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一)周围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一)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共有十二对,其中第Ⅰ、Ⅱ、Ⅷ对 为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为运 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为混合神经。 除第Ⅻ对及第Ⅶ对脑神经核的下部外,所有 的脑神经元都受双侧大脑半球支配。 (1)嗅神经(Ⅰ) 主要功能为嗅觉。 (2)视神经(Ⅱ) 主要功能为视觉。 (3)动眼神经(Ⅲ) 主要功能为提上睑使眼球向上、下、内运动,收缩瞳孔括约肌。
2
(4)滑车神经(Ⅳ)主要使眼球向下向外运动
(5)三叉神经(Ⅴ) (6)展神经(Ⅵ)主要功能为眼球外展 (7)面神经(Ⅶ)支配面上部各肌的神经元受双 侧延髓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的神经元受对侧 延髓控制。 (8)位听神经(Ⅷ)主要功能为听觉。 (9)舌咽神经(Ⅸ) (10)迷走神经(Ⅹ)
3
(1)大脑 由大脑半球、基底节、侧脑室构成。 (2)间脑 (3)脑干 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2、脊髓
(11)副神经(Ⅺ) 有延髓支及脊髓支,其中延髓支返回至迷走神经,构成喉返神经,支配声带。 (12)舌下神经(Ⅻ) 2、脊神经 共有31对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脑 (1)大脑 由大脑半球、基底节、侧脑室构成。 (2)间脑 (3)脑干 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2、脊髓
4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体征 及护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体征 及护理 一、常见症状体征 (一)头痛 1、偏头痛 为颞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视物模 糊、眼前闪光等症状,常有家族史。 2、颅内高压性头痛 3、颅外局部因素所致头痛 (1)眼源性头痛 (2)耳源性头痛 (3)鼻源性头痛 4、神经性头痛
5
头痛的特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刺激征所致头痛最剧烈;头痛剧烈伴喷射性呕吐、呼吸减慢、心率减慢、血压升高,提示颅内压增高;头痛伴两侧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等,为脑疝先兆;发热之后伴剧烈头痛,提示颅内炎症;高血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提示脑出血或高血压急症。搏动性头痛,多为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高血压病、急性感染、发热。电击样或刀割样剧痛,多为脑神经痛。五官疾病致头痛较轻。
6
(二)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程度 (1)嗜睡 轻刺激可唤醒,能正确回答问题, 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2)意识模糊 有定向力障碍 (3)昏睡 强刺激可唤醒,不能正确回答问 题,停止刺激即又入 (4)昏迷 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 2、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7
病人对外界刺激不能产生有意识的反应,对 言语、疼痛刺激无反应。身体姿势为上肢屈 曲、下肢伸直性强直。
(1)去皮质综合征 病人对外界刺激不能产生有意识的反应,对 言语、疼痛刺激无反应。身体姿势为上肢屈 曲、下肢伸直性强直。 (2)无动性缄默症 (3)闭锁综合征 (三)言语障碍 1、失语 (1)运动性失语 病人不能说话或只能讲简单 的字且不流畅 (2)感受性失语 不能理解别人言语,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
8
(5)命名性失语 病人称呼物件及人名的能力丧失 2、发音困难 (四)感觉障碍 1、临床表现 (1)抑制性症状 (2)刺激性症状 a、感觉过敏
(3)失写 不能书写或写出的句子常有遗漏错误 (4)失读 病人不能阅读 (5)命名性失语 病人称呼物件及人名的能力丧失 2、发音困难 (四)感觉障碍 1、临床表现 (1)抑制性症状 (2)刺激性症状 a、感觉过敏 b、感觉过度 c、感觉倒错
9
d、感觉异常 e、疼痛 可分为几种:①局部疼痛;②放射性 疼痛;③灼性神经痛;④扩散性疼痛;⑤牵涉 性疼痛。 2、定位诊断 (1)末梢型感觉障碍 (2)节段性感觉障碍 (3)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4)交叉型感觉障碍 (5)皮质型感觉障碍
10
(五)运动障碍 1、瘫痪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 瘫痪 (2)瘫痪的类型 ①单瘫;②偏瘫;③交叉性瘫痪;④截瘫;⑤四肢瘫;⑥局限性瘫痪; (3)瘫痪的分类 见347页表9--1 2、僵硬 (1)痉挛;(2)僵直;(3)强直。
11
3、不随意运动 (1)震颤;(2)舞蹈;(3)手足徐动; (4)扭转痉挛;(5)投掷动作。 4、共济失调 (1)脊髓性共济失调 (2)小脑性共济失调 (3)大脑性共济失调 二、护理 (一)头痛 1、护理评估
12
2、护理诊断 疼痛: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颅内占位 性病变有关 3、目标 4、护理措施 (1)观察头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 (2)避免各种诱因 (3)与病人讨论减轻头痛的方法 (4)用止痛剂 (5)治疗引起头痛的原发病
13
(二)意识障碍 1、护理评估 2、护理诊断 意识障碍 与脑部病变、受损有关 3、目标 4、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判断程度; (2)加强护理,防止意外伤发生; (3)根据不同意识障碍程度,进行相应的意识恢复训练 (4)昏迷的护理
14
(三)言语障碍 1、护理评估 2、护理诊断 语言沟通障碍 与构音困难、失语有关 3、目标 4、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病情并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2)仔细观察病人情况,能正确理解病人的问题 (3)鼓励病人大声说话,根据不同的言语障碍进 行相应的语言恢复训练
15
(四)感觉障碍 1、护理评估 2、护理诊断 感知改变 与脑部病变、受损有关 3、目标 4、护理措施 (1)感觉减退的病人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感觉过敏的病人应减少刺激。用温水擦洗感觉障碍的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感觉恢复 (2)给病人做知觉训练
16
(五)运动障碍 1、护理评估 肌力分级: 0级 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 1级 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 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 肢体能抬起,但不能抗阻力。 4级 能作抗阻力的运动,但未达正常。 5级 正常肌力。
17
2、护理诊断 (1)躯体移动障碍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3、目标 4、护理措施 a、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护理 b、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c、鼓励病人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18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各种康复训练, 同时配合理疗
19
1、关于头痛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大部分头痛有特异性 B、颈部剧痛可见于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C、三叉神经痛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 D、高血压头痛常呈搏动性 E、脑肿瘤的疼痛缓慢而呈进行性
20
2、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不宜( ) A、使用热水袋 B、睡于软床上 C、经常翻身 D、用乙醇按摩 E、用温水擦浴 3、下列哪项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症状 A、瘫痪分布以肌群为主 B、肌张力增高 C、减反射亢进 D、病理反射阳性 E、肌萎缩不明显
21
4、瘫痪患者的护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作好心理护理 B、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 C、防止褥疮发生 D、早期使用留置导尿 E、预防便秘 5、肢体可脱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此时的肌力为( )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22
6、浅昏迷和深昏迷的主要区别为( ) A、有无自主运动 B、角膜反射及防御反射是否存在 C、对声、光刺激的反应 D、有无大、小便失禁 E、能否被唤醒 7、某患者,男性,70岁,因突然昏迷1小时入院。查体:左侧鼻唇沟边浅,左上、下肢体瘫痪,错误的护理是( ) A、暂禁食 B、去枕平卧 C、吸氧 D、留置导尿管 E、控制入液量
23
8、腰椎穿刺术后须去枕平卧4~6小时,其目的是防止( )
A、穿刺部位出血 B、穿刺部位感染 C、低颅压性头痛 D、颅内感染 E、以上均不正确
25
第三节 周围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 一、病因 不清楚 二、临床表现
第三节 周围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 一、病因 不清楚 二、临床表现 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似触电、刀割、火烫样疼痛。以面颊部、上下颌或舌疼痛最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处最敏感,轻触即可诱发,故有“触发点”或“扳机点”之称。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都可诱发,以致不敢做这些动作。每次发作时间数秒钟至2分钟,其发作来去突然,间歇期完全正常。 三、治疗要点
26
(一)药物治疗 首选卡马西平 (二)射频热凝治疗 (三)封闭治疗 纯乙醇 (四)手术治疗 四、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疼痛 与三叉神经损害有关 1、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减轻疼痛和消除紧张情绪;
27
2、尽可能减少刺激因素; 3、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眩 晕、嗜睡、恶心、行走不稳、皮疹、白 细胞减少) 五、保健指导 1、避免诱发因素; 2、合理用药,注意不良反应。
28
面神经炎 一、概述 面神经炎是一种病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耳麻痹,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瘫痪的疾病。 二、病因 受凉;感染;面神经受压、缺血、水肿均可导致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完全。病侧鼻唇沟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吹口哨,不能鼓腮。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天达高峰。常于起床后刷牙时,从病侧口角漏水而发现。病初可有麻痹侧耳后或下颌角后疼痛。
29
四、治疗要点 1、糖皮质激素治疗 2、大剂量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 3、针灸 4、恢复期进行面肌的被动或主动运动锻炼 五、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自我形象紊乱 与面神经受损而致口角歪斜有关 1、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表达自身的感受,给予正确指导;
30
2、加强面肌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3、鼓励病人尽早治疗; 4、在与病人接触时要表现出自信和平静,热情 和耐心。 六、保健指导 1、防止受凉、感冒,尤其在夜间; 2、恢复期进行面肌的主动或被动运动锻炼; 3、积极治疗疾病; 4、按医嘱用药 。
31
多发性神经病 一、概述 多发性神经病是指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或)自主神经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亦称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炎及末梢神经炎 二、病因 1、中毒 异烟肼、有机磷农药、铅、砷等中毒 2、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 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 3、炎症性或血管炎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急性过敏性神经病、结缔组织病
32
4、遗传性 5、其他 癌性感觉神经元病 三、临床表现 肢体远端对称性分布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 障碍。 四、治疗要点 (一)病因治疗 (二)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用大剂量的B族维生素,严重时可加用辅酶A、ATP等,疼痛严重时可用止痛剂。恢复期可用针灸、理疗、按摩、主动及被动运动,以促进康复。
33
五、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知觉改变 与中毒、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导致的周围 神经损害有关。 1、给予高维生素饮食; 2、指导病人作主动与被动运动,给予肌肉按摩、推拿; 3、给病人作知觉训练; 4、加强生活护理,鼓励病人坚持活动; 5、用药的护理。 六、保健指导 积极治疗,按时服药,坚持功能锻炼,多吃维生素高 的食物
34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一、概述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格林-巴利(Guillain-Barré )综合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大多可恢复的多发性脊神经根麻痹和肢体瘫痪的一组疾病。病前可有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病人中有60%在病前有空肠弯曲菌感染。 二、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在病前1~4周有上感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有疫苗接种史。 地
35
首发症状常为四肢对称性无力,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或远近同时受累,并可累及躯干,严重病人可因累及肋间肌及膈肌而致呼吸麻痹。瘫痪为迟缓性,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早期肌肉萎缩不明显,但病变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感觉障碍比运动障碍轻,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或)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脑神经损害以双侧面瘫多见,尤其在成人;延髓麻痹以儿童多见。自主神经症状可有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严重病例可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36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四、治疗要点 1、皮纸类固醇疗法 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800~1000mg/d,静脉缓 滴,连用5天,以后用泼尼松40~60mg/d,并逐渐减量, 共用1个月。 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mg/kg.d,连用5天 3、血浆置换 4、免疫抑制剂 5、B族维生素、辅酶A、ATP、加兰他敏、 地巴唑 6、尽早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37
五、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一)低效性呼吸型态 1、密观病人的呼吸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 管或气管切开 3、尽早使用呼吸机 (二)躯体移动障碍 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翻身及肢体运动 的重要性 2、给予合理的饮食护理 3、用药的护理
38
4、心理护理 5、通过针灸、理疗、功能锻炼促进肢 体功能恢复 七、保健指导 指导病人按时用药,保证足够营养,坚持肢体功能锻炼。
39
第四节 脊髓疾病 一、脊髓的结构 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脊髓由三层结缔组织的被膜所包围,由内向外依次为软膜、蛛网膜、硬膜,软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称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硬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成人脊髓全长42~45cm,相当与椎管长度的2/3。脊髓节段的位置比相应的脊椎高。颈髓节段比颈椎高1节椎骨,上中胸髓节段比相应胸椎高2节段,下胸髓则高3节椎骨,腰髓相当于胸椎10~12水平,骶髓相当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40
脊髓自上而下共有31对脊神经。脊髓有两个膨大,称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为颈5~胸2,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腰膨大为腰1~骶2,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脊髓横断面上,中央区为神经细胞核团组成的灰质,呈蝴蝶形或“H”形,外周则由上、下行传导束组成的白质。灰质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方为前联合,后方为后联合。中央管两翼分为前、后角,前角为运动神经,后角为感觉神经二级神经元集中处。由脊神经前、后根,腹侧沟,背正中裂将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后索。后索纤维传递本体感觉、触觉的信息至脑干和大脑;前索传递精细运动的神经冲动,从中枢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肉;侧索传递痛、温、触觉至丘脑和传递大脑皮质运动区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锥体束纤维。
41
二、损害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一)脊髓节段性损害 1、前角损害 表现为前角细胞支配的相应节段的骨骼肌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无感觉障碍。早期可有肌束颤动。单纯前角损害见于脊髓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病。 2、后角损害 表现为同侧皮肤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及深感觉仍保留。单纯后角损害见于脊髓空洞症。
42
3、灰质前联合损害 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仍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脊髓血肿。 (二)传导束损害 1、后索损害 出现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和触觉减退,病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共济失调。见于脊髓痨。 2、脊髓丘脑束损害 出现对侧皮肤痛、温觉缺失或减退,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3皮质脊髓束损害
43
3、皮质脊髓束损害 出现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见于运动神经元病 (如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4、脊髓半侧损害 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损害平面以下同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布朗-塞卡综合征,见于脊髓压迫症早期。 5、脊髓横贯损害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括约肌障碍。在急性脊髓炎和脊髓外伤的急性期往往出现脊髓休克症状,包括损害平面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病理反射引不出来。休克期持续3~4周,继之转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
44
急性脊髓炎 一、概述 急性脊髓炎是指急性非特异性的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横贯性脊髓炎症,多为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发病。临床特征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各种感觉缺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若病变迅速上升波及高颈段脊髓或延髓,称上升性脊髓炎;若脊髓内有两个以上散在病灶,称播散性脊髓炎。 二、临床表现 以青壮年多见。病前1~2周多有上感、腹泻或疫苗接种史。受凉、疲劳、外伤常为发病诱因。
45
起病急,多以双下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病变相应部位有背痛、病变节段束带感,多在2~3天发展至高峰。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严重者出现脊髓休克。一般休克期为2~4周,如出现肺炎、尿路感染或压疮,可延长数月。损害水平以下可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若无并发症3~4周进入恢复期。上升性脊髓炎起病急,可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瘫痪,甚至死亡。 三、辅助检查 无特殊改变
46
四、治疗要点 (一)急性期 1、糖皮质激素 静脉用7~10天→口服,一个月后逐渐减量,疗程2~3个月。 2、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 u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恢复期改为口服。 (二)恢复期 通过理疗、针灸、按摩、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47
五、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一)躯体移动障碍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2、保持关节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及 肌肉萎缩 3、防止压疮 4、合理饮食 5、用药的护理 (二)尿潴留 1、多饮水,训练病人自行排尿 2、针灸或局部封闭注射 3、导尿
48
六、其他护理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 2、生活自理缺陷 3、感知障碍 4、潜在并发症 压疮、肺炎、尿路感染 七、保健指导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加强肢体锻炼,促进肌力恢复。
49
脊髓压迫症 一、概述 脊髓压迫症是由于不同原因的病变造成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受压所引起受累脊段以下的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组病症。病变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横贯损害和椎管阻塞。 二、病因 1、脊柱病变 如:外伤、结核、肿瘤、椎间盘 脱出 2、脊膜病变 3、脊髓和神经根病变 最常见的是肿瘤
50
三、临床表现 (一)刺激期 表现为根性疼痛,如刀割样、针刺样、电击或火烙样感觉异常,左胸部则有束带感。局部皮肤感觉过敏或痛觉减退。夜间加重,白天减轻;咳嗽时加重,活动时减轻。 (二)脊髓部分受压期 半侧受压时,出现病侧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和病变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或消失。 (三)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表现为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1
四、辅助检查 1、脊柱平片 2、CT 3、腰椎穿刺压颈试验 五、治疗要点 尽早手术,去除病因,辅以药物治疗、 放疗及功能锻炼。 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参照急性脊髓炎
52
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 概述 一、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 二、 脑的血液供应
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 概述 一、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 二、 脑的血液供应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应.其中颈内动脉供应眼部以及大脑半球前部 3/5的血液,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部2/5的血液. 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一)病因 1、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 2、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3、血液动力学改变 高血压 4、其他北 脑栓塞
53
(二)危险因素 1﹑可干预的因素 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⑵眼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及酗酒﹑肥胖﹑饮食因素﹑口服避孕药 2﹑不可干预的因素 年龄﹑基因遗传
5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数分钟至数小时的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有反复发作。 二﹑病因 (一)微栓子学说 (二)血流动力学障碍学说 (三)脑血管痉挛学说 (四)其他
55
三﹑临床表现 (一)颈动脉系统TIA 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对侧感觉异 常或减退,短暂的单眼失明,优势半球缺血时 可有失语,对侧同向偏盲。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表现为眩晕﹑复视﹑眼震﹑构音障碍﹑吞咽 困难﹑共济失调。一侧颅神经麻痹﹑对侧肢体 瘫痪或感觉障碍 四﹑治疗要点 (一)病因治疗 (二)药物治疗
56
3﹑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容量减少 ﹑血压降低的因素
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阿司匹林 2﹑抗凝治疗 常用肝素 3﹑钙通道阻滞剂 常用尼莫地平或尼群地平 (三)手术治疗 五﹑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一)恐惧 主要进行心理护理 (二)潜在并发症 脑卒中 1﹑饮食护理 2﹑用药的护理 3﹑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容量减少 ﹑血压降低的因素
57
六﹑其他护理诊断 1﹑焦虑 2﹑有受伤的危险 七﹑保健指导 1﹑克服恐惧的心理,积极治疗原发病 2﹑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劳累 3﹑戒烟,限酒 4﹑向病人强调疾病的危害性,及时治疗。争 取早日康复。
58
脑梗死 一﹑脑血栓形成 (一)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脑动脉炎、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血管畸形等 (二)临床表现
常在安静休息或睡眠中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少数病人有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生命征较平稳 (三)辅助检查 CT 在发病后24小时以上可出现低密度灶
59
(四)治疗要点 1、急性期治疗 (1)溶栓治疗 要求早期进行(发病毒小时内)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 (2)控制血压 (3)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复方甘油、激素 (4)改善微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 (5)抗凝治疗 (6)血管扩张剂 用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
60
(7)高压氧治疗 (8)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9)脑代谢活化剂 (10)中药:采取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治 疗,用丹参、川芎、红花等 (11)手术治疗 2、恢复期治疗 主要进行康复训练 (五)护理评估 (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61
1、躯体移动障碍 (1)防止压疮 (2)饮食护理 (3)用药的护理 (4)尽早进行功能训练 (5)心理护理 2、生活自理缺陷 (1)协助病人完成生活自理 (2)鼓励病人使用健侧肢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62
(八)保健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合理饮食; 3、适当运动; 4、老年人清晨醒后不要急于起床,最好 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
63
二、脑栓塞 (一)病因 1、心源性 2、非心源性 3、来源不明 (二)临床表现 以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急骤,常表现为抽 搐、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 (三)治疗要点 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 (四)保健指导 防治原发病
64
脑出血 一、病因 1、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 2、颅内动脉瘤 3、脑内动静脉畸形 4、其他 二、临床表现
1、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 2、颅内动脉瘤 3、脑内动静脉畸形 4、其他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50岁左右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多在情绪激动、过分兴奋、劳累、用力排便或脑力紧张活动时发病。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呈鼾声样呼吸。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略有差异。 (一)内囊出血 除上述一般表现外,常呈“凝视病灶”状
65
其特征性表现为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常出现呼吸抑制,多在24~48小时内死亡。 (三)小脑出血
(二)脑桥出血 其特征性表现为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常出现呼吸抑制,多在24~48小时内死亡。 (三)小脑出血 其表现为:后枕部头痛、频繁呕吐、共济失调、眩晕、瘫痪不明显。 (四)脑室出血 三、辅助检查 1、CT 是确诊的主要方法 2、脑积液 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
66
四、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基本可以作出诊断,必要时 可通过CT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要点 1、就最近的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抢救,避免过多 搬运,绝对卧床4~6周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首选甘露醇 3、控制高血压 一般不用降压药 4、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 5、手术治疗 六、护理评估 1、病史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67
七、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一)意识障碍 1、严密观察病情 2、绝对卧床休息 3、饮食护理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防止压疮 (二)潜在并发症:脑疝 1、观察有无先兆症状 2、快速降颅压 3、控制液体摄入量
68
(三)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1、观察病情 2、饮食护理 八、其他护理诊断 1、生活自理缺陷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3、潜在并发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 九、保健指导 1、积极配合治疗 2、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刺激,戒烟酒,低脂饮食,避免突然用力过猛
69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病因 1、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 2、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3、其他 二、临床表现
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可有意识障碍、瘫痪等,脑膜刺激征明显 三、辅助检查 1、 脑积液呈均匀血性是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 2、CT
70
四、治疗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 2、控制继续出血 3、防治脑血管痉挛 常用尼莫地平 4、降低颅内压 5、应用止血药 6、手术治疗 五、护理评估 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71
(一)疼痛:头痛 1、绝对卧床休息 2、避免情绪激动和各种用力 3、降低颅内压 4、解除脑血管痉挛 (二)潜在并发症:脑疝 七、其他护理诊断 1、焦虑 2、恐惧 3、意识障碍 八、保健指导
72
1、1~2年内避免妊娠 2、及早做脑血管造影,必要时手术治疗 3、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4、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
73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年龄 中老年 青壮年 任何年龄 常见病因 动脉硬化 风心病 高血压 动脉瘤、血管畸形 发病情况 在安静时 不定 在活动或情绪激动 起病急缓 缓 最急 急 昏迷 多无 多有 少 头痛 无 有 剧烈 呕吐 多见 偏瘫 脑膜刺激征 明显 脑积液 正常 压力高、含血 压力高、血性 CT 低密度灶 高密度灶 TIA史 可有
74
第六节 锥体外系疾病 帕 金 森 病 一、疾病概要 (一)概述
第六节 锥体外系疾病 帕 金 森 病 一、疾病概要 (一)概述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以震颤、肌张力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不稳为主要临床特征。 (二)发病情况 好发于中老年人 (三)临床表现 1、震颤 常从一侧上肢开始,呈现有规律的拇指对掌和手指屈曲的不自主震颤,如同“搓丸”样动作。静止是震颤明显,动作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等特点,故称为“静止性震颤”。
75
2、运动减少 病人随意动作减少、减慢。表现为开始的动作困难和缓慢,出现起步和止步难,一旦起步后则一小跑的形式快速前进呈“慌张步态”。精细动作很难完成,书写时手抖出现“小写症”。语声单调、低沉,进食饮水可出现呛咳。 3、强直 表现为“面具脸”、躯体前屈、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 4、体位不稳 行走时步距缩短,常见碎步、前冲,称为“慌张步态” (四)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五)治疗要点 1、药物治疗
76
常用有苯海索(安坦) (2)金刚烷胺 (3)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 (4)左旋多巴 (5)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溴隐亭 2、外科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有苯海索(安坦) (2)金刚烷胺 (3)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 (4)左旋多巴 (5)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溴隐亭 2、外科治疗 (六)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生活自理缺陷 (1)鼓励病人自我护理 (2)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护理
77
2、营养失调 (1)协助病人进餐,保持坐位进餐 (2)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 (3)少量多餐 3、知识缺乏 (1)向病人介绍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而不能根治。 (2)介绍药物的副作用。 (七)其他护理诊断 1、躯体移动障碍 2、语言沟通障碍 3、自尊紊乱
78
(八)保健指导 1、不要一人外出,以防跌倒、摔伤; 2、按医嘱用药,并注意监测副作用; 3、加强功能锻炼。
79
第七节 发作性疾病 癫 痫 一、疾病概要 (一)概述 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第七节 发作性疾病 癫 痫 一、疾病概要 (一)概述 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特发性癫痫 在这类病人的脑部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和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多数病人在儿童或青年首次发病。 2、症状性癫痫 (1)脑部疾病 (2)全身性疾病
80
(三)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年龄、内分泌、睡眠、疲劳、饥饿、过饱、饮酒、感情冲动、代谢紊乱、过敏反应等都可诱发 (四)临床表现 具有短暂性、刻板性、间歇性、反复发作的特征,可分为痫性发作和癫痫症。 1、痫性发作 (1)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不伴有 意识障碍 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有 意识障碍
81
(2)全面性发作 ①强直-阵孪发作 ②失神发作 ③肌阵孪发作 ④阵孪性发作 ⑤强直性发作 2、癫痫症 (1)部分性癫痫症 (2)全面性癫痫症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