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

2 爲何要推動永續發展? 當前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危機 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 資源短缺問題 人口問題

3 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 成因 全球經濟從1950年以來膨脹近乎五、六倍,讓提供基本環境資源或服務的地球能力逐漸跟不上腳步,造成的後果即是我們正大幅度的改變並破壞地球環境

4 酸雨問題 當雨水酸鹼值在 5.0 以下時,即確定受到人為酸性污染物的影響

5 酸雨問題 全球三大分布地區 歐洲 北美 東亞 中國、印度

6 台灣酸雨的分布

7 酸雨的影響

8 實際造成的案例 挪威 瑞典 1911年,挪威南部鮭魚在科北那河大量死亡 1950年代部分山區湖泊魚類開始死亡
,南部湖泊鱒魚捕撈量減少約30% 20世紀67%的湖泊,棕色鮭魚瀕臨滅絕 瑞典 1940至1950年農作不需施肥易生長良好,但不久湖泊魚類死亡 遺蹟、城堡、銅像及建物陸續毀損 年酸化湖泊數量增加60% 1985年15000個湖泊酸化,4500個魚類滅絕,1500個水生昆蟲滅絕

9 降低酸雨的方向-1 污染源減量 污染防治技術 限制媒及燃油的含硫量 管制露天燃燒 節約能源 粒狀物收集,如靜電除塵(EP)
氣體的處理,如排煙抽硫裝置(FGD)

10 降低酸雨的方向-2 移動性污染源控制 清淨技術的使用 調整助燃與燃料比 加裝觸媒轉化劑,減少氮氧化合物 電動機車 油電混合車 大眾捷運系統
太陽能、風能、水力等綠色能源

11 地球增溫暖化問題 成因

12

13 地球暖化之後…. 溫度上升 氣候異常 水面上升

14 實際造成的案例-1 法國於2002年的八月分,曾發生嚴重熱浪侵襲,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人,並有達到攝氏40度的高溫紀錄
非洲坦干依喀湖(Lake Tanganyika)過去80年來,該湖的魚量已減少了1/3。(坦干依喀湖為非洲僅次於維多利亞湖的第二大湖,世界第17大湖泊) 美洲的美國野生動物專家指出全球暖化已影響了北美的生物,並可能造成全美洲生態系統的變遷

15 實際造成的案例-2 澳洲因全球性暖化,正使大堡礁的珊瑚白化並且死亡
聯合國2003年的報告指出,氣候變遷每年造成約15萬人死亡,在2030年達到30萬人之譜 北極冰山的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全球山頂的冰河也不斷後退 預測於二十一世紀下半,春季比以往早到,秋季比往常來得慢,此外氣溫和降雨量的變化,將導致疾病大量出現

16 美國佛羅里達州受海平面 上升1 米及5 米之影響 在美國,海平面上升50 cm 的經濟損失為300~~400 億美元

17 台灣受海平面上升6 米及15 米之影響

18   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 氣候變遷的科學本質 氣候變遷的爭議 氣候模式是否可靠? 人為的影響是否造成20世紀的暖化? 未來氣候將如何變遷?

19 熱帶雨林破壞 面積不及全球7%,但擁有50-70%的物種

20 熱帶雨林的功能 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製造氧氣,亞馬遜熱帶雨林(40%的氧氣在此產生)稱為「地球之肺」,若消失則地球氧氣減少1/3。
涵養水源、保護土壤,亞馬遜熱帶雨林儲蓄的淡水佔地表淡水總量23%。 減緩溫室效應、調節氣候、維持水循環及水土保持等功能。 提供食物資源及醫學研究、保持生物多樣性。

21 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

22 臭氧層破壞問題 分布 功能 臭氧層分布在地表上空10-50公里,90%集中在20-30公里的平流層,10%在對流層。
臭氧層對人類的生存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UV-B 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包括引發皮膚癌、白內障、降低免疫力、植物生產力衰退、破壞海洋生態、減少魚產等威脅,亦可以完全遮蓋掉致命性的紫外線UV-C。

23 臭氧層破壞

24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人類使用的噴霧推進器、冷媒、發泡等物品中含有氫氟氯碳化物(HCFC)、氯氟碳化物(CFCs、chlorofluorocarbons)、HBFC (Hydrobromofluorocarbons) 及溴化甲烷(Methyl Bromide)等物質,這些物質排放於大氣後會緩慢地移轉到平流層中,再經紫外線照射反應分解成氯原子破壞臭氧,使大氣中的臭氧層遭受到破壞。

25 為什麼南極臭氧層破洞較嚴重

26 臭氧層的保護協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消耗臭氧層物質於21世紀初達最高量,之後逐漸減少,預計2050年臭氧層可回復舊觀。
1985年在維也納達成保護臭氧層協議 1987年蒙特婁26國簽署「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1989年生效,1990倫敦會議擴大管制物質。 已開發國家1996年停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全球生產及消費量已減少70%。 消耗臭氧層物質於21世紀初達最高量,之後逐漸減少,預計2050年臭氧層可回復舊觀。 迄今最成功的全球性環境保護條約。

27 沙漠化問題

28 乾旱分布

29 沙漠化原因 自然因素 氣候變遷造成乾旱地區的移動 人為因素 過度開墾 過度放牧

30 沙漠化的影響 撒哈拉沙漠越過地中海向北挪移,2000年聯合國警告南歐部分地區將成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份。 東歐地區也面臨土壤剝蝕的危機。
中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將進總面積的兩成,並以3千4百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 2005年杜拜世界沙漠文化與文明會議,通過「世界沙漠憲章」呼籲世界各國共同對抗沙漠化現象

31 生物多樣性的銳減 生物多樣性 全球大約有500萬種到3000萬種生物,目前經人類描述過的生物大約有140多萬種,被利用的僅150種左右。
生態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 基因多樣性 全球大約有500萬種到3000萬種生物,目前經人類描述過的生物大約有140多萬種,被利用的僅150種左右。 人類食物的90%來自被馴化和培育的20種動植物

32 生物多樣性的銳減 目前,生物多樣性每天以100 多種到200 多種的速度消失
20 世紀,有110 種(亞種)的哺乳動物、139種(亞種)的鳥類從地球上消失 目前全世界還有5000多種動物和上萬種植物正瀕臨滅絕 工業革命以來,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萬倍 在未來的20~30 年中將有¼的物種會消失,這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巨大的潛在威脅


Download ppt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