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物种—— “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 物种—— “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 物种—— “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2 2. 亚种——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种内的一些群体,但彼此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染色体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且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间的个体可以互相交配,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地理隔离)。

3 3. 品种——指来自同一祖先,具有为人类需要的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稳定一致,能满足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及科学研究目的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的群体,品种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

4 4. 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分化形成的特殊结构,执行着类似高等动物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如:鞭毛、纤毛、伪 等都是运动的类器官。

5 5.包囊——原生动物在休止状态或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自体外围分泌一种蛋白质的膜,度过恶劣环境,称包囊或“胞囊”,后生动物如某些原环虫,也能形成包囊,度过干、寒等逆境。

6 6.生物重演律——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种族的系统发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一引起状况特征的现象。例如:哺乳类的怪胎,在一定时期出现相当于鱼类的鳃裂。这一现场是由德国博物学家弥勒和海克尔提出。

7 7.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指整个生物界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即生命在地球上起源以后演变至今的整个进化过程;也可指一个类群(如各个科、属、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8 8.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等过程。个体发育除了包括胚胎期的发育以外,还包括胚后发育。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器官形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9 9.网状神经系统——“散漫神经系”:神经系统的原始阶段,属于腔肠动物,全身只有神经细胞的突起互相交结成网状,没有主干神经部分,身体任何部分受外来刺激,全体都起反应。传导速度慢,且不定向。

10 10.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内的管腔。消化腔周围是内胚层细胞,其中的腺细胞能分泌消化液,使消化腔中的食物消化,内胚层细胞几乎都有鞭毛,借鞭毛的摆动,激起水流,搅拌食物,使之均匀分布到消化腔的各部分。

11 11.原肾管系统——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具有一个开口,由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排泄管常见分枝,各分枝末端为一焰细胞所封闭,另一端汇入排泄管,排泄管开口于体表。

12 12.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见于扁、线形动物等,神经成份趋向集中,自体前部有一对由神经细胞集中成的脑神经节向后延伸,在身体腹面集中成两条纵行的主干,两条神经 间有横枝相连,状如梯,故名。

13 13.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在进入终宿主以前所寄生的动物。幼虫通常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和幼体繁殖。作为中间宿主的动物范围很广,包括螺类、蟹类、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鱼类、兽类和人等。

14 14.合胞体——许多细胞以原生质突起相互连接在一起的集合体。一般尚可辨别各个细胞的轮廓。

15 15.假体腔(原体腔)——胚胎时期发育时囊胚腔遗留的空腔、在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肠壁上一般缺肌肉,见于蛔虫、轮虫等,与真体腔有别。

16 16.真体腔——动物内脏器周围的腔隙。从胚胎学观点看,真正的体腔是中胚层的脏壁和体壁分离后,其间所形成的空腔,具有体腔膜,肠壁上有肌肉,环节动物始有真体腔。

17 17.后肾管——蚯蚓等典型的后肾管,由开口于体腔的肾口,具纤毛的细肾管,无纤毛的排泄管及开口于体表的排泄孔等几部分组成。

18 18.神经链——“链状神经系”,神经系统发展的中级阶段,属于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神经成分向身体腹侧集中形成一条纵行的腹神经索,形成链状神经系,它已有完整的反射弧式的传导途径。

19 19.口器——节肢动物头部前端的突出部分和头部的附肢变化形成,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

20 20.蜕皮——昆虫纲与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形动物等体表具有坚硬几丁质层的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蜕去皮肤的现象。

21 21.马氏管——即“马尔比基尼管”因由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尼发现而得名,节肢动物如昆虫、蜈蚣、蜘蛛等的排泄器官,为丝状的盲管、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之间,功能与环节动物的后肾管相似。

22 22.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以与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完全变态相区别。不完全变态可分为渐变态和半变态。

23 23.脊索——脊索动物消化管背侧,脊髓腹侧后一条纵贯前后的轴状构造,外围脊索鞘,形成一条坚韧的轴索,是有支持作用,脊索动物终生存在,在脊椎动物均在胚胎发育中出现,到成体时,多为脊椎骨所代替。

24 24.鳃裂——脊索动物胚胎咽腔开向左右两侧的裂隙,是鳃的初步表现。鱼类的成体和两栖类的蝌蚪期,鳃裂是呼吸水流的通路。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胚胎的早期也出现有鳃裂,然后消失。

25 25.神经管——脊椎动物胚胎的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过渡结构。即由神经板两侧逐渐向中央线合拢所形成的管状结构。当脑与脊髓分别形成后,脊髓部分呈管状,亦称“神经管”。

26 26.脊柱——俗称“脊梁骨”。人和脊椎动物的中轴骨胳,由若干形状不规则的*椎骨借椎间盘、韧带互相连接而成。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27 27.前肾——“原肾”,脊椎动物最原始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背壁的前部,前肾小管的内端各有肾口开口于体腔,外端连接成一纵走的前肾管。肾口周围有纤毛,能从体腔内收集废物,汇流入前肾管,再排出体外。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有作用。

28 28.中肾——脊椎动物的泌尿器官:从发生上看是一种中间阶段的肾位于体腔脊壁的中部,在前肾之后,左右各一,中肾小管的内端分叉,一支开口于体腔或闭塞不通;另一支末端膨大,包围血管球形成肾小体。中肾的泌尿作用全赖肾小体进行,尿液由血管球滤出后,经中肾小管,再由外端的中肾管排出,是圆口类、鱼、两栖类成体的泌尿器官,爬行类以上的胚胎时期有中肾。

29 29.后肾——脊椎动物最高级、最后发生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脊侧壁的后部,中肾的后方、左右各一。 很多,细长而弯曲的后肾小管组成,小管的后端是肾小体,另一端与排出总管的输尿管相接尿液或通入膀胱或直接通入泄殖腔。

30 30.单循环——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方式。血液完成一次循环只经过心脏一次。例如鱼类及用鳃呼吸的两栖类幼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分支进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从鳃流出的充氧血液分送至全身各部,然后全身各部的缺氧血又回流入心脏,周而复始,这样的循环方式其循环途径只有一条,特称为单循环。

31 31.辅呼吸器——某些鱼类密布毛细血管的皮肤、肠、咽喉壁、鳃上器官等,兼营呼吸作用,这种构造称为辅呼吸器。

32 32.侧线——(1)线虫纲动物身体两侧的下皮层向内增厚,形成纵走的侧线(也称“体线”),排泄管贯通其中。(2)鱼类及水生两栖类特有的沟状或管状皮肤感觉器。管内充满粘液,感觉器即浸润在粘液里。水流冲击鱼体,影响管内粘液,引起感觉顶的倾斜外来刺激传给感觉细胞,再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主支分布在头以后身体两侧,有听觉、感觉水流和定方位等功能。

33 33.羊膜卵——羊膜动物的卵。在脊动物的进化史中,爬行动物最先具有羊膜卵,由它进化来的鸟类和哺乳类的卵也是羊膜卵。羊膜卵的最大特别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域环境中发育。加上其他一些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构造,以及具有较坚韧的外壳等,以致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上,并孵出小动物。由于爬行动物已具羊膜卵,因此有可能摆脱水的束缚,开始向陆地的纵深发展,开拓了脊椎动物生活的新环境。

34 34.羊膜动物——无羊膜动物的相对词。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和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均属羊膜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任一阶段都不以鳃呼吸。

35 35.骨盆——由髂骨、耻骨、坐骨 合成构成。

36 36.双循环——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的循环方式。血液完成一次循环需经过心脏两次。例如两栖类以上各纲动物,血液先从心脏的心室输出,进入肺内完成气体交换(吸氧排出二氧化碳),充氧血又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再流入心室(肺循环)。然后由心室压出,运至全身各部,最后各部的缺氧血又回流入心脏的右心房(体循环)。这样,血液的全过程包括两条循环途径,故称双循环。

37 37.气囊——一般指鸟类体内适应飞翔的一种囊状构造。是由透过肺壁所膨出的薄膜囊,分布至内脏、肌肉甚至骨腔间隙内。主要的有九个,其中八个成对,称为“颈气囊”、“前胸气囊”、“后胸气囊”、“腹气囊”;一个不成对,称为“锁间气囊”。各气囊与肺相通,内贮空气,随体壁的扩张、收缩和翼的上下鼓动,使空气出入其间,可协助呼吸,并有减轻体重、调节体温和减少飞行时肌肉间的磨擦等作用。

38 38.双重呼吸——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呼吸方式。鸟类除具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壁气囊,主要的有九个,一直伸展到脏器间、肌肉和骨胳中。鸟类在静止时,借助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运动,使肺部进行呼吸。于飞翔时则主要靠胸肌的运动进行呼吸。气囊一张一缩,气体经肺入气囊,又从气囊经肺排出,两度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39 39. 胎盘——哺乳动物真兽类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人类胎盘由胎儿的叶状绒毛膜(包括一部分
39.胎盘——哺乳动物真兽类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人类胎盘由胎儿的叶状绒毛膜(包括一部分*羊膜)和母体的子宫内膜(基蜕膜)所组成,呈扁圆形。

40 4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如鱼类的胸鳍、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脚都是前肢的各种形态。

41 41.同功器官——形态和功能相似而起源和构造不同的器官,如昆虫的翅由胸板和侧板的一部分扩张而成,鸟的翼由前肢变型而形成,但都是飞行器官。

42 42.痕迹器官——动物体在进行过程中,某一或某些器官退化为无用处的器官,称为“痕迹器官”,如人的盲肠、阑尾、耳肌、尾椎骨等,痕迹器官的存在,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之一。

43 43.适应辐射——一种进化现象,指同一类生物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以适应于不同环境的现象。例如:哺乳类大部分适应于陆地生活,但有适于空中生活的,如:蝙蝠;有适于地下生活的,如鼹鼠,有适于水中生活的,如鲸。

44 44.趋同——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因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同,显现相似的形态特征,例如:哺乳类的鲸,生活在水中,体形似鱼、前肢呈鳍状与鱼鳍相似。

45 45、开管式循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因真体腔极度萎缩,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之间而形成血窦,血液便在其中流动。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血窦,在回到心房。由于静脉和动脉无直接的连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中流动,故称开管式循环。

46 46、不可逆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器官,即使后代又回到了祖先的生活环境,也不会失而复得。如鲸,虽然生活在水中(回到了祖先的生活环境),但它的呼吸器官仍然是肺,而不可能回复鳃的结构。

47 47.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的相对词。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包括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48 48.后口动物——原口动物的相对词。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或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成长后是前端或口面)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包括毛颚动物、棘皮动物、须腕动物和脊索动物等。

49 49.水沟系——多孔动物特有的贯穿皮层到胃层的水流出入通道,有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等几种类型。它对多孔动物的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其摄食、呼吸、排泄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靠水流来完成。

50

51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52 三胚层两侧对称祖先

53 三胚层两侧对称祖先


Download ppt "1. 物种—— “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