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心理卫生
2
一、婴儿期的年龄段划分 1、儿童期:0—18岁 新生儿期 2、儿童期 婴幼儿期 6个阶段 学龄前期 学龄期 少年期 青年期
3
新生儿期(0—1个月,适应外界生活 婴儿期 乳儿期(0—1岁,成人照料、 信任感的获得) 婴儿期(1—3岁,学会走路、 说话、独立)
4
信任感的获得 0—2岁:获得信任感 克服怀疑感 形成希望品质
5
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感—怀疑感 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羞耻感 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主动感—内疚感 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勤奋感—自卑感 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统一性—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孤独感 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感—停滞感 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感—失望感 智慧品质
7
婴儿的第一个人生哲学— “活着的”基本感受
8
二、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速度不同、前阶段为后阶段发展创造条件)
2、各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N系统最早、生殖系统最迟)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头尾、近远、粗细、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4、个体差异性(受内外环境影响:遗传、营养、疾病、药物、教育、环境等)
9
三、婴儿生长发育的主要特点 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和增大,细胞间质增加,属于量变,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这些都是可以测量的。 发育:指身体组织的功能分化和演进,属于质变,表现为体力、治理、心理、情绪和行为的发展和完善。
10
1、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婴儿身长=头+脊柱+下肢 新生儿头长占身长的四分之一 成人儿头长占身长的八分之一
11
2、有一定的顺序与方向,不会越级发展 1)从整体到分化; 2)从不随意向随意; 3)方向与顺序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
12
婴儿动作发展顺序图
13
3、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14
0—3岁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 (略)
15
四、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 2、什么是儿童心理? 3、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4、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6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17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18
心理卫生保健 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在禀赋的气质基础上和在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来配置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和顽强的适应能力,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19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确立了健康的标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完好状态和良好的适应水平。 健康状态从发展意义上讲,更强调心理健康,而心里健康则以正常儿童心理发展为基础的。
20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 2、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 3、处于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4、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21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 1、动作的发展 2、感知觉的发展 3、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4、言语的发展 5、气质的发展 6、社会性的发展
22
1、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的开端: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最初的条件反射,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原始反射: 1)莫洛反射
2)步行反射 3)抓握反射
23
动作发展的意义: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皮亚杰),并表现在活动中。早期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心理发展的水平。早期动作的发展过于迟缓,可以预示以后智力发展上的障碍。
24
(1)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 1)准确的抓握动作和手眼协调(视动协调)为婴儿认识事物的特征开辟了重要途径。 2)使儿童有可能使用工具提供了可能; 3)用动作姿势表情达意,使语言具有间接性和最初的符号功能。
26
独立行走——儿童发展的里程碑: 1)躯体移动从被动到主动; 2)扩大了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 4)为个体活动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7
2、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发生最早,成熟最早的心理过程;研究表明,感知觉在婴儿期发展的最快,很多感知觉在婴儿期就已达到成人水平。
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的环境。 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
28
(1)视觉的发展 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是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29
1、习惯化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给婴儿反复呈现一个刺激(声音或图片),当刺激物连续呈现若干次以后,婴儿对这种刺激物不再注意。通常用注视时间、心率、吮吸频率作习惯化的指标。 去习惯化: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呈现一个新的刺激,又能重新引起婴儿的注意。 习惯化范式通常用来研究儿童的感觉辨别能力
30
2、优先注视范式(视觉偏好)(Fantz, 1961)
视觉偏好:当给婴儿呈现两个或多个不同刺激时,婴儿很快地注视地注视其中的一个,或者注视其中的一个时间较长。 在逻辑上可以假定:看两个同样的物体会花同样长的时间,看不同的物体所花的时间不同。 “视觉偏好”的运用:可以研究婴儿的视敏度(视力)。
31
优先注视范式(图)
32
婴儿颜色视觉发展之特点 1、新生儿无颜色感觉; 2、2个月时,已对某些不同的波长作区分;
2、2个月时,已对某些不同的波长作区分; 3、3个月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接近成人,能 区分彩色和非彩色; 4、红色特别能引起婴儿的兴奋; 5、4—8个月的婴儿喜欢暖色,不喜欢冷色; 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 6、儿童掌握颜色的顺序:黄色、红色、绿色、蓝色、紫色、橙色。
33
(2)听觉的发展 婴儿听觉发展特点: 1、听觉的发生:对胎儿是否有听觉众说纷纭,但新生儿肯定具有听觉能力,具有粗略的声音定位能力(莫洛反射); 2、新生儿还具有对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长短具有辨别能力(用习惯化范式研究); 3、对语音刺激比非语音刺激更敏感,并且对不同的语音(如pa\ba)作出区辨,2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区别带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语音;
34
4、新生儿的听成人讲话时,能准确地使自己的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这可能与遗传机制有关;
5、儿童言语听觉敏锐度随年龄而提高,到小学时接近成人。 6、儿童听觉能力12、13岁以后一直在增长,成年以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听力的丧失。
35
(3)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即五官的发展)
婴儿触觉的发展: 几个月的胎儿就有明显的触觉反应; 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性都有迅速发展; 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 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婴儿认识中的作用: 3岁前,触觉在儿童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随后触觉逐渐与视、听觉相结合,幼儿期触觉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视、听
36
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有人对早产儿进行研究,认为6-7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味觉能力;但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也有实验证据。
新生儿能辨别甜、酸、苦、咸这四种基本味道。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这四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
37
嗅觉功能在出生一天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
出生一周的婴儿就能辨别几种不同气味,并偏爱母亲的体味; 对嗅觉的空间定位相当敏感; 嗅觉的改善一直延续到成年,到老年又衰退。
38
(4)婴幼儿期空间知觉的发展 婴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的发展 深度知觉的发展 大小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的发展
39
形状知觉的发展 3个月的婴儿已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幼小婴儿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
婴儿具有一定的视觉偏好(见图),偏爱一定复杂程度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其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40
婴儿对形状的视觉偏好(一) 婴儿偏爱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观察简单的模式;
41
婴儿对形状的视觉偏好(二) 从出生到6个月的婴儿都对有图案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
42
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象胜于模糊的图象;喜欢看活动的图形;喜欢看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和角。
43
婴儿的形状知觉能力强弱的测定 Fantz根据婴儿喜欢有图案的模式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来测定婴儿形状知觉能力的强弱:
用黑白相间的线条图,每幅图线条的精细不同,每一幅图都配以同样大小的灰色正方形。当线条图的线条细到婴儿无法区分时,婴儿对线条图和灰色图的注视时间就无差别了。
45
深度知觉——视崖
46
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装置 ——视觉悬崖(E.J.Gibson&R.R.Walk,1960.1961
47
大小知觉的发展 对图形大小判断的正确性依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即受到图形本身复杂性的影响。 大小知觉发展的特点:
1、至少出生6-8周的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T.G.R.Bower); 2、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 3、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2-11岁儿童很少低估远离他们的物体; 成人倾向于高估远离他们的物体。
49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的发展:左右方位的辨别取决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3岁 能辨上下; 4岁 能辨前后;
3岁 能辨上下; 4岁 能辨前后; 5岁 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 6岁 能完全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50
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阶段: 4.5岁-5岁:尚未区分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4.5岁-5岁:尚未区分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5岁-6.5岁:开始把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分开,但不完全; 7岁-8.5岁:最后能区分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7岁是儿童时间知觉发生质变的时期,7岁的儿童已基本上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来。
51
时间知觉的发展 ——J.Piaget关于儿童时间知觉的研究
1、程序: 甲 快,先停 乙 慢,后停
52
2、受试者:3-6岁的儿童。 3、提问:“哪一只蜗牛先停下?” 4、结果:大部分幼儿认为蜗牛乙(即慢的那只)先停止。幼儿作如回答的理由是:“因为它走的路程比较短”。
53
小结:儿童感知发展的总趋势 1、无意性——有意性; 2、冲动性——思考性; 3、笼统、未分化——精细、分化; 4、整体与部分分离——统一。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的时期。
54
婴幼儿感觉统合的问题 感觉统合系统一般分为: 视觉统合系统 听觉统合系统 触觉统合系统 平衡统合系统 本体统合系统
55
婴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型: 1、视觉统合失调:学习上阅读困难、生活上常 常丢三落四,生活没有规律。
2、听觉统合失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叫他不在意,好像与他无关。 3、触觉统合失调: 一种是触觉敏感(防御过当),对外界新刺激难适应,喜欢熟悉的环境和动作,重复语言动作; 一种是迟钝(防御过弱),反应慢,有拖拉行为动作笨拙,分辨能力差、人情冷漠。
56
4、平衡统合失调: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观测距离
不准确协调能力差,表现为笨手笨脚,无缘无故跌倒或撞到东西。 5、本体统合失调:体育活动或运动中动作不协 调,不会跳绳、不会拍球; 音乐活动中发音不准,唱歌走调、五音不全等; 与人交谈时会口吃等。
57
婴儿注意的发展 婴儿期注意的发展过程: 3个月: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注意的萌芽; 5、6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 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
3岁前:出现有意注意。 婴儿期注意的特点: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才刚刚开始萌芽。
58
婴儿记忆的发展 1.记忆发生的标志:条件反射的出现; 2.7、8个月认生是再认的表现; 3.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
4.1—3岁陆续出现情景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婴儿注意的特点: 主要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开始萌芽(2岁左右)。
59
儿童思维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将婴儿——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60
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 思维发展属于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1、认知起源于动作。 2、“客体永久性”的获得。
62
婴儿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的表现: 1、自我中心论: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 2、物活论(泛灵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和感情
3、唯实论:认为只要有愿望都可以实现 4、人工论: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做出来的
63
婴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一、强调后天因素的言语发展理论: 1、 强化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Pavlov)
婴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一、强调后天因素的言语发展理论: 1、 强化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Pavlov)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Skinner) 2、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传统模仿理论 选择性模仿理论 3、社会交往理论(Brunner) 二、强调先天因素的言语发展理论: 1、生成语法学说(Noam Chomsky) 2、自然成熟学说(E.H.Lenneberg) 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皮亚杰学派的语言发展理论
64
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 三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阶段(9—12个月)
三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阶段(9—12个月) 三岁左右基本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65
2、词汇: 1—1岁半,获得第一批词, 约50个左右 3岁约1000左右。
66
3、句子发展: 单词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丰富的意思。 特点: 1)与动作密切结合; 2)意义不明确,须根据当时情境判断; 3)词性不定 电报句:(18—20个月)电报句是指用简单语法将2—3个 词串起来的句子。 完整句 :2岁 大部分句子是完整句 3岁 完全是完整句 儿童完整句的发展: 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子 ——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复杂句 ——复合句。
67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展: 1)笑的发展 2)哭的发展 3)恐惧的发展 二、婴儿的气质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68
婴儿情绪的发展 ——笑的发展 笑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月)
婴儿情绪的发展 ——笑的发展 笑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69
婴儿情绪的发展 ——哭的发展 婴儿哭的特点: 哭的适应功能: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初生婴儿有多种哭的模式 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是相同的
婴儿情绪的发展 ——哭的发展 婴儿哭的特点: 哭的适应功能: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初生婴儿有多种哭的模式 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是相同的 婴儿啼哭的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70
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的哭(生理反射性、身心满足、肺部激活) 应答性的哭 (不适宜刺激引起 、痛、热) 操作性的哭 ( 主动出现的) 社会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社会性)
71
婴儿情绪的发展 ——恐惧的发展 婴儿恐惧的种类: 1、本能的恐惧(反射性的)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认生 4、预测性恐惧
72
婴儿的气质 气质分类:多血质 婴儿气质类型: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容易型(40%) 困难型(10%) 迟缓型(15%) 混合型(其余)
( Thomas & Chess 1974, 1982)
73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1、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2、依恋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0——3月) 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月) 对人有选择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74
印刻现象(依恋、关键期)
76
依恋
77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3、依恋的类型(M.Ainsworth,1973、埃斯奥斯) 1) 安全型依恋(积极的) 2)回避型依恋(消极的)
3)反抗型依恋(消极的)
78
形成依恋类型的成因 1、母亲如果是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则婴儿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反之则容易形成消极的依恋(M.Ainsworth,1973) 2、用反应性、积极的情绪表达和社会性刺激这三个维度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 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在三个的分数都很高; 无依恋的(相当于回避型) 不良依恋(相当于反抗型)婴儿的母亲,三个维度的分数都较低。 (Clarkes-Stewart,A.K.1973)
79
自我意识的发展 1岁以内:无自我意识,主客不分; 1岁末:能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
1周岁左右婴儿形成“客体永久性”观念,这标志着婴儿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这也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称呼自己。
80
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反抗期
81
儿童游戏的特点 婴儿游戏特点: 1岁以内——成人—婴儿游戏 2岁——实物游戏 3岁——模仿游戏
82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1、保证婴儿充足的睡眠和营养; 2、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母婴依恋; 3、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积极对待婴儿;
4、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