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第9課桃花源記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第9課桃花源記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第9課桃花源記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 1

2 西方世界 出處 理想國度 舊約  伊甸園 柏拉圖  理想國 姆斯•希爾頓  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線) 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摩爾  烏托邦

3 古代中國 人物 理想國度 老子  小國寡民 孔子  大同世界 陶淵明  桃花源

4 《老子‧小國寡民》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 《老子‧小國寡民》翻譯 國土狹小人民稀少。即使擁有各種兵器,卻不使用; 使人民不輕易冒生命的危險而不向遠方遷移。 雖然有船隻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 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去陳列。 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 食物雖粗劣,但人民吃得甜美; 衣服雖破敝,但人民卻覺得漂亮; 住所雖簡陋,但住得安適; 習俗雖簡樸,但生活快樂。 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 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見, 人民從生到死,互相不往來。 5

6 《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7 陶淵明生平介紹 名與字 同義互訓 陶淵明,字元亮(一 說名潛,字淵明), 潯陽柴桑人(今江西 九江)。自號羲皇上 人、五柳先生。生於 東晉哀帝興寧三年( 365),卒於南朝宋 文帝元嘉四年,年六 十三。

8 陶淵明生平介紹 淵明為東晉名將陶侃曾孫,生 性淡泊,不喜為官,三十歲左 右始出仕。曾任州祭酒、建威 將軍參軍等職。
負責教化 淵明為東晉名將陶侃曾孫,生 性淡泊,不喜為官,三十歲左 右始出仕。曾任州祭酒、建威 將軍參軍等職。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八月為 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即去職 。此後躬耕自給,不再出仕。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9 一生高風亮節,用舍進退 ,自然率真。世稱靖節先 生。

10 陶淵明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猛志逸四海(24歲以前) (二)冰炭滿懷抱 (24~34歲) (三)復得返自然(34~45歲) (四)不覺知有我(45歲~老死)

11 題解 1.文章出處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為〈桃花源詩〉前的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這篇記以散文的形式,敍述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始末,並描述桃花源社會的安寧祥和,人情的淳厚樸實。 序跋類文體

12 2.創作背景 題解 第二段 陶淵明處於晉、宋之間,政治傾軋不安,社會紛擾不定,陶淵明遭逢時代巨變,面對政治腐敗、生靈塗炭的殘酷現實,以沖淡洗鍊的筆墨描繪出自己理想中的社會。「桃花源」遂成為人間淨土的象徵,承載一代又一代人們內心的願景。

13 題解 第三段 3.中心意旨 作者運用小說筆法,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描寫漁夫、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的不同方式與歷程,並在具體生動的情節中,勾勒出一個自然淳樸、富足安樂、和諧無爭的人間淨土,以象徵作者心中的理想國。 全文構思巧妙,寓意深遠,以簡潔的文字、白描的手法,勾畫出恬靜淳厚的世外桃源。在六朝文中別具一格。 見下頁-桃花源的寓意 沈德潛:「六朝第一流人物」

14 4.桃花源的寓意 (1)社會動盪的反照 陶淵明虛設桃花源,可說是移情作用,用來反映廣大人民想擺脫混亂不安的願望,寄寓了對美麗社會的嚮往。 (2)個人際遇的寄託 陶淵明入世仕宦嘗試失敗,轉而歸隱田園,所以桃花源是一個典型的、與世無爭的農村社會,如儒家的大同世界,也如道家小國寡民的世界。

15 (3)仙道思想的勃興 魏晉社會擾攘,人民渴望安定的樂土,所以隱逸之風和仙道思想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並非仙境,而是「結廬在人境」的人間理想社會。
▲桃花源圖/清.王炳繪

16 5.武陵地點之探討  武陵是秦漢以後著名的蠻族聚居之地。蠻族居處的特色是人跡罕至的深山險谷,如此則有與世隔絕的可能,這是陶淵明何以將與世隔絕五、六百年的桃花源安排在武陵的原因之一。 陶淵明之所以取南方的武陵,大概是當時自潯陽逃亡入蠻,已見於江州都督劉毅所上的表中,且自潯陽至武陵,水路便捷,因此位居深山險谷、人跡罕至的武陵蠻族,既為陶淵明提供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背景;而賦役嚴苦、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現實,又激發陶淵明構想出桃花源以表抗議,為陶淵明指引了桃花源的最佳地點。

17 第一段 敘述漁夫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18 第一段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19 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年~三九六年)
第一段 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年~三九六年) 漁人的意象 晉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境 晉太元中,武 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 近。 沿著 忘記走了多遠的路

20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第一段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轉品。形→動 通「捨」,離開 盡、探究 頂真

21 漁人活動歷程 桃花林 水源 小口 桃花源

22 第一段賞析 〈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短短幾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世外桃源雖是虛構,但作者以實寫方式呈現。此段是預留伏筆,以「忘」、「忽」二字為伏脈,巧妙地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之於意外,藉以點出「忘機」之人才可進入桃花源。

23 第二段大意 敘述桃花源中民情淳厚、 安樂祥和的景象

24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第二段 平坦廣闊 僅容一人通過。纔,通「才」,僅 居住環境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開闊明亮的樣子。豁,音ㄏㄨㄛˋ 資源豐饒 對偶 整齊的樣子。儼,音ㄧㄢˇ 鄰人相近 縱橫交錯 四通八達

25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第 二 段 全像洞外的人 指老年人。老人髮色轉黃,故稱老人為黃髮
指兒童。髫,音ㄊㄧㄠˊ,小兒垂髮 愉快貌

26 借代 P1-2 13 老人:耄耋、耆老、頒白、傴僂。 小孩:黃口、總角、覆額、提攜、孩提 。
13 老人:耄耋、耆老、頒白、傴僂。 小孩:黃口、總角、覆額、提攜、孩提 。 ★「借代」例:傴僂提攜(老人小孩)、 干戈(戰爭)、社稷(國家)、雙鯉魚( 信)、方寸(心)、布衣(平民)、東宮 (太子)、黔首(平民)、祝融(火災) 、丹青(史冊)、東市(刑場)、舳艫( 船)、翰墨(文章)、杜康(酒)、絲竹 (管弦樂)等。

27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第二段 詳細 問從何處來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音ㄧㄠ,邀請 作飯 以短句寫出桃源中人的熱情與淳厚 老少咸宜 全、皆

28 第二段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與外界隔絕之境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於此 鄉人 竟然 更不用說 詳細說明 歎外界動亂以映襯村中平靜 邀請 告訴 準備 為:向 婉曲

29 第二段賞析 此段是全文的核心,詳細描寫漁人入桃花源所見的所有景象,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作者簡潔描寫漁夫與桃源人之間的互動,讓桃花源中純樸的民風躍然紙上。而末句「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個伏筆,開啟了下一段的再度尋訪桃花源。

30 第三段大意 敘述再度尋訪桃花源 卻不可復得

31 第三段 沿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先前 武陵郡城中

32 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見《晉書‧隱逸傳》
第三段 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見《晉書‧隱逸傳》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不久 問路,此指尋訪桃花源的路。津,渡口

33 遂迷不復得路 理想的幻滅 後遂無問津者

34 第三段賞析 末段先描寫漁夫由無心之人, 轉而機心復萌,因而「遂迷不復得 路」;再以劉子驥規往未果,「後 遂無問津者」,暗示理想世界的幻 滅。 此段的「有意問津」與首段的 「無心入境」形成強烈對比。

35 寄寓深遠 ~ 小國寡民之世界~ 小國寡民   〈桃花源記〉殊非記實之文,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並加入個人的理想,方成此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精神意境,應當是以老子的「小國寡民」為骨架,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

36 本文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藉以批判、對比黑暗的現實,也寄託了作者對政治與社會的理想。
桃花源描述不僅是隱士的世外桃源,也是農民的樂土。它是一個自給自足,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也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寧的社會。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精神面貌,對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的描繪。

37 這篇作品,在表現手法上, 有幾個特點: (一)虛實相襯,疑幻疑真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 用虛實相襯的筆法將桃花 源寫得疑幻疑真。文章一 開始點明時間、地點、人 物,好像實有其事;但是 「太元中」,這個「中」 字用得很巧妙,不明確地 說出是哪一年,使得故事 具有傳說的性質。

38 (二)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 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漸鋪展。首先, 寫如何發現桃花源。作者巧妙地 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 之於意外,只是因為「忘路之遠 近,忽逢桃花林」,又被這桃林 美景所吸引,以致「復前行,欲 窮其林」,於是在「林盡水源」 處發現一座山,因為「山有小口, 彷彿若有光」,才引起他的好奇 心,從而「舍船,從口入」,走 進了桃花源。這樣由「溪」到 「林」,由「林」到「山」,由 「山」到「村」,步步引人入勝。

39 (三)語言質樸自然,以白描 見長 〈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 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 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十九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 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第 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從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 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

40 漁人之意象 孤高不俗的形象 屈原行吟澤畔,所遇見的漁父;柳宗元筆下的「孤舟簑笠翁」;白樸的「不識字煙波釣叟」,共通形象都是孤高不俗,隔絕仕途,與世無爭。 漁人是智者化身 「漁」諧音「愚」,取大智若愚的深義,暗示因「愚無心機」才得以撞入桃花源,「處處誌之」的心機違反承諾,落得不辨仙源的結局。

41 二、與桃花相關成語 成 語 解 釋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夭桃穠李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成 語 解 釋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夭桃穠李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比喻代人受罪 投桃報李 李代桃僵

42 命帶桃花 異性緣極佳 面如桃花 形容臉像桃花一樣紅豔美麗 桃腮杏臉 形容女子貌美 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他人 老師的教誨 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 桃李不言 桃李之教 人面桃花

43 形容桃樹的花葉茂盛美麗。後因「桃」與「逃」諧音,故用以比喻逃跑
比喻運用計謀殺人。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三人因此而自殺 桃之夭夭 二桃殺三士

44 提綱挈領 章法結構

45 結構表 時間 晉太元中 武陵漁人 緣起(誤入桃源) 人物 逢桃花林→溯桃花溪→入桃花洞→見桃花源 經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桃花源記 風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民風淳樸─自給自足,老少和樂融融 桃源勝狀 人情 待客殷勤─見漁人,乃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太守遣人隨漁人往,遂迷不復得路 桃源勝狀 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緣滅 後遂無問津者

46 1、文中謂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具言所聞,皆嘆惋」。你覺得他們所「嘆惋」的是什麼?
答:驚嘆於外界改朝換代之速,慶幸桃花源中安寧 淳樸,沒有爭權奪利的戰火,無剝削人民的統 治。

47 2、漁人在歸途中處處留下記號,卻無法重回桃花源,為什麼?
答: 其一,桃花源並非實有其地,只是陶淵明創造出來 的理想社會,事實上是不可能尋獲的。 其二,漁人因無心而進入桃花源,因有心「處處誌 之」而「遂迷不復得路」,說明桃花源是忘機 之人方得入者。 其三,漁人不念洞中人所囑:「不足為外人道也」, 非但沿路誌記,還「詣太守,說如此」,如此 缺乏誠信的人重返桃源,還能保有桃花源的淳 樸嗎?


Download ppt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第9課桃花源記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