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做自立自强的人 华丰中学 七年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做自立自强的人 华丰中学 七年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做自立自强的人 华丰中学 七年级

2 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曾经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当时,这107名儿童在内蒙古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上路时,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装满食品和野营用具;中国孩子只是装装样子,背包几乎是空的。探险之路才走一半,中国儿童因将水喝光、干粮吃尽而向别人求援。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长乘车而去,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3 议一议 夏令营的较量,中日学生相比差别在哪里?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4 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1、什么是自立? 2、什么是自强? 自强意味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意味着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自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已的日常生活;意味着我们要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保护,独立生活;意味着要靠自已的力量,创造生活。 2、什么是自强? 自强意味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意味着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5 3、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4、自强不息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6  小品

7 小品中哪些是自立的表现,哪些是依赖他人的表现?
议一议 小品中哪些是自立的表现,哪些是依赖他人的表现?

8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 说一说生活中自立的 表现有哪些?

9 《自立歌》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陶行之

10 从杨绿野、苏明娟等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人生当自强 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 苏明娟 大眼妹

11 我来当编剧

12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我不干活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我不干活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只要自已肯干肯吃苦,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 (1)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他们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呢?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3 小小故事会

14 自强与中国! 詹天佑 刘翔 林则徐 戚继光

15 自强与中国! 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朝中期,倭寇祸殃沿海,连年劫掠东南沿海生灵涂炭。明政府腐败无能,对倭患束手无策。鉴于这种局势,戚继光组织了一支冷热兵器配合、步兵骑兵与火器部队协同的新编制部队,开始与倭患对抗。新军在戚继光领导下,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对百姓秋毫无犯,多次建立战功,战斗力非常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戚家军”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英勇善战,师出必胜,享誉天下。

16 自强与中国! 禁烟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17 自强与中国!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18 自强与中国!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19 收集或创作自立 自强的名言警句, 制作格言书签 .

20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谢谢!

21 1)“这样真省事!”:小李做作业,从不愿自己思考,总是偷偷抄同桌的作业。
2)“请投我一票!”:小陈积极准备,参加了初二年级学生会干部的竞选。 3)“上课多累啊——睡觉!”:小李上课喜欢睡觉,别人说他,他总说:“我爸有的是钱!我学不学都可以上大学!” 4)“妈妈,我能自己洗衣服了!”:新学期,住进学校宿舍的小帆学会了自己洗衣服。


Download ppt "做自立自强的人 华丰中学 七年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