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驯足 封 Modified 7年之前
1
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 婴儿期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儿童期 、青少年期乃至一生都有重要的、长远的影响。 精神卫生学院
2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 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 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3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4
婴儿期:0~3岁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的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婴儿生理发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5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
脑重:婴儿刚出生时脑重350到400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5%(体重占成人5%),一岁的时候脑重大概翻倍,而在三岁接近成人的脑重,到了15才达到成人水平。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啥也不懂,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但是我们从0~3岁婴儿 大脑发育情况来看,这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如现在社会 上成立了很多的早教机构,“园中园”、“亲子园”等,对婴儿期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6
如何理解“三岁看大”?
7
头围:刚出生时头围已达34厘米(约为成人头围的60%),1岁达46~47厘米,2岁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到52厘米。
8
动手:请量一下 自己头围
9
头围的大小与大脑重量呈平行关系,头围大小虽然不能说明大脑的发育情况,但其大小如超出了正常范围就应该引起注意:
小头畸形 巨头畸形
10
神经外端的胶状组织,具有保护神经传递免受干挠的作用
(2)大脑皮质 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 此后,婴儿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到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 其中,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婴儿神经髓鞘化(神经外端的胶状组织,具有保护神经传递免受干挠的作用)发育生长缓慢,至周岁时,神经髓鞘化仍很不完善。对刺激高度敏感,动作也不精确。大脑皮层容易兴奋,疲劳。 神经外端的胶状组织,具有保护神经传递免受干挠的作用
11
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1)脑电图: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 (2)皮质中枢:
皮质中枢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发展; 未髓鞘化,兴奋弥漫; 在婴儿脑发展中速度最快的是脑干和中脑,具有控制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主要生物机能的作用。 皮质中枢:从脑整体部位看,大脑、间脑、中脑和脊髓等部位的轮廓在胎儿早期已经出现,发育较早的部位是脊髓,中脑和间脑,这些部位是在物种进化中获得的脑的古老部位,支配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即包括睡眠、进食、呼吸、排泄等维持生命的功能。这是新生儿甚至7个月早产儿可以在良好哺育条件下存活的根据。然而,整合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语言、智能等高级功能的部位,则在稍后期完成。 婴儿大脑的发展遵循关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那些部分先行发展,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层部分才开始发展。其中,控制上肢的部分的发展又早于控制下肢的皮层部分。 人类婴儿是在脑末成熟即所谓“生理性早产”的状态下出生的,所以新生儿的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同时由于其神经纤维的大部分还末髓鞘化,不能很好地传导和分化神经兴奋,使皮层的处于弥漫状态。因而只要触动新生儿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会引起头、手和足等乱动。另外,新生儿的脑细胞很弱,容易疲劳,许多刺激对他们来说都是超强度的,因而新生儿常处于睡眠状态,以保护脑神经细胞。一般来说,新生儿头几天约有70%-80%的时在睡眠,仅有2-3个小处于觉醒状态。(加)
12
(3)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大脑两半球通过胼胝体纤维连接在一起。 大脑功能不对称,导致其功能单侧化,一般来讲,右利手儿童语言功能定位于左半球就是一种单侧化。 单侧化自婴儿开始,幼儿时明显形成左右脑明显的功能分工。 大脑单侧化:婴儿脑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在1岁左右逐渐形成,这时左脑额下回的言语运动区趋于成熟为婴儿言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两半球功能单侧化要在婴儿3-5岁才能完成。 对于大脑单侧化现在有两种主要观点: 认为大脑单侧化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例如: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同时对语言进行处理,以后右半球对说话声控制逐渐减弱,左半球逐渐显示其语言优势。 婴儿大脑单细化在发展中是恒定不变的。即自出生起婴儿左右半球就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机能。例如他们认为一出生语言活动便由左脑控制,空间知觉定向功能便由右脑控制。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反映了婴儿大脑侧化进程中的一些事实。 另一些研究表明(A.Enxter),新生儿仰卧时头部向单侧偏向是大脑单侧化的早期表现。在一项记录了100名健康的新生儿研究中,70%表现了大脑单侧化倾向,这说明初生婴儿在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到3岁时,90%婴儿表现这种大脑的不对称性,这说明随着婴儿的发育成熟,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
13
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1) 婴儿脑的可塑性 婴儿脑的修复性 (2)
14
(1)婴儿脑的可塑性 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单纯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
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其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大量动物和人类婴儿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珍妮的案例)
15
(2)婴儿脑的修复性 一般情况下,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是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其它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
但是对于婴儿的脑来说,由于某些神经元的功能尚末专门化,神经元正处在发育时期,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一侧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 例如:5岁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语言能力丧失,因为语言中枢可以很快的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
16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是指其身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技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指量的增加;发育是指质的变化。 由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个体之间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不能凭婴儿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发展的过早或过晚就断定婴儿发育异常,只有连续、系统、综合地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17
1.体重 2.身高 3.上下部量与胸围 4.牙齿与骨骼发育 发展正常值
18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 发展的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 表现。 婴儿动作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
律,遵循一定的原则。
19
(一)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思考:动作的发生于何时? 新生儿动作 新生儿的反射活动 胎儿期的活动 3 2 1 躲避来物 够取物体
模仿等 2 新生儿的反射活动 1 胎儿期的活动
20
新生儿的反射活动:可分为三类 1.对个体具有较为持久生物学意义,毕生保持的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
2.出生后半年内便逐渐消失的,如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等。 3.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
21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40余种) 抓握反射 吸吮反射 口唇期 婴儿更重要的是学会放手!
掌握反射非常重要,新生儿能够做到,像猴子一样的,因为人从猴子进化而来。 抓握反射 吸吮反射 口唇期 婴儿更重要的是学会放手!
22
强直性颈(击剑)反射 游泳反射
23
踏步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24
视频: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25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整体—分化:一起动—分开动; (2)不随意—随意:无意识—有意识;
(3)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 2)近远原则:中轴—外周 3)大小原则:粗略—精细 吸吮动作从任何事物鹏嘴巴就吸吮——随意吸吮。 要训练他们控制能力,控制动作的能力,这就是促进随意动作的发展。 头尾原则:二抬三翻六坐八爬周会走,平均上来讲,会存在个体差异
26
2.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内容: (1)行走动作的发展:大动作 大动作的发展:“二抬三翻六坐 八爬周会走” (2)手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的发展:伸手—抓握 (2)手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
27
大(粗)动作的发展 1.头颈部控制 左右转头 竖直抬头 俯卧状态侧抬头 2.躯干控制(坐) 3.爬行动作 4.行走动作
29
独 立 行 走 意 义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里程碑。 使活动具有主动性 扩大认知范围 增加交往机会
31
爬行—宝宝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年级小学生家长带来咨询,老师坐不住,医生开一个药方?每天放学后回家爬行半小时,爬行必不可少! 视频
32
精细动作——手 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绘画和写字动作 自理动作:自理活动 意义: 帮助婴儿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先会画圆,再会画方 用勺子、筷子,拿画笔一把抓,最后能分化 开始不能左手放到右手,要先放在地上,然后再换手,大了之后就好了 小孩子绘画涂鸦,在形状里面,不能出来,控制能力
33
三、婴儿动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 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直觉行动思维); 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婴儿动作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 婴儿体检——动作发展状况测量 1.在胎儿期,如果一直没有胎动,则现实发生了某些病变或胎死腹中。 2.直觉行动思维,皮亚杰把玩具放在桌上,婴儿够不到,一不小心扯一下桌布,玩具就离自己近一些,结果婴儿能通过扯桌布来弄到玩具。小婴儿骑车,起到角落骑不动了,对大人很简单往后退一下,但是婴儿想不到,他尝试,不小心往后能挪动车,然后学会往后倒车。 3.动作促进空间认知发展,直立行走,把手解放出来,去探索空间,包括婴儿爬行。 4.动作发展促进人际交往,如新生婴儿与人交往很少,随着动作发展,他会抓他喜欢的人,能行走后会找自己喜欢的人交往等。
34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35
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36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产生; 2.立体觉的发展; 3.颜色视觉的发展。
37
(二)听觉的发生发展 1.听觉的发生; 2.听敏度的发展;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音乐胎教
38
视频:新生儿视听能力
39
(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 1.味觉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 2.嗅觉的发生发展;
3.触觉的发生发展。
40
(四)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1.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2.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发明了一种叫“视崖”(visual cliff)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这种知觉的发展。
41
视觉悬崖实验视频
42
(五)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 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 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
43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一)注意的发生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44
(二)注意的发展 婴儿期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是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45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记忆的发生发展 1.记忆的发生:发生在胎儿末期,胎儿有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现象。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46
视频:婴儿的记忆力
47
2.记忆的发展 最早采用条件反射方式研究记忆。 举例:大人在给宝宝好吃的前问: 大人:小狗叫什么名字? 宝宝:丫丫。 大人:小狗怎么叫?
宝宝:汪汪。 过了几次之后:宝宝看到大人拿着好吃的就会自己说:“丫丫,汪汪” 。 47
48
(二)学习的发生发展 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婴儿的学习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1)习惯化; (2)经典或工具型条件反射; (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学习。
49
1.学习的发生: 2.学习的发展: 学习活动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 出生最初几周能对人类面部表情模仿学习; 三个月婴儿已能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6个月以后又有了新发展,再认(实验)能力继续加强—出现“认生”现象。
50
视频:新生儿的模仿学习能力
51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一)思维的发生 (二)思维的发展 婴儿期处于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52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53
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不仅因为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是语言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54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一)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等其它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征。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
55
(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等其它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征。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
56
(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1.强化说 五种理论 5.相互作用论 2.转换生成说 4.认知学说 3.模仿说 争论的焦点:语言是先天
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 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 五种理论 2.转换生成说 5.相互作用论 3.模仿说 4.认知学说
57
二、前言语的发展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
58
(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1.妊娠中、后期(5~8个月):已有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力,大致区分乐音、噪音和语音,表现出对母语语音的偏爱。 2.新生儿期( 0~1个月):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表现出对语音特别是母亲语音的明显偏爱。 3.发音游戏期(2~3、4个月):能和成人进行“互相模仿”式的“发音游戏”。 4.语音修正期(5~8、9个月):开始根据周围语音环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 5.学话萌芽期(9~12个月):已能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把听到的语音转换为音素并认识到这些语音所代表的意义。
59
(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婴儿的语音获得过程可归纳为: 有意义语音 单音节 双音节 多音节
60
(三)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前言语交流。特征: 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2.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3.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
61
三、言语的发生 (一)第一批词的产生 (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一般在9-16个月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还不具备概括性意义。 (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婴儿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体现在:(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定性较强的词;(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概括意义;(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的词语。
62
四、言语的发展 1.5岁到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成为一个颇具表达能力的“谈话者”。
婴儿期句法的发展顺序: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
63
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
64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气质类型是指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65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 1.多血质 2.胆汁质 四类型 3.粘液质 4.抑郁质
66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67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1.容易型: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愉快、主动、容易受到喜爱(40%);
2.困难型:反应强度强,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难以适应环境、无规律、负性、亲子关系疏远(10%); 3.迟缓型: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常安静退缩,逃避新事物,环境适应慢(15%)。
68
(四)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1.活泼型:“连哭带斗”来到人世。 2.安静型:很少哭,安静,动作柔和缓慢,眼睛睁得大大,四周环视。
3.一般型:介于两者之间。
69
(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1.情绪性婴儿 2.活动性婴儿 巴斯 3.社交性婴儿 4.冲动性婴儿
70
(六)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1.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 2.非抑制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71
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 (二)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性
72
三、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以托马斯、切斯气质类型为例:
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的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合适的方法;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73
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73
74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 婴儿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
75
惊 奇 悲 伤 兴趣 厌 恶
77
婴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78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在成熟和后天环境作用下,婴儿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愤怒和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同情等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 同时,最初的情绪反应也不断分化,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
79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一)社会性微笑:三个阶段 1 2 3 自发性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
80
(二)陌生人焦虑 补充:婴儿的恐惧可分为: 1.本能的恐惧:怕大的响声、疼痛;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被猫抓过,怕猫;
3.怕生: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害怕黑暗,“狼外婆”。
81
(三)分离焦虑 (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连接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及通信交往功能。
82
三、婴儿的依恋 依恋(attachment) ,婴儿与主要抚养着(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83
特点: 表现: 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 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 许多行为(微笑、呀呀学语、注视、依偎等)指向依恋对象;
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 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 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84
The Nature of Love 小恒河猴, 你为何如此忧伤?
85
“Monkeyman” 代母养育实验; 恐怖刺激实验; 探索陌生情境实验。 Harry F. Harlow (1905-1981)
英国比较心理学家 “Monkeyman” 代母养育实验; 恐怖刺激实验; 探索陌生情境实验。
86
绒布妈妈:用光滑的木头做的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
铁丝妈妈: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绒布妈妈相似,但可以提供奶水。
87
小恒河猴看到恐惧事物立即跑向绒布妈妈,并紧紧地抱住她;
当铁丝妈妈在,绒布妈妈不在时,小恒河猴只一味退缩、躲避。 恐怖刺激物 玩具打鼓熊
88
将小恒河猴放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环境中: 与绒布妈妈相处一段时间后,小恒河猴开始积极探索陌生情境,充满乐趣。 绒布妈妈不在场 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 绒布妈妈回来 紧紧依偎在绒布妈妈身边 绒布妈妈回来一段时间后
89
(一)婴儿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 1 2 3 4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后)
90
(二)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陌生情境实验
91
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1.安全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 2.回避型:和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安全感; 3.反抗型:寻求母亲的爱,又反抗母亲的爱。
不安全 型依恋 91
92
四、早期的同伴交往 阶段一: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阶段二:简单交往 阶段三:互补性交往 单方面社交 交往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有社交指向行为
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阶段三:互补性交往 社会性游戏增多,角色分工
93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以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出现的自我认知。
最初婴儿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因而7-8月婴儿常咬自己手脚玩,有时会咬疼哭起来。慢慢获得身体的自我感觉,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准备阶段。 按照心理学上出名点红实验,给宝宝额头上画了红点, 然后抱到镜子前,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她用手指点镜子, 还过去亲。最后,她强烈要求到镜子后面去找那个小孩, 到衣柜镜子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她流露除了觉得奇怪 的表情。之后又连续两次,她都要求去镜子后面找人,还 是没有找到。 实验证明,她现在还是没有自我意识。
94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当婴儿作用于客观事物时,会注意到她的不同动作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1岁左右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物体的关系,把自己和客体区分开来。 例如,1岁左右的孩子不小心把玩具弄掉,成人马上捡起递给他,之后会有意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看见成人去捡时,她会非常高兴,似乎从众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按照心理学上出名点红实验,给宝宝额头上画了红点, 然后抱到镜子前,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她用手指点镜子, 还过去亲。最后,她强烈要求到镜子后面去找那个小孩, 到衣柜镜子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她流露除了觉得奇怪 的表情。之后又连续两次,她都要求去镜子后面找人,还 是没有找到。 实验证明,她现在还是没有自我意识。
95
点红鼻子实验:母亲悄悄在9-24月婴儿鼻子上抹上一点胭脂,然后置于镜子前面,以此研究婴儿的自我再认。
“镜像自我”,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自我指向行为,是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 。 点红鼻子实验:母亲悄悄在9-24月婴儿鼻子上抹上一点胭脂,然后置于镜子前面,以此研究婴儿的自我再认。 按照心理学上出名点红实验,给宝宝额头上画了红点, 然后抱到镜子前,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她用手指点镜子, 还过去亲。最后,她强烈要求到镜子后面去找那个小孩, 到衣柜镜子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她流露除了觉得奇怪 的表情。之后又连续两次,她都要求去镜子后面找人,还 是没有找到。 实验证明,她现在还是没有自我意识。
96
哈特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1)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1)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 (2)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1)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2)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97
Thanks!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