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要素梳理及整合策略问题的商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要素梳理及整合策略问题的商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要素梳理及整合策略问题的商榷
金华市教研室 康伟平 电话: 0579— / Q Q :

2 课程的由来:一种理念,两类课程 一种理念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 两类课程 学科课程: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的心理经验与生活世界(现实世界)的关系

3

4 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结构中的地位 新课程的基本结构 单学科 学科课程 综合学科 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 非指定领域

5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高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6 案例:你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看到了什么?
八 个 学 习 领 域 综合实践活动 数 学 人文与社会 科 学 技 术 艺 术 体育与健康 语言与文学 学 科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 社会实践 模 块 由国家制定 标准,或必 修,或选修 由学校自主 开发,选修 由地方和学校根 据国家指导纲要 自主实施,必修

7 一、理论中课程要素的解析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突出主体 回归生活 注重实践

9 (一)表层课程要素的梳理 课程的三个定位 实践课程 综合课程 经验课程

10 几个熟知的课程要素梳理 内容范围的两大领域: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 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四大要素以整合的姿态呈现在课程之中,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内容主题选择和组织的三条线索: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11 几个有关学生学习的课程要素梳理 学生学习的两个课程视野: 学生学习的两条渠道: 学生学习的两大基本方式: 指导性接受学习、非指导性主动学习
 几个有关学生学习的课程要素梳理 学生学习的两个课程视野: 学科课程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 学生学习的两条渠道: 文本符号学习、生活实践学习 学生学习的两大基本方式: 指导性接受学习、非指导性主动学习

12 学生学习的两个层面: 预设性目标材料系统学习、生成性目标境遇学习 学生学习的两大评价倾向: 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13 (二)深层课程要素的梳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概念 兴趣 经验 生活 儿童 活动 实践 交流 分享 反思 ……

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 “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小学: A、亲近与探索自然 B、体验与融入社会 C、认识与完善自我 初中: A、从学生与自然的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 B、从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 C、从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

16 目标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理性 创新 务实 合作 进取 奉献 感性 求稳 想像 个性 知足 内敛

17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是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获得亲身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8 课程目标隐含的结构化要素 研究能力 科学精神 过程体验 应用能力 人文精神 人际能力 社会意识 表达能力

19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资源开发目标 课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 素材性课程资源 ☞ 文本性课程资源
☞ 工具(设施)性课程资源 ☞ 社会性课程资源

20 (三)课程实施与发展的要素 来源 —— 生活 组织方式 —— 综合 关注点 —— 现在 实施特点 —— 生成的 学习方式 —— 基于小组的

21 (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基本理论要素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实践体验阶段 表达交流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实践体验阶段 表达交流阶段

22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分类 课题研究活动:探索“新”知识 设计制作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 -培养实用技能(改善自我)
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新”知识(服务社会)

23 A、课题探究等研究性的活动 B、考察、调查等体验性活动 C、设计制作等应用性活动 D、社会参与等实践性活动

24 综合实践活动类型体系框架 主 题 类 型 认 知 水 平 …….. 活 动 领 域 人与自然 科学探索 设计制作 创造发明 文化探索
认 知 水 平 主 题 类 型 人与自然 科学探索 设计制作 创造发明 文化探索 环境保护 思维训练 生活技能 身心健康 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 信息操作 ……..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

25 反思 三个阶段是否太粗? 实施过程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活动?

26 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个环节:FACTS F-发现问题 A-分析问题 C-制订方案 T-实施方案 S-总结与交流

27 16个控制点 教师方面的准备 学生方面的准备 选择课题 学生填写课题申请表 组成研究小组和制定研究方案 学生填写开题报告表
信息收集取舍和利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模拟答辩 填写创新研究卡 实施阶段评审 撰写研究报告 成果展示 结题评审 成绩评定及总结反思

28 二、实践中课程要素的整合策略

29 要素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切合综合、实践的课程基本理念 满足要素融合整体发展的课程实施基本要求 适合主题设计的课程内容特点
解决时空开放、规范和计划的课程实践矛盾 服务于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学习方式 ……

30 (一)课程目标设计中的要素整合 目标设计的三维体现 案例: 知识方面——调查研究现状;了解设计与使用情况
情感方面——合作研究分享资料;通过相应命题研究关注问题;激发关心问题的热情;享受研究成果的成就感、合作交流的乐趣 能力方面——学会查找资料、制定方案、表达交流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课程学习规范;形成一定的改进设计方案;提出问题解决策略;完善具体的设计方案

31 目标设计其他特性的体现 差异性 初步——深入——参与深度课题研究 操作性 作业化课程目标设计 生成性 以体验性、行为性、表现性为维度设计
静态预设 +动态调整

32 目标设计要素整合的研讨案例 七彩中国节活动目标 充分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节日的丰富多彩,扩充知识面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自己构思节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33 (二)活动领域规划中的要素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个指定领域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个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与整合
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3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取向的课程。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

35 学科课程(认知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取向) 目标:重知识与技能 内容:有系统的学习内容(有课程标准)
支持条件:有统一教材、主要在教室里完成。 实施方式:教师控制、有严格的进度要求。 评价方式:有统一标准,主要采用测试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取向) 目标:重过程与方法 内容:没有系统的学习 内容 支持条件:无统一教材,以社会为课堂。 实施方式:学生自主、没有严格的进度要求。 评价方式:无统一标准,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

36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走出“二元论”的怪圈
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37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既要将二者有效地整合,同时又要避免学科化倾向。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整合 ……

38 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 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
而非指定领域是指“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39 四大指定领域各自体现了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 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40 信息技术教育 是使学生形成信息判断能力、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目标,体现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学习领域

41 四大指定领域之间的结构关系 对象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四大指定领域的核心、基础,与其他三个领域之间表现了手段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研究性学习既是其他三个领域学习的方式,又可以渗透于其他三个领域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即研究性学习对象以外,还可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探究的重要内容。

42 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 比如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可以涉及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发表的过程中,又可以涉及到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又包含了社会调查、访问、体验、观察、考察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而在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又可以涉及到大量的当代社会的综合性实践问题。

43 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关系 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其融合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形式的整合,让学校的校本特色更加的突出,也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44 综合实践活动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卫生活动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规范、发展和提高 强调课程的必修课性质 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 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

45 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的充分利用非指定领域已有的资源;
二是总结典型的指定领域的活动,拓展、延伸,确定为本校的非指定领域的活动; 三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的方法实施非指定领域的活动; 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各个部分与非指定领域的结合。

46 指定领域内各部分与非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47 研究性学习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有它独特的目标和操作方式,在学习方式上注重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将其与非指定领域整合,能够使非指定领域的活动也具有上述的特点。

48 信息技术教育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在传统活动的时间确定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主题
另一种方式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49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还有很多的方式,比如在开展非指定领域的活动的时间来开展指定领域的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实践上的整合,或者考虑能否进行空间上的整合。但不管利用何种方式进行整合,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 另外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并不赞同把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传统的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其特点和实施过程,单纯的班级活动是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的。

50 活动领域规划整合案例 《少先队主题式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体系》 类别 活动 一级目标 科学探究类
活动 一级目标 科学探究类 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生物百项、环境科学、身边的动植物、车模航模、小制作发明等 社会实践类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劳技教育、环保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家乡文化经济调查、志愿者活动、敬老助残活动、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51 年级 类别 活动主题一级目标 参考课题二级目标 五年级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 海宁的三大文化 名人采访; 灯文化研究; 爱国知识章 远足章
基础章 (必修) 兴趣章 (选修) 特色章 (校本) 五年级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 海宁的三大文化 名人采访; 灯文化研究; 爱国知识章 远足章 社会考察章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寻源;我爱我的学校手抄报 爱校章 社区小志愿者 防火宣传工作小调查; 与民工子弟学校手拉手; 社区绿地秃顶问题对策研究 友谊章 种植章 志愿服务章

52 活动领域规划整合案例 比如在《中秋节》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中,可以在中秋将近时,设计“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就中秋节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进行探索, 学生通过课余时间“查一查、访一访”“问一问”等实践活动,收集更多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民歌、民谣、诗歌、编写创作庆祝活动的材料;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谈一谈”,通过“搏饼”、放风筝、漂流瓶、气球等活动,学会探究、体验、参与和合作等学习方式,获得收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又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体验中秋节的节日文化。

53 活动领域规划整合案例 《走入社区》活动主题的提出就是一种将学校的传统活动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学校应该利用好社区这一时机和资源,利用学生家长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空间,增强责任感,参与社区文化教育建设。 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强同一社区内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

54 活动领域规划整合案例 劳动技术教育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也是比较多的。在以前的学生活动中我们就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劳动技术教育与学校的传统活动结合起来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关键的是选定主题,然后充分的利用学校的劳动基地等原有资源就可以了。 案例:《到田野中去》和《学种牡丹》等 就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劳动技术教育与学校传统活动的整合。

55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 的一二三四

56 “一”: 为发展的一个激情平台 “二”: 实施应该坚持的两个课程视野 “三”: 教师藉以建构的三个专业背景 “四”: 实施所要关注的四个常态

57 “一”:为发展的一个激情平台 为学生发展 为教师发展 为学校发展 为课程发展

58 “二”:实施应坚持的两个课程视野 视野1:以课程意识来打造 视野2:以课程理念来规范与创新

59 “三”:教师可建构的三个专业背景 1.学科课程中的探究性、综合性学习 2.综合性学科课程 3.活动性课程的开展

60 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还是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中探究学习的关系?

61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既是课程 也是学习方式

62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在目标、内容、支持条件、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是不同的。
学科课程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和方法的支持,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拓展和深化,能推动学生对学科的学习。

63 围绕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综合的、通常无确定结果的问题展开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 探究学习 围绕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综合的、通常无确定结果的问题展开学习。 需要有计划的、完整的探究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正式的表达和交流活动 重过程,不重结果 学科课程中的探究学习 围绕学科领域内的、已经有明确的结论的问题展开学习。 可以是完整的探究,也可以是部分的探究。不受时间的约束。 非正式的表达和交流活动 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64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观点1:“研究性学习” 就是 “探究学习”。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中都应该开展研究性学习。
观点2: “研究性学习” 与 “探究学习”不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

65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需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能容纳探究学习的。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用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外,学科课程中还采用其他形式的探究学习。 不能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搬到学科教学中去。

66 学科课程中开展探究学习的形式 微型探究学习(5-20分钟) 完整课时的探究学习(20分钟-1课时) 探究性作业(1-10天)

67 探究的基本过程 制定 方案 提出 假设 N 提出 问题 获取 信息 分析 信息 Y 表达与 交流

68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课题研究 项目设计 -科技类项目 -社会性活动 体验性活动

69 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的关系 项目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 -课题研究类项目 -设计制作类项目 -社会实践类项目 这三类项目是互相渗透的。

70 反思 如何理解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的关系? 如何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分类?

71 “四”:实施所要关注的四个常态 1.课程规划的常态 2.课程实施的常态 3.课程指导的常态 4.课程教学研究的常态

72 一个科学、规范的总体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包括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有专业化分工、配置合理的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队伍。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教师培训与调配、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

73 ○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科 目 活 动 目 标 研究性学习活动 ○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学会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4 1、责任:执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安全、实施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效益
2、研修:有劲、有法、有趣、有悟 3、计划:学年规划、学期计划、主题活动计划、小课题活动方案、特别预案 4、报批:广泛征集、规范申报、择优而批 5、指导:导主题、导目标、导方法、导信息、导安全、导评定、导共享 6、合作:协理制、全员制 7、记载:活动日志、留言板、收藏室、伙伴通 8、激励:报道、重用、深造、晋升、评优、计量、奖金 9、联系:活动信箱、特别留言卡、亲子交流本、blog直通车

75 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相关领域并形成问题,继而提升为课题或项目,并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课题或项目的选择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在研究或设计中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课题或项目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不仅探究事实和规律,更要注重研究课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伦理价值,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

76 学生自愿或进行异质、同质分组,组成活动小组。 根据我省目前班额状况,一般,每组3~8人为宜。
自我反思 确定课题 搜集资料 交流评价 整理分析 制定计划 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 学生自愿或进行异质、同质分组,组成活动小组。 根据我省目前班额状况,一般,每组3~8人为宜。

77

78 教师配备与教师指导 学校必须组建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组或教研组,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结合组成。学校每15个班必须配备一位专任教师。

79 指导教师 做什么: 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谁来做: 全体教师
家长、社区能人等有关社会力量 高年级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高校教师

80 指导教师的指导常规 指导方案设计常规 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 阶段性指导常规 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教师指导的基本常规。

81 教师在指导中的具体职责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研究方法指导 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 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确保有效的分工与合作
引导学生确定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表格式的记录单、学生档案袋、电子报刊、网页) 作好安全保障工作 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

82 ——“指导”意味着什么?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引导方法,建立规范 ●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帮助进程,倾听体悟
——“有效指导”意味着什么? ●适时:分阶段指导 ●适度: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 ●适当:针对性强 ●适合:根据活动主题、年段学 生特征 ●适应:关注学生活动需要。

83 ——教师指导什么 ●程序性方法指导 ●问题解决的方法指导

84 阶段 指导常规任务举隅 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意义认识的指导 提出问题或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 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
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 活动实施阶段 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 方法的指导 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 交往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 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 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 表达与交流、成果发表方法和成果权维护的指导

85 课程实施的过程性方法指导举例 活动准备阶段的方法指导案例: 问题从哪里来——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1)问题来自于兴趣
(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3)问题来自于学科领域 (4)在批判与反思中提出问题 (5)与学校的活动紧密相联 (6)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成长经历 (7)从其它的课题研究中生成 (8)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环境

86 加深认识 !(概念、特点) 转变观念!(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的教学观念,基于学生经验,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 转换角色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时空.) 明确职责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87 设计活动过程常规 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心、情意为核心、研究为红心 四大取向 三大阶段
准备: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目标、策划活动过程、组织活动小组、进行活动分工、采集相关资料、联系有关方面、寻求活动支持 实施:让每位学生亲历亲为、让每一步走得有所作为、让每一点收获原汁原味 反思:讲过程、促交流、求客观、思对策

88 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案例 学生活动主题预计完成目标:
分解“金华风俗研究”主题,确定资料收集方向,讨论填写活动方案表, “小试牛刀”的任务分解。

89 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 1.确定会议记录人与记录轮换规律。 2.交流“我对金华风俗的了解”,初步明确个人对研究主题的理解与兴趣点。 3.研究分析“金华风俗研究”的含义概念,确定收集资料的关键词,现场电脑查询。 4.提供“水仙花花期控制的研究”活动方案案例,讨论填写“金华风俗研究”活动大致计划。 5.“小试牛刀”的任务分解。 6.约定下次活动时间,提出必要的准备要求。

90 让我们一起 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谢谢倾听!

91 总结交流阶段的方法指导 表现小组怎样确定主题的过程。 表现小组活动策划的经过。
表现小组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活动经过:采访、调查、实验、设计、宣传、服务等。 表现小组在每次活动中的新发现。 表现小组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 表现小组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 表现小组活动中分工与合作。 表现小组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与评价。 表现小组活动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评价。


Download ppt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要素梳理及整合策略问题的商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