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案例分析一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案例分析一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案例分析一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2 企业概况 星巴克(Starbucks)最早来源于19世纪美国文坛杰出大师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经典著作——《白鲸》的主人公。1971年,杰拉德•鲍德温和戈登•波克在美国西雅图开设第一家咖啡豆和香料的专卖店星巴克公司。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斥资400万美元重组星巴克,推动了星巴克向意式咖啡馆的转型,并完全以自己的理念来经营星巴克,为公司注入了长足发展的动力。 2001年《商业周刊》评出的全球100个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品牌价值18亿美元,品牌价值增长速度在100个著名品牌中位居第一。

3 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 星巴克是怎样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的咖啡帝国?其成功秘密究竟何在?事实上,星巴克的成功与其独特企业文化分不开。作为一家跨国连锁企业,星巴克品牌成功的传奇,也正是其企业文化的演绎,我们通过对星巴克经营之道的解析,就不难领略其传奇背后的秘笈。

4 这不是一杯咖啡,这是一杯星巴克 “ 这不是一杯咖啡,这是一杯星巴克。” 痴迷于星巴克的人会这样解释。而一项研究表明,消费者所追求的商品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要求,还要帮助他们传达出其他信息,比如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或是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消费者还认为,小小的奢侈有助于他们管理生活中的压力,并更好地调配自己的时间,达成愿望。出于这样的原因,星巴克得以进入《福布斯》的奢侈品排行榜,位置甚至超过知名化妆品品牌雅诗兰黛。

5 第N个第三空间 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放松的气氛、交谊的空间、心情的转换,才是咖啡馆真正吸引顾客一来再来的精髓。大家要的不是喝一杯咖啡,而是渴望享受咖啡的时刻。“我们有一个憧憬:为咖啡馆创造迷人的气氛,吸引大家走进来,在繁忙生活中也能感受片刻浪漫和新奇。”舒尔茨把星巴克打造成办公室和家以外的第三空间,但是对于入门门槛不高的咖啡生意而言,星巴克还要持续不断地发现潜在的那些“第三空间”。

6 对于那些已经爱上星巴克的顾客来说,在店里享受咖啡的美味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星巴克开发了各种系列产品,从各种咖啡的冲泡器具,到多种式样的咖啡杯。比如“家庭咖啡制作套装”就是专门针对这类顾客开发的产品。“为了达到最好的口感,制作咖啡时咖啡与水的比例关系应为每10克咖啡配180毫升水。这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很难掌握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专门设计了10克咖啡勺。”事实上,星巴克还在持续不断地发现消费者的新需求,而这种需求也超越了最基础的咖啡产品。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就是咖啡加甜点这一组合的坚定倡导者,如果顾客还不知道如何搭配的话,顾客可以向任何一家星巴克寻求帮助,在这里他们能够接受到专门的指导,“当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顾客享受到最极品的咖啡。”

7 除了咖啡豆、饮料和食品之外,在美国的星巴克店里,顾客还可以购买音乐光盘,或者在店里的电脑数据库存储的数千首歌曲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做成非常个性化的光盘。只要花6.99美元,就能买五首歌曲,超过五首的每首要再加一美元。而中国的星巴克则推出了更加本土化的服务,在中秋节、圣诞节等节日期间消费者将可以购买有着精美礼盒的礼品套装。虽然这在星巴克整体营业额中所占比例还比较小,但是这两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星巴克正欲将自己再打造成一个“礼品中心”。这样顾客不仅可以在店内品味星巴克的饮料和享受幽雅的环境,同时他们购买礼品,还把“星巴克体验”带给更多的人,成为传递星巴克文化的“多米诺骨牌”之一。

8 用“薪”对待员工 星巴克总是把员工放在首位,并乐意对员工进行大量的投资,这一切全出自于其董事长舒尔兹的价值观和信念。舒尔兹的管理作风与他贫寒的家境有关,他从小就理解和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的人生经历与磨练直接影响了星巴克的股权结构和企业文化,反过来,这种股权结构和企业文化又对星巴克在商业上的成功起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他坚信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将会带来一流的顾客服务水平,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9 星巴克通过员工激励体制来加强其文化和价值观,并且成为不靠广告而建立品牌的企业之一。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星巴克雇员的工资和福利都是十分优厚的。星巴克每年都会在同业间做一个薪资调查,经过比较分析后,每年会有固定的调薪。在许多企业,免费加班是家常便饭,但在星巴克,加班被认为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那些每周工作超过20小时的员工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卫生、员工扶助方案及伤残保险等额外福利措施,这在同行业中极为罕见。这种独特的福利计划使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人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会让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非常关心。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对此心存感激,对顾客的服务就会更加周到。

10 星巴克的员工除了可以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外,还可以按照规定低价购买公司的股票期权。早在1991年,星巴克就设立了股票投资方案,允许员工以折扣价购买股票。这样,所有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公司的主人。星巴克公司股票的价格持续飙升,员工的期权价值与自豪感不断上涨。另外,星巴克还比较重视员工的思想教育,使得员工建立起自己就是公司的股东的理念。在星巴克公司,员工不叫员工,而叫“合作伙伴”。即使星巴克公司的总部,也被命名为星巴克支持中心,这说明其职能是向员工提供信息和支持而不是向员工发号施令。 星巴克的薪酬激励机制不但提高了员工的收入,而且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降低了员工的流失率。据调查,星巴克员工的流失率约为同业水平的三分之一。

11 让员工贡献主意 任何建议,无论有多微不足道,都会对公司起到或大或小的改进作用。在星巴克,为鼓励员工献计献策,公司对每位员工的建议都认真对待。星巴克公司经常在公司范围内进行民意调查,员工可以通过电话调查系统或者填写评论卡对问题畅所欲言,相关的管理人员会在两周时间内对员工的主意做出回应。星巴克公司还在内部设立公开论坛,探讨员工对工作的忧虑,告诉员工公司最近发生的大事,解释财务运行状况,允许员工向高级管理层提问。在星巴克看来,员工反映问题可以给管理层带来新的信息、好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公司收集研究。此外,公司还定期出版员工来信,这些来信通常是有关公司发展的问题。

12 员工提出的建议,可以使公司对细节尤为关注。有时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建议往往会使公司的业绩跨上一个大的台阶。而公司掌握了细节的高超本领,会使企业更能有效的应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使他们能为竞争对手之所不能为。善于倾听来自员工的小点子使星巴克决策变得更加灵活,反映更快捷,也更有应变力,同时改善了团队内部信任、尊重与沟通氛围,提高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13 出售体验文化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麦当劳努力营造家的气氛,力求与人们的第一滞留空间——家庭保持尽量持久的暧昧关系;而作为一家咖啡店,星巴克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滞留空间,把赚钱的目光紧紧盯住人们的滞留空间。现场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刊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力求给消费者营造高贵、时尚、浪漫、文化的感觉氛围。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喝咖啡的人感觉到自己享受咖啡时,不仅在消遣休闲而且还能体验时尚与文化。

14 “ 咖啡是有精神和灵魂的,咖啡店能成为人们在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

15 星巴克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文化。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岗前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咖啡生必须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

16 星巴克公司以心对待员工,员工以心对待客人,客人在星巴克享受的不仅是咖啡,而是一种全情参与活动的体验文化。一杯只需价值3美分的咖啡为什么在星巴克会卖到3美元?星巴克为什么既能为顾客带来期望的价值,又能让企业获得更可观的利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星巴克始终坚持“尊重员工,从顾客出发,与员工及客户多赢”的经营理念。

17 从企业成长看企业文化

18 星巴克:纯正独特的咖啡 1981年,苏尔茨在经过艰苦奋斗读完了大学,并当上了一家瑞典公司的美国公司总经理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西亚图的星巴克咖啡店出售的纯正的咖啡,以及热爱咖啡的经营者们独特的经营理念。于是,他决定辞职到星巴克工作。

19 米兰充满人情味的咖啡店 1983年,星巴克的灵魂人物舒尔茨到意大利米兰参加一个展览,一个米兰城里就有1500家咖啡店,每个街角几乎都会有一家让人感到温暖的小店。当舒尔茨走进一家咖啡店时,站在门口的收银员微笑着跟他打了个招呼,而柜台后的服务员则热情地询问他要什么咖啡。

20 米兰的咖啡馆不仅卖咖啡,还卖咖啡豆,并且提供桌椅给顾客。咖啡店的师傅总是一边制作咖啡一边与顾客聊天,而顾客们买了咖啡以后,总是要坐下来和人聊聊天再离开。与一日三餐相似,米兰的咖啡店里,相熟的顾客总是早晨来一次,中午来一次,晚上再来一次。咖啡店成了聚会的场所,就像一个小型的社区。

21 舒尔茨意识到,在咖啡店里能放松心情,发展友情,这是吸引顾客来的真正原因。因此,要在咖啡店和顾客之间建立一种不单纯是销售产品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吸引顾客一来再来。

22 星巴克将咖啡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找到了咖啡店的灵魂 —— “第三生活空间”。这是咖啡经营史上的一种突破与创新。

23 很多年后,星巴克真的实现了这样的梦想,在世界上那些对咖啡最挑剔的国家或是并没有咖啡文化的新兴市场,星巴克都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

24 1987年10月芝加哥第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开张营业。1990年星巴克已经成为了芝加哥市景及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以至于很多当地民众还以为星巴克市在芝加哥发迹的。1991年星巴克成为全美第一家为兼职员工提供股票选择权的私人企业。1992年星巴克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分店上升到165家。1998年星巴克陆续在海外建立分店,包括中国、新加坡、瑞士、德国等60多个国家。2004年全球分店已达8600多家。

25 从盈利模式看企业文化 星巴克盈利的途径,其实就是通过一种“共同的情感”。试想一下,如果因为你的判断、品位以及持续的能力为你的客户不断带来惊喜和欢悦,从而使他们产生信赖感,实际上,你就已经拥有了一个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店铺空间的非常具有价值的合作伙伴。换句话说,你已经赢得了市场竞争力!

26

27 从市场定位看企业文化 星巴克从一家小小的咖啡豆零售店成长为一家大型国际咖啡连锁店的历程正得益于其准确的市场定位。星巴克将自己定位为独立于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它的目标市场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和情感生活,富于浪漫情怀和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和有闲阶层。

28

29 从跨国经营战略看企业文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咖啡加工厂及连锁咖啡店品牌,星巴克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份。它的吸引力,不单在于咖啡的质素,也在于气氛管理——绿色标记、棕色设计、暖色灯光、时尚音乐,化成休闲的城市空间。星巴克这种美国+欧洲+品味+休闲的咖啡室空间,可以跨越国境,给予你亲切的品牌归属感。1999年,星巴克在海外还只有281家连锁店,而现今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了1200家。打动一向嗜咖啡如命的欧洲人也许不难,但要在以茶类为主要饮料的亚洲国家推广,星巴克无疑面临着文化差异的挑战。

30 同是“第三空间”的概念,星巴克在海外和中国的定位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海外,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的落脚点是“您的邻居” 。而在中国,星巴克的目的是为中产阶级提供一个风格清新的时尚社交场所。在这里人们在购买咖啡的同时,也买到了时下在中国非常需要的一种东西:一种体验、一种生活方式。

31 “文化的满足”还来源于星巴克引以为荣的服务。从一些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与此有关的诸多细节:顾客进门,10秒钟内店员就要给予眼神接触 ;每杯浓缩咖啡煮18到23秒口味最佳;拿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如果伙伴打翻了牛奶,不但要立刻帮忙清理,还要告诉他没关系,这样才能体现星巴克的尊重文化,使其保持更轻松的心情为顾客服务。甚至小到打开咖啡豆包装袋、贴上包装标签这样的小事,都有明确的规定。装好1磅的咖啡豆后,标签一定要贴在星巴克标志上方1英寸半的地方。星巴克训练每位员工成为咖啡吧台后的科学家,它努力使每位顾客每一次来喝咖啡,都变成一种只有在星巴克才能感受到的特殊体验。

32 星巴克的南京分店

33 星巴克的成都分店

34 星巴克的上海分店

35 从外观设计看企业文化 星巴克的店堂设计与众不同,它创造了遍及全美的统一外观,同时每间店堂的设计又不失自己的风格。星巴克利用风格来体现美感,当顾客看到的、感觉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和谐地糅合在一起时,他们就会被这种美感吸引。

36 星巴克的日本分店

37 星巴克的上海分店


Download ppt "案例分析一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