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4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5 茶道文化 书法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只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的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的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7 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含: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通过伦理道德指导人们的行动,教化天下,以实现社会和谐。)

8 2、如何理解文化的科学内涵? : 经济是基础,对社会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变现;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 ,文明离不开文化。

9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社会开化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0 3、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代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11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他还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是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12 (2)、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13 (3)新时期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4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15 胡锦涛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6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内容。 1

17 万人看升过旗

18 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人 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9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20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

21 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

24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2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提出的过程:
2、关于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提出的过程: (1)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要求青年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

26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邓小平进一步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既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7 (3) 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结合发展了的实际,江泽民指出,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并强调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8 (4) 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9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

30 2、正确认识“四有”的内在含义及相互关系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的内在联系。

31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一个整体标准去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32 3、培养“四有”新人的意义 第一,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一,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33 4、具体目标(到2010年) 一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二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35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第一

36 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37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二

38 第三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

39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四

40

41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的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五

42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大长今》和《看了又看》里得到了满足。 ? 自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世纪,整整一个世纪里,中国人一直在批判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被遗忘,在一定程度上屏弃自己的传统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保留的最好的是在韩国。山东曲阜在“文革浩劫”后的第一次祭祀孔庙时的仪式过程就是从韩国学来的。很丢人,因此,没几个人愿意提起,但那是事实。

43 韩国文化对我国最大的影响是使我国的文化传统能够重新回归故里。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淡化了“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奋斗”时,中国人想找一种精神寄托。本民族的才是自己的。韩国文化没有断层,他们的传统文化本就来自中国,和我们自然非常的接近。中国人愿意看它,是深藏在内心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自然就喜欢上了它。 商家、媒体炒作 为了挣钱,商家什么都能干;为了收视率,媒体什么都敢干。大肆的宣传、大肆的张扬。这样那样的广告比比皆是。(苹果)电影片在国外参展影响不好。

44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5 构建和谐社会

4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为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47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48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49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0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核心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51 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52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接受和掌握,自觉遵守和奉行。

53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54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5 第一,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56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

57 3、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影响 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所谓“马克思主义死亡”,的断言,是一种“自相矛盾、破绽百出、违反理性的共识”,对于这种断言必须予以抵制。

58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一篇文章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方式都是先明之见; 在《资本论》( 年)中,马克思把资本描述成“死劳动,就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的活的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扭曲,在这些国家发生的一切可能会使马克思本人惊骇不已,而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与否毫无关系,马克思主义许多观点原则是正确的。 文章肯定地说,如果你相信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这段话不仅令人难忘,而且非常中肯。

59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60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和失去凝聚力。

61 1、理想的含义的内容     (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末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有两个特点:具有目的性和现实可能性。     (2)理想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理想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里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理想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着理想有丰富的内容,一般来说,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62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末来职业的选择和所要达支的成就的向往的追求,包括对末来工作和事业成就的设想。
2、 理想的层次划分 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包括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恋爱婚姻等生活内容的选择,以及对生活方式、生活结构的要求。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末来职业的选择和所要达支的成就的向往的追求,包括对末来工作和事业成就的设想。 道德理想是指人们对末来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向往和追求,包括对末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和美好想象。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它对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起着支配和主导的作用,是人生理想的核心内容。

63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把我国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表述为: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三大报告把共同理想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4 3、提出共同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科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它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是它使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紧密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是建立宏大的现代化建设队伍的思想保证; 三是它使我党的最高理想和现实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有利于用现行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65 4、如何实现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人们的共同愿望,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66 5、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什么样的呢?马克思描述末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第二,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一切私有制和剥削现象被消灭。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            

67 第三,全民教育极大普及和提高,人人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第四,一切阶级对立彻底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和旧社会的分工消失。    第五,生活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劳动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第六,原来意义的国家消亡,对人的统治由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68 6、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既有区别
(1)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层次、目标、要求不同,不能混淆; (2)它们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同属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有着内在联系; (3)两者的实现都需要由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

69 7、“三代领导集体”对革命理想的论述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70 不怕撤职 毛泽东的 不怕开除党籍 「五不怕」 不怕老婆离婚 不怕坐牢 精神 不怕杀头

71 邓小平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72 邓小平的 『六种革命精神』 人生态度上的修身进取精神 思维方式上的唯物辨证精神 行为导向上的求真务实精神 革命风格上的探索创新精神
道德情操上的无私无畏精神 价值取向上的民富国强精神 邓小平的 『六种革命精神』

73 江泽民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74 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75 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6 四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的含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四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民族精神的含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为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77 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胡锦涛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78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周易·大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

79 民族英雄郑成功

80 民族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81 2、 时代精神的含义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82 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83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

8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朝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社会主张! 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福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

85   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

86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
雷  峰 焦 裕 禄 王  杰

87 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

88 64字创业精神,即五种精神: 一是革命和拼命精神 ; 二是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 三是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
一是革命和拼命精神 ; 二是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 三是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 四是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压倒一切的精神; 五是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89 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各种风险考验,谱写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靠的就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我们铸就的时代精神。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90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91 1、荣辱观的含义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92 2、 2、荣辱观的提出 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93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物质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94 八荣八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95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96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97 4、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 国民素质状况, 一方面,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98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 的新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评价、奖惩和监督机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99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00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01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02 2、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103 3、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一,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04 夫妻和睦 男女平等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尊老爱幼 家庭美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05 办事公道 诚实守信 服务群众 爱岗敬业 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06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助人为乐 文明礼貌 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107 第二,要着力培养文明道德风尚 。 引导人民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108 第三,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109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越是改革开发,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需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10 二、发展教育与科学

111 1、发展教育和科学的地位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112 2、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113 第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1)哲学社会科学地位    (2)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114 第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115 第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2)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优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2)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优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4)要把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

116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上海外滩广场音乐会 1、改革开放以来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 心连心艺术团在贵州老区演出

117 健康向上的 影视、出版业 长春电影城 国产电影丰富多彩

118 中华精粹 源远流长

119 2、文化生产力滞后,解放和发展 文化生产力面临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120 中外文化产业比较 在美国,文化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70%,英国这一比例为60%。 美国的文化产业总量占GDP的25%,美国企业400强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 源自: 发展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市场 《张家界日报》2005/10/ 年,美国一部《泰坦尼克号》的收入就达到20亿美元,而同年,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中国文化部系统的文化产业整体收入不过81亿元人民币。 源自: 中国文化产业流金淌银 《上海商业》2003年04期

121 深圳世界之窗 日新月异的文化 基础设施建设 天津自然博物馆 上海体育馆

122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的方针 第一,坚持以发展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要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123 第二,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在改革中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

124 第三,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

125 理论指导力 理想凝聚力 道德教化力 舆论导向力 科技创造力 法纪整合力 艺术熏陶力

126 第四,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的原则 。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提倡科学精神。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

127 中央电视塔 论引导人 以正确的舆 中央电视台


Download ppt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