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知彼知己 从容赴考 哈三中历史教研室 孙少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知彼知己 从容赴考 哈三中历史教研室 孙少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知彼知己 从容赴考 哈三中历史教研室 孙少萍

2 六年新课程高考回顾与反思

3 六年高考综述 考点回顾·10年 题号 试题内容 考察内容 板块分布 分值 24 分封制与地名 文化常识、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 4分 25
郡县制 政治史 26 心学 文化史 27 明朝经济 经济史 28 希腊哲学 世界古代史 29 北美独立战争与英美关系 世界近代史 30 甲午战争 中国近代史 31 20世纪初教育体制 3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世界现代史 33 百团大战 34 新时期外交 中国现代史 35 史料学 史学理论与方法 40 16——19世纪中国和英国经济 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37分 改革 唐朝榷盐法改革 15分 战争 远东审判 人物 评价曹操 政治史、史学方法

4 六年高考综述 考点回顾·11年 题号 试题内容 考察内容 板块分布 分值 24 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 文化常识、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 4分
25 南北朝时期经济 政治史 26 儒家思想实质 文化史 27 古希腊人文思想 28 巴黎公社 世界古代史 29 太平天国 世界近代史 30 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 31 东南互保与中央集权 32 经济全球化 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 3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中国现代史 34 改革开放 35 科学与人类进步 40 中国古代与晚清的人才选拔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 25分 41 西方崛起 经济、政治、文化史 中国、世界史 12分 改革 盟旗制度 15分 战争 二战 人物 钱玄同 政治史、史学方法

5 六年高考综述 考点回顾·12年 题号 试题内容 考察内容 板块分布 分值 24 西汉土地问题 经济史 中国古代史 4分 25 宋代市民文化
文化史 26 明后期社会结构变动 27 阳明心学 28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 政治史 29 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30 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中国近代史 31 中国民主革命方式 32 大跃进 中国现代史 33 经济体制改革 34 罗马法 世界古代史 35 全球化与经济重心转移 世界现代史 40 科技进步与城市文明发展 经济、文化史 世界近现代史 25分 41 冲击-反映模式 经济、政治、文化史 12分 改革 王莽改制 政治、经济史 15分 思想 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主化斗争 政治、思想 战争 战后的赔款问题 人物 道光帝与禁烟运动

6 六年高考综述 考点回顾·13年 题号 试题内容 考察内容 板块分布 分值 24 传说与史学著述 历史理论与方法 中国古代史 4分 25
宋代农业生产关系 经济史 26 明朝区域贸易 27 清代世俗文化 文化史 28 京剧人物脸谱化 29 国外领事馆的设立 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 30 国民党农村土地政策 31 新中国文化政策 中国现代史 32 雅典民主政治 世界古代史 33 美国联邦政体形成背景 世界近代史 34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特点 35 苏联斯大林模式特点 世界现代史 40 爱因斯坦热与民国初年文化 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世界近现代史 25分 41 建筑与政治 政治、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 12分 改革 两税法 15分 思想 政府改革 政治、思想 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 世界近现代史 人物 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

7 六年高考综述 考点回顾·14年 题号 试题内容 考察内容 板块分布 分值 24 周代“雅言” 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史 4分 25
秦朝与西晋的伦理与法律 26 北宋交子的兴起与发展 商业经济 27 内阁权力强化的实质 政治 28 易服与维新变法 政治与(社会风尚) 中国近代史 29 民主思想传播与标榜主义 政治与思想 30 顾维钧争取各国对华援助 31 统购统销政策与计划体制 经济 中国现代史 32 平民斗争与《十二铜表法》 世界古代史 33 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 世界近代史 34 幻想型电影与经济危机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世界现代史 35 欧盟扩大 40 清朝东北移民 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近代史 25分 41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比较 历史观念、史学理论 世界近、现代史 12分 改革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政治、经济 15分 思想 三三制政权 政治、思想 战争 中国远征军入缅 世界、中国近代史 人物 光绪帝与戊戌变法

8 六年高考综述 考点回顾·15年 题号 试题内容 考察内容 板块分布 分值 24 儒家思想特点 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史 4分 25
汉宣帝地方吏治主张 政治 26 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经济 27 明朝迁都影响 28 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冲突 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 29 《新学伪经考》实质 思想文化 30 抗战期间日本的金融掠夺 31 新中国俄语学习热潮 32 茶叶消费与东西方贸易 世界近现代史 33 工业化扩展 34 苏联工业化特征 35 两极格局实质 40 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思想 中国、世界古代史 25分 41 新中国节假日变化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中国现代史 12分 改革 清代养廉银制度 15分 思想 陈独秀民主政治主张 中国近代史 战争 苏联原子弹的研制 人物 俾斯麦

9 六年高考综述 各板块知识比例比较(选修除外)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 I卷 II卷 总计 2010 16
15 31 12 4 8 22 30 2011 10 26 24 2012 20 25 29 2013 6 17 14 2014 10? 15+12? 43 2015 12? 28? 28 合计 104 58 162 84 78 32 60 73 132

10 六年高考综述 考察范围比较(选修除外)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总计 政治史 36 45 28 32
8? 177 经济史 33 16 49 12 20? 146 思想文化史 24 8 37 29? 132 总分 81 85 56 57 445

11 六年高考综述 字数统计(括号内为图表数量) I卷 II卷(必) II卷(选) 合计 试卷总量 问题总量 2010 1455(2) 788
1443 3686(2) 8567(10) 12+3+2 2011 1616(2) 1399 924(1) 3939(3) 8563(13) 2012 1852(2) 800(1) 1217 3869(3) 2013 1869(0) 759(3) 2040 4668(3) 10500(11) 2014 1482(1) 1088 1580 4070(1) 9944(9) 2015 1288(1) 651(1) 1767 3706(2) 8877(10)

12 六年高考综述 试题难度统计 数值 14年 13年 12年 11年 10年 客 观 题 0.1——0.19 1 0.2——0.29 4 2
0.3——0.39 3 0.4——0.49 0.5——0.59 0.6——0.69 0.7——0.79 0.8——0.89 0.9——0.99 1(40) 1(41) 2(40、41)

13 1.适应各版教材,体现课程理念 2. “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体现时代性 3.材料来源多样,注重双基及素养 4.强调多元思维、鼓励个性发展
六年高考综述 试题基本特征 1.适应各版教材,体现课程理念 2. “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体现时代性 3.材料来源多样,注重双基及素养 4.强调多元思维、鼓励个性发展 5. 评价方法分层,价值取向突出

14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儒家大一统思想、抑制土地兼并 魏晋南北朝:均田制、经济(货币使用)
六年高考综述 高频考点 中国古代史: 商周时期:宗法分封制(井田制未考过) 春秋战国:制度转型、经济发展、诸子思想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儒家大一统思想、抑制土地兼并 魏晋南北朝:均田制、经济(货币使用) 唐宋: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地方管理、 二府三司制、城市商业、理学、文艺) 明清:中央集权制(内阁、军机)、农业、 手工业、商业、进步思想、文学艺术等

15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治内容很少) 世界古代史(略): 世界近现代:
六年高考综述 高频考点 中国近现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治内容很少) 世界古代史(略): 世界近现代: 工业革命前后(原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生产组织、代议民主制、世界市场、国际关系、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走向多极世界

16 官方文件分析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 《试题分析》

17 官方考试文件分析 考核目标与题型示例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011年 海南)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008年宁夏)战后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009年宁夏)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8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011年新课标)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2011全国卷I)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2010年新课标)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9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主观题考查要求)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07年宁夏-人物)牛顿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07年海南)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中国人权观。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10年新课标)评价曹操

20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08年 )罗斯福新政 (13年全国卷I)东汉与唐朝地图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011年)西方崛起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010年)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21 官方考试文件分析 试题分析(2010)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考 资 源网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2 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3 官方考试文件分析 试题分析 2010:24、25、26、27、30、32 2011:24、25、27、28、31、32、35、40、41 2012:25、26、28、29、30、31、35、40、41 2013:28、41、47 2014:24、25、28、29、30、34、35、41

24 学生: 知识零乱,不成体系;思维定势,死记硬背 素养不足,缺乏规范;意志薄弱,难以坚持 教师: 内容太多,时间有限;材料浩瀚,无从下手
应试问题 学生: 知识零乱,不成体系;思维定势,死记硬背 素养不足,缺乏规范;意志薄弱,难以坚持 教师: 内容太多,时间有限;材料浩瀚,无从下手 题目多变,应接不暇;学科目标,含糊不清

25 2016备考思考

26 启示 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 上海卷的能力测试目标 《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研究新视角

27 注:上海卷的能力目标设置 1、历史知识: 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变迁之间的关联 2、历史技能: 运用时间术语、辨别空间位置的演变 理解获取材料的多种途径、掌握征引材料的基本规范 3、材料处理 提取信息 区分一、二手材料 识别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 判断材料的真实、权威、可靠 4、阐释: 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阐释 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 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变迁 对解释作出评价 5、组织和交流: 运用概述的方法进行组织 运用叙述的方法进行组织 运用论述的方法进行组织 6、历史价值观 认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 确立人类共享的理念和价值

28 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 时序思维 能力 A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B明确某一历史叙述或历史故事的时间结构;
C学生在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时,设定时间顺序;D测量和计算日历时间; E解释时间表所呈现的内容;F创制时间表; G解释历史的嬗变与延续。 历史理解 A识别历史文献或历史叙述的作者与资料来源; B重新建构历史文本的字面含义; C甄别历史叙述所强调的中心问题;D富有想象力的阅读历史叙述; E鉴赏各种历史观点;F利用各种历史图表中的资料; G利用各种图表中的形象资料和数字资料; H利用照片、绘画、卡通画和建筑上的绘画中所呈现的形象资料。 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 A明确的表述作者所研究或分析中心的议题; B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念、价值观、个性、行为和制度; C分析历史小说;D辨别事实与虚构; E比较对某一历史人物、时代或事件的记载; F分析历史故事中的各种插图;G考虑各种视角; H解释分析历史行为的动机;I挑战历史必然性的各种论点; J假设历史影响。 历史研究 A明确表述各种历史问题;B获取历史资料; C向历史资料提出问题; D整理所需的时间与空间的知识,建构故事、解释或历史陈述。 分析历史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能力 A辨别历史上的各种难题和困难抉择; B分析事件所涉及的不同人物的厉害关系和价值观; C辨别难题或困难抉择的起因; D为结局难题提出可选性建议; E明确表述对某个问题所持的立场或行为方式; F选择某种解决方法; G评价某个决定的后果。

29 启示 知识内容 两种时期 转型期的历史 同时期东西方比较 两类知识: 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历史结论、历史解释、历史观点。

30 启示 复习策略 突出时空概念,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狠抓通史复习

31 通史复习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与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史

32 中国近现代史 晚清中后期的中国(1840—1894年) 晚清末期与民国初年的中国(1895—1919年)
通史复习阶段划分 晚清中后期的中国(1840—1894年) 晚清末期与民国初年的中国(1895—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过渡时期的中国(1949—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1978年至今) 中国近现代史

33 通史复习阶段划分 原工业化时代 工业化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及期间的世界 冷战下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世界近现代史

34 启示 复习策略 通史复习例举 B.C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B.C 管仲改革 B.C 葵丘会盟,齐国霸主地位确立 B.C 城濮之战,晋国称霸 B.C 鲁国实行“初税亩” B.C 孔子出生 B.C 战国时期开始 B.C 韩、赵、魏三家分晋 B.C 田氏代齐 B.C 秦国商鞅变法 B.C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B.C 屈原投汨罗江 B.C 长平之战,秦白起大破赵括 B.C 秦灭周 B.C 秦王政亲政 B.C.230—B.C 秦灭六国

35 启示 复习策略 通史复习例举 依据地图和所学知识,推测五霸成因。

36 商鞅变法措施 1)建立什伍组织。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禁私斗。 2)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3)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禁私斗。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禁私斗。 2)建立什伍组织。 3)废除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5)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6)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7)统一度量衡。 8)焚诗书而明法令。 1)废除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 2)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3)统一度量衡 4)焚诗书而明法令。

37 启示 复习策略 突出时空概念,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狠抓通史复习 热点带动专题

38 政治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体系、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财税政策演变 经济史: 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
启示 复习策略 专题复习 政治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体系、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财税政策演变 经济史: 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 交通进步与社会变迁、世贸活动与世界市场 文化史: 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环境差异与普世情怀、文明成就与文化共享

39 启示 复习策略 主题专题例举 1.土地 (1)中国的土地制度变迁 ①原始社会 ②商周 ③春秋战国 ④北魏、隋唐 ⑤近现代政治派别及其土地政策及实施情况1853、1905(1924)⑥中共的土地政策 ⑦国民党的土地政策 (2)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①英国 ②日本 ③美国 ④俄国

40 启示 复习策略 专题例举 2.赋役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①商周 ②春秋战国 ③秦汉 ④北魏、隋唐 ⑤北宋 ⑥明朝 ⑦清朝 (2)中国近现代的赋役制度 ①太平天国(农民阶级) ②百日维新 ③孙中山的税制设想 ④中共的税制措施(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经济政策与农业税制改革) (3)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 ①苏俄 ②西方国家

41 启示 复习策略 专题例举 3.移民 (1)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经济重心转移 ①移民实边 ②外族内迁 ③北民南迁(汉族) ④ 内民迁边 ⑤外民内迁 ⑥华人外迁 (2)世界古代、近代、现代的人口迁移 ①古代殖民运动 ②近代殖民运动 ③现代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 (3)中国现代:工业化、上山下乡、改革开放

42 启示 复习策略 专题例举 4.货币 (1)货币演变 ①古代贝币 ②古代金属货币(金银、铜铁) ③古代纸币 ④近现代纸币 (2)货币体系 ①国际金本位制度(1880至1914年) ②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1918至1939年)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固定汇率制,1944至1973年) ④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1973至1976年) ⑤牙买加体系(1976年至今) (3)金融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 1929,美国“黑色星期四”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7,美国次贷危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43 启示 学生训练 精选试题,举一反三

44 真实的蒲安臣? 中国当代部分学者:“狡猾、伪善,骗得满 清政府信任的资本主义外交官”。
马克·吐温:“一个伟大的世界公民”, “他对各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仁慈胸怀,已经越 过国界”。 清政府:“该使臣远涉重洋,不辞劳瘁,办 事诸臻妥协。著加恩赏给一品衔,并赏银一万两。 蒲安臣:美国首任驻华大使,1868年,离任之际,被委任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领清廷首个外交使团,远涉重洋,出使欧美。

45 (注:波士顿惨案是1770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的流血事件,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者眼中的“波士顿惨案” 英国殖民者眼中的“波士顿惨案” (注:波士顿惨案是1770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的流血事件, 五名美国人被英国军队杀死,由于被殖民者的奋起反抗,导致事件恶化,该事件导致 5年后的美国独立战争。) (1)仔细观察两幅图片,指出二者不同之处(4分) (2)你如何理解对同一事件两幅画的不同描绘?(8分)

46 启示 学生训练 精选试题,举一反三 给个支点,撬动世界

47 沟通 分享 合作 共赢


Download ppt "知彼知己 从容赴考 哈三中历史教研室 孙少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