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 简要介绍 余桂元 2016年8月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 简要介绍 余桂元 2016年8月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 简要介绍 余桂元 2016年8月1日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CONTENTS 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 完善配套,丰富教学资源

3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上册(共21课,4个单元。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4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5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6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之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7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1)历史人物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玄奘、郑和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1)历史人物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玄奘、郑和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北方人、秦末农民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文化、陶寺文化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元的、明清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 一国人与多国人: 值得关注的变化 :屈原-元曲、扁鹊-黄帝内经-孙思邈、匈奴族-唐朝边疆各族

8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2)历史事件 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2)历史事件 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 值得关注的变化 :张骞通西域、八王之乱、安史之乱

9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3)历史现象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无为而治、经济重心南移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3)历史现象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无为而治、经济重心南移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 值得关注的变化 :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

10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值得关注的变化 :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值得关注的变化 :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 农业与农学:品种产量、农具农技、水利、历法农书(七上p72农历与节气);手工业:门类、技术、产品;商业:城市、交通、货币 原始农业(最早的水稻)、两汉时期的经济、隋唐经济与科技等 精神文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 如: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诗经与楚辞、绘画) 两汉经济、盛唐气象、重文轻武

11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2.线: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巩固 (2)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能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巩固 (2)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制度文明: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

12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2.线: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
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能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 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历代农民起义;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 突出了若干重点。如:依法治国、国家意志、制度文明、主权意识(台湾、新疆、西藏、钓鱼岛、南海)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及其重心南移 中外交往:从汉到明 沿边沿海:秦、汉、东晋南朝、宋、元、明 七上P64丝绸之路路线图 七上p65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七上p85东晋南朝海外贸易 七下p21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七下p45宋代海外贸易图 七下p63元朝交通路线图 七下p72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七上P43、45秦朝疆域 七上p64南海诸岛 七上p65西域都护管辖范围 七下p52元朝疆域 七下p92清朝疆域 七下p93钓鱼岛和南海诸岛

13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3.点线结合: 值得关注的变化 :单元概述的设置,弥补了知识点删减后,线上出现的某些断点。
贯通解释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我们习惯上常所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这些线也许并不十分完整,但它们能给学生提供基本思路。 值得关注的变化 :单元概述的设置,弥补了知识点删减后,线上出现的某些断点。 完善每条线上的缺项,也会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农业文明:物质文明:农业文明主导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成就;社会生活:衣食住行。 玉器、瓷器、丝织业、中医中药 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变迁:原始贝币、战国货币、秦半两、汉五铢、宋交子与会子

14 三、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1.有限而准确的知识 2.简练清晰的历史地图(上册18幅,下册17幅)
编者追求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各式各样的栏目和多姿多彩的图片,全方位地落实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严谨科学的历史教科书,为学生养成对历史的感情。 1.有限而准确的知识 2.简练清晰的历史地图(上册18幅,下册17幅) 3.丰富多彩的插图(重点介绍)(上册138幅,下册153幅) 4.简练的图表

15 三、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丰富多彩的插图(重点介绍)(上册138幅,下册153幅) (1)想象画 (2)文物图 (3)遗址古迹
陶器:国博馆藏最早的陶器、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河姆渡猪纹陶钵、良渚刻符罐、陕西宝鸡船型彩陶壶、陶寺彩绘龙纹陶盘、秦陵兵马俑、秦砖汉瓦、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魏晋南北朝陶牛车、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等。(灰、黑、红、白、彩绘、釉) (1)想象画 (2)文物图 (3)遗址古迹 青铜器:甘肃出土中国最早的铜刀、二里头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记述武王伐纣过程的利簋、文字最多的毛公鼎、战国铜冰鉴、战国水陆攻战铜壶、秦铜权、铜钱等。 1.食器;.酒器;3.乐器;4.水器;5.兵器;6.工具;7.玺印符节;8.度量衡;9.货币;10.铜镜;11.杂项。 瓷器:南朝青瓷莲花尊、刻花单柄壶、唐朝法门寺秘色瓷、宋代瓷器、(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扁壶

16 四、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 1. 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
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2.《材料研读》是编者格外关注的一个栏目。 有趣、有用,但难以把握。(口合---刘家和---《农龛手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3.新版课程标准为课改创造了条件,也给教科书的编写 提出了空前的挑战。随着知识点的减少,教科书串联上的许多节点出不来,需要找出合适的链接体系,或明显、或隐含地为教学创设条件、构建平台。 研究方法

17 五、完善配套,丰富教学资源 1.传统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七个部分) (2)同步解析与测评 (3)地图册 2.新媒体 (1)配套光盘
(2)人教网:历史天地 (3)面对面培训 (4)远程培训

18 THANKS for your time 感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


Download ppt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 简要介绍 余桂元 2016年8月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