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部分 热点专题攻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部分 热点专题攻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部分 热点专题攻略

2 目录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国共关系的发展 专题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专题三 中国梦——侵略、反抗与探索 专题四 建国65周年——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 对外交往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专题七 走向海洋 专题八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九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专题十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与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 专题十二 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 专题十三 人物史

3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国共关系的发展 热点解读 2013年11月4日,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江苏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曾培炎、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以及600多位两岸工商界领袖和企业家代表出席峰会。俞正声表示,海峡两岸分别成立两岸企业家峰会,汇聚两岸企业家的力量,共同致力促进经济合作的扩大深化,顺应了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有利于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整体实力。 解读: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不可抵抗的历史潮流,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海峡两岸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表明两岸关系正在朝著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专题梳理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回顾国共关系的发展两条线索来解读国家统一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4 专题梳理

5 线索一: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1.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建立以后,沿袭秦朝政治制度,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确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 2. 隋唐时期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唐朝建立后,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国家大一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3. 元明清时期 1279~1840年,是元朝、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比较强盛,专制统治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4.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极大地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6 考点链接 线索二:国共关系的发展 1.国共关系(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北伐战争期 1924~192年
时期 原因 标志 战线 影响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期 1924~192年 共同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帝反封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1924创建了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后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者带来可乘之机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时 1937~1945年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抗日族 统一战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蒋介石实行独裁,发动内战 1946年6月围攻中原解放区 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当局盘踞台湾,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

7 2. 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同时不再用“解放台湾”的提法。只要台湾回归,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3)1980年以来,两岸关系松动,民间交往的坚冰已打破。 (4)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各自(8)1997年两岸实现了试点直航。 以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与态度。 (6)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9)2001年初,台湾当局批准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州和厦门“小三通”。 (10)2008年12月15日,两岸的直接“三通”(通商、通邮、通航)终于基本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8 3. 两岸关系现状 (1)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2)但极少数“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依然存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严重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返回目录

9 专题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热点解读 2013年10月26~27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历史视野下的边疆与民族”,与会者围绕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展与边疆建设、中国边疆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与边疆发展、中国历史上的边疆与内地关系、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等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解读:民族问题历来是中国的重大问题,民族团结则国家繁荣,民族冲突不断则社会矛盾重重。近年来,新疆与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经贸往来日渐增多,在多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将积极支持“德国—新疆投资交流促进会”长期举办下去,尽一切可能为德国和新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本专题链接历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复习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的发展历程。

10 专题梳理

11 线索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 1. 秦汉时期: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派张 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 唐朝时期:(1)唐朝设立都督府,管理东突厥各部,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2)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8世纪初,金城公主再次入藏与吐蕃和亲,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4. 两宋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夏)的关系既有战争,又有和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 元朝时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并且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6. 清朝时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12 线索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 新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成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2. 台湾: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设置台湾省;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退居台湾,造成至今大陆和两岸才能统一。 3. 西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达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乾隆时,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时创设“金瓶掣签”制度;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3 返回目录 线索三: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 1. 战争:各政权间的频繁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 民族迁徙:少数民族迁往内地、汉族迁往边疆及人口南迁,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3. 开明政策及改革: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等。 返回目录

14 专题三 中国梦——侵略、反抗与探索 热点解读
专题三 中国梦——侵略、反抗与探索 热点解读 2013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在京召开“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理论研讨会,同时发布《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丛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会同志围绕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进行了深入研讨。 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此无数仁人志士展开了近现代的艰难探索。本专题梳理了历史上外来势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探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 专题梳理

16 线索一:历史上外来势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1931~1945年 国际背景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扩展到法、美等国,封建落后的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为了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日本经济和统治危机,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企图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17 结果和 影响 签订 了 中 国 近代史 上 第 一 个不 平 等 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 国 开 始 沦为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标志着 中 国 近 代史的开端 英法联军火烧圆 明园,西方列强迫 使清政府先后签 订了《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使 中国丧失了更多 的 主 权 和 领 土。 沙俄侵占我国北 方 150多万平方 千米领土,俄国是 近代侵占中国领 土 最 多 的 国 家。 加深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程度 签 订 《马 关 条约》,中国半殖民 地化程度大大加 签订 《辛 丑 条 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中国胜利,日本战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 争 以 来,中 国 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 民 族 解 放 战 争。 它洗 刷 了 民 族 耻 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 定 性 的 作 用,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战败原 因或战 胜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进攻。内因:清政府政治的腐败,经济、武器装备落后,军官无能、指挥不当。外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具有掠夺性 战胜 原 因:建 立 了 抗 日民 族 统 一 战 线,实 行全民族抗战

18 列强侵略的影响 列强侵华演变及特征 启示 破坏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建设性: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列强侵华演变及特征 (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主要为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大规模商品输出。(2)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侵华。(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并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侵略利益,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4)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操纵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出现了第二次妄图独霸中国的局面。(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美国扶蒋反共,进而攫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权 启示 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19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事件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虎门 销烟 时间 16世纪中期 1662年
1685年、1686年 1839年6月 史实 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 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第二年,荷兰殖民者投降 沙俄强占雅克萨、尼布楚等中国领土,作为其侵略据点。1685、1686年清军两次收复雅克萨,俄国损失惨重,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 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9年,清朝与沙俄通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0 黄海大战 抗日战争 台儿庄战役 百团 大战 1894年9月 1938年春 1940年8月 1894年9月,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北洋舰队,北洋舰队与日舰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近20天 1940年秋,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在彭德怀指挥下,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实施了大规模的破袭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线索三: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

21 线索三: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 1.近代化探索的四件大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6月~9月 1911年 1915年开始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特点 向西方学习;认识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器物(技术)——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最终都失败了

22 主张及结果 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但由于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最后以失败告终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最终也失败了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也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他们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向尊孔复古逆流发起了冲击。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启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要实现国家富强,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

23 2.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2)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3)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改革社会陋习的政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禁烟、改称呼、易服饰等,体现了开放、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目录

24 专题四 建国65周年——党的发展历程

25 线索一: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会议 背景 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 (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阶级 基 础:工 人 阶 级 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干部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2)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 无 产 阶 级 专 政,实 现 共产主义。(3)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4)组 织 原 则 是 民 主 集 中 制。(5)选 举 了 党 的 中 央 领 导 机 构 中 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 且 代 表 着 整 个 中 华民族的利益。她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 开 天 辟 地 的 大 事,自 从有了中 国 共 党,中 国 革 命 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遵义会议 (1935年、贵州遵义) 由于红 军 第 五 次 反 围 剿失败,于 是,红 军 转 入 敌军力 量 薄 弱 的 贵 州,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 批评了 博 古 等 人 在 军 事 上 和 组 织 上的错误,肯定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 则;改 组 了 中 央 领 导 机 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 中 央 的 正 确 领 导,挽 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6 十一届 三中全会 (1978年 12 月北京) “文 化 大 革 命 ”结 束,国内开始 出 现 了 安 定 团 结的政治 局 面。关 于 真 理标准问 题 的 讨 论 为 十 一届三中 全 会 奠 定 了 思 想基础 思想上: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路 线;政 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 的 总 方 针;组 织 上:会 议 实 际上形成 了 以 邓 小 平 为 核 心 的 第 二 代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 志 着 我 国 进 入 社 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三大 (1987年北京) 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7 中共七大 (1945年陕西延安)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北平) 中共八大 (1956年 北京)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1)大会 制 定 了 党 的 政 治 路 线:放 手发动群 众,壮 大 人 民 力 量,在 中 国 共产党的 领 导 下,打 败 日 本 侵 略 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2)大会通过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 以 毛 泽 东 为 首 的 中 央 委 员 会。(3)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 《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 成 了 全 党 高 度 的 思 想统一和 政 治 团 结,为 争 取 抗 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北平)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正式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八大 (1956年 北京)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8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五大 (1997年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1世纪。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 中共十八大 (2012年 11月北京)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9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历程 新旧交替时期 (1919~1921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重大事件 历史地位
五四运动 1919年掀起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共成立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黄埔军校建立 1924年,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它培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0 国共十年 对峙时期 (1927~1936年) 南昌起义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 反 动 统 治 的 第 一 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 1927年 9月,在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受挫后,从进攻大城市转移到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 1934年 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9月 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沦陷,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 1936年 12月 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1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七七事变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中国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中共七大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 小 平 率 领 晋 冀 鲁 豫 解 放 军 主 力 在 山 东 西 南 强 渡 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像一把利剑插入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同时,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态势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4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 渡江战役 1949年 4月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32 线索三: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事件 时间 内容及意义 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措施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它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 (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土地改革 1950年~1952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3 返回目录 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党和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我国农村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对外开放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 开 放 区———内 地,这 样 一 个 全 方 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邓小平南 方谈话 1992年 科学地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返回目录

34 专题五 对外交往 热点解读 2013年10月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开拓未来,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解读:纵观中国近百年来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是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外交的大门。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对外交往密切的联系着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发展。本专题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近现代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35 专题解读

36 (1)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回国后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西汉时期: 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 的经济文化交流。 2. 唐朝(特点:兼收并蓄) (1)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回国后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3. 两宋时期: 海上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 4. 元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对西方人了解东方及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5. 明朝: 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开发海 洋作出了贡献。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6. 清朝: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37 线索二:近现代中国外交 1.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沙俄与清政府先后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定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民国初北洋政府的屈辱外交: ①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正当要求,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②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九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8 2. 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成就。 ①50年代的外交成就: A. 1953年底,在与印度政府代表谈判时,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B.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亚非会议的方向,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②70年代的外交成就: A.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A.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B.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C.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39 线索三:中美关系 1. 近代中美关系 (1)1840年~19世纪末: 美国追随英、法、俄等侵略中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
(2)19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美国提出侵华政策,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霸权。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权益。1921年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等条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扩大了美国的在华权益。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美等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团结对敌。1942年,中、美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斗争;美国于1945年8月在日本投放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4)二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时: 美国企图独占中国,为控制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40 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3.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抗、冷战,相互敌视、攻击。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不承认且阻挠他国承认新中国政权,并采用“封锁、包围、孤立”政策,企图扼杀中国新生政权;②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2)20世纪70年代:由缓和到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①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 (3)改革开放以来:合作与摩擦并存,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3.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1)影响因素: 贸易需要,反恐维和需要,亚太和平需要等,国家根本利益的冲突(如两国在亚太 地区的战略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贸易摩擦等。 (2)如何健康发展: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挑战,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41 线索四:中日关系 1. 古代的中日关系 (1)唐朝时,日本遣使赴中国进行交流。遣唐使带回唐朝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2)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进行大化改新,这是一场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的封建改革,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42 2. 近代的中日关系(50年敌对) (1)1868年,日本开始进行明治维新,日益强大起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强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含钓鱼岛),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以日本为学习对象,进行了戊戌变法。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后疯狂劫掠。1901年同其他列强一起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攫取了许多权益,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14年,利用一战之机,入侵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迫使袁世凯政府答应。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获得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并引发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5)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东北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6)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7)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期间,日本在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凶残、罪恶的本性。中国人民军队则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收回台湾。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返回目录

43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热点解读 2013年9月11日于大连揭幕的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创新:势在必行”。在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无疑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晚在大连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时说,本届年会“创新”的主题同中国的发展理念相契合。9日,李克强还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英国路透社的报道说,“李克强撰文指出,中国将继续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创新’,这指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 解读: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本专题主要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中国现代的制度创新、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等线索。

44 专题梳理

45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1. 禅让制:传说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是尧。尧年老后,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老了也采取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2. 王位世袭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 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以及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不但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4. 秦朝中央集权制: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科举制: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唐太宗时期,设明经和进士科。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和殿试。科举制继续得到完善。 6.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7. 元朝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握省内军政大权。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被沿袭下来。

46 线索二:中国现代的制度创新 社会主义制度:
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7 返回目录 线索三: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公民享有比较广泛的权力,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辉煌。 2. 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3. 民主共和制: 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以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民主共和制。 4. 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的实施有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5. 罗斯福新政: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返回目录

48 专题七 走向海洋 热点解读 2013年10月27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核潜艇,从这里起航——记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群体》的长篇报道,我国首支核潜艇部队42年来首次解密。中新社则以《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中国海军“杀手锏”部队》来报道,同时发布多张照片。27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也以《时代先锋核潜艇部队:铸就共和国安全盾牌》报道核潜艇部队。中国几大官媒高调报道中国首支核潜艇部队引导外界的关注。核潜艇部队作为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在官方媒体中一贯低调,几大媒体集中连续报道,实属罕见。 解读:无论是海洋经济、科技、生态,还是海洋权益维护、国家海底资源开发方面,中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以新的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警成立为契机,中国的“大海洋”格局呼之欲出:“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以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本专题通过梳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历史上的海洋发展历程,阐述海洋在世界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49 专题梳理

50 线索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两汉的商人经常出外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2. 三国时期: 吴国造船业发达,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大陆和夷州(台湾)的联系。 3. 唐朝: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唐朝海路交通分东、西两路,东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半岛、日本;西路从广州出发,经林邑,再西行到狮子国,绕天竺,到达波斯湾。 4. 宋朝: 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5. 元朝: 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东欧、非洲海岸、中亚、日本、南洋等地都有商队、使团来到大都。元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阿拉伯、波斯等国的许多商人在这里定居。 6.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1 7. 闭关锁国: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 出海。清朝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洋务运动时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先后筹办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新式海 军以使用蒸汽动力、装备洋炮的铁甲舰为主。北洋舰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新式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 1949年4月23日,海军第一支部队——华东军区海军部队成立,海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核潜艇陆续装备海军,海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索马里护航: 2008年12月26日至2013年11月初,中国先后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了十五批护航编队,中国海军执行护航任务4年多来,共为5 000多艘中外船舶实施安全护航,成功解救、接护和救助50余艘中外船舶。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我国与环印度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 航母服役: 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2013年9月21日,辽宁舰顺利完成今年第三次出海试验任务,返航停靠青岛某军港。“辽宁舰”的服役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2 返回目录 线索二:世界历史上的海洋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向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孤立、分散的世界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 英国建立海上殖民霸权:英国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3. 三角贸易: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廉价的商品和枪支弹药运到非洲;在非洲换取黑人作为奴隶后运往美洲;在美洲,卖掉黑奴后,把得来的金银和生产原料运回欧洲,这就是罪恶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给非洲带来深重的灾难,而殖民国家赚取了大量的血腥钱,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 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承认了彼此在太平洋的权益。会议还签订了美、英、法、日、意《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5. 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大型战列舰决战的时代过去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战王牌,海军航空兵作为新的决定性力量登上海战舞台。 6. 中途岛海战:1942年夏,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出奇制胜,使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陷入被动局面,日本联合舰队从此一蹶不振。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7.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100多万人从英国出发,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 返回目录

53 专题八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八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热点解读 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会议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坚决执行条例提出的各项要求。 解读:改革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4 专题梳理

55 线索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作;推行县制。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改革。改革内容有: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社会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56 线索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改革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 戊戌变法: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法令,戊戌变法失败。这次变法仅维持103天,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 土地改革: 1950年冬,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2 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4.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 改革开放: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对内改革:农业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57 线索三:世界历史上的改革 大化改新: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日本皇室和一些留学中国的人想效仿中国隋唐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2. 查理·马特改革: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俄国废除农奴制: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在保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前提下,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这是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 日本明治维新: 面对幕府统治的严重危机,1868年,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改革军制;提倡文明开化等。这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8 5. 新经济政策: 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它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6. 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实行新政。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以调整工业为中心措施,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7.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8.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首先以经济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但效果不佳。随之又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返回目录

59 专题九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热点解读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解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解放思想、改进作风、推进工作,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本专题探寻中外思想解放运动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意义。思想解放运动在启迪民智、掀起革命斗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家们适时地提出其思想主张,把斗争矛头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为推翻旧社会而斗争,从另一角度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60 专题梳理

61 线索一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1.中国古代 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 影响 儒 家 道 孔子 春秋 晚期
主张人们 相 互 爱 护,反 对 暴 政。核 心 思 想 是“仁”。他创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孟子 战国 他认为 “民 为 贵 ”,“君 为 轻 ”,主 张 实 行 “仁政”,轻徭薄赋。还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荀子 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体现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 认为一切 事 物 都 有 对 立 面,对 立 的 双 方 既 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又名《老子》 庄子 认为人不 能 战 胜 自 然,对 现 实 人 生 采 取 乐 天安命的态度

62 墨家 墨子 战国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 在当时不可能实现 法家 韩非 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 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兵家 孙武 春秋 晚期 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兵书 孙膑 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与战国争雄的形势相适应

63 2.中国近现代 时期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作用 实践 鸦片战争后 1840年 魏源 著有《海 国 图 志》,提 出 “师 夷 长技以制夷”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是对闭关锁国观念的挑战。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时期 1898年 严复 译著《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 步理论 为维新变法提 供 了 理 论 依 据。启 发了当时知识界去探索西方 先 进 的 社会制度,对当时 的 救 亡 图 存、维 新 变法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变法思想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4 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 (1915年开始) 新文化运动后期(1917年11月) 孙中山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
义(三民主义)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前期 (1915年开始)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民主”和“科学”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 思 想 大 解放运动。它启发 人 们 追 求 民 主 和 科学,探索救国救 民 的 真 理,为 马 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1917年11月) 李大钊(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等

65 返回目录 线索二 :世界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 运动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意义 实践 14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文艺复兴 但丁 达芬奇
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 18世纪 启蒙运动 伏尔泰 提倡理性,要求在权利面前人人平等 是一场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美国独 立战争、 法国大 革命 19世纪 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返回目录

66 专题十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梳理

67 线索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 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出现并发展。
(2)表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3)影响:①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②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各地开始连为一体,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68 2.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政治夺权——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③形式:发动武装斗争。 ④影响: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B.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C.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经济腾飞——工业革命 ①途径:开展工业革命 ②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广泛应用,把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带入工业文明时代,即“蒸汽时代”。 ③ 成果:A.煤炭作为新能源被广泛应用。B.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出现了火车和汽船。 ④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69 线索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1. 完善机制,创新体制——资本主义的巩固与扩大 (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开展。
(2)表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影响:①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点。③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的道路。 2. 技术创新,格局巨变——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3)涉及领域:新能源(电力、石油)的开发和利用、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创造、新的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的发明。

70 3. 科技发力,助推发展——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4)特点:①重要发明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使科学与技术真正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③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④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5)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工业结构,产生了新的工业部门,产生了垄断组织,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激化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 科技发力,助推发展——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2)表现:美、德、英、法、日、俄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3)影响: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71 返回目录 线索三:20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 1. 一战后
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也实现了短暂的繁荣。 ~1933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经济大危机引发各国政治社会危机,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整顿银行、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生产等举措,成功摆脱了危机。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实行一党专政;对外扩军备战,威胁世界和平。 3. 二战以后 美苏双方争夺世界霸权,在双方力量均衡的基础上形成了冷战格局。冷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美苏带来沉重军费负担;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一轮世界大战的爆发。 4. 20世纪50~70年代 日本、西欧等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5. 20世纪90年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格局。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世界国家陆续兴起,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返回目录

72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热点解读 由英国主办的2013年八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和日本)集团峰会(G8)于6月17~18日在北爱尔兰弗马纳的厄恩湖举行,与会领导人就全球经济、叙利亚局势、反恐等议题进行讨论。18日会议就一系列问题发表《厄恩湖宣言》,但在叙利亚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有媒体分析,曾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成立之初对于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没有这些国家的参与,G8峰会机制的影响力就相对有限。 解读:G8峰会成立之初与现今的影响力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本专题主要通过汇总一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三次重大改变,进而探究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73 专题梳理

74 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同点 根本 原因 发动者 主体 影响 格局 不同点 背景 性质 目的 危害 程度
都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 发动者 都是以德国为主 主体 两次大战中都存在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中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二战中有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 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都改变了世界格局,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打破该体系,之后形成了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 背景 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二战 性质 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目的 一战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战中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政权 危害 程度 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战的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损失更大线索二:近现代国际关系

75 线索二:近现代国际关系 第一 次世 界大 战后 ~ 第二 战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
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作用 《凡尔赛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局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2)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4)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5)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6)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反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76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 1991 美苏 两极 格局 (雅 尔塔 体系) 建立 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和影响 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发展历程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1991年 至今 世界格局 呈现出多 极化趋势 (1)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2)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3)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77 返回目录 线索三:经济全球化 含义 出现 原因 表现 影响 对全球 化的认识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表现
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现代科技革命和国际化生产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现象 出现 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根本原因)。(2)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前提条件)。(3)科技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空间距离。(4)“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表现 (1)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增长。(2)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大量建立。(3)WTO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4)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强,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影响 (1)加强了世界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机遇:有利于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 挑战: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对全球 化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这一潮流,中国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努力发 展经济,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和富强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表现 制定有效的防范风险政策;改革开放中,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重视科技创新;2001年,我国加入 WTO、成功举办上海 APEC会议 返回目录

78 专题十二 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 热点解读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在轨飞行15天,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以此次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建设阶段。 解读:近现代以来的科技成就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本专题主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科技、三次科技革命等线索的梳理,阐述科技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79 专题解读

80 线索一: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 1. 中国古代科技 (1) 科技著作 ① 《齐民要术》:
(1) 科技著作 ①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书中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② 《天工开物》: 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详尽地记述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还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产面貌。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西汉时,我国人民已经能够用麻和丝絮造纸。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造纸术发明后,逐步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灵活、经济、省时,很快得到推广; ③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④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了“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成了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81 2. 中国近代科技 (1)詹天佑: 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人”字形走向的路轨),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清政府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且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它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2)侯德榜: 我国著名化学家,20世纪20年代制出纯碱,并撰写了《制碱》一书,探索出制碱新工艺,被称为“侯氏制碱法”,他成为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3. 中国现代科技 (1)两弹一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②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③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82 (2)航天技术: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进一步考核和巩固了交会对接技术、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为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建设阶段。 (3)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863计划”: 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后,经过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正式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5)计算机网络技术: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浏览新闻、查询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网络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应正确对待网络,文明健康上网。

83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主要标志 前列国家 能源 主要成就 时代 能源 主要成就 时代
线索二:三次科技革命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前列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太阳能 主要成就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蒸汽 机(瓦特);火 车 机 车 (史 蒂 芬孙)、轮船(富尔顿) 电灯(爱迪生);电动机、发电机和内燃机;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太阳能 主要成就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瓦特);火 车 机 车 (史 蒂芬孙)、轮船(富尔顿) 电灯(爱迪生);电动机、发电机和内燃机;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84 2014湖南中考面对面·历史 影 响 生产力 生产 关系 国际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 进入了“蒸汽时代”
生产力高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生产 关系 社会 面 貌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化。资 本 主 义 最 终 战 胜 了封建主义,形成了日益对立的 两 大 阶 级———资 产 阶 级和无产阶级 产生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引起 世 界 经 济 结 构 和 国 际 经 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国际 率先 完 成 工 业 革 命 的 西 方资本 主 义 国 家 逐 步 确 立 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差距进一步加大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85 返回目录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对世界 格局的 影响 启示 共同点 负面
(1)列 强 发 动 两 次 鸦 片 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工业产 生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产生)。(3)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1)帝 国 主 义 瓜 分 中 国,中 国 完全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2)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得 到 发展。(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 高涨 (维 新 运 动、义 和 团 和 辛 亥革命) 新中 国 成 立 后,我 国 的 科 学 技术也 得 到 了 进 一 步 发 展,随 着 改革 开 放,引 进 外 国 先 进 科 学技 术,在 科技 领 域 硕 果 累 累。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对世界 格局的 影响 出现 了 西 方 先 进、东 方 落 后的局面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帝国 主 义 国 家 的 矛 盾 开 始 激化,形成 了 两 大 军 事 集 团,导 致 一战爆发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要常抓 共同点 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负面 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核威胁 返回目录

86 专题十三 人物史 专题梳理

87 线索一:中国史上的历史人物 1. 古代帝王 (1)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他又是一个残暴的皇帝,秦的暴政最终导致秦的灭亡。 (2)汉武帝:有雄才大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位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在位时迁都洛阳,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同时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4)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在位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5)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国号为周。当政期间,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她的统治被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忽必烈:成吉思汗死后,忽必烈即汗位,即元世祖,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开凿新运河,开辟了空前的海运;另外为了有效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开端。 (7)康熙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国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88 2. 促进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的杰出人物 (1)张骞: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今新疆),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玄奘:唐代著名高僧,唐太宗时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著有《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3)鉴真: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4)文成公主:唐太宗时远嫁西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加强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 (5)郑和:明成祖时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3. 民族英雄 (1)戚继光:明朝著名抗倭将领,率军基本肃清沿海的倭寇,巩固了东南海防,保卫了国家安全。 (2)郑成功: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3)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领导禁烟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4)邓世昌:黄海海战中视死如归,与两百多位战士不幸牺牲,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89 4. 近代化探索中的人物 (1)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军事上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民用上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以及开滦煤矿。 (3)左宗棠: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军事上创办了福州船政局。 (4)张之洞: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民用企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5)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和主持者。戊戌变法揭开爱国救亡运动的序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6)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干将之一,创办了《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7)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8)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9)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90 5. 近现代伟人 (1)孙中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创立者及倡导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24年,孙中山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决定同共产党合作,来完成国民大革命。 (2)毛泽东: 1893~197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3)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领导八一南昌起义。1936年,作为中共全权代表赴西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45年8月陪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1953年6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率团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邓小平: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91 6. 建国后各行业中的杰出人物 人物 所处历史时期 身份 称号 黄继光、 邱少云 抗美援朝 志愿军战士 战斗英雄 王进喜 社会主义建设 石油工人 铁人 焦裕禄 干部 人民的 好干部 邓稼先 原子能 科学家 两弹元勋 袁隆平 改革开放后 农业科学家 杂交水 稻之父

92 线索二:世界史上的历史人物 1.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人物 (1)达·伽马:葡萄牙航海家,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受西班牙王室支持,发现了美洲大陆,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4)华盛顿:美国政治家,领导了美国独立,并担任第一、二任总统。 (5)拿破仑:法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发动对外战争,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反抗。颁布的《民法典》,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规范,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 (6)林肯:美国政治家,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7)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8)明治天皇:日本天皇,在位时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发展强大。 (9)罗斯福:美国总统,上任后实施新政,颁布了《产业复兴法》,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维护了美国的社会安定。

93 2. 工业革命中的伟大人物及成就 (1)第一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 3.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人物 4. 世界史上杰出的科技名人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是第一台近代意义的机器,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②瓦特:改进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 ③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改变了人们的陆路交通。 (2)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卡尔·本茨:德国发明家,他发明的汽车进一步便利了人们的往来。 ②莱特兄弟:美国人,1903年发明了第一架飞机,揭开了空中交通的新纪元。 ③爱迪生:是美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家,一生共有2 000余项发明,其中最重要的发明是电灯。 3.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人物 (1)马克思与恩格斯:德意志人,马克思与恩格斯1844年在巴黎相会,开始长期合作。他们吸取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2)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1917年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列宁领导下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年建立苏联。 4. 世界史上杰出的科技名人 (1)牛顿:英国科学家,主要成就有机械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思想。

94 5. 其他人物 (1)伯利克里:伯利克里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人物,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当政期间进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2)查理·马特:中世纪西欧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废除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3)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也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公认的伊斯兰教先知。 (4)马可·波罗:意大利商人,1271年前往中国经商,著有《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其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 (5)章西女王:19世纪中期,亚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印度最为典型。1857~1859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是其中杰出的女英雄,在反英斗争中壮烈牺牲。 (6)玻利瓦尔:南美洲北部地区民族独立战争中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也是整个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中最为杰出的领袖。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功勋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南美的解放者”的光荣称号。美洲有很多城市以“玻利瓦尔”为名字来纪念他。

95 (7)斯大林:1928~1937年,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先后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与此同时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1936年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8)杜鲁门: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9)赫鲁晓夫:1953年赫鲁晓夫进行改革,但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收效甚微。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0)尼克松:美国总统,1972年2月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20多年的对峙局面。 (11)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1985年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效果。80年代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改革发生剧变,最后解体。 返回目录


Download ppt "第二部分 热点专题攻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