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2003年10月于江西九江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余 胜 泉 博士 2003年10月于江西九江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
目 录 一、基础教育变革关键点与着地点 二、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方向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方法
目 录 一、基础教育变革关键点与着地点 二、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方向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方法 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改革实例
3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4
国内调查的数据事实 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
5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6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校长(%)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74 62 46 33 19 17 3 15 2 1 12 11 8 4 教师(%)
7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8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79% 90% 0% 50% 100% 小学 初中
9
基础教育中普遍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造就一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眼高手低”人才;
不自觉维护“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习乏味且效率低下;
10
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于2001年6月正式下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1
改革目标中需要关注的基本点 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强调体验,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 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推广应用面向教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 要发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12
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改革 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关键
13
信息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护身符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信息伦理
信息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护身符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发挥信息效益。 生成信息与创造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信息伦理 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信息使用的意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 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
14
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 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
15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16
教学理念的选择两极 复杂知识 简单知识 结构不好 结构良好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综合素质培养 简单技能培养 学习效果 学习效率 主导——主体
实际 教学 实际 教学 实际 教学 建构主义 综合素质培养 简单技能培养 学习效果 学习效率
17
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多种文化背景被认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语言智力 空间/视觉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自然观察智力 存在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多种文化背景被认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8
多元智力的启示 教育要考虑到差异性,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成功,尽可能实施个别化教学,打破一元评价与一元教学论;
智力并不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能力为核心的;
19
教育观念改革的具体体现 ——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
20
信息化教学模式多样性与价值 CI OI OC CC 自主意识/认知/动作技能 知识继承 知识创新/学习效果 /教学效率
合作精神/认知/情感/人际技能
21
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22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
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23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与传播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网络,传播优秀教育资源,使得普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一些重点学校的教学材料,与这些学校师生交流。
24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通过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子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在这种模式,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
25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的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的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这些都关系到个人和团队的成败。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 在此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26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这种方式不能单独成立,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如果没有可供探索的资源,无法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就根本无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加工。 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27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 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组织不同类型的协作学习对技术的要求程度不同。
28
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 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来对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对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节点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工具的主要表现。
29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这种模式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持。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计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在经济学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等都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模式仍是国内外所有教育人员奋斗的方向之一。
30
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 在先测试、知识掌握程度分析 面向过程的评估——电子档案袋 综合能力发展指标与问卷 综合评价报告的生成
3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改革方向
32
1.课程内容改革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开设 从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教学想到的。。。
33
2.课程的表现方式变革 信息化的课程及其资源包
34
3.教学目标改革 多元智力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适应能力的培养 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迁移能力的培养
35
4.知识获取方式的改革 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中永恒的主题,关键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36
5.转变学习方式 自主性 探究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举、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习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和内涵;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 合作性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学习是在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 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37
6.从教内容到教方法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化的学习工具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8
7.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师主导 讲授型教学 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封闭的教学 固定性、复述性的学习 贫乏的学习环境
个体学习(独立,竞争) 教师作为知识布施者 事实性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价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自主、探索、交互型教学 交叉学科、带实际情境的开放的教学 生成性、创造性的学习 丰富的学习环境 协同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帮促者 基于绩效(面向过程)的评价
39
8.重新定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学伴 情境 资源 导师 计算机/网络 拟人 拟物 学员 教具 学具 助手
40
9.从关注课件到关注教学过程 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41
从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核心 课件开发,以教学内容表现设计为中心 教学过程/模式设计,注
重教学资源的利用 学习内容 单学科知识点 交叉学科专题 教学模式 讲授 / 辅导 研究型学习 模拟演示 探究型学习 操练练习 合作型学习 教学周期 课时 周,学期 教学评价 面向反应性行为 面向学习过程 档案袋评价(learning portfolio) 学习管理 反应史记录
42
学习材料(参考资源、信息调查模板、实验报告模板
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过程单元包设计 教学设计 单元包 教案 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学生作品规范/范例 评价量表 学习材料(参考资源、信息调查模板、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 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 对教材的重新组织
43
10.从课件中心信息化教学环境 评价管理 脚本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 媒材工具 开发平台 教学资源 课件 媒材库 认知工具
44
11.教育资源建设类型的转变 以教为 中心的 教育资源 以学为 中心的 教育资源 帮助老师演示知识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典型的内容为课件
典型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专题
45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46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47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模式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网络探索发现教学模式 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48
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模式 观:观看(察)情境,提高兴趣。老师利用在Internet网络查找到的适于言语练习的情境资源,作为激发兴趣的资料为学生创设出言语练习的情境,学生观看动画、观察图片,在视觉、听觉的综合刺激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老师暗示性的引导和要求下产生“说”的欲望。 说:选材练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Internet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具有相似相关性的练说图片、动画、故事情节材料等,在“观”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可用多媒体录音机将自己的练习录下来。
49
听:听老师、其他同学的口语表达。在Internet学习环境中听老师的示范、听其他学习者的言语表达,以此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用老师的示范、其他学习者的优点来促进自己的言语练说。
评:对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通过对其他学习者的口语表达结果进行口头(当堂)或书面(将评价发布在网络上,多在课后)的评价,也可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协作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此评价过程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行正确引导,并引导学生对口语表达规律的总结。 移:意义建构,迁移练说。课内获得的口语表达规律,在课外继续进行巩固练习。在老师的要求和引导下,使学生自己将口语表达的环境从教室的课堂里扩展到校园的各个场景中,并从校园中扩展到家里、社会的各个场景里,以此强化意义建构。
50
●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① 社会、文化、自然情境;②问题情境③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
“情境——探究”模式 适用环境: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① 社会、文化、自然情境;②问题情境③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事物特征、关系、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 ●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意见; ●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 ●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 ●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SPSS统计分析或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51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52
适用环境:校园网络(或与外部因特网相连)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 ●利用因特网检索作为社会调查其中一种方式; ●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 ●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写出主题学习计划;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 ●学习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 ●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浏览器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 ●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 ●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去伪存真、选优除劣; ●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 ●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 、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 ●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利用“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并正式发布完成的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53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籍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必须包含如下基本内容: (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4)收集与专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54
适用环境:网站开发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组织学生对某一重要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 ●利用搜索引擎、权威网站、专题网站、专业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研究; ●广泛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并加以整理; ●利用网站、各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分类整理; ●把收集到的素材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深入研究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形成专题学习网站。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专题网站; ●把所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向全校或社会发布; ●利用信息发布技术发布网站;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或自主讨论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利用一发布的网站中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 ●对本专题学习内容可以有兴趣的师生,可以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使专题学习网站得到扩充和完善。 ●利用FTP等网页上传工具把新成果加入专题网站中,扩充专题网站资源。
55
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在不同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协同,分别进行问题探索。环绕同一主题,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Internet,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源。各个小组分别制作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可以是竞争型的,从而在各小组中进行比较、评比;学习成果也可以是互补型的,如都是某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从而各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大的课题。一般来说,学习成果以能用网页表现为宜,这样使各个实验学校的学生都能方便的看到所有小组的学习成果。最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成果进行一定的讨论和分析,发表意见,互相交流。
56
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57
适用环境:因特网络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并协商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 ●利用因特网进行协商,确定共同学习主题; ●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 ●根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彼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 ●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通过因特网,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并通过下载,获取相关信息; ●通过因特网,搜索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建立小组网页; ●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页; ●各合作学习小组相互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 ●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利用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 、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进行讨论;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网页评比。 ●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学习总结知识重构。
58
研究型学习模式 模式程序 信息技术的作用 (理想状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情景创设工具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 讨论工具,展示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的工具 帮助引导,说明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 分析问题,提取数学知识,了解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 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和数据电子表工具 确定分组,提供工具和工具使用帮助 分工,制定计划表和数据表 自主探索,学习概念, 查找信息 资源、查找工具, 探索工具 提供资源, 监控、引导 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 讨论工具,数据记录工具 监控、帮助、引导 讨论,输入数据 计算数据,提出假设 计算工具,方案表征工具 计算数据,记录结果 讨论假设,问题解决 讨论工具 讨论,提出方案,准备口头汇报,撰写研究报告 汇报,评价,反思 汇报撰写工具、讨论工具 总结、评价,启发 口头汇报、互评,反思
59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基于资源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独立的学习技能,逐步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经验(活动); 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学习单元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广泛利用各种资源; 学习场所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技术; 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许多教师合作,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
60
独立学习的SUCCEED模式 S:选择和确定主题和信息需求。 U:去发现潜在的学习资源,学会如何得到它们。 C:收集、检查和选择合适的资源。
61
设计基于资源学习的EFFECTIVE模式
6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改革实例
6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学习 ——数列的应用
65
分析探讨 师生角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 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探究式与协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作用:资源环境、交流工具、知识表达与加工工具、情景创设工具 课程内容:知识性内容有机地还原到丰富的生活细节中 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 学习氛围: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66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自然、人、文化
67
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分析 整体性:活动主题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多个学科知识交叉;
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课程,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做与亲身体验; 开放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目标开放,关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的创造表现,活动过程与结果开放; 生成性:活动有初步规划,但不是机械装配,而是随着活动的展开,不断有新的创造; 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68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目标 以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核心,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69
仿真环境下的探究学习 ——虚拟果蝇(遗传实验室) 亲本 后裔
70
认知工具支持下的自主学习 ——用Inspiration造概念“地图”
叶绿素和酶 吸收 水分子 叶绿素和酶系统 水分子 吸收
71
基于网络的协作性学习 ——全球水质研究 “AT&T虚拟教室:全球水质研究”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100多所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全球水质研究”计划是1999年“AT&T 网上虚拟教室”最新推出的一项活动计划,该项研究活动由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和AT&T亚太地区集团虚拟教室共同策划,由AT&T基金会提供赞助。 “全球水质研究”的参与者必须在一年时间内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水质样本进行化验,然后利用网上的资料库进行整理和分析。
72
该活动为全球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网上教育和合作研究。所有设有互连网络的学校都克报名参与研究。该项合作研究活动的目标,一是通过本项活动为全球学校提供基于网络的跨文化合作学习和交流;二是通过全球水质研究让人们关注全球水的质量和环境问题。具体的项目科学目标图中所示: “全球水质研究”提供了四个网上活动专栏:1、水样测试;2、研究问题与探索要点;3、讨论;4、全球环境数据库。参与学校可以从这些栏目中获得资料数据、得到指导帮助、发布研究数据和报告或参与讨论。
73
全球参与学校按季度取水样。学生测试水样的12个物理和化学参数,并将数据公布于虚拟教室全球水质研究网上季刊。同时刊登照片,并对他们的观察进行描述。他们的结果将与其他学校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究季节性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变化。通过网上数据的讨论和由此产生的问题,学生可以找到解决全球水质问题的办法。在最后一个季度,各所学校将提交一份在线报告,以总结他们的结果。终结报告的题目各校自选。参与学校将各自的数据和报告,放入该项目的网上 “数据与报告(Data & Reports)”专栏,以便进行交流,分享和比较各地的研究所得。同时在该专栏还可看到项目协调员的季度报告和2000年9月最终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将公布研究的所有的结果和发现。 在该项目的网上“论坛(Discussion forum)”专栏,研究者可以共同讨论和分析参与者提交的数据,并探讨解决全球水质问题和其他环境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在整个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查阅香港中文大学的数据库和全球环境数据库。
74
请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电话: , 个人网址: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41信箱 邮政编码:100875 传 真: 本讲稿引用了祝智庭教授与何克抗教授的部分学术材料,在此表示感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