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年代话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年代话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年代话剧

2 一、五四时期话剧运动 ——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 1、中国现代话剧史的新的一页,由《新青年》对中国传统旧戏的批判揭开。
一、五四时期话剧运动 ——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   1、中国现代话剧史的新的一页,由《新青年》对中国传统旧戏的批判揭开。 1918年10月,“戏剧改良专号”出版。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周作人、傅斯年、欧阳予倩等发表文章,造成很大的声势。对促进新剧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批判了没落中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二,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兴话剧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第三,在现实主义戏剧观念的指导下,强调了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3 上图是外国的剧院,下图为北京的剧场。 上为欧阳予倩,右图是欧阳表演的《贵妃醉酒》

4 2、学习西方戏剧:西方戏剧思潮的输入,促进了中国戏剧观念的转化,引出了对旧戏的批判;而对旧戏的否定,对新戏的呼唤,便要求着向西方戏剧的学习。
“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钱玄同) 对外国戏剧理论和创作的翻译、介绍蔚然成风。 “易卜生热”—— “易卜生的文学,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 “易卜生的长处,只在他肯说老实话,只在他能把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写出来叫大家仔细看。”(胡适《易卜生主义》)

5 上图为洪深根据王尔德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演出海报。
左图为《新剧杂志》第二期封面。该刊为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种专业刊物。双月刊。由当时重要的新剧团体之一民鸣社经营,杜俊初创办,张蚀川发行。1914年5月创刊,主编夏秋风。聘柳亚子等为名誉编辑。同年7月出版第二期后即停刊。《新剧杂志序言一》阐明该刊宗旨为“昌明新剧而为之基础”。刊登陈大悲《浪子回头》等剧本。

6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
3、 “社会问题剧”:早期话剧的成果。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序幕——“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 欧阳予倩在剧作中,首创中国轻松喜剧形式,《泼妇》(于素心、陈慎之)。 陈大悲( )

7 左图为爱美剧社创办人陈大悲创作的剧本《幽兰女士》 。右图为其编剧、导演及参与演出话剧的《英雄与美人》剧照:从左至右为陈大悲、封至模、邵商隐、何玉书

8 二、五四以后新兴话剧的发展 汪仲贤:《营业性质的剧团为什么不能创造真的戏剧》提出以后的演剧方针:
“脱离资本家的束缚,召集几个有志研究戏剧的人,再在各剧团中抽几个头脑稍清楚有舞台经验的人,仿西洋的Amateur,东洋的‘素人演剧’的法子,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一方面介绍西洋的戏剧智识,造成高尚的观剧阶级,一方面试演几种真正有价值的剧本。”——“爱美的:反对戏剧商业化,反对新兴话剧重蹈文文明新戏被资本家操纵作为赚钱工具而日益堕落的覆辙。 1920年10月,上海新舞台演出《华伦夫人的职业》演出失败,引发了戏剧界的讨论。

9 1、戏剧团体的成立 (1)上海民众剧社:1921年1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柯一岑、熊佛西等13人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他们在《民众戏剧社宣言》中宣布:“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提倡“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写实的社会剧”。 功绩:大力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对文明新戏进行批判。 1922年4月,《戏剧》到第10期停刊,民众戏剧社也解散。

10 应云卫( ) 熊佛西(1900-1965) 余上沅 ( )

11 (2)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冬成立,成员有谷剑尘、应云卫、汪仲贤、欧阳予倩等。1923年,美国哈佛大学专修过戏剧的洪深加入该社被推为该社的排演主任。戏剧协社注重舞台实践,在中国话剧排演的正规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33年被查封为止,共举行公演16次,先后排演过谷剑尘的《孤军》、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欧阳予倩的《泼妇》和《回家以后》、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著《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而成)、易卜生的《傀儡家庭》、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对中国话剧体制建设作用很大。 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12 上图是1924年5月,洪深根据王尔德作品改编、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公演的剧照
易卜生的剧作《娜拉》剧照

13 洪深是中国话剧、电影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与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1922年创作了九幕话剧《赵阎王》,是他的成名作。 任上海戏剧协社排演主任,对中国话剧的艺术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废除文明新戏演出中男扮女装的旧习;建立起正规的话剧表导演体制;建立了正规的中国话剧艺术演出规范。 左联时期,洪深写了戏剧“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中国导演制度的创立者 洪深( )

14 两社的戏剧观: 民众戏剧社与戏剧协社都坚持五四传统,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 反对“把外国最新的象征剧、神秘剧输入到中国戏剧界来”,主张“艺术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提倡“民众的戏剧”,面向民众,提出要创造一种高尚的和通俗的戏剧。 “高尚的和通俗的” 要求表明其与文明新戏存在着既超越又继承的关系。

15 2.戏剧学校的建立 (1)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民众戏剧社一些中坚分子将注意力更多地由理论研讨方面转移到了戏剧教育和舞台实践方面。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旨。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被聘为校董。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于1924年冬停办。是现代中国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自建剧场供学生实习,这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也属首创。 后来活跃于舞台上的王伯生、吴瑞燕、万籁天等名演员都在此受过基本教育。   

16 (3)1927年,田汉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从此“爱美剧”的演出中心逐渐转为戏剧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性的演出。
(2)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留美归来,将已关闭的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改名为“艺术专门学校” ,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国立高等教育中始有戏剧艺术。后三人陆续离去,由熊佛西主持。 (3)1927年,田汉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从此“爱美剧”的演出中心逐渐转为戏剧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性的演出。 赵太侔(1889—1968)

17 3、戏剧文学创作 (1)以爱情自由、妇女解放为主题的剧本,在本时期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通过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表现个性解放的要求和自由、民主思想的觉醒。《终生大事》

18 (2)历史翻案剧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是被合称为“三个叛逆的女性”的《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他创作这类剧作的动机是“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在历史人物身上.灌注今人的思想。被称为历史翻案剧,它是五四戏剧的重要类型。 在日本时的郭沫若

19 欧阳予倩创作的历史翻案剧《潘金莲》对 “淫妇” 潘金莲进行重新塑造,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袁昌英创作的《孔雀东南飞》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来表现“焦母”在精神上一味依恋儿子而排拒儿媳的变态心理。 袁昌英在巴黎(1926—1928年)

20 左图是1927年欧阳予倩改编与周信芳在上海艺术大学的小剧场里公演的六幕话剧《潘金莲》。下图是郭沫若剧作《棠棣之花》剧照

21 此次活动对文人参与话剧活动起到了明显的促动作用。
(3)新月社及其戏剧活动   1924年,应梁启超、蔡元培邀请,泰戈尔访华。为迎接泰戈尔,并为其祝寿,新月社排练泰氏话剧《齐德拉》,由张彭春执导、梁思成做舞台美术。林徽因扮齐德拉,张歆海扮王子,林长民、徐志摩等各有角色。 此次活动对文人参与话剧活动起到了明显的促动作用。 林徽因扮演的齐德拉

22 右起:前排张彭春、徐志摩、张歆海、王文显,中排泰戈尔、辜鸿铭,后排曹云祥

23 (4)其它形式的剧作: 反帝爱国的戏剧。创造社作家郑伯奇1928年创作的现实题材的话剧《抗争》,正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与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外国士兵的英勇搏斗。 反映进步青年苦闷、彷徨和新的追求。田汉 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觉醒和反抗。 《瓦匠之家》(胡也频)、《车夫之家》(欧阳予倩) 暴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其虚伪的道德。 《好儿子》(汪仲贤)

24 1929年1月,田汉独幕话剧《苏州夜话》的剧照。唐槐秋饰老画师,唐叔明饰卖花女。剧情:画家刘叔康在13年前因军阀混战与妻女失散。现在带着几个学生到苏州写生。一个卖花姑娘对他谈起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他的女儿,其母被迫改嫁,已于一年前死。 郑伯奇(1895-1979)

25 戏剧创作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是从艺术的本质特征上看,当时没有话剧艺术生产条件。 一没正规的专业剧团,二没成熟的话剧观众,三少上演机会。 二是从文学体裁上看,话剧剧本创作在中国是异类。 三是中国旧剧的势力太大,影响太大,新剧的影响无法与其抗衡。 四是中国传统意识中就鄙视戏剧创作者,称其为优伶,尤其是知识分子更不屑于戏剧工作。

26 四、重要作家 丁西林 原名燮林,1893年生于江苏泰兴。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4年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年任教北大,27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出色的剧作家。杰出的物理学家。 剧作:《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1925)、《压迫》(1925)、《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三块钱国币》(1939)、《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 丁西林(1893-1974)

27 代表剧作: 《一只马蜂》:吉先生、余小姐、吉老太太
目的:第一,赞美了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年轻人,也善意地嘲讽了他们的某些虽要自主自立但又不够坚强勇敢的软弱性。 第二,温和地讥刺了在思想上抱残守缺、自以为是的吉老太太。 第三,点出了三人之间喜剧性冲突的社会根源——“中国社会真是一个不自然的东西”。 “那都是些极真诚,极平常,极正当的话,为什么平常我们不能讲?” “我们处在这个不自然的社会里面,不应该问的话,人家要问,可以讲的话,我们不能讲,所以只有说谎的一个方法,可以把许多丑事遮盖起来。”

28 《压迫》: 这剧的情节,是由你发生的。去年的冬天——大约你还记得吧——你想离开我们自己找房另住,有一天晚上,我们坐在火炉的旁边烤火,讲起这件事来,我们和你开玩笑,说你如果不结婚,你一定找不到房子。因为北京租房,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铺保,一是有家眷。那时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趣味,对你说,我要替你写一篇短剧。这事已隔了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之内,多少次我想把这篇剧本写出,都没有成功。现在这篇剧本总算勉强脱稿,但是你已经死了!以前我写的那几篇试验的作品,都曾经先由你看过,然后发表。这一篇特别为你写的东西,反而得不着你的批评,这是很令人感伤的一件事。 这篇短剧不过是一种幻想。没有“问题”,也没有“教训”。然而因为你的死,它倒有了特别的意义。你是怎样死的,你知道么?你的病,是瘟热病。你的死,是苍蝇咬死的。苍蝇不会咬人,但是你住在医院的时候,你的朋友每次去看你,都要在你的床上,你的身上,你的牛奶杯上替你打死好多的苍蝇。你处在那种无人看护的情境,说你是苍蝇咬死的,总不算太理智吧。因此我想到,你真的找房的时候,如果能和这剧里的主人一样,遇到那样的一个富有同情的人,和你“联合起来”,去抵抗——不但“有产阶级的压迫”——社会上一切的压迫与欺侮,我相信,你是一定不会死的。

29 人物:男客人、女客人、房东太太、老妈子、巡警
女 客 (少顿)让我来做你的太太,好不好? 男 客 甚么? 女 客 喔,你不用吓得那么样,我不是向你求婚。 男 客 喔,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我……我……因为我实在没有想到这个方法。 女 客 这是最妙的一个方法。她说你没有家眷同住,这房子就不能租给你。现在你说你有了家眷,看她还有甚么话说? 男 客 她一定没有话说。不过——你愿意么? 女 客 我为甚么不愿意?这于我有甚么损害?——又不是真的做你的太太。 男 客 喔,谢谢你! 女 客 你不要把我意思弄错。我不是说做了你的太太,我就有甚么损害,那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 男 客 是的,那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过你帮我把租房的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总应该向你道谢。 女 客 嗤!道谢,无产阶级的人,受了有产阶级的压迫,应当联合起来抵抗他们。

30 喜剧的特点: 一是不表现“问题”,以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剧观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一只马蜂》、《压迫》。 二是戏剧冲突往往不是出自阶级矛盾,而是来自朋友、夫妻、母子之间在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上的分歧。 三是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平衡,和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作用。 四是语言多是机智幽默的警句。

31 喜剧《三元钱国币》剧照

32 田汉字寿昌,湖南长沙人。与欧阳予倩、洪深并称“中国话剧奠基人”。原籍湖南长沙。从小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1916年赴日留学,“五四”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沬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文学。与郭沫若、宗白华一起出版三人的通信集《草叶集》。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参与组建了南国艺术学院和南国社,把戏剧研究、创作、教育和演出结合到了一起,为繁荣戏剧创作、推动戏剧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 田汉(1898-1968)

33 我是如此地热爱戏剧,从幼小时就感到离不开它。在长沙家乡,我接触了相当发展了的皮影戏,傀儡戏,花鼓戏和大戏,那里面有些素朴的现实主义的东西。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后身的文社及另一些鼓吹改革的戏剧团体曾在长沙演出,也使我十分欣动和爱慕。但那时候人们还不太重视戏剧,我难于得到专门的正确的指导,我的道路主要是得靠自己摸索的。 ——《田汉剧作选 后记》 南国半月刊

34 话剧艺术生涯分期: 1,从初试戏剧之笔到初步“接触新剧艺”时期( ) 2,话剧创作蓬勃发展的十年( ) 3,从事左翼戏剧运动时期( ) 4,在抗日和民主的洪流中继续开拓戏剧道路( ) 5,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而奋斗( )

35 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更具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二十年代剧作 一、戏剧的主要内容: 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薇》、《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 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更具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36 《获虎之夜》特点:1,充分注意了戏的提炼和选择;2,重视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3,剧本富有民俗色彩和乡土生活气息。
魏福生 (暴怒地)你已经是陈家里的人,你怎么好看护他?陈家听见了成什么话! 莲 姑 我怎么是陈家里人了? 魏福生 我把你许给陈家了,你就是陈家的人了。 莲 姑 我把自己许给了黄大哥,我就是黄家的人了! 魏福生 什么话!你敢顶嘴?你这不懂事的东西!(见莲姑还握着黄大傻的手)你还不放手,替我滚起进去!你想要招打? 莲 姑 你老人家打死我,我也不放手。

37 《名优之死》:田汉20年代最出色的作品。 主人公:京剧名老生刘振声
看重自己的艺术:“玩意儿就是性命”;“怎么叫有德行呢?就是越有名越用功”。 悲剧性在于:个人的美好愿望和艺术追求与当时的丑恶现实是根本对立的,个人的美德无法战胜有着社会后盾的恶势力。

38 刘凤仙 那样的新戏马马虎虎得了。 刘振声 马马虎虎?凤仙儿……新戏跟我们开路,更不应该马虎,晓得吗?(有许多话想说又不愿意说似的,但终于这么吐出来一部分)你还是听我的话爱重咱们的玩意儿吧。学咱们这一行,玩意儿就是性命。别因为有了一点小名气就把自己的命根子给毁了。玩意儿真好人家总会知道的,把玩意儿丢生了,名气越大越加不受用,你看多少有名的角儿不都是这样垮了的吗?……人总得有德行。怎么叫有德行呢?就是越有名气越用功,我望你有名气,可更望你用功。 刘凤仙 难道我没有用过功么? 刘振声 你自然用过功,你从前真是个有心眼儿的孩子,真不枉我教你一场。我望你成功比望我自己还要切,所以责备你就不能不严。凤仙,你比从前变多了。从前不管是下雨下雪,天还没亮,你就起来跟妹妹一块儿去喊嗓子,练功。现在你睡到这时候还不起来;从前你听我的话,现在你好象觉得我的话都是害你的了,你不知道那些恭维你的话才真是害你的哩。

39 何景明 您得保重保重……要是能够休息的话,简直就到什么地方休息几个月吧。我陪您上青岛去,好不好?
刘振声 何先生您知道咱们学上这个玩意儿,一辈子就没有过休息的时候,好像命中注定了——他非得唱到死的那天不可! 何景明 您别把人生老朝着悲观的方面想。会有一天这世界变了,唱玩意儿的也翻了身,该唱的时候尽情地唱,该休息的时候舒舒坦坦地休息。 刘振声 真有那么一天吗? 何景明 真会有的。

40 二、早期戏剧的特色: 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有长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与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具有一种唯美主义的倾向,对现代戏剧语言的创立具有独特的贡献。

41 本章掌握内容: 思考题: 1、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2、简评丁西林的喜剧特色。 必读作品: 丁西林:《一只马蜂》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Download ppt "20年代话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