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地方病流行病学
2
概 述(1) 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特 点 地方性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分 类 地球化学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概 述(1) 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特 点 地方性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分 类 地球化学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 原因未明的地方病
3
概 述(2) 我国纳入重点地方病防管理的疾病 血吸虫病、克山病、大骨关节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鼠疫、布鲁菌病
概 述(2) 我国纳入重点地方病防管理的疾病 血吸虫病、克山病、大骨关节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鼠疫、布鲁菌病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4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相对稳定的地方性发生(致病因子的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 “灶状”分布,“片状”分布或“带状”分布,有重叠现象;
发生与流行与病区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极为密切。
5
流行特征 人群分布 职业 年龄 性别 经济地位 “家庭聚集性”
6
流行特征 时间分布 常表现为某一季节多发的特点 有的地方病还存在“年度变异”的现象 有的地方病发病年份无法准确预测
7
活跃病区 指致病因子多、作用强烈的地区,新发病人较多。 相对静止病区 静止病区
9
血吸虫病 寄生虫病,全球76个国家流行, 患者2亿多,6亿人受到威胁 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地区
10
分 类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
分 类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 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otobium)
11
发展史(1) 病因在1904年由日本人桂田氏首先所证实 1847年:藤井氏 片山综合症 1890年:日本人 人体内脏中找到虫卵
1847年:藤井氏 片山综合症 1890年:日本人 人体内脏中找到虫卵 1904年:桂田氏 成虫、虫卵和片山综合症 的关系 1909年:藤浪氏等 证实S.J 经皮肤侵入人体 1912年:宫川等 生活史、中间宿主及其在 体内的移行途径
12
发展史(2) 1905年:湖南常德经虫卵检查确诊第一例S.j 1972(75)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古
尸的直肠和肝脏组织中发现虫卵 解放初期:12个省、市、自治区的380年县(市),感染 者1200万,耕牛120万,有螺面积148亿m2, 受威胁人群1亿 解放后:1958年,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 毛泽东诗:<<送瘟神二首>> 现 况:疫情回升,流行于8省108个县(市)和57个农 场,感染者81.04万,受威胁人口6400万,有 螺面积35亿m2
13
传染源 血吸虫生活史 成虫:人、畜及哺乳类动物的门静脉和 肠系膜静脉内 虫卵:临床症状主要由虫卵引起, 粪便 中虫卵的多少,表示感染的轻重
14
免 疫 人和动物经感染血吸虫病后产生一种对再感染的抵抗力。 伴随免疫
血吸虫感染可以使宿主产生免疫, 抵抗再次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 原来感染的血吸虫成虫仍能继续存活一个长时期, 这时期宿主具有的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15
血吸虫疫苗 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 前景 研究方面
16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地区分布与钉螺分布相一致,有血吸虫病的地方一定有螺; 钉螺的地方性决定了血吸虫病分布的严格的地方性;
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等省
17
钉螺分布 与负二项分布相符合 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18
流行区类型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及中间宿主孳生地的地理环境,可划分主3个类型 水网型 湖沼型 山丘型
19
水网型 主要指长江与钱塘江之间,亦即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平原地区,钉螺沿灌溉水系呈线状分布,河、沟、塘、田中,居民傍水而居,自成村落,感染高峰年龄组偏低。
20
湖沼型 亦称江湖洲滩型。指长江中、下游的沿江两岸的洲滩以及与长江相通的大面积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
钉螺在湖沼地区呈线状、片状分布,滩地上杂草丰茂,耕牛等放牧,人畜粪便造成钉螺感染 感染方式:滩上割草、摸鱼、耕种等。 亚型:洲岛、汊滩、洲垸、垸内
21
山丘型 平坝、高山、丘陵型亚型
22
感染性钉螺的分布 人畜常到、船只仃泊、离居民点较近 尾蚴的分布
23
季节性分布 一年四季均匀可感染血吸虫病:春夏多,冬季少 年龄及性别分布 职业分布 动物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意义 家畜、野生动物、自然疫源性
24
防治措施 综合性防治措施:调查、灭螺、治疗、防护、粪管、管理动物 调查:病人、病畜、钉螺 灭螺:因地制宜 常用灭螺药物: 氯硝柳胺、五氯酚钠
治疗:挽救生命、恢复劳动力 吡喹酮:40mg/kg,顿服 防护 粪便管理 管理感染动物
27
地方性氟中毒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 主要表现是牙齿(氟斑牙)和骨骼(氟骨症)的改变
28
流行特征 分布广泛,除上海和海南省外,其他省(市、区)均有病区 病区类型 饮水型、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
29
地区分布 饮水型 干旱、半干旱浅层潜水高氟地下水地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地区,地热水和温泉高氟地区及高氟岩石和富矿地区
30
地区分布 燃煤污染型 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高氟煤取暖、做饭或烘烤玉米、辣椒等主要食物)
31
地区分布 饮茶型 饮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砖茶含氟量极高,长期饮用,引起慢性氟中毒
32
人群分布 氟斑牙 无性别、种族差异 氟骨症 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有的地方女多于男,尤其是重症氟骨症患者多为女性。
33
时间分布 与季节、年份没有明显关系 与气候关系密切 饮水型:热带气候地区 燃煤型:高海拔、气温低地区
34
影响因素 营养条件 饮水中的化学成分 水的硬度、钙和镁都有降低氟的吸收,促进氟从体内排出的作用 生活、饮食习惯(燃煤型和饮茶型)
个体差异(敏感性、生理等)
35
分度标准(氟斑牙) 正 常 可 疑 极轻度 轻 度 中 度 重 度
36
分度标准(氟骨症) 1 度 2 度 3 度 3a 3b 3c 3d
37
治 疗 主要对症治疗 减少机体摄氟量,减少机体对氟的吸收 促进机体内氟的排出 改善生活条件 对症治疗
38
预 防 饮水型 打深井水,开渠引水,理化除氟 燃煤污染型 改沪改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饮茶型 防制生产和销售含氟量的砖茶,健康教育
48
大骨节病 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 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及继发的骨关节炎 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废
49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 病区分布与地理地形有关。多为浅山与丘陵地 病区内病村呈灶状分布 病区与病区、病区与非病区相邻或相间
病区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
50
流行特征(人群分布) 年龄 主要发生在儿童。在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 粮食种类:多以小麦、玉米为主 职业:农民为主 易感性
51
流行特征(时间分布) 周期性(致病因子的活跃程度) 季节性(春季多发)
52
病 因 生物地球化学学说 饮水中有机物中毒学说 食物性真菌毒素中毒学说
53
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病程长 初期病情轻微,部分可自行停止进展,直到成年亦无明显变化 部分病人病情逐年恶化,直至关节增粗、变形
54
几个特点 受累关节多 左、右双侧肢体关节同时受累 关节增粗、疼痛,不发红、发热和肿胀 疼痛为多酸痛或钝痛,休息后和晨起后重
病人智力、生育力、寿命不受影响 不传染、不遗传
55
防 治 改旱田为水田,改主食为大米,改种蔬菜 退耕还林或退耕还牧 科学种田,降低粮食的真菌污染程度 居住地搬迁 补硒
62
地方性砷中毒 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量的致病因子—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
远期致癌、致心脑血管疾病和肝病
63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条带状、块片状、点状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任何年龄 性别:男性高于女性 民族:无差异 时间分布
潜伏期长短不一,不同地区相差甚大
64
影响因素 暴露时间 气候与气温 个体差异 社会经济 饮食、生活习惯
65
治 疗 无特异性的有效药物 治疗原则 停止饮用高砷水 药物排除体内的蓄积砷 改善微循环 防皮肤癌 对症治疗
66
预 防 改饮低砷水 停用高砷煤,改炉改灶,改变粮烘烤保存方式和不良生活习惯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