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娩 向 Modified 7年之前
1
人文地理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13823811916 / 661916 QQ:1819544171 yuyuwanyuan@163.com
俞万源 / QQ:
2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主要内容 课程地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
课程地位 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主干课程、学位课程 我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发展
课程导论 课程地位 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主干课程、学位课程 我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发展 2001年,专业课程、主干课程、学位课程 2004年,第一批校级重点课程 2006年,第一批校级优秀课程 2008年,第二批校级精品课程 2010年,学校第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人文现象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科内容
课程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人文现象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科内容 分析全球性问题及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5
教学内容 (教材) 课程导论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CP1 绪论 CP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CP3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第二篇 核心篇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CP1 绪论 CP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CP3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第二篇 核心篇 CP4 人口与文化 第三篇 物质文化景观篇 CP5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CP6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CP7 聚落与城市化 第四篇 非物质文化景观篇 CP8 语言与语言景观 CP9 宗教与宗教景观 CP10 旅游地理 CP11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CP12 人类与人类行为空间 第五篇 前沿篇 CP13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
6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组) 第一篇 绪论 CP1 绪论 第二篇 理论篇 CP2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第三篇 部门篇 CP3 人口地理学
课程导论 第一篇 绪论 CP1 绪论 第二篇 理论篇 CP2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第三篇 部门篇 CP3 人口地理学 CP4 环境地理学 CP5 行为地理学 CP6 聚落地理学 CP7 文化地理学 CP8 政治地理学 CP9 历史地理学 CP10 旅游地理学 CP11 灾害地理学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组)
7
课程导论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教学平台、课程网站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课程见习 课程组团队教学
8
课程导论 课时安排 总课时: 72学时 课堂讲授: 64学时 (含课堂讨论) 课程见习: 8学时(2次)
9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 学科体系 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与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
10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简介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地理学 地理即“地”的理论,也是空间的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简介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地理学 地理即“地”的理论,也是空间的理论 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研究对象:地表物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社会圈(智慧圈)
11
第一章 绪论 2.人文地理学 定义 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特性 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预测性 学科性质 特殊的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12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 人地关系 2.研究任务
第一章 绪论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 人地关系 2.研究任务 对学科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应用价值 文化教育功能:普及人文地理知识
13
三、人文地理学科体系 1.学科地位: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2.学科体系 二分法: 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广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三、人文地理学科体系 1.学科地位: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2.学科体系 二分法: 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广义)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狭义)
14
第一章 绪论
15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产生 :经历漫长的过程 1、地理知识的积累 依赖地理视野的扩展: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为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产生 :经历漫长的过程 1、地理知识的积累 依赖地理视野的扩展: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为主要内容 2、哲学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的认识:天命论、人定胜天论、 人地相关论
16
二、发展:古代—近代—现代 1、古代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 记述性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二、发展:古代—近代—现代 1、古代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 记述性人文地理学 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分为两个阶段: (1)人文地理学知识的萌芽阶段 (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阶段
17
《禹贡》及大量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贡献: 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 二是积累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知识
第一章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知识的萌芽 A:古希腊 荷马:史诗中:人文地理学知识的最早记述 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一词 B:德国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确立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新学科 C:古中国 《禹贡》及大量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贡献: 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 二是积累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知识
18
(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陆续出版人文地理的描述性地理著作
第一章 绪论 (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陆续出版人文地理的描述性地理著作 在19世纪,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开始形成
19
2、近代人文地理学: 19世纪下半叶~二战以前 发展:从记述性→整理材料(分析) →解释世界、探索理论阶段
第一章 绪论 2、近代人文地理学: 19世纪下半叶~二战以前 发展:从记述性→整理材料(分析) →解释世界、探索理论阶段 动力:地理大发现、探险活动、科学革命 需要:资产阶级争权夺利, 争夺殖民地、商品市场
20
(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拉采尔:首次提出人地关系系统理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空间分布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拉采尔:首次提出人地关系系统理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空间分布研究)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创始人(景观历史变化)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人地相关论” 白吕纳:进一步发扬白兰士的思想,《人地学原理》
21
(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第一章 绪论 (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地缘学说:统治大陆腹地就是统治世界) 罗士培:适应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森普尔和亨廷顿:地理环境决定论 巴罗斯:生态调节论 索尔:文化景观学派 哈特向:区域学派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
22
3、现代人文地理学:二战以后 背景:世界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应用 研究领域扩大 对人地关系进一步深化 方法手段的巨大革命
第一章 绪论 3、现代人文地理学:二战以后 背景:世界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应用 研究领域扩大 对人地关系进一步深化 方法手段的巨大革命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现代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应用方向、跨学科方向
23
三、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第一章 绪论 三、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中国古代具有人文地理性质的著作,以地方志和游记为最多,均为史、地、文等的综合著作,它们提供了人文地理的资料,但还不是科学的人文地理学。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 (1)先秦著作中不同人地观思想的萌芽 (2)秦至南北朝时的人地观 (3)唐至清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4
(1)先秦著作中不同人地观思想的萌芽 人文地理知识的记载 :《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等著作 人地关系的认识:四种基本思想
第一章 绪论 (1)先秦著作中不同人地观思想的萌芽 人文地理知识的记载 :《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等著作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人地关系的认识:四种基本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人定胜天思想 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思想
25
(2)秦至南北朝时的人地观 《史记-货殖列传》,全国分为四个经济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第一章 绪论 (2)秦至南北朝时的人地观 《史记-货殖列传》,全国分为四个经济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汉书·地理志》,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郡、县两级政区体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的“统一地理学”思想 《水经注》按流域记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26
(3)唐至清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以地方志为主流派的地理学得以广泛发展
第一章 绪论 (3)唐至清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以地方志为主流派的地理学得以广泛发展 人文地理学个别分支学科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中国旅游地理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大唐西域记》 《梦溪笔谈》 《徐霞客游记》 郑和七下南洋
27
2、中国近代的人文地理学(1840-1949) 西方近代人文地理思想传入中国,两种途径 一种是西方学者来华
第一章 绪论 2、中国近代的人文地理学( ) 西方近代人文地理思想传入中国,两种途径 一种是西方学者来华 另一种是通过留学生归国后,翻译出版西方的近代人文地理著作及自己著书立说 1909年:成立中国地学会 1920年:创办《地学杂志》、《地学丛书》 1929年:大学开办地理系 1934年: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创办《地理学报》 1940年: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
28
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 (1)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绪论 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 (1)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销声匿迹和后期复兴发展。 :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复兴 1990-:人文地理学发展:分支学科发展、实践运用发展
29
第一章 绪论 (2)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理论体系松散 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不平衡 人文地理学创新艰难
30
第一章 绪论 (3) 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实用方向发展 应用方向发展 综合化倾向 强化开放意识 深化可持续发展
31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经验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 结构主义 经验→一般理论→推论未来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经验主义 经验→一般理论→推论未来 逻辑实证主义 现象→一般规律→验证(特殊事件) 人本主义 以人为主体、重人类行为,重非经济成分 结构主义 要素(现象) →结构(功能) →解释事物现象
32
二、研究方法 (一)传统的基本研究方法 1.描述法 文字表达 、数据表示 图表显现、野外考察 2.比较法 时间比较 空间比较 3.解释法
第一章 绪论 二、研究方法 (一)传统的基本研究方法 1.描述法 文字表达 、数据表示 图表显现、野外考察 2.比较法 时间比较 空间比较 3.解释法 经验归纳法(经验→一般理论→推论未来) 理论演绎法(现象→一般规律→验证、解释)
33
(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理论:(哲学方法) 2.空间模型方法 : 3.现代技术:RS、GIS、GPS
第一章 绪论 (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理论:(哲学方法) 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2.空间模型方法 : 定性→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计量方法(数理统计) 3.现代技术:RS、GIS、GPS
34
(三)实践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2、社会学方法 地理社会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抽样调查、专家系统调查 科技文献资料:地理科技文献、因特网
第一章 绪论 (三)实践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地理社会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抽样调查、专家系统调查 科技文献资料:地理科技文献、因特网 2、社会学方法 现象学方法(现象→总结→结论) 时间地理学方法(时空分析人的行为→决策) 社会生态学方法(社会要素→引入生态系统) 系统分析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决策)
35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调查研究 4、分析研究 5、研究总结与成果评审
第一章 绪论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 类型(目的、来源、内容) 2、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方案(目的、目标、方法、步骤、内容) 3、调查研究 资料收集与整理(内容、方法)、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4、分析研究 整理、分析→观点与结论 5、研究总结与成果评审 (案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6
(拓展) 第四节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与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
第一章 绪论 (拓展) 第四节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与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 一、地理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 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为协调统一 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变化领域,微观机理过程 研究深入发展 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了全球性、区域 性重大问题的解决 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性更新,理论思维面临 重大转变
37
第一章 绪论 二、当代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 地理系统科学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
38
第一章 绪论 三、地理教师的创新素质 强烈的创新欲望 广阔的科学视野 熟练的信息处理与演示技能 高超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艺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