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 育 学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 育 学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 育 学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系

2 第一部分 绪论——教育学和教育

3 第一章 关于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4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知道教育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教育学的目的。 2、理解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进一步思 考科学型的教师形象。
3、掌握并能运用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4、通过对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概况的学习, 掌握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5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键词: 教育事实 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6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 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 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总之,教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7 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怎样学习教育学) 1、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2、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3、博览与精思相结合
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怎样学习教育学) 1、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2、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3、博览与精思相结合 4、设计好自己的整体学习计划、学习策 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四、关于教育学的基本结构 教育学 教师与学生 教育与社会发展 相适应的规律 教育的一般 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 相适应的规律 教学规律
教育的特殊 规律 德育规律

9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一、萌芽阶段: 学习思路:各阶段分中外两块,以历史发 展为线索 掌握要点:名称、时间、特点、教育家的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学习思路:各阶段分中外两块,以历史发 展为线索 掌握要点:名称、时间、特点、教育家的 著作及思想 一、萌芽阶段: 时间: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清末(公元前 6世纪——公元19世纪) 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到资产阶级 革命前(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

10 特点: 教育经验的总结还未形成体系,和一些哲学思 想、政治思想、伦理宗教思想等混杂在一起, 且经历的时间漫长。 教育家及著作思想: 中国的孔子 《论语》 “性相近,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 “君子”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仁”的思想 《学记》 1200字 教学相长 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 臧息相辅 长善救失 启发教学

11 欧洲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 ↓ ↓ 产婆术(案例教学法)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政治论》 古罗马: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12 二、独立形态阶段 的影响? 时间: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到马克思主义诞生 (17世纪——19世纪) 特点: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 教育家及著作思想: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第一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其他… 思考:此时中国社会怎样?对教育思想有怎样 的影响?

13 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现今 特点: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家及著作思想: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他…
时间:马克思主义诞生到现在(19世纪中期—— 现今 特点: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家及著作思想: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他… 中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29年) 《教育史ABC》,其他… 推荐书目:《论语》、《学记》 《教育学》 傅道春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成功教育》 刘京海 福建教育出版社

14 《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孙云晓 新华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 广东教育出版社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天津人民出版社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肖恩·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 各种教育杂志

15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16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 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中 的一些教育常识
3、掌握教育的两大规律,能运用教育规律 的原理解释教育问题 4、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确 定的依据,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特点 5、了解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背景;掌握素质教育 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 困惑问题 6、树立一个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17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 1、词源:中国的甲骨文 西方的拉丁文 2、中外对教育一词的解释: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 1、词源:中国的甲骨文 西方的拉丁文 2、中外对教育一词的解释: 中国: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 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 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教,上所 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18 西方:卢梭说“教育就是依照儿童的自然发展
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 和感受能力” 夸美纽斯说“教育就是发展健全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

19 3、教育的本质 ※ 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教育的概念的?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吗? 关键词:传承、传递
3、教育的本质 ※ 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教育的概念的?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吗?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传承、传递

20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者照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 在传递过程中,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者照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21 二、教育的产生 问题:你知道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吗? 结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产生教育的条件: 直立行走、脑、语言 2、产生教育的需要: 传递生产知识生产经验; 传递社会生活规范

22 三、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 ; 印度 ; 埃及 ; 古希腊、罗马 2、古代教育的特点 等级性
中国 ; 印度 ; 埃及 ; 古希腊、罗马 2、古代教育的特点 等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象征性

23 (二)近代教育 特点:1、国家加强对学校的重视和干涉, 公立教育崛起 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3、教育世俗化(非宗教的)
(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

24 当今世界教育的趋势(新概念) 1、全民教育: 全体国民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要求。

25 2、终身教育 1)1970年法国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引 论》,提出“终身教育” “ 学习社会” 2)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为终身教育的代 表作 3)概念:是指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 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 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4)..\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doc

26 2)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普及和深化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 4)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多样,有利于 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3、教育现代化 1)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普及和深化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 4)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多样,有利于 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27 4、教育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的涵义 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有平等、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28 (2)包括三个方面: 这是就教育制度而言,指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 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管理民主化
1、教育机会均等 这是就教育制度而言,指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 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管理民主化 指在教育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上,在教育管理上,应该有 广泛的公众参与。 3、教学民主化 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

29 5、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规模、布局、比例、结构的 合理性 2)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性格的培养

30 第二节 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第二节 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 的教育目的 2、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学 科设置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 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改变

31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能够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

32 (二)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
集中体现在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培养的人为谁服务上,具体地表现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

33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 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 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4 (三)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 1、意识形态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影响 2、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传播作用

35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 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 作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 的不平衡性—— 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36 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

37 (五)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 作用——战略地位 1、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 3 、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4、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 段;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促进作用; 5、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有推进作用;利于人的 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过程;

38 哪几方面的认识呢? ②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是指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是个体的潜能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思考:①从概念中能得到关于人的发展 哪几方面的认识呢? ②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39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什么是遗传
是个体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 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 态、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 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0 b、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条件、生理基础,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不 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可塑性,表现在环境 和教育可以发 挥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素 质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41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只为人的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使它具有 可塑性。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故反对
结论: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只为人的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使它具有 可塑性。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故反对 遗传决定论。 思考: 正确认识遗传素质的作用,对我们 教育工作者有什么意义?

42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a、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环境影响人发展的特点
1)突出的特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潜 移默化——自发性、偶然性 2)从性质上看,环境的影响有积极一面,也 有消极一面,人是环境的能动适应者。

43 思考: 从环境对人发展影响的特点以及作 用分析,我们又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c、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影响人发展
的客观条件 1)从生理学的角度,环境影响人的生理 的发育 2)从心理学的角度,环境影响人的天资和才 能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思考: 从环境对人发展影响的特点以及作 用分析,我们又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44 首先,从家庭来讲,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 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其次,学校在教育学生时更应加强对学生的 积极、正面的教育影响,提高学生的 免疫力。 第三,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环境的控制 。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共同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

45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起主导作用? 主导:是引导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的力量 1)什么是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主导作用 请思考:什么是主导?为什么学校 教育起主导作用? 主导:是引导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的力量 一是教师的作用决定的 二是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三是对环境有控制作用

46 4、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a、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三层含义: 1)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 2)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 3)精神状态 b、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决定作用( 用内外因辩证关 系的原理理解 )

47 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序性
研究发现:人身体的发育是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进行的。心理的发展中先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以后逐渐发展了有意注意;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青少年 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 结论(规律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 序性

48 思考:教育过程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 ——教育要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简单粗暴。

49 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青少的 身心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育心理的研究结果:人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六个连续而又互相区别的阶段,即乳儿期(出生——1周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5、6岁,相当幼儿园阶段);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相当小学阶段);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岁,相当初中阶段);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15——17、18岁,相当高中阶段) 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青少的 身心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

50 思考:教育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 阶段性 结论(规律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
—— 幼儿不能小学化,童年不能中学化,初中不能成人化,要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水平,逐步提高要求,前一个阶段要为后一个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51 这又说明儿童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呢? 结论(规律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 个别差异性
客观现实表明:儿童身高有的早长,有的晚长;智力上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在学业上,有的对文科感兴趣,有的对理科感兴趣,有的对艺术感兴趣;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性格外向…… 思考: 这又说明儿童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呢? 结论(规律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 个别差异性

52 思考:教育中如何遵循 这一规律? ——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53 研究材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几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出生的第一年,这一年中身高增长25公分,体重增2—3公斤。第二次是6、7岁,身高体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大脑和心理的变化明显,脑中量达到成人的90﹪以上,心理状况未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三次是青春期,女孩12、13岁,男孩14、15岁,身高增长7—8cm,体重增长5—6kg。性征明显,这时的青少年成人感更加强烈,更向往独立,对异性好奇,易出现早恋。 思考:这组材料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

54 结论(规律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 有不平衡性 思考: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这 一规律? 教育措施:根据这种不平衡性要抓住 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

55 思考:这说明个体的发展有 什么特点? 结论(规律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 补性
现实生活中,盲人失去视知觉,它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的发展弥补这一遗憾;有人失去双手,就发展双脚;一个身残的人,凭着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活着。 思考:这说明个体的发展有 什么特点? 结论(规律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 补性

56 思考: 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 教育理念: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 树立信心。

57 第三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58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 济的需要 2、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59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与方针相比,教育目的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了。

60 2、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 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 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 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61 4、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62 第四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出现的背景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逐步明确的过程,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四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出现的背景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逐步明确的过程,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于素质有关问题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 在这一阶段明确冠以“素质”这一综合化概念的研究还不多见。研究者们探讨的内容,实际上是属于素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

63 第二阶段对素质的直接探讨 相对地说,“素质”一词被广泛和经常地运用于我国教育领域,始于1985年。
在这个阶段的讨论中出现了“升学教育”一词,并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升学教育”的诸多弊端作了一些分析批评。在讨论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升学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但当时还未提出“素质教育”一词

64 第三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探讨 这个阶段又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尝试阶段(1987——1994年)
2、典型示范阶段(1994——1997年) 3、全面实施阶段(1997年至今)

65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一种教育。概括起来讲,就是"五会":即教育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

66 江泽民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67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68 四、实施素质教育遭遇的困惑 所谓领导抓素质教育、教师抓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说明素质教育失真、失灵了。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通才教育 素质教育≠非智力教育 素质教育≠特长教育 素质教育≠全面考试 素质教育≠否定考试

69 课堂讨论 通过教育的本质和素质教育相关问题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设想这些理念对你未来的教育实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70 提出的问题: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71 第二部分 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72 第一章 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2、了解我国新课改的背景,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
第一章 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2、了解我国新课改的背景,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 念,掌握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从而知道确定 教学目标的方向 3、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基本原则,能根据规律 与原则分析实际的教学问题 4、培养教学改革的意识和勇于探索教学规律的 精神

73 第一节 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课程
第一节 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切活动内容,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简称学科)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74 (二)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新的课程
观念 第一,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要传授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 当代合格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课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前更多是关注学习结果忽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高分,掩盖了学生学习方式上的问题。 第三,新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

75 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 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76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在有些教育书籍中,也有把课程狭义地指为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或作为各门学科的总称。也有些教育书籍把课程广义地理解为学校设置的学科、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学校有意识地安排的教育环境的总和,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叫“正式课程”(也叫“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性课程”),而教育环境被称为“非正式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风、校纪等),它们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77 三、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启动阶段。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8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国外课程改革简介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79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1999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80 新加坡2001年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81 2、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82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83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84 3.改变课程内容“难 繁 偏 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85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6 四、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什么是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87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88 第二节 教学 一、什么是教学? 1、概念: 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共同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的一种 教育活动。

89 2、概念的理解: 1)教学的中介、载体是什么? ——课程内容,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活动。 2)教学是指教师的活动吗? ——是师生双边的互动
3)教学只传授知识吗? ——教学是一种多功能的教育活动… 4)教学是运动的吗? ——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或活 动,故教学又可称为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90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学习基本知识 (二)获得技能技巧 (三)培养情感态度 (四)发展智力与创造力 (五)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91 教师如何很好的运行教学?或者说学生如何很好的掌握知识?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 思考: 教师如何很好的运行教学?或者说学生如何很好的掌握知识? 1、心理准备阶段 2、领会知识阶段 案例:什么是动物.doc 3、巩固知识阶段 4、运用知识阶段

92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考: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受哪些变量的 影响呢?

93 教师: 教学观、教学方法、教学内 容、 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 ↓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 学生:学习态度、方法、习惯、思维 能力等
教师: 教学观、教学方法、教学内 容、 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学生:学习态度、方法、习惯、思维 能力等 教学规律就表现为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94 一、从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问题一:为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 作用? 问题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问题三: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

95 二、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书本知识的关系这个角度: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什么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问题二:
问题一: 什么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问题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96 (赫尔巴特:教学具有教育性) 三、从教学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来看: 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度、方法、 水平 等)对学生
问题一: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态 度、方法、 水平 等)对学生 的思想有影响吗? 问题二:学生的思想水平影响教师的教 学或自身的知识掌握吗?

97 四、从书本知识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 系来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规律 问题一:知识和能力那个是基础? 问题二:能力对掌握知识有何影响?

98 第四节 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教学原则 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总结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 二、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99 ★ 启发性原则 ★ (一)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独立思维、独立判断,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亚里士多德:“产婆术”

100 2)要鼓励学生“质疑” (二)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要在“疑”字上下功夫。 案例:对数表.doc 善问、 巧问 叙述《如梦令》的教学
思考: 以上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1)要善于“布疑” ——创设问题情境, 善问、 巧问 叙述《如梦令》的教学 案例:野马有缰绳吗.doc 思考: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2)要鼓励学生“质疑”

101 案例:宇宙里有些什么.doc 思考:通过这一案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叙述案例:①极限的概念…… ②做了多少红花……
2、针对学生的问题或学习情况要善于诱导, 启发他们进一步独立思考,多角度思维。 叙述案例:①极限的概念…… ②做了多少红花…… 思考:通过这两例又能得到什么启发? 3、恰当的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进行创 造性的学习 。

102 叙述:鲁迅、茅升的教学作风 … 案例什么是惯性.doc 思考:从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4、要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103 ★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 (一)含义: 是指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104 (二)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叙述案例:“字字皆辛苦”…… 1、一定要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 的作用, 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
相互联系,体现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 中的意义。 ——鲜活的生活案例、最浅显的语 言、巧妙的办法 2、多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105 ★ 直观性原则 ★ (一)含义: 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手段,使学生形成对概念或原理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提高认识水平。 (二)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正确的选择直观的关键点或时机 2、正确地选择直观手段 3、直观要与老师的讲解、指导有机结合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06 是指在教学中,在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一)含义: 是指在教学中,在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 、 教学态度应该是正确的、准确的。 2、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 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 3、要注意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107 自学内容: ▲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思考:它们根据什么教学规律?教学中 如何贯彻? 要求:写在笔记本上

108 第二章 教学的技术 教学目标 掌握、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技能 掌握教学方法的概念,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意义
第二章 教学的技术 教学目标 掌握、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技能 掌握教学方法的概念,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意义 联系实际掌握教学方法的类型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了解学生学习的类型和学习的过程,会指导学生的学习

109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指导

110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的设计技能 导入技能 提问技能 组织课堂教学技能 讲授技能 板书技能

111 一、课堂教学的设计技能 制定好教学目标 加工处理教材 选择教学媒体 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与程序 选择与设计作业 写教案

112 二、导入技能 直接导入 实验导入 旧知识导入 以情导入 生动实例导入 展示情境导入 直观教具导入 布疑设悬导入 故事导入 电教启动导入
问题导入 实验导入 以情导入 展示情境导入 布疑设悬导入 电教启动导入

113 三、提问技能 1、 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选择 提问对象; 2、学生跃跃而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提问 最佳;
3、教师要善于质疑,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 景,引发争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要随机提问,可用多种方式; 5、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不管其对错, 都应鼓励和表扬,并及时总结。

114 四、组织课堂教学技能 每节课开始,教师应精神饱满地愉快地起始教学; 充满信心 教态大方 语言精练;
使用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走; 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 善于利用教学反馈,组织教学进程; 掌握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

115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迅速处理某个问题时高度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和智慧。上课时面对活生生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气质各异,心理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先难以预料的、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并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恰当的有效措施。

116 五、讲授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职业上应把语言放在重要的地位。 教师的语言能力应具备的特点。 提高语言能力,应掌握语言技巧,即掌握发音、运调、节奏、自控等技巧。 组织教学的艺术。

117 教师的语言能力应具备的特点 启发性与教育性 科学性与针对性 直观性与反馈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18 提高语言能力,应掌握语言技巧,即掌握发音、运调、节奏、自控等技巧
正确掌握发音 正确掌握运调技巧 正确掌握节奏技巧 正确掌握自控的技巧

119 组织教学的艺术 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 善于利用教学反馈,组织教学进程 掌握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

120 六、板书技能 提要式 词语式 图文式 表格式

121 第二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的类型和运用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22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23 二、教学方法的类型和运用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124 二、教学方法的类型和运用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掌握整个教学方法的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要考虑时间因素,以保证按照完成教学进度,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使得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符合科学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125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方法理论的发展趋势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发挥教学方法系统的整体功能; 重视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探索,把教法与学汉辩证地统一起来; 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不仅注意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 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126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指导 学习的分类和过程 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与指导的途径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27 一、学习的分类和过程 学习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技能和熟练得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128 各类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领会、保持和应用四个阶段 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分解、定位和熟练四个阶段 能力学习的过程 品德学习的过程

129 二、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与指导的途径 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途径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的需要 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途径 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 举办学习方法讲座 结合各科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同学之间交流学习方法

130 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归因 让学生学会听课 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1 第三章 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能分析班级 授课制的优缺点 2、知道并在实际教学中能合理安排教学 的基本环节
第三章 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能分析班级 授课制的优缺点 2、知道并在实际教学中能合理安排教学 的基本环节 3、了解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132 问题: 1、怎样才能讲好一节课? 2、你认为私塾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哪一种 形式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133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所谓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和学习程度编成班组,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连续教学的一种形式。

134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才明令全国学校实行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世纪欧洲的一些学校 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我国开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才明令全国学校实行班级授课。

135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第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第三,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第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136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第一,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 力的培养。 *第二,它以班级为主要教学场所,不利于 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难以使学生 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137 二、课的类型与结构 课的类型: **单一类型:是指一节课只完成一种主要 任务的课。 **综合类型:是指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 教学任务的课。

138 课堂教学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传授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 **布置课外作业

139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 **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要求: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现场教学要有严密的组织 *现场教学要与课堂教学相配合 **个别指导---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在课内或课外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40 四、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

141 五、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 位趋向合理化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142 第二节 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43 一、备课: ——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 : *钻研教材 -----懂、透、化 *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 *写出教学计划

144 二、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一节课应做到: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145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类型: *口头作业 *书面作业 *实践活动作业 布置作业时应注意: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作业的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46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包括: *给学生作答疑,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给学习基础差和缺课的学生补课
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课外辅导包括: *给学生作答疑,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给学习基础差和缺课的学生补课 *对成绩优异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个别指 导,扩大其知识领域,拓宽思路。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147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检查与评定方式有: *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考试 *学业成绩的评定
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检查与评定方式有: *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考试 *学业成绩的评定

148 第三部分 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149 第一章 关于德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德育的概念,了解当今青少年思想 发展的特点,理解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
第一章 关于德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德育的概念,了解当今青少年思想 发展的特点,理解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 现实意义,了解教改中出现的德育问题 2、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 能根据规律与原则分析德育过程中的实 际问题 3、通过本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 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50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151 (二)对德育概念的理解 1、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2、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 教修养的统一活动 二、当代青少年思想的特点 1、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 2、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

152 三、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1、举国关注的民心工程 2、着眼未来的希望工程 3、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4、齐抓共管的社会工程 5、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 6、振兴中华的世纪工程

153 四、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1、德育的任务: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 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 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 全面发展

154 2、德育的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 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155 五、教改中的德育问题 * 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 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

156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实质 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即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德育手段,组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并通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内部矛盾运动,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形成其完整的品德结构,以便把受教育者个体纳入到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等实际关系中去,既与他人、社会和自然达成一致,又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157 什么是德育规律? 回忆概念:规律 问题: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 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受哪 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外在的客观因素: 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同学、各种教育活动)

158 指以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内在的主观因素: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内在的思想矛盾斗争等 *德育规律* 指以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159 (一)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在教育和自 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从外在的客观因素与内在的主观因素之间的 关系看: (一)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在教育和自 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外在形式: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过程 实质: 社会的思想道德 个体的思想品德

160 活动和交往是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自身 (二)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交往中受多方 面影响的结果 品德的基础,也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所以
要创造让学生的各种外在行为表现的实际教育 活动。

161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
从学生自身因素的相互影响看: (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 相统一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 原则、规范的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晓之以理 。 道德情感是指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准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是四要素的调解力量——动之以情。

162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导之以行
道德意志是指为完成预定到的目的自觉 地克服一定障碍,坚持或改变道德行为 方式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导之以行 (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 长期的、反复的、复杂的、逐步提高 的过程

163 第三节 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德育过程规律和德育任务制定的,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164 二、德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坚持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辅之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便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2、要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 学生前进

165 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利用学 生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鼓励他们 不断前进,抑制不良思想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4、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并教育学生自觉遵 守,把耐心细致的说理疏导和必要的严格的 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166 (二)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通过爱与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 和信赖学生

167 2、教师要实行民主化的教育 3、严格要求学生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激发其上进心。

168 2、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 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 素为积极因素 (四)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 含义: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统一起来。

169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2、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按照德育目标、要求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系统连贯地去教育影响学生,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170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3、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 4、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171 (六)知行统一的原则 含义:知与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172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中小学 学生的思想 2、引导中小学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 并提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要求,进行行为 训练

173 (七)因材施教的原则 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 2、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德育 4、要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

174 世界上最大的主任是谁? 世界上最小的主任是谁? 请思考

175 第二章 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 1、明确班主任的角色以及班主任工作的 任务 2、知道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掌握班主任 工作的方法,会培养班集体
3、培养学生当班主任的兴趣和热情

176 第一节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班主任的角色地位 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177 一、班主任的角色地位 1、概念: 是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思 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教师。 2、地位:
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联系各 班级的纽带 ,事情多任务重。

178 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1、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 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2、领域: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
3、目标: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

179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概念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80 班级和班集体是不是一件事?

181 一、班集体的概念 2、班集体的特征 1、定义:由整个班级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
(一)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 (二)培养班级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82 二、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的阶段 2、核心基本形成的阶段 3、自主开展活动的阶段

183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一)目标 (二)核心 (三)制度 (四)舆论和班风

184 班级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如何确立的? 请思考

185 (一)如何形成班级的奋斗目标 1、注意事项 (1)针对性 (2)层次性 (3)民主性

186 2、目标种类: (1)教育目标 (2)管理目标 班级干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组建起来的?

187 (二)培养班级坚强的领导核心 班主任的用将艺术

188 1、设擂台 机会平等和民主选举 2、搭擂台 权利和责任下放、服务与关注同在 3、巧补台 以身作则、有的放矢 4、立奖台 付出与认可

189 1、来源 (三)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1)党政及各级教育部门 (2)学校 (3)班级实际 2、意义: (1)根本保证
(2)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管理的重要依据

190 3、关于“未来班”的设想 (1)班干部制度 (2)小组合作学习 (3)关于惩罚 (4)班级大事记

191 (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正确舆论的形成: (1)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2)讨论和评议,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3)表扬和批评,树立班级正气。 (4)利用班级舆论阵地,进行宣传。

192 2、培养良好的班风 (1)讲明道理 (2)树立榜样 (3)严格要求 (4)反复实践

193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最常用的方法):摆事 实讲道理,使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最终到达以以理服人的目的。 (二) 激励法:热情同情、激励鼓励、谋划 (三)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194 (四)情境陶冶法:创设教育的育人情景, 启发学生思考。 (五)舆论教育法:思想认识、明辨是非、 讨论评议、 利用舆论阵地的宣传 (六) 实践锻炼法 :引领思考、课程作业、 见习实习、时间操作

195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具体的方法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四)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一) 了解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四)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五)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全体学生 的学业成绩 (六)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 (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96 (一)了解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略) 2、了解内容: (1)个体:自然情况、社会情况 (2)全体:基本情况、发展阶段、思想状况、
1、方向:了解个体和了解全体 2、了解内容: (1)个体:自然情况、社会情况 (2)全体:基本情况、发展阶段、思想状况、 教育基础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略)

197 (三)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2、个别教育的方法: (1)差生的分析与教育:10%、 (2)优等生的分析和教育 :20%
1、范畴:后进生、优等生、中等生 2、个别教育的方法: (1)差生的分析与教育:10%、 (2)优等生的分析和教育 :20% (3)中等生的分析和教育:70%

198 (1)差生的分析与教育:10% (2)优等生的分析和教育 :20% ①正确认识他们的潜力 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倒退和反 复
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倒退和反 复 ③在同学心目中树立新的形象 (2)优等生的分析和教育 :20% ①找准机会循循善诱 ②创造条件,摧化发展 ③和风细雨,以礼服人 ④迂回包超,善于举例

199 (3)中等生的分析和教育:70% ①老师要给中等生一份关注 ②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③同龄人之间的交流 ④自身加强努力

200 (四)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1、建立与家长联系制 2、协调好教师的关系 3、通过交流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201 (五)帮助学生搞好学习,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 2、自学:掌握提纲;实践演习,模拟考试。 3、创新:搜集信息加以分析,形成一个系
1、听课:跟上思路;学会简记;学会思考 2、自学:掌握提纲;实践演习,模拟考试。 3、创新:搜集信息加以分析,形成一个系 统,验证实践。 4、 时间: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学习计划; 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时间。

202 (六)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 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生的自我总结的基础,征求 他人,亲手写出评语 2、评语要全面、公正、明确、具体,
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 3、评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 特征。

203 (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1)分类:学期计划、月或周的计划以及某些 具体的活动计划等。
(2)内容: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总的教育任 务;本学期重点;各项工作的具体安排 (3)注意事项:制订、检查、修改,都必须走群 众路线,广泛听取本班任课教师、团队干部 和学生的意见。

204 2.班主任的工作总结 (1)意义:吸取教育学生过程中的经验和 教训,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 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分类:工作总结一般可分为全面总结 和专题总结 (3)注意事项:平时积累材料加以分析并 多向优秀班主任学习经验

205 第四部分 教师与学生

206 第一章 教师 教学目标: 1、明确教师的角色、地位及作用;了解教 师劳动的特点 2、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确定今后努力 的方向 3、培养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感及职业责任感 和使命感

207 第一节 教师概述 一、教师的概念: 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的 人,可以称为“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 狭义: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 作的专门人员。 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的事实,把教师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就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教师。

208 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思考: 人们常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理解?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儿?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

209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1、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的经济地位 3、教师的政治地位 4、教师的职业声望

210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1、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历史有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派),另一种是“学生主体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教育派)。 2、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教育实践,就教育过程的本质和教师、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上中应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211 (三)教师的社会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 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一代 新人的思想品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 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212 三、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1)教育对象是复杂的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也是由教育任务的 复杂性决定的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也是由教育过程、 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

213 2、创造性 (1)教师劳动本身的创造性 (2)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长的条件,都有不 同的个性特征。 (3)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更 需要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以培养学 生的创造需要、创造品格、创造思维能 力,从而表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214 3、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首先是由教育内 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 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人的认识过 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青少年心 理特征决定的

215 4、长期性 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 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繁重性 教师劳动的繁重性是由教师所担任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决定的。

216 6、高度的责任性 (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一根本 任务就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性。 (2)教育过程要求教师具有高度责任性。 (3)教育对象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度 责任性。

217 第二节 教师的素养 问题: 你心目中的教师应具备哪些 基本素养?

218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1)对教师职业社会定位的认同及其表现 ——敬业意识 (2)教师职业目标理想的确立及其表现
——乐业意识   2、勤业与精业 3、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  4、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

219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 核心,是有效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 2、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220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教师的身心健康

221 第二章 学生 教学目标 1、明确学生的角色地位、本质属性以及 年龄特征 2、掌握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科学的学 生观

222 第一节 学生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节 学生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含义包括:第一、学生不是单纯的求知者,而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第二、学生不是千孔一面,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

223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含义包括: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与成年人相比,具有更大的发展 潜能; 第三、学生是未完成的人,正处在一个不成 熟、正在成长中的人。 第四、学生具有可教性。

224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含义包括: 第一、从政治角度看,学生是独立的社会公民,
具有独立的公民权利、义务、人格,不 能代替,也不能抹杀; 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认知)的主体, 在课堂上具有与教师一样的主体地位; 第三、学生是独立的责任主体,是一个法律上(不 完全)的责任主体、权利主体。

225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的含义包括:
首先,从学习内容看,包括:第一、学习知识技能,即学会学习(认知)、掌握实践技能;第二、学习做人、学习做事;第三、学习方法及策略------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第四、学习情感认知及表达------对自身情感的认知、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及协调自己与他人的情感;第五、学习生活态度。 其次,从学习方式看,包括:第一、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第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严密组织的规范化的学习。

226 (五)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的含义包括:第一、学生既有自然的属性也有社会的属性;第二、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及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各个因素都要求得到全面发展;第三、学生应该是协调发展的人。 归纳:学生是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具有主体意义的、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27 二、学生的特征 (一)初中生的生理特征 在生理上,初中 学生主要表现为:发育迅速,体形剧变,个头长高,体重增加,肌肉发达,性开始成熟。男生喉结突起,声音变粗,开始出现胡须;女生胸部隆起,声音变高,臀部变大等。同时身体机能迅速发展,心脏发育接近成人,肺活量增大,脑容量接近成人,神经系统基本完备,肌肉力量显著增加。

228 (二)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独立性与依附性 的矛盾状态。 首先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 方面:①渴望孤独;②反抗权威(第二反抗 期);③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追求 独立自主(心理上断乳或自我觉醒时期);④渴望友谊。 其次中学阶段是心理冲突、心理困惑最多的 时期,心理矛盾主要表现在:①性发育迅速 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②情感要求 释放与外部表露内隐的矛盾;③认同危机, 渴望家长、老师对他(她)以成人相待。

229 (三)情感特征变化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 但缺乏稳定性。 1、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他们的 情绪高亢激烈,充满着热烈和激情。 2、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情感带有 明显的两极性。当取得好成绩时,表现为 惟我独尊;一旦失败,又陷入极端苦恼之 中,甚至一蹶不振。 3、对情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逐步提高,情 感逐步带有掩饰、内隐的性质。

230 (四)认识能力发展迅速。 主要表现为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远比小学生能够自觉地、独立而专一地完成观察或其它学习活动。

231 (五)价值判断能力逐步增强。 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明显增强,对是非、假恶、美丑等现象表现出相对独立辨别能力,遇事能够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一定的主见,独立思维判断能力开始逐步形成。同时行为习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六)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品德发展处于一个不稳定 时期。 林崇德教授研究认为,初中二年级是个性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发展的伸缩性较大,到了初三后半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品德结构才趋于形成,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232 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简称师生关系。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教育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在角色上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在人格上平等互尊、在人际关系上民主合作、在心理关系上互容互信等方面。

233 (一)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 (二)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 进、共同成长。 (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表现为一种平等 互尊的关系。 (四)教师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民主 合作关系。 (五)教师与学生在心理关系上表现为互容 互信的关系

234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良好师生关系建 立的首要前提。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235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 立起来的。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 起来的。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 忽视的途径。

236 2、主要方法 1)转变学生角色: 学生由配角转变为主角;学生由客体转变 为主体; 由抽象语境的理解者转变为真实情境的实 践者; 由封闭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

237 2)转变教师角色: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参见表一、表二)

238 表一:

239 表二:

240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人本化的学生观 发展性的学生观 个性化的学生观

241 谢 谢!


Download ppt "教 育 学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