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史前夏商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史前夏商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史前夏商周

2 心得 : 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態及其規模,投射出當時的社會已經確立了一個等級分明的「金字塔」形的社會分層系統。良渚文化聚落形態及其規模的多層次、級差式分化現象,表明當時的社會已經確立了一個多等級的社會分層系統,這些正是禮和禮制在良渚文化時代存在的現實基礎。良渚文化的玉器,如玉鉞、玉琮、玉璧、這些製作精美的玉器,是用來表示貴族身份和社會地位的禮儀用器,在使用中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得逾越。這一現象與聚落形態、墓地規模和祭壇形制的多層次、級差式現象結合在一起考察審視,表明禮和禮制在良渚文化社會中,已經趨於系統化、規範化和制度化,已經成為兼具政治、軍事、宗教和文化等多重社會功能的維繫社會正常運轉的禮儀體系。 商朝時期紡織與刺繡技術十分純熟,最早把衣服分為兩截式的上衣下裳,是中國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當時不管男女,大都腰繫寬腰帶,領襟、袖口都有精緻的刺繡滾邊。 周朝時分封制確立,冠服制度亦逐步完備。因貴賤有別,冠服等級在服飾中也有嚴格的區別,帝王和貴族都需按照場合與身份穿著適當的服飾。春秋戰國時期「深衣」出 現。深衣是采上下分裁及中間有接縫相連裁製而成,剪裁十分獨特,亦即上衣下裳相連。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在當時非常流行。 資料來源 奇摩知識

3 染織工業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歷史進入了文明階段。在母系氏族繁榮時期,我們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纖維來紡織的方法。在目前考古發現的實物中,殷商時期已有了絲織物,如帶有雷紋的絹等。商代社會由麻織物進而發展至養蠶取絲造衣,使服飾的原料進一步豐富起來。手工業和紡織工業的不斷進步使服飾愈加多樣、精美。 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後的帽、冠、髮式、鞋子也隨之產生。在古代社會,當天地間各種自然現象得不到解釋時,人們就認為是某種力量主宰著一切,於是產生了對天地祖先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時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黃色。上玄下黃的服制就來源於對天地的崇拜。古人對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飾更加重視和考究,並加以美化。至今我們仍把各種衣服統稱為「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確立後,等級制度也成形。中國的冠服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從此,貴賤有別,衣冠等級在服飾中有了嚴格的區分。 資料來源 奇摩知識

4 良渚文化 隨著近20年來文物的陸續出土,我們可以發現良渚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1. 具有相當發達的稻作農業。 2. 懂得豢養及絲織。 3. 社會分化明顯,貴族開始突出。 4. 可磨製精細的石器、製作精美的黑陶器、雕琢精巧的   玉器。 5. 其玉器中的琮、璧,武器中的鉞,漆器,絲綢以及神秘的神徽像等,均為後來的夏商周文化所繼承和發揚,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成分,也是中國早期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5 玉琮 良渚文化 高15.7公分,寬7公分,深7公分     基本造形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體,有上下貫穿的大圓孔,外壁以四個轉角線為中心,上下垂直堆疊地雕琢「面紋」。   為貫通天地的禮器、是巫術與王權結合的最早的美術象徵。 資料來源 中國古代玉雕新識 玉琮

6 玉鉞 高17.9厘米,上端寬14.4厘米,刃寬16.8厘米,厚0.8厘米   在刃上部鐫有隱起神騎怪獸紋,柄已朽,其上部附有玉冠飾,其下有玉鐏,柄上嵌有玉片,玉鉞本是軍事指揮員的權杖,也可能兼有標誌政治權力的功能。 資料來源 中國玉器藝術 玉鉞

7 周禮有「以蒼璧禮天」的說法,一般認為玉璧是祭天的禮器。 玉璧的款式為扁平圓形,中間對鑽圓孔,為墓主人生前所擁有的財富的象徵
  周禮有「以蒼璧禮天」的說法,一般認為玉璧是祭天的禮器。 玉璧的款式為扁平圓形,中間對鑽圓孔,為墓主人生前所擁有的財富的象徵 資料來源 中國古代玉雕新識 玉璧

8

9 大禹治水圖     夏禹採取疏導的方法來治水,他疏導九條大河水流的方向,把氾濫的洪水引入大海,終於消除水患。禹治水十三年,盡心盡力,辛苦勞累,曾三次從自己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洪水治平後,禹又教導百姓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各類農作物,使百姓安居樂業。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 資料來源 中華人(字) 奇摩知識(圖) 大禹治水圖

10

11 四面有稜,通體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腹部兩獸面之眉、耳、下唇均翹起於外,兩耳各式一鳥紋。
祖乙尊<商> 高34.5公分,口徑25.6公分,底徑16.9公分 腹圍54.4公分重5725克   四面有稜,通體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腹部兩獸面之眉、耳、下唇均翹起於外,兩耳各式一鳥紋。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祖乙尊 (撰稿:游國慶)

12

13 毛公鼎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大口圓腹,頸上裝飾一圈重環紋,雙立耳,腹下三蹄足。
銘文內容為周宣王即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施仁政於天下,忠心的輔佐周王,並且厚賜酒食、輿服、兵器。 大口圓腹,頸上裝飾一圈重環紋,雙立耳,腹下三蹄足。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 數位典藏媒合平台(字) 毛公鼎 (撰稿:游國慶) 圖 字

14 散氏盤 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 盤,為古代盛水器。
  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 ,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 。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 (撰稿:游國慶)

15 士父鐘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士父鐘

16 父丙角 功能:酒器 尺寸:帶蓋高23公分 器高17.1公分 流尾間距18.3公分 尾高20.3公分 流高19.5公分
說明:前流後尾有蓋平底無柱「角」。全身滿裝密集細線淺浮雕獸面紋,器腹中間上有浮雕獸首,口下吐出長條狀如獸「舌」,上飾有細鉤紋排列。此舌形且見於器腹兩面交接處的兩端。器蓋前有高浮雕葉形耳獸首,耳上滿裝紋飾,亦為細線淺浮雕的雲雷紋,中間有近似「獸舌」裝飾者,中間有一環鈕,便於提舉。器上有獸首,陰與蓋腹內有銘文三字,乃亞醜族祭祀父兩者。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父丙角

17 設計稿

18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19 心得 : 春秋戰國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應 12 個月,符合古人對天時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黃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飾品十二章)。深衣的長度大致在足踝間。 這時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穿。《禮記》上說:「既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即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倍受人們喜愛。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深衣的用料多為麻布,領、袖、襟等部位鑲彩色邊,作為裝飾。 資料來源 奇摩知識

20 孔子 說明 : 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祖師。
說明 :  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祖師。 「學不厭、教不倦」 是至聖先 師孔子的基本治學態度,而其中心思想則在「仁」。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全書 孔子像

21 秦量 尺寸 : 高6.2公分,口徑17.3×9.7公分 說明 : 秦始皇鑑於當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車涂異軌,所以有多項統一行動:如頒布官製的度量衡銅器、確定制度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秦量

22 蟠夔紋盤 尺寸 : 高11公分,重39.8公斤 說明 : 水器呈顯之盥禮,於西周中晚期漸興,春秋時極盛。器身滿飾的蟠夔紋是春秋中晚期流行的紋飾。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蟠夔紋盤

23 宗周鐘 尺寸 : 高65.6公分,舞縱23.1公分,橫30公分,兩于相距26.2公分,兩銑相距35.2公分,重34.9公斤。 說明 :
鼓上飾首紋篆間飾兩頭獸紋。舞上飾竊曲紋甬上飾夔紋。紀錄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凡二十六邦來朝臣服,「有成亡競」,功烈彪炳,厲王遂鑄鐘銘記此事,並以祀上帝百神與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長壽,永保天下。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宗周鐘 (撰稿:游國慶)

24 銅柄鐵劍 說明 : 紋飾分為三段,近柄一段為牛首紋,界以聯珠紋,中段分成三截矩形,内飾雉堞形紋,以下一段内飾七個圓形紋及糾結纏繞而下的蛇形紋,邊緣飾聯珠紋。 資料來源 NEWS新華網 銅柄

25 韶箾 說明 : 〈韶箾〉音ㄕㄠˊ ㄕㄨㄛˋ, 舜所制的樂曲,亦稱為「簫韶」。
〈韶箾〉音ㄕㄠˊ ㄕㄨㄛˋ,   舜所制的樂曲,亦稱為「簫韶」。   孔子聽到舜時的樂舞〈韶箾〉時,他讚嘆的說:「舞蹈中表現了舜完美、偉大的德性,就像天覆蓋萬物,地承載萬物。即使有更偉大的風範,也無法超越了,看到這裡就夠了!如果還有其他樂舞,我也不敢再觀賞了。」後來「嘆為觀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 資料來源 洪嘯音樂教育工作站 韶箾 (撰稿:趙洪嘯)

26 竹簡 冊的長度, 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 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 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
說明 : 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 資料來源 Flickr網 竹簡 (撰稿:)

27 秦漢

28 心得 :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內衣外穿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 秦代的袍服是一種有絮棉的夾層內衣,穿著時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這種穿著習慣到了漢代產生了變化,袍服除了作為內衣,很多婦女時興把袍服當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變為外衣,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服飾;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級別、不論男女,也可作為朝服。因此,這種實用的服裝便取代了深衣,成為最時尚的服飾。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穿著打扮要求愈來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趨華麗。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交通,這條橫貫歐亞的陸路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中國製造的蠶絲、錦繡等種種中國文化傳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帶來東方,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資料來源 奇摩知識

29 玉 圭 尺寸 : 長18.5公分、寬7公分、厚0.8公分、孔徑0.5公分 說明 :
圭玉質青灰,表面沁作淺赭斑。全器呈梯形,尖首、兩側平齊、平底。近底部處,有一小圓孔。平素無紋。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圭

30 嘉量 功能 : 量器 尺寸 : 高25.6公分 說明: 此件嘉量由五個量體組成,主體上為「斛」、下為「斗」、左為「升」、右為「合」、「合」下為「龠」。二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器外鑄銘249字,述明鑄器緣由以及各量體性質。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嘉量 (撰稿:楊美莉)

31 人騎馬玉珮 功能 : 服飾、配飾 說明 : 灰綠玉,遍佈白色斑紋,部分帶赭斑、墨斑。騎馬人蹲在馬背上,姿態生動。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人騎馬玉珮

32 帛畫 <1> <2> <3>
資料來源 雄獅美術網、HUNG欣賞藝術、漢代文物大展 帛畫

33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三號墓 「帛畫」 <1>上部的天上,右上角有紅日,中有金鳥,日下有扶桑樹,樹葉間有八個紅色太陽。中部,上端經由華紋、鳥紋構成的三角形華蓋,其下有展翅的「鴟鴞」,可能是象徵死亡之意。下端的地下部分,有蛇交頸繚繞的兩條大魚,口啣流雲的大龜、鴟鴞等神異動物。 <2>上段繪日、月、生龍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徵天上境界。中段繪墓主人出行、宴饗等人間生活;下段繪神怪、龍蛇、大魚、大龜等地下(陰間)的生物。 其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中段把墓主形象畫成正側面或半側面,和祭拜的眾人皆站在同一基底線上(局部明細圖如下);而各種神禽異獸,姿態矯健活潑,勾線流暢挺拔,顯得比人物生動。 宴樂、迎賓、紡績、校武等人間生活 資料來源 雄獅美術網、 HUNG欣賞藝術帛畫

34 素紗禪衣 尺寸 : 衣長128公分,二袖長190公分,全部重量49公斤。 說明 :
是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中,最為罕見的一件。整件服裝,薄如禪翼,輕如烟雾。在領邊和袖邊還鑲著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豔,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 資料來源 china.com 素紗禪衣

35 呂氏鏡 資料來源 奇摩知識 呂氏鏡

36    魏晉南北朝

37 心得 : 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動蕩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七位賢士,世人稱「竹林七賢」。 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貧民百姓,都以大袖寬衫為時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鬆、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由於長期戰亂,南北方的廣大民眾迫於離鄉背井,並出現了多民族雜居的生活狀態。他們互相學習交流,一方面促進了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單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漢族穿著北方民族服飾成為時尚,不論官兵或百姓,都穿著北方民族服飾,作為平時的休閒服或禮服。 當時男生流行速色寬鬆的衣服<以素色為主>,至於男生的髮型是用方巾將頭髮綁在後面,中原的女生衣服大致和男生差不多,寬鬆的衣服,但是北方就不太一樣 受到胡族的影響,袖子部份比較緊 還有領子,看起來很輕,後來隋唐時代的衣服也有受到胡族影響,胡漢融合,但服飾與魏晉南北朝的不太一樣。 資料來源 奇摩知識

38 乾隆的 三希堂 裡包括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 王獻之的「中秋帖」 王珣的「伯遠帖」 資料來源 Yam天空部落 三希堂 2010.03.31

39 三希堂法帖 說明 : 王羲之「此粗平安帖、何如帖,及奉橘帖」
乾隆帝認為書帖以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大令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最為難得! 號稱它們是三個希有的法帖, 乾隆皇帝將它們供於養心殿溫室中自賞,堂曰「三希堂」,其內收藏之歷代書帖就稱為「三希堂法帖」。 資料來源 部落格 三希堂法帖

40 快雪時晴帖 尺寸 : 冊 紙本 縱:23公分 橫:14.8公分 說明 :
尺寸 : 冊 紙本 縱:23公分 橫:14.8公分 說明 :    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他將此蹟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快雪時晴帖 (撰稿/何傳馨)

41 伯遠帖 說明 :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真跡筆墨,沒有雙勾填墨的平板滯礙,線條收放間流暢灑脫。 資料來源 部落格 伯遠帖

42 中秋帖 說明 : 此帖寫的是:「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資料來源 部落格、奇摩知識中秋帖 2010.03.31
資料來源 部落格、奇摩知識中秋帖

43 山陰書箑圖 尺寸 : 冊 紙本 縱31.3公分 橫58.9公分 說明 :
描繪老婦人手拿紙扇,正在向書聖王羲之(三二一-三七九年)乞求題字,身後還有一名侍從,捧著硯台伺候。畫中每個人物均表情生動,衣紋線條瀟灑流暢,雖然不見得是梁楷親筆所作,卻能充分掌握住寫意人物的簡率趣味。 資料來源 名繪集珍 山陰書箑圖

44 籠冠大袖衫  說明 :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像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資料來源 華夏文化 籠冠大袖衫

45 甲骨文 說明 :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
筆劃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都顯得猶勁而有立體感,表現出契刻者運刀如筆的嫻熟技巧。 書法風格也隨著時期的不同而迥異,或纖細緊密,或草率粗放。 資料來源 博海中文博客導讀網 甲骨文

46


Download ppt "史前夏商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