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簡淑真 博士/教授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暨碩士班 2011/12/26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簡淑真 博士/教授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暨碩士班 2011/12/2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簡淑真 博士/教授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暨碩士班 2011/12/26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 簡淑真 博士/教授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暨碩士班 2011/12/26

2 起源 考量過去研究針對民國76年版的「幼稚園課程標準」的意見 根據「國民教育幼兒班」的相關研究
國民教育幼兒班課程綱要研究」(盧明等人,2005) 「國民教育幼兒班課程綱要之能力指標研究」(幸曼玲、簡淑真,2005)

3 立基點:協助幼兒發展 延續DAP的信念 Developmently Apropriately Practices 兒童為中心
配合幼兒發展提供適合的學習活動 強調幼兒在文化中成長 重視遊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認為教學是有目標、教學過程、評量的系統

4 幼兒教育的定位 4 4

5 Interactionalism 人與環境互動

6

7 幼兒也在創造環境

8 我的作品

9 Interactionalism 人與環境互動
社會環境 人文環境 物理環境 自然環境

10 本課程大綱架構 總綱 宗旨、總目標、實施通則 認知 語文 社會 情緒 美感 幼兒的六大能力

11 為什麼要分這六大領域? 突顯幼兒階段的全人發展,以「幼兒為主體」的本質 以幼兒成為「全人」的「發展」領域出發 加入社會期待和文化期待
不以學科知識做為領域劃分的方式,避免幼兒教育淪為小學教育的準備階段 強調幼教階段的獨特性 但重視幼小銜接

12 本課程大綱的「宗旨」 本課程立基於「仁」的教育觀, 承續孝悌仁愛文化, 以陶養幼兒成為能愛人愛己、關懷環境、面對挑戰、踐行文化的
未來社會公民, 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13 本課程大綱的六大能力 覺知辨識 表達溝通 關懷合作 推理賞析 想像創造 自主管理

14 身體動作領域內涵架構 1身體操控活動 2用具操控活動 3律動活動 1觀察與模仿 身-1-1 身-1-2 身-1-3 2練習與應用 身-2-1
身-2-2 身-2-3 3組合與創造 身-3-1 身-3-2 身-3-3 14

15 認知領域內涵架構 1生活周遭的數量形 2常見動植物 自然環境與現象 1蒐集訊息 認-1-1 認-1-2 2整理訊息 認-2-1 認-2-2
3解決問題 認-3-1 認-3-2 15

16 語文領域內涵架構 1肢體 2口語 3圖像/ 符號 4文字 (功能) 1理解 語-1-1 語-1-2 語-1-3 語-1-4 語-1-5
語-1-6 語-1-7 2表達 語-2-1 語-2-2 語-2-3 語-2-4 語-2-5 語-2-6 語-2-7 16

17 社會領域內涵架構 自己 人與人 人與環境 1.探索與覺察 社-1-1 社-1-2 社-1-3 社-1-4 社-1-5 社-1-6
1.自我照顧 2.學習行 為 3.社會技 巧 4.行為規 範 5.人文環 境 6.自然環 境 1.探索與覺察 社-1-1 社-1-2 社-1-3 社-1-4 社-1-5 社-1-6 2.協商與調整 社-2-1 社-2-2 社-2-3 社-2-4 社-2-5 社-2-6 3.愛護與尊重 社-3-1 社-3-2 社-3-3 社-3-4 社-3-5 社-3-6 17

18 情緒領域內涵架構 1對自己 2他人 1.覺察與辨識 情-1-1 情-1-2 2.表達 情-2-1 情-2-2 3.理解 情-3-1
情-3-2 4.調節 情-4-1 情-4-2 18

19 美感領域內涵架構 1情意 2各種形式的 藝術媒介 1探索與覺察 美-1-1 美-1-2 2表現與創作 美-2-1 美-2-2 3回應與賞析
美-3-1 美-3-2 19

20 本課程大綱之總目標 為培養未來自由社會的公民而努力 自由社會的公民需是重溝通、講道理、能思考、懂合作、有信心、會包容的健康個體

21 實施通則 實施通則一共有九條,以下介紹其中四類實施通則: 課程規劃 社會文化 幼兒學習評量 幼小銜接

22 實施通則─課程規劃 配合統整課程計畫,規劃動態的學習情境,在其中多元的學習活動經驗可以開展 一個充滿安全、正向氣氛與有意義的學習情境
教保人員可依據幼兒園所選擇的課程取向規劃學習情境。 情境的安排均應考慮活動形式(乾濕、動靜)、幼兒人數(個別、小組、團體)、幼兒年齡(分齡、混齡)、特殊幼兒、空間的規劃及氣氛等。

23 實施通則─社會文化 根據課程目標編擬課程計畫,選擇適宜的教材,以統整方式實施 根據 幼兒園所在地選材讓孩子探索
選材時須重視文化架構下,流傳在社會中的文化資產

24 教保人員需發掘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含地區、經濟弱勢、特殊幼兒),提供合宜的教育方式,協助其適應日常生活,以開展其學習的動機與能力
同年齡的幼兒之間可能有所差異。教保人員需覺察班級中的弱勢幼兒,提供必要的協助。  面對地區弱勢或經濟弱勢的幼兒,教保人員宜先行瞭解幼兒的生活與家庭背景,視需要提供生活經驗或個別教學時間或訂定個別學習計畫。 面對特殊幼兒,教保人員宜瞭解其狀況與程度,視需要引介相關資源,訂定個別化的教育計畫(IEP),以協助幼兒進一步成長。

25 教保人員在課程進行中根據目標扮演多重角色;並隨時在課程規劃前、課程進行中、和課程進行後省思自己
不同的活動中,教保人員扮演的角色不同 隨時的觀察和省思 理解自己對不同文化內涵的認識

26 建立幼兒園、家庭與社區的網絡,經營三者間的夥伴關係。透過社會文化活動課程,以培養幼兒在地文化投入與認同。面對多元文化的社會,培養幼兒面對、接納和欣賞不同文化的態度。
幼兒園、家庭和社區成為夥伴關係 教師須辨識與覺察生活情境中的社會文化活動 以實際行動參與社區,以加深幼兒對社群的情感與認同,成為社區文化的參與者和共構者 幼兒園做為促成家庭、幼兒園與社區間社會網絡連結的中介

27 實施通則─幼兒學習評量 幼兒園的評量主要藉由在幼兒日常的活動中,持續的收集資訊,定期的整理與分析,瞭解幼兒的能力與學習狀況,規劃接續的課程活動。 持續的收集 定期的整理 評量結果不做同儕間的比較;做為自我進步的參考 多種方法、多重資訊來源收集 根據結果,調整課程 評量是動態的課程

28 實施通則─幼小銜接 幼兒園到國民小學是幼兒從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的一大轉變。幼兒園宜主動扮演銜接的角色,使幼兒有能力適應新的情境
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的轉換過程,其社會關係、社會角色、角色期待、機構的規範不盡相同 主動聯繫小學,以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溝通與交流 有計畫性的進行幼小銜接活動,提供幼兒親近新情境,讓國民小學老師了解幼兒 家長為幼兒園與國民小學間相互溝通的橋樑

29 本課程大綱的特色

30 總目標納入本國文化的思維,以仁的教育觀出發 強調核心價值,為培養自由多元社會的公民而努力 強調社會文化的重要,將孩子的個別差異視為常態
強調在地性取材,規劃課程,進而認同當地文化 強調「課程」的概念,區別「課程」與「活動」的區別針對過去研究,提出「美感」領域作為孩子學習領域 針對現代社會需求,強調「情緒」能力的培養 重視幼小銜接,提出銜接的策略 30

31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 認知領域 柯華葳 教授 馬祖琳 教授 丘嘉慧 博士

32 認知領域指的是…… 解決問題的思考歷程 發現問題 確認問題 解決問題

33 認知領域之領域目標 習得蒐集訊息、整理訊息及解決問題 的能力 應用已習得的蒐集訊息、整理訊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處理複雜訊息的能力
透過溝通,養成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態度

34 認知領域之內涵架構 1生活周遭的數量形 2常見動植物 自然環境與現象 1蒐集訊息 認-1-1 認-1-2 2整理訊息 認-2-1 認-2-2
3解決問題 認-3-1 認-3-2 34

35 認知領域之課程目標 1-1 運用觀察、測量與記錄蒐集生活周遭的 數學訊息 1-2 運用觀察、測量與記錄蒐集生活周遭 事物特徵的訊息 2-1 透過排序或圖/表整理生活周遭的 2-2 透過歸類、分類、比較、找關係整理 生活周遭事物的訊息

36 3-1 根據整理後的數學資料,與他人合作 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 3-2 根據整理後的生活周遭事物資料, 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

37 認知領域課程架構 蒐 集 訊 息 整 理 經由觀察蒐集 口語 分享 感官 解 決 問 題 實作與驗證 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非正式(正式)工具測量 實作與驗證 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思考解決方法之可行性 檢查結果與過程 數與量的合成與分解 排序及圖/表整理資料 歸類與分類 比較、找關係 依訊息的特徵、數量、屬性、型式或功能形成類群及命名 比較訊息特徵、數量、屬性、關係及型式的差異,找出關係 依照數與量的訊息排序,並用圖/表整理 經由提問蒐集 經由資料查閱蒐集 經由調查查閱蒐集 利用實物、圖片、書籍資料、訪問相關人士或場所蒐集資料 以繪圖記錄 以替代物或數字 記錄 以數字符號及圖/表記錄 認知領域課程架構 5 6 4 5 3 4 2 3

38 幼兒發展 幼兒主動提出深究性問題 2歲 3歲 4歲 5歲 1歲 6歲 各年齡幼兒學習的認知能力 蒐集訊息 整理訊息 解決問題


Download ppt "簡淑真 博士/教授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暨碩士班 2011/12/26"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