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 Clinical parasitology And laborator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 Clinical parasitology And laborator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 Clinical parasitology And laboratory
牡丹江医学院 临床检验诊断教研室 主讲人:黄永存 卫氏并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 卡氏肺孢子虫 粉 螨 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

2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形态与 生活史 致病与 诊断 流行与 防治

3 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及美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肺部,故该虫又称肺吸虫

4 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成虫 中型吸虫,虫体肥厚似半粒花生,长7.5-12mm,宽4-6mm,厚3.5-5mm,长宽之比约为2:1,两吸盘大小略同 消化系统有口、咽、食道和肠管,后者分为左右两支,沿虫体两侧向后延伸至体末 生殖系统左右并列 虫卵 椭圆形,金黄色,大小为80~118μm×48~60μm,最宽处在近卵盖一端。卵盖较宽,常倾斜卵壳厚薄不均匀,末端明显增厚,卵内含有1个卵细胞和10余个卵黄细胞

5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毛蚴 胞蚴 母雷蚴 子雷蚴 囊蚴 尾蚴 尾蚴 (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 川卷螺 水 (肺) (痰)
(水) 在消化液作用下,囊内幼虫逸出发育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徘徊于各器官之间或邻近组织及腹壁,经1~3周窜扰后,穿过横隔经胸腔进入肺部 母雷蚴 (经口) 子雷蚴 囊蚴 尾蚴 尾蚴 (水) 溪蟹、蝲蛄

6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肺组织内 虫卵随痰(粪)排出体外 囊蚴为感染阶段
因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有肺吸虫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而感染

7 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致病机制 病变过程 童虫钻行所致的隧道样损害 成虫定居所致的机械性损害和周围组织反应
排泄、分泌等代谢产物而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病变过程 脓肿期 囊肿期 纤维疤痕期

8 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临床表现与分型 急性期 胸肺型 脑型 肝(腹)型 皮下型 全身过敏性炎症反应及消化道症状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 肝(腹)型 肝大、肝痛、腹痛、腹泻等 皮下型 游走性皮下包块

9 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诊断 有流行感染史 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 X线等辅助检查阳性发现 病原检查:痰检虫卵 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渍技术

10 卫氏并殖吸虫的流行与防治 肺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防治原则 人兽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地域性分布(与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关)
保虫宿主有犬、猫、虎、豹、狮、云豹、狼、狐、貂及黄鼬等多种野生动物 野猪、野鼠为本虫的转续宿主 地域性分布(与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关) 主要在山区流行 东北型:以蝲蛄为传媒;南方型:以溪蟹为传媒 人类感染与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有关 防治原则 忌生食蟹、蝲蛄、动物肉,不喝生水 治疗病人(吡喹酮、硫双二氯酚)

11 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12

13

14

15

16 肺组织内肺吸虫囊包(切片)

17 肺组织内肺吸虫囊包(切片)

18 毛蚴孵化

19

20 溪水中的活螃蟹(石蟹)

21 卫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活蝲蛄

22

23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

24

25 囊蚴逸出

26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

27 卫氏肺吸虫生活史

28 胸肺型肺吸虫病 胸肺型肺吸虫病胸片 误诊为大叶性肺炎、肺脓疡 胸肺型肺吸虫病胸片 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

29 胸肺型肺吸虫病 肺吸虫感染所致心包积液

30

31 肺吸虫在脑组织内形成的肉芽肿损害

32 脑型肺吸虫病

33 皮肤型肺吸虫病(皮下包块)

34

35

36

37 (肺吸虫中间宿主孳生地) 山间小溪

38

39 儿童在河里抓螃蟹

40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与卫氏并殖吸虫比较,有如下特点 形态 虫体较狭长,体宽部在前1/3处,腹吸盘靠前,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虫卵卵壳厚薄较匀

41 斯氏狸殖吸虫 生活史 致病:幼虫移行症 诊断:皮下结节活检,免疫检查 终宿主为中型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
人不是适宜终宿主 致病:幼虫移行症 全身反应重,多脏器损害,嗜酸球明显增高 诊断:皮下结节活检,免疫检查

42 成虫 虫卵 第二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43 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分 类 地 位 形态与生活史 致病与诊断 流行与防治

44 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卡氏肺孢子虫简称肺孢子虫,最早由Chagas(1909)在实验豚鼠肺印片中发现,1912年Carinii夫妇对寄生于大白鼠肺组织中的虫体作了基本描述而定名。直到1952年捷克学者Vanek等在患有间质性肺炎的死亡病儿肺渗出液中查到此虫,才确定此虫是肺孢子虫肺炎的病原体

45 分 类 地 位 1988年以前,按其形态、超微结构、生物学某些特性及对抗菌药的敏感性等将其归属于一种致病力较弱的孢子虫纲原虫
分 类 地 位 1988年以前,按其形态、超微结构、生物学某些特性及对抗菌药的敏感性等将其归属于一种致病力较弱的孢子虫纲原虫 后来发现其细胞膜富含β-1.3-葡聚糖、几丁质等真菌中存在的特异物质,其某些超微结构与真菌也相似,基因序列与典型的真菌还有不同 故认为可能是一种非典型的真菌。目前,国外已将其列为真菌进化树中的子囊菌及担子菌纲之间,暂归属于与前述两纲之相平行的一个独立的真菌纲

46 卡氏肺孢子虫形态与生活史 形态 卡氏肺孢子虫在肺泡内发育主要有滋养体、包囊前期和包囊三种阶段 滋养体 包囊
多态形,大小为1~4μm,经姬氏染色后,可见胞核1个,呈深紫色,胞质淡蓝色 包囊 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8μm,囊壁较厚

47 在姬氏染色的标本中,囊壁不着色,呈透明的晕圈状或环状
卡氏肺孢子虫形态与生活史 在姬氏染色的标本中,囊壁不着色,呈透明的晕圈状或环状 未成熟包囊内含有2~6个形似滋养体的囊内小体(intracystic bodies) 包囊成熟后,囊内小体数为8个,形状多呈香蕉形,横径1.0~1.5μm,胞质浅蓝色,各有1个被染成紫红色的核 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 囊壁明显,囊内小体不着色,囊内可见圆形的“核状物”和特征性的括弧状结构

48 卡氏肺孢子虫形态与生活史 在宿主体外的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明了 在人和动物肺组织内的发育过程如下
肺内 肺内 空气 空气 囊内小体逸出 成熟包囊 囊内小体逸出 囊内小 体逸出 单倍体滋养体 单倍体滋养体 小滋养体 小滋养体 成熟包囊 包囊 囊内小体 无性增殖 有性生殖 二分裂内出芽 接 合生 殖 减数分裂有丝分裂 单倍大滋养体 膜增厚成囊壁 形成8个囊内小体 二倍体滋养体 囊前期

49 卡氏肺孢子虫形态与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在人和动物肺组织内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感染期:成熟包囊 传播途径:咳痰或飞沫传播 有性生殖:
在肺内,囊内小体从包囊中逸出,发育为小滋养体(单倍体滋养体) 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无性增殖: 二分裂、内出芽和等方式进行无性增殖,残留的空囊折叠成不规则或月牙形小体

50 卡氏肺孢子虫致病与诊断 卡氏肺孢子虫为机会性致病原虫 健康人体:长期潜伏,形成无症状隐性感染
免疫力低下:虫体开始繁殖,产生大量滋养体和包囊,并在肺组织内迅速扩散导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s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 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 致病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51 卡氏肺孢子虫致病与诊断 典型病理改变:肺组织实变 肺泡腔扩大:泡沫状或蜂窝样渗出物
肺泡间隔增宽:肺上皮细胞增生、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浸润 肺泡-毛细血管血气交换功能严重障碍 病理和病原学研究:感染严重的肺组织内滋养体数多(黏附在I型肺泡膜表面),而包囊数相对较少 严重感染者可随血行向肺外播散或直接侵入其他组织或脏器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 如肝炎、结肠炎、中耳炎、眼脉络膜炎等

52 卡氏肺孢子虫致病与诊断 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婴儿型或流行型 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高发于出生后10~24w内 患儿突然发烧、干咳、呼吸和脉搏增快,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 X线胸检可见双肺弥漫性浸润灶;常因进一步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53 卡氏肺孢子虫致病与诊断 成人型或散发型:低反应性肺孢子虫病 多见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抗癌化疗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
主要症状有发烧、干咳、呼吸困难和紫钳 X线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阴影,多从肺门开始,呈蝶形向周围迅速扩散;有的融合成小结节状或有空洞形成;双肺纹理明显增粗 重症患者诊断不及时,2~6w内死亡,病死率极高;有的病程短促,于发病后4~8d内死亡

54 卡氏肺孢子虫致病与诊断 常用染色方法有姬姆萨、甲苯胺蓝和四胺银染色法等 快速银染色法仅需10余分钟,适用于临床标本的快速检查
免疫学检查方法:免疫荧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及ELISA等 DNA探针,PCR技术 X线检查:病变广泛而呈向心性分布,与肺水肿相似,X线表现具有诊断特异性

55 卡氏肺孢子虫流行与防治 卡氏肺孢子虫呈世界性分布,美洲、亚洲、大洋洲及非洲许多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瑞典、芬兰、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等均有报道
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规尸检,发现约4%的人有该虫存在 血清抗体检测发现,在4岁以下儿童中有75%为抗体阳性

56 卡氏肺孢子虫流行与防治 本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免疫功能低下者 本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治疗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艾滋病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艾滋病成人患者感染率为59%,儿童患者为81%,是艾滋病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本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治疗 戊烷脒气雾剂吸入治疗 复方新诺明是 氨苯砜 三甲曲沙为治疗PCP的二线药物 目前已发现PC的突变基因与磺胺治疗和预防失败,表明PC出现耐药株

57 滋养体

58 cysts in bronchoalveolar material, Giemsa stain

59 肺内发育过程

60

61 粉 螨 分布与分类 形态与生活史 致病与诊断 流行与防治

62 粉 螨 粉螨分布广泛,多栖息繁衍于人类居室内的尘埃和储藏物中
粉 螨 粉螨分布广泛,多栖息繁衍于人类居室内的尘埃和储藏物中 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危害储藏物,可造成经济损失;少数螨种生存能力极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有些种类既可营自生生活,也可寄生于人和/或动物的体表和或体内,引起螨病 有些种类的排泄物、分泌物和蜕皮产物等是很强的变应原,可引起人的超敏反应 有些种类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对人畜有毒害作用,可引起人畜中毒

63 粉 螨 危害人体的螨类包括7个科,分别为脂螨科、食甜螨科、嗜渣螨科、果螨科、麦食螨科和薄口螨科 其中常见的种类有 腐食酪螨
粉 螨 危害人体的螨类包括7个科,分别为脂螨科、食甜螨科、嗜渣螨科、果螨科、麦食螨科和薄口螨科 其中常见的种类有 腐食酪螨 粗脚粉螨(Acarussiro)、 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drinae) 屋尘螨(D.pteronyssinus)等

64 粉螨的形态与生活史 虫体 长椭圆形,通常呈白色,粉末状,长约120~500m,体表有很多长毛
背前部有一背盾板,具鬃毛,背后体之间有一明显的凹陷 足4对,跗节末端有一爪,螯肢钳状 雌螨有一产卵孔,中央纵裂状,外覆生殖瓣,在躯体后缘有一交合囊,无肛吸盘及跗吸盘 雄螨有阴茎和肛吸盘,肛门位于后端 粉螨卵为长椭圆形

65 粉螨的形态与生活史 粉螨生活史 雌螨寿命约100~150天,雄螨约60~80天 卵 幼虫 第一若虫 适宜条件下,完成一代发育约需1个月 成虫
第二若虫

66 粉螨的形态与生活史 粉螨分布广泛,卧室枕头、被褥、衣物、地毯等处;还可孳生在面粉厂、中药厂、棉纺厂和食品仓库等处
粉螨常以动物皮屑、面粉、粮食、花粉、霉菌孢子和植物纤维等为食 粉螨的密度以春、秋季最高

67 粉螨的致病与诊断 螨性皮炎,亦即俗称的谷痒症 呼吸系统,可致肺螨病,其症状与支气管炎类似
消化道:可侵入肠粘膜甚至粘膜下层,形成炎症、坏死和溃疡灶,导致肠螨病,表现为腹痛、腹泻、肛门烧灼感、乏力、精神不振和消瘦 泌尿道:引起尿道刺激症状、夜尿症,还可引起继发感染

68 粉螨的致病与诊断 粉螨分泌排泄物是强烈的过敏原,可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
粉螨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皮炎:婴幼儿表现为面部湿疹 成人主要为四肢屈面、肘窝和胭窝等部位的湿疹及苔癣样变,有时可累及全身 患者多有家族过敏和个人过敏史 临床特点为突然发作及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可突然缓解;病时不能平卧,气急胸闷,呼吸缓慢而困难,重时有紫绀现象

69 粉螨的致病与诊断 诊断 粉螨过敏常有典型的病史,通过询问病史,包括个人和家族过敏史 发病季节、生活环境及典型症状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皮内试验等免疫学方法可辅助诊断 疑似肺螨病、肠螨病、尿螨病的患者可分别从痰液、粪便和尿液中分离粉螨

70 粉螨的流行与防治 粉螨性过敏呈世界性分布,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 预防 好发于春秋季节,尤以秋季为甚 常与遗传、职业、接触等因素有关
保持室内通风、干燥,经常清除室内尘埃,勤洗衣被、床单,勤晒被褥床垫 在粉螨孳生的场所可用7%尼帕净、1·%林丹等杀灭粉螨

71 粉螨的流行与防治 对粉螨过敏者可应用粉螨浸液注射作脱敏治疗,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采用色甘酸二钠等抗过敏药物控制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螨病患者可口服伊维菌素、甲硝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72

73 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 痰液检查 痰液及肺部病变组织抽出液中可能查见肺吸虫卵、粪类圆线虫幼虫、蛔虫幼虫、钩虫幼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节或游离的小钩、粉螨和螨卵。有时亦可查见卡氏肺孢子虫包囊

74 直接涂片法:适用于卫氏并殖吸虫卵及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的检查
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 直接涂片法:适用于卫氏并殖吸虫卵及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的检查 早晨醒来后用力咳出的气管深处的痰液送检,勿混入唾液 挑取带脓血的痰涂成薄膜,覆以盖玻片,置镜下观察 检查肺吸虫卵时,镜下未见虫卵只有菱形的夏科-雷登晶体,仍提示有肺吸虫感染的可能,应作多次检查或改用浓集法

75 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 主要目的是检查阿米巴大滋养体,则应滴加温暖的生理盐水涂片,在镜下观察有无作伪足运动的原虫,但要注意与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相区别 消化沉淀法(浓集法)收集患者24小时痰液,(10%NaOH), 1500r/min离心10分钟, 吸取沉渣镜检 此法适用于检查肺吸虫卵、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节、蛔蚴、钩蚴、粪类圆线虫幼虫及粉螨

76 呼吸系统寄生虫的病原检查 用支气管镜取活检材料作切片、印片或组织研碎后涂片,染色镜检 支气管肺泡灌洗,灌洗液经离心,取沉渣涂片,染色镜检
此法适用于卡氏肺孢子虫等的检查


Download ppt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 Clinical parasitology And laborator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