝的灭亡。

86 ②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中央集权的使用失度,导致秦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经历代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

87 ②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3)仔细观察秦朝疆域图后,请思考回答: ①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88 答 ①信息:疆域广大,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当时世界大国;工程建设宏伟,修建了长城,开凿了灵渠;在地方设置郡,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以咸阳为都城,陕西成为当时统治中心;包括许多少数民族,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②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央行政机构;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度。 ③ 不同: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

89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90 一、君权和相权 1.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内朝(中朝):由随侍皇帝左右的、
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 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 是决策机构; 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 朝廷官僚组成,沦为执行机构。

91 君权和相权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92 君权和相权 2.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分散了相权.

93 君权和相权 3.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分散相权。
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割据混乱局面教训,不断削弱和分割相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94 君权和相权 4.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95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秦:御史大夫—中央 2.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 方官员和诸侯王 3.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但专制制度下的监察体制实际效能 是很有限的

96 三、科举制的实行 1.世官制: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2.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

97 科举制的实行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98 四、行省的设立 1.汉初郡国并行制 2.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 3.唐宋地方行政区划:道和路、州、县、 4.元代:行省制度
内容:行中书省及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

99

100 行省的设立 评价: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101 小结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102 专制时代晚 期的政治形态

103 胡惟庸案 明初,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的举动极为不满。洪武十三年正月,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逆。
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逆“罪状”陆续被揭发。朱元璋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胡惟庸 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其事由六部分理。

104 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1.朱元璋废丞相制度 2.永乐初年形成内阁制度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
但造成政务集中繁杂 2.永乐初年形成内阁制度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明殿阁大学士

105 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3.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宦官参政专权导致明代政治黑暗 明朝宦官 内阁首辅张居正

106 知识链接:清初统治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107 清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设置: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目的:西北军务---军机房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
③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密 (地处内廷) ④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8 思考1.明清时期,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走向顶峰的?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明:废宰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密折制 思考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答: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109 清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2.地方:雍正时设密折制 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3.建章立制: 提高了中央政府 的行政效率

110 西伯利亚 葱岭 东 海 南海诸岛

111 西方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急剧变化时,东方君主专制国家则在走向衰落
清军机处值班房

112 时 期 明 清 加强专制的措施 评 价 军机处 密折制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废丞相 设内阁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宦官参政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评 价 军机处 密折制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废丞相 设内阁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宦官参政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加强皇帝对地方和官员控制

113 讨论:你认为明清专制制度强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114 能力拓展 材料一: 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导致明太祖废宰相的主要原因。

115 材料二:高皇帝(明太祖)罢中书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明成祖)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至嘉靖以后严嵩、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 10《乞休第十一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过程。

11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主要解决哪些矛盾?皇权总体呈现的演变趋势怎样? 答:(1)目的:巩固君主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解决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皇权演变的轨迹和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117 (2)以唐、北宋、明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答:(2)唐朝设三首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118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 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 有关内容比较

119 高中历史必修Ⅰ 教材内容框题 相对应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 的知识内容 “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夏商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社会分化、青铜文化”等 夏商政治文化 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 “六王毕,四海一” 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简单介绍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附有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用图片和小字介绍了秦陵兵马俑、灵渠、长城,介绍了焚书坑儒及评价 海内为郡县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挟书律

120 法令出一 提到“皇帝”一词的来历和专制主义制 度皇权至上的特点 君权和相权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丞相这个官职,唐三省六部示意图及小字介绍。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御使大夫这个官职;提了一句“汉武帝还加强监察制度”,没有论述到具体措施。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阐述了隋唐的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并引 导学生结合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其积极 和消极作用;世官制和察举制基本没有 涉及。 行省的设置 提到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元朝疆域图 上标出了各行省,但没有具体阐述。

121 内阁制度的形成 提到废丞相、权分六部,但没有提到内阁制概念。 军机处 提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没展开。 清朝的边疆政策 提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管理政策,有一张清朝〈1820年〉疆域图。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有一幅“总理衙门旧址”的图片和小字介绍。 国门洞开 简述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南》、《马》、《辛》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但没有对侵略带来的危害进行系统分析。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有一张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图,没有相应的文字介绍。

122 三元里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 黄海海战与反割 台斗争 用小字和图片介绍了致远舰和反割 台斗争。 义和团反帝运动 侵华日军的罪行 提到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细 菌战、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一二·九运动、东北抗 日义勇军、台儿庄战役、敌后抗 日、国际援助、抗战胜利等重要 知识点,知识体系与高中基本一 致,但内容比较浅显。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23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字不过 一、二百字,简要指出了太平天 国运动的起讫时间、领导人、爆 发、失败及影响,没有涉及如定 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和“天京事变”等 具体知识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从“天京事变”到 天京陷落 武昌起义 介绍了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概况及 三民主义思想,简要介绍了武昌 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 革命最主要功绩。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24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 比较详细的阐述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 党成立过程 国民革命 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中共三大、国共第一 次合作、北伐过程。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的开辟经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初中教材对该部分过程的描述比高 中教材更为详细,但高中新教材增 加了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意义分析。

125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没有提到七届二中全会;但比较 详细的介绍了1949年新政协会议 的情况。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 民代表大会制与政治知识结合讲 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初中思想政治第六册有非常详细 的介绍。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有一框内容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建 设过程中的失误与挫折,但高中 教材介绍“文化大革命”更为详 细。

126 历史的伟大转折 简要提及十一届三中全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国两制”的构想 简要介绍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践和台湾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27 外交关系的调整、活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只是简要介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方 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到中国 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系 的缓和。专题探究:中美关系演变 及原因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重返联合国 中美关系解冻 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与成就: 外交关系的调整、活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提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介绍 了“上海合作组织”

128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与“冷战”一目和 专题探究——“冷战”面面观 图片丰富,介绍相对详细, 并简要归纳了美苏冷战的具 体表现和特点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 关系 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 “在多极化进程中”一目和专 题探究中简要介绍了欧盟以 及用小字和图片介绍了欧 元,提到多极中的中国、俄 罗斯、日本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兴起及影响

129 蔚蓝色的希腊 展示了古代希腊地图,但对古希腊自然地理的介绍很简单(初中教材还介绍了关于早期爱琴文明的传说,而在高中新教材中则没有该内容)。 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希腊的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介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概况,并指出伯利克 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达到极盛,但没有提 到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 治的得与失,只简单提了一句(初中教材还 介绍了另一个城邦制国家斯巴达,高中新教 材则无此内容)。 “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第一部成文法 十分简略。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持久统治的维系

130 “光荣革命” 比较详细阐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 限制王权的法案 介绍了《权利法案》的具体规定,但没有 介绍《王位继承法》。 小密室的演变 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年轻美国的窘境 初中教材重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过程,仅 用两行文字点明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并 展示了一幅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 从“邦联”到“联邦” 两党制的雏形 震荡中的法国 初中教材重在讲述法国大革命过程,仅在 最后提了一句“法国大革命以后,虽经几 次王朝复辟,但共和政体最终确立起 来”。 “一票共和” 脆弱的德国民主

131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有一框内容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但没有涉及马恩友谊的内容。 伟大的友谊 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关于巴黎公社,初中教材用“阅读卡”的形 式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 第二国际的斗争 革命前夜的“火星” 有一框内容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俄国十月革 命。 帝国大厦的坍塌 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3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科书 与高中历史老教科书 有关内容比较

133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增: 西周宗法制、礼乐秩序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增:   西周宗法制、礼乐秩序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更突出,线索更清晰,对部分内容介绍更详细。

134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新教材在这一专题的变化主要是对于旧教材内容进行凝炼,突出重点。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新教材在这一专题的变化主要是对于旧教材内容进行凝炼,突出重点。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节将以往分布于两章六节内容整合为一课,主要叙述了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及战争影响;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将以往分布于两章四节内容整合为一课,所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三元里抗英”、“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为中国近代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典型; “伟大的抗日战争”将以往六节内容凝炼为一课,突出日军侵华罪行和中华民族全民族团结抗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取得抗战伟大胜利这一主线。

135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教材在这一专题的变化主要是对老课程有关部分内容的删减和凝炼,以突出主题。 (1)太平天国运动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教材在这一专题的变化主要是对老课程有关部分内容的删减和凝炼,以突出主题。 (1)太平天国运动 删除:太平天国后期重建领导核心。 简炼:简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和意义。 (2)辛亥革命 删除:三民主义(放在必修Ⅲ),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清朝统治危机的爆发,严守中立,南北议和。 简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背景。

136 (3)新民主主义革命 删减一些具体细节:中共成立条件与中共“一大”内容意义,中共“三大”,黄埔军校,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帝国主义干涉,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北平和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等。 抗日战争的具体内容列入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新增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等内容。

137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增:新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破坏、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教材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主线来串联与政治文明发展 相关的史实,把“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内容放在政治文明的视 角下来看待。

138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由原来的一节内容扩充为三节:分别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多数知识点未变,突出在第三节中新增了“活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两个子目。

139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完全新增。有“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卓而不群的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希波战争”列为课外阅读内容 )、“罗马人的法律”三课。

140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新增:英国《王位继承法》,小密室的演变,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新增:英国《王位继承法》,小密室的演变,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年轻美国的窘境,从“邦联”到“联邦”, 两党制的雏形,震荡中的法国,“一票共和”,脆弱的德国民主,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本专题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主线编排,新增内容 较多,老教材中的革命史内容减少,突出政治制度的演变。

141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本专题内容与老教材相比,部分内容叙述更详细。如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理论的过程,巴黎公社革命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前夜的“火星”等。

142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本专题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变化,涉及到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历程,增加了或较详细叙述了一些贴近时代与现实的史实。 (1) 美苏争锋 新增:“杜鲁门主义”, “冷战” 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2) 新兴力量的崛起 新增80年代以来日本的泡沫经济及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143 (3)走向多极化 比较详细介绍了多极化趋势中各重要力量在冷战结束后的发展演变,删除了原有教材中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地区缓和的内容。 “别了,雅尔塔”一目主要介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但比老教材更加简炼。 “鼎足之势话西方”一目新增了一些与时代比较贴近的史实:表现超级大国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欧盟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日本军事力量的增强等。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一目新增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改革的重要成就。 “风云际会看东方”一目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在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作用。


Download ppt "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开创历史课改新局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2006年7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