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古羅馬帝國 班級:607 座號:25 姓名:趙翊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古羅馬帝國 班級:607 座號:25 姓名:趙翊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羅馬帝國 班級:607 座號:25 姓名:趙翊婷

2 羅馬帝國簡史 羅馬是在主前753年,於台伯(Tiber)河畔的七個小山上建立的。主前750年,伊特拉士坎人(Etruscans)入侵,佔據羅馬,建立王國,實行王政,史稱「王政時期」。王政時期的社會,分為貴族、平民兩大階級。名義上,君王掌有司法、行政的絕對權力;但實際上,實權掌握在貴族所組成的元老院(Senate)手中。主前509年間,拉丁人推翻伊特拉士坎人的統治,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政體,史稱「共和時期」。主前264~146年間,羅馬先後征服了迦太基、敘利亞、馬其頓、希臘等地,迅速擴張成為一個跨陸大國。主前48年,該撒猶流(Julius Caesar),平定了高盧與英格蘭,奠定了日後帝國專制的基礎。凱撒死後,姪孫屋大維(Octavian)興起,擊敗了雷比達與安東尼兩人,結束了混亂的三雄分治,並於主前27年,在元老院所進奉的「奧古斯督」(Augustus,和合本譯為「亞古士督」,意即受尊敬者)之尊號下,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羅馬帝國政治上的和平,與交通上便利,使主耶穌能平安出生於人類中間,且使主受死的豫言得以應驗,這乃是神的命定。

3 王政時代 古羅馬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代,約當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6世紀末葉,因傳說此時相繼有七個「王」(rex)執政,故名。王政時代,是羅馬的父系氏族制時代,據說當時羅馬有三百個氏族,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庫里亞--Curiae),十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共三個部落,三個部落構成羅馬人公社整體。王政時代的羅馬人公社實行軍事民主制,管理機構有三:一是元老院,由三百個氏族長組成,有權處理公共事務、批準和否決人民大會的決議。二是人民大會,由武裝的成年男子參加,每個庫里亞有一票表決權,大會通過或否決一切法律,選舉高級公職人員,其中包括對「王」的選舉。三是「王」,由人民大會選出,是軍事首長,同時又是最高祭司和審判官,但尚無真正國王的權力。王政時代已出現階級分化,有些父家長家族富裕起來,上升為氏族貴族,有的氏族成員貧困而成為「被保護人」,受貴族的剝削和奴役。另外出現平民,他們是被征服者及外來的移民,人身自由,但不屬於羅馬氏族成員,沒有氏族權利,無權分級公地,不能參加人民大會,許多平民租佃貴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債而淪為奴隸。王政時代的奴隸主要從事家內勞動,數量不多。貴族、被保護人、平民和奴隸構成王政時代階級對立關係的萌芽形式。由此可見,王政時代氏族制已趨於解體,階級社會正在形成。史學界一般認為,王政時代後期,羅馬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統治之下,公元前6世紀末,發生塞維‧圖里阿改革,改革使氏族制遭受破壞,王政時代的最後一個統治者塔克文是個暴君,到公元前510年(或前509)被黜,王政時代結束,伊特拉斯坎統治被解除,羅馬共和國建立起來。

4 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出現塞維‧圖里阿改革,隨之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具有明顯的貴族專政性質。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權由執政官掌握,執政官有二名,從貴族中選出,任期一年,平時有行政、司法權,戰時指揮軍隊,但因是二人掌權,互相牽制,故權力不大。共和國真政掌權的是元老院,由少數貴族和卸任的執政官組成,先是十人,後增至三十人,決定國內外一切重大問題。此外,共和國有百人團會議,是全體成年男子參加的人民大會,形式上是最高的立法機關,但實際受元老院控制,會議表決經元老院批審過的議案,沒有討論權,表決時是第一等級富有者佔優勢,因此百人團會議也反映了貴族專政。羅馬共和國的階級結構十分複雜,有貴族、被保護人、平民和奴隸。共和國早期,平民與貴族的矛盾非常突出,平民採取各種方式進行鬥爭,直到公元前3世紀初,鬥爭才告結束,鬥爭結果,平民取得一些勝利,但真正獲利的是平民上層,平民上層與舊貴族融為一體,形成新貴族,而廣大平民下層仍受壓制,因此羅馬國家仍然是貴族共和國。自公元前5世紀起,羅馬便不斷向外擴張,經過兩個世紀的對外侵略,羅馬征服了全部義大利,控制了西部地中海,並佔領東部地中海的一些國家,使羅馬共和國由台伯河畔的小城邦而成為地中海上的霸國。到公元前2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的經濟發生巨大變化。首先是土地集中,形成許多奴隸主大農莊,與此同時,農民紛紛破產,使城邦經濟基礎被削弱;其次是奴隸制的發展,戰俘奴隸大量流入羅馬,奴隸被廣泛使用在生產領域,奴隸受都殘酷的壓榨,因而引起奴隸的反抗鬥爭,第三,羅馬的商業高利貸業也發展起來,出現一個靠經商發財的新興階級--騎士,騎士在政治上無權,故往往同下層平民一起與當權貴族進行鬥爭。從公元前2世紀後半期起,羅馬共和國的各種逐漸暴露出來,相繼出現嚴重的社會鬥爭。公元前137-132年,發生第一次西西里奴隸起義;公元前133-123年,發生以農民土地運動為中心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4-101年,發生第二次西西里奴隸大起義;公元前73-71年,爆發斯巴達克起義。這些起義和鬥爭,沉重打擊了羅馬奴隸主階級,動搖了奴隸制城邦的經濟基礎。在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代表羅馬城邦貴族奴隸主利益的共和政體,已不再適應全題羅馬霸國奴隸主階級統治的需要,因而發生了從共和制向帝制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出現許多政治野心家,他們發動長時期的爭奪權勢的內戰。公元前60年,由龐貝(Pompey)、凱撒(Caesar)、克拉蘇(Crassus)三人結成政治同盟,實行集體獨裁,史稱「前三頭政治同盟」,後來,凱撒戰敗其他兩個對手,實行個人獨裁,不久,凱撒被其政敵刺殺,前三頭同盟結束。凱撒獨裁實為羅馬共和國滅亡的先聲。公元前43年,又出現屋大維(Octavius)、安東尼(Antonius)、雷比達(Lepidus)三人結成的「後三頭政治同盟」。公元前30年,屋大維除掉其他二人而成為獨裁者,至此,軍事獨裁的君主專制政權終於在羅馬建起,羅馬共和國最後滅亡,羅馬帝國時代開始。

5 羅馬帝國 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羅馬奴隸制君主專制國家。公元前2至1世紀,羅馬共和國發生危機,經過一個世紀的內戰,共和國最後崩潰,建立起軍事獨裁的專制帝國。公元前30年,屋大維建立元首政治(蒲林斯制--Princeps),標志羅馬帝國的開始。羅馬帝國時代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羅馬帝國、3世紀危機時期、後期羅馬帝國。(一)前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193年):包括奧古斯都元首統治(公元前30至公元14年)、克勞狄王朝(公元14至68)、夫拉維王朝(公元69至96)、安東尼王朝(公元96至192)。前期帝國時代,羅馬社會處於相對穩定時期,隸農的盛行使奴隸制生產關係得到局部改造,因而使經濟有所發展。此時帝國疆界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西班牙、不列顛、南達北非、北至多瑙河、萊茵河。3世紀危機時期(193至284):包括塞維魯王朝(193至235)及其後的分裂時期。此時期帝國危機充份暴露,表現在經濟方面,農業與手工業衰落,商業和城市經濟蕭條;政治方面,統治階級內訌,人民發動起義,外族入慘。基督教迅速發展,反映危機深入思想領域。(三)後期帝國時代(284至476):是帝國由危機走向滅亡的時代。此時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蒲林斯制)轉為多米那制(Dominus--君主),即以公開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約243至313)和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約280至337)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隸制危機的改革,但奴隸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395年,皇帝狄奧多西(Theodosius,346至395)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廷為首都。公元4世紀以後,日耳曼人大舉進攻羅馬,國內人民起義浪潮更加高漲。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Alaric)領導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城內起義奴隸為西哥特人打開城門,西哥特人攻入羅馬城,掠奪而去,隨後日耳曼人在羅馬境內相繼建立許多王國,與此同時,以奴隸為核心的人民革命運動到處發生,西羅馬帝國處於滅亡前夕。476年,羅馬僱佣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Odoacer)廢黜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Romulus Augustulus),西羅馬帝國遂亡,從此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東羅馬帝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存在到1453年。

6 東羅馬帝國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份,其東半部稱東羅馬帝國,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舊址,故亦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廷帝國或拜占廷。中國古時稱之為拂菻或大秦。4世紀初,羅馬帝國危機,舊都羅馬漸失其政治中心作用。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於330年將首都遷往經濟發達的東方,以博斯普魯斯沿岸的拜占廷為新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後,東、西帝國走向分裂。395年,皇帝狄奧西一世(Theodosius I)逝世,東、西兩帝國正式分裂,此為東羅馬帝國獨立存在之始。西羅馬帝國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在巴爾幹半島,其疆域還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份。該帝國奴隸制危的影響甚微,城市日趨繁榮,首都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優越,扼黑海出海口,又兼歐、亞陸地之橋樑,為中世紀東西交通要道,全世界船隻雲集於此,馬克思稱之為「溝通東西方的金橋」。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安提拉(Antera)等大城市,亦堪稱工商業發達的經濟中心。皇帝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至566),實行一系列反動政策,對內編纂法典,加強統治;對外進行武力征服,佔領了北非、意大利等地,以重建羅馬帝國,恢復奴隸制度。但此時奴隸制在西方已不合時宜,其倒行逆施終於破產,西方領地逐漸喪失。7世紀初,阿拉伯人興起,東羅馬帝國先後喪失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帝國版圖大為縮小,面臨崩潰。7至12世紀是拜占廷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其封建為帝國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農村公社制度相結合的產物。11世紀末封建關係最終確立,大貴族獨立性增強,尋至封建分裂傾向的加劇。12世紀末帝國日趨衰弱,外族入侵,領土日蹙。1204年4月,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對該城進行空前野蠻的洗劫,著名建築物和古代珍品橫遭破壞,西歐侵略者在此建立拉丁帝國,東羅馬帝國雖在1261年復國,但領土更小。國勢日衰。14世紀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貨幣地租盛行,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出現,由於帝國的反東統治和外族入侵,阻礙了歷史的發展進程。14世紀末,工商業開始衰落,封建剝削沉重,城市人民不斷起義反抗。在帝國岌岌可危之時,土耳其人不斷向帝國進攻,1453年4月,土耳其人以二十萬大軍和三百艘戰船圍攻君士坦丁堡,人民英勇抗戰,激戰五十六天,總因眾寡懸殊,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不久土耳其蘇丹在此建都,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又征服東羅馬的全部領土,帝國最後滅亡。其蘇丹在此建都,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又征服東羅馬的全部領土,帝國最後滅亡。

7 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十次主要逼迫 羅馬帝國對於基督徒逼迫之殘酷,乃是眾所週知的。第五世紀的教會歷史學家歐若修(Orosius),將羅馬帝國的逼迫,分為尼羅(Nero)、多米田(Domitian)、圖拉真(Trajano)、奧熱流(Aurelius)、瑟佛倫、馬克西姆(Maximus)、德修(Decius)、瓦勒尼(Valerian)、奧理良(Aurelian)、和戴克理先(Diocletian)等十個時期。 尼羅皇帝對於基督徒的逼迫極其殘暴,他迫使基督徒穿上獸皮,使其在鬥獸場上被野獸撕裂;或將基督徒與乾草捆在一起,製成照亮其園遊會的火把。按照教父革利免(Clement)的記述,保羅與彼得便是在尼羅的迫害中殉道的。尼羅死後,多米田繼續搜捕基督徒,並要求百姓以主、以神尊稱他。傳說使徒約翰即是在多米田期間被放逐到拔摩島上,寫成啟示錄。其後的圖拉真,將一切堅持承認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下令處決。在其統治下,耶路撒冷的主教西面(Symeon)被釘十字架,而安提阿的主教以格那提(Ignatius of Antioch)則死於獅子之口。示每拿的主教玻雷卡(Polycarp)亦在皮雅斯大帝任內殉難。 主後161至222年,教會受到極大的迫害,殉道者猶斯丁(Justin Martyr)於此時期中遇難。爾後的三十年間,因逼迫暫時止息,許多基督徒開始鬆懈;因此,當主後250年德修皇帝下令要求基督徒放棄信仰,向羅馬的神獻祭時,有許多人便因鬆散安逸而離棄真道。主後260至303年,教會發展奇速,人數大增。主後303年,戴克理先為要有效統治其帝國,要求羅馬公民統一信仰。他下令焚毀聖經,要求命令所有的基督徒必須獻祭或吃祭偶像之物,並將祭酒灑在市場所出售之食物上,使基督徒在背叛信仰與餓死之間作抉擇。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即活在此迫害年間,親手記下了迫害者的暴行與殉道者的事蹟。

8 羅馬帝國歷任皇帝年表 1AD 屋大維〈奧古斯督〉 提比留〈Tiberius I b.〉 該猶(Gaius Caligula) 尼羅〈Nero〉 68 迦爾巴(Galba) 69 鄂圖(Otho) 69 維特利(Vitellius) 衛斯帕西(Vespasian) 提多(Titus) 多米田(Domitian) 尼法(Nerva) 圖拉真(Trajan) 哈德良(Hadrian) 安東尼比約(Antoninus Pius) 馬可奧熱流(Marcus Aurelius) 科莫多(Commodus) 瑟佛倫(Septimius Severus) 吉達(Geta)拉戈拉(Caracalla) 赫利奧加巴盧斯(Heliogabalus) 亞力山大(Alexandar Severus) 馬克西姆(Maximus) 德修(Decius) 高盧士(Gallus) 瓦勒尼(Valerian) 加列奴(Gallienus) 革老丟二世(Claudius II) 奧理良(Aurelian) 奧熱流(Marcus Aurelius Probus) 戴克理先(Diocletian) 馬克森提(Maxentius) 312 君士坦丁大帝 

9 景點1 奧古斯督大帝陵墓 奧古斯督(新約譯為亞古士督)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開國的第一位皇帝。他是該撒猶流的姪孫,是一個很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結束了共和末期長期動亂的局面,為羅馬帶進了統一與和平。元老院為了感念他的功績,便在主前27年,向他進奉「奧古斯督」(Augustus,意即崇高神聖)的尊號,又將他封為「第一公民」(Princeps由此衍生出君王prince)、「總司令」(Imperator由此衍生出皇帝emperor)和「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等,給予他軍、政、司法等大權,使他成了名符其實的皇帝,進入了羅馬帝國的時期。 這座巨大的圓形陵墓,直徑約有九十公尺,高約四十四公尺。裡面除了葬有奧古斯督、皇后麗維亞、和其他親屬外,續任的提庇留(Tiberio)、革老丟(Claudio)等幾位與主耶穌地上職事有關的幾位羅馬皇帝,也都葬在此地。

10 景點2 天廳聖馬利亞教堂 天廳聖馬利亞教堂位於加比多里山,朱諾(Juno)神廟的遺址上,緊鄰著羅馬市政廳。相傳當年奧古斯督在這裡祭神時,有一位巫女向他顯現並豫示:「萬王之王即將降世。」義大利文為:「Ecco Ara del Cielo」。Ara和Cielo兩字相連,就成了今日的Aracoeli教堂。 教堂建築的日期已不可考,目前可知的是,六世紀時,已有希臘修士來此。主後883年後,由本篤會士管理;到了1250年,由方濟會士接手,直到今日。中世紀時,這裡一度是羅馬的公共市集,人們常聚集在這裡談論政事。 教堂的祭台左方,有一個「聖嬰小堂」,裡面供奉著一尊耶穌聖嬰像。傳說這座聖嬰像的木材,是取自客西馬尼園的橄欖樹,雕刻日期不詳。十字軍東征時,在耶路撒冷發現了這尊聖嬰像,便將它放在木板上,漂入地中海。沒想到後來聖嬰像竟然安然的漂回了羅馬城,眾人都認為是神蹟,便將它供奉在這裡。 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皇后也葬在此地。她的墓地就在「聖海倫小堂」的圓形祭台下,正是昔日奧古斯督皇帝祭神的所在。祭台上有座海倫皇后兩手抱十字架的銅製雕像;內殿拱壁的兩旁,繪有奧古斯督受啟示:「萬王之王即將降世」的壁畫,為十六世紀的作品。 聖嬰小堂的左方,有一座名為「聖貴格利」的小堂,因祭台上方有一幅聖母瑪利亞和貴格利的油畫而得名。祭台下葬有方濟會士藍月旺的遺體。藍月旺於1760年生於義大利,十七歲進入方濟會,之後多次請求到中國傳教,於1800年獲准。藍月旺先到了澳門,後到陜西和湖南一帶傳教,有十六年之久,光在陜南一帶,就帶領了七千多人信主。嘉慶十六年(1811年),中國驅逐西教士,引發全國教難。反教者逼迫藍月旺踐踏十字架,藍月旺非但不從,還義正辭嚴的訓斥他們,終於在1815年,於湖南長沙被捕。隔年,藍月旺被判處絞刑,在中國殉道,爾後遺體運回羅馬,安葬在這裡。

11 景點3 羅馬市政廳 位於加比多里山上的羅馬市政廳,是羅馬政治的中心。羅馬市政廳、前方的廣場、以及廣場上三座建築,均經米開朗基羅之手整修,因此教宗保羅三世譽為「米開朗基羅的羅馬」。廣場上的太陽幾何圖案,就是他的設計。左側是號稱世界第一座的公立博物館的加比多里博物館,右側是收藏了大量的藝術品的文物保存館,中間就是羅馬市政廳,是羅馬市政府辦公的所在。 廣場中心的銅像,是奧熱流皇帝的騎馬像。1631年以前,被安置在聖約翰拉特朗廣場上,一度被人們誤認為是君士坦丁的銅像。君士坦丁執政時,不僅使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又捐贈教會大量財產,很受人民敬愛。這座銅像因著被誤認是君士坦丁的銅像,所以歷經了許多動亂,始終保存了下來。然而經過四百多年的風吹雨打,銅像早就鏽蝕不堪,羅馬市政府將它重新修飾後,移到旁邊的加比多里博物館入口處安置。

12 景點4 羅馬舊墟 羅馬舊墟位於加比多里丘陵與巴拉地諾(Palatino)丘陵之間,傳說羅莫洛(羅馬的開城始祖)就是在這裡開始興建羅馬城。這裡聚集了元老院、法庭、廟宇、宮殿和凱旋門等建築,古代的「市民大會」也是在此舉行,無疑是古代羅馬文化、宗教和經濟的中心。

13 景點5 鬥獸場 鬥獸場,又名古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偉大的圓形劇場建築。尼羅皇帝自殺後,將軍衛斯帕西(Vespasianus),也就是提多太子的父親,於主後69年登基,並在主後72年,著手興建一座大型的競技場,供民眾觀賞格鬥之用。提多太子從耶路撒冷時擄來了數萬名的猶太俘虜,在這裡服苦施工。此處原來是暴君尼羅御花園中的一座人工湖,尼羅死後,人們憎恨他的暴行,就用土將此處填滿。衛斯帕西還來不及看到鬥獸場完工便去世,其子提多繼續修建,直到主後80年才全部完成。羅馬人將其稱為「巨大」(Colosseo),是因為當年在場外,曾經安置了一尊巨大的尼羅金像,因而有此名。 整座鬥獸場直徑約有188公尺,高57公尺,設計十分實用。橢圓形的劇場共有八十個拱形的入口,可以容納五萬五千位觀眾。寬敞的走廊與階梯,使得大量湧入的民眾,能在十分鐘內坐入定位。劇場的座位分為四層,皇帝和貴族坐在第一層的保留席位,其餘的部份均開放給民眾免費使用。地下室的隔間,有些是演員的更衣室,有些是關野獸的柵欄,野獸可經由活動的階梯通往場中央。在羅馬帝國逼迫基督徒的時期,許多信仰堅定的基督徒,都在眾目睽睽之下,進入鬥獸場被撕食或遭受其他酷刑。小亞細亞安提阿城的主教以格那提,就是在這裡殉道。

14 景點6 尼羅皇帝之金宮 尼羅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與逼迫者,彼得與保羅兩位使徒,都是在尼羅的任內遭逼迫而殉道。主後64年羅馬城大火後,尼羅就下令為自己建造一個華麗巨大的皇宮建築。這個巨大的金宮(Domus Aurea),就位於鬥獸場旁,羅馬城的市中心,佔地100公頃,幾乎佔去了整個羅馬四分之一的面積。宮內有廊道、宮殿、亭閣、露天浴池、花園、牧場、葡萄園、和野生森林;人工湖的四周,立著上百座希臘和小亞細亞的雕像,和一尊巨大的尼羅金像(也就是鬥獸場Colosseo一詞的由來。室內以黃金、寶石、象牙、大理石、絲綢等材質裝飾,據說整個餐廳的天花板,都是用象牙鑲嵌而成,極盡奢華。 主後68年,尼羅自殺身亡,金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後來被填平當作圖拉真皇帝公共浴場的地基。現在的殘存建築主要在地下,是一個擁有一百五十個房間巨大遺址。其內有一個主廳,面積約有四百公尺平方,以石磚砌成。金宮內大多數的房間,都有10至11公尺高的拱頂建築。

15 景點7 奧古斯督市集 奧古斯督市集位於帝國大道(Viale dei Fori Imperiali)旁。主前4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的聯軍,在腓立比擊敗了暗殺者布魯特斯,為養父該撒猶流報仇。為了慶祝奧古斯督(與安東尼)的勝利,遂在此興建了奧古斯督市集。市集上的八邊形神廟遺址,是祭祀戰神,也是復仇者馬爾斯的神廟,建於主前2年。

16 景點8 聖貴格利教堂 貴格利是第一位具有宗教及世俗政治雙重權柄的羅馬教皇。羅馬就成了羅馬帝國成在蠻族環伺的情況下,岌岌可危。雖然當時的羅馬在政治上仍隸屬於東羅馬帝國,但是教皇在羅馬的地位,遠勝於遙遠的皇帝。在改革教會方面,他制定嚴格的紀律,重整聖禮禮儀。在安定社會方面,他指派都市的行政首長,整軍備武,並與來犯的倫巴底族締結結和平條約,成功保衛了羅馬城。因著貴格利對社會的貢獻,在往後的年日中,教會成了歐洲的政治中心,負責教育全民、救濟貧困以及伸張正義。貴格利自稱是神的眾僕之僕,並且認為羅馬教皇承繼了彼得的使徒職分,遠凌於其他主教之上。從貴格利開始,天主教奠定了終身任職的教皇制度,貴格利也成了君士坦丁至宗教改革年間,最具影響力的教皇。 聖貴格利教堂位於希里歐(Celio)小丘上,整座教堂以難見貴格利時代的風格。希里歐小丘上,有許多羅馬時代的美麗莊園。貴格利教堂所在的這塊地,就是其中之一,是貴格利父親的產業。教皇貴格利在這塊自己的土地上,興建了一座禮拜堂,並建立了聖安德烈修道院,和一座曾曾祖父遺留下來的圖書館,做為修士研習的中心。之後,教皇貴格利二世以自己的名字,在修道院上蓋了一座教堂。教堂前方的小房間,據說是貴格利靈修的小室,還保存著他曾經睡過的石板,以及他曾坐過─現今陳舊不堪的大理石座椅。

17 謝謝觀賞


Download ppt "古羅馬帝國 班級:607 座號:25 姓名:趙翊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