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广 东 省 第 二 中 医 院 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王 清 海 2013年11月 广州
脉胀理论与高血压血管保护 广 东 省 第 二 中 医 院 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王 清 海 2013年11月 广州
2
一、脉胀的概念 脉胀是基于中医对高血压的解释,对以往与高血压对应的中医病名的混乱认识提出的新概念
脉胀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营卫气血运行异常,导致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畅,压力增大,临床以“脉搏胀满”为特征的一种血脉疾病。 与“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的概念是一致的
3
理论基础 ▲中西医学认识的一致性: 血压是血液在动脉血管中流动时产生的压力 形成血压的三大要素:心脏的推动力、血管的阻力、血液的质/量
动脉血管内压力持续增高,形成高血压 高血压属于血管疾病
4
▲中医认识: ▲血脉理论的核心是气血在心脏阳气的推动下,在脉道内正常流动 ▲脉搏形成的三要素:心的推动力、脉的约束力、血液质/量
▲脉胀是以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异常,使脉内压力增高,导致脉搏胀满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脉胀”属于血脉(血管)疾病
5
中西医理论基础相通 解剖部位:血管=血脉 生理:血压=(气)血流动时对脉道产生的压力 病理:血压增高=脉搏胀满 病名:高血压=脉胀
6
中西医临床实践相通 血压的测量: 西医在肱动脉或桡动脉 中医在桡动脉(号脉的部位) 测量方法: 中医:用手(号脉) 评判标准
西医在肱动脉或桡动脉 中医在桡动脉(号脉的部位) 测量方法: 西医:血压计 中医:用手(号脉) 评判标准 西医:血压高于正常(客观) 中医:脉象的异常(主观)
7
脉胀理论的意义 在中医病名、概念、内涵等方面与高血压的病理机制保持一致 有利于创建新血脉辨证体系,提高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有利于从血管保护、靶器官保护等方面解释中医中药的作用机制 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研究领域中西医学的新的结合点
8
二、脉胀的理论内涵 1、脉胀的起源: ▲《灵枢·胀论》:“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 基本含义: ▲病名:脉胀 ▲病位:脉 ▲病机:营卫(气血)逆乱 ▲临床特点:脉大坚以涩
9
2、血脉的生理 肝的调节 先天肾精化生 肺朝百脉 心的推动 血脉流动 各脏腑组织 后天脾胃化生 气的率领和固摄 津、液、
10
3、脉胀的病理 忧愁思虑过度 饮食不节 年老体弱 劳累过度 气 郁 痰 湿 阳虚 血脉胀满 血脉压力 气虚 气血 逆乱 起居 无常 先天遗传
11
▲在血脉:血脉自病,尚未影响脏腑(血压增高) ▲在脏:胀在五脏:(高血压并眩晕、心衰、冠心病)
4、脉胀的病位 ▲在血脉:血脉自病,尚未影响脏腑(血压增高) ▲在脏:胀在五脏:(高血压并眩晕、心衰、冠心病) ▲在腑:奇恒之腑中的脑、髓、脉(高血压并发中风、动脑硬化) 《灵枢。胀论》曰:“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
12
三、脉胀的诊断 脉胀的诊断: ▲脉象:大、坚、涩(包括弦、洪、滑等) ▲血脉压力(血压)(现代测量技术)测量:血压≥140/90 mmHg
13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脉胀的治疗 1、治疗原则: 疏通气血,恢复正常运行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泻法:迅速降压,缓解症状。 当出现高血压急症时,当急则治其标,首选泻法,防止“必更其道”,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急则治其标: 泻法:迅速降压,缓解症状。 《灵枢•胀论》云:“无问虚实,工在疾写”。 《灵枢•胀论》提醒:“其于胀也,当写不写,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 当出现高血压急症时,当急则治其标,首选泻法,防止“必更其道”,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15
《灵枢•胀论》:“其于胀也,必审其因,当写则写,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缓则治其本: “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 ▲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灵枢•胀论》:“其于胀也,必审其因,当写则写,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16
2、血脉辨证 以心、血、脉为核心,以脏腑经络为关联 分类 ▲病在血 ▲病在脉(脉为奇恒之腑) ▲病在脏(心、脑、肾等并发症)
17
1)病在血 常见证型:肝火、气虚、阴虚、血瘀、痰浊等 病机要点:虚、郁、瘀、痰等导致血液的质/量发生改变,气血流通不畅,脉道损伤不明显
治疗方法:补气、滋阴、清火、开郁、活血、化痰,疏通气血,恢复血脉正常运行 ▲该时期相当于高血压病没有合并动脉硬化的阶段。、 ▲该阶段治疗重在改善气血的质和量,调理气血的正常流通。即《黄帝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意
18
2)病在脉 常见证型:脉络绌急(动脉痉挛);脉络痹阻(动脉内膜增厚);痰浊附壁(斑块形成)或者血脉闭塞 病机要点:脉道损伤,涩滞不畅
治疗原则:补虚、化瘀、逐痰,疏通经脉 ▲该阶段相当于动脉硬化阶段,或有动脉痉挛发生 ▲该阶段是脉胀的持续发展,逐渐影响到脉管的变化,如脉管僵硬,裹挟无力;或因痰浊瘀血日久不愈,脉络损伤,脉道涩滞不畅。治疗重在行气、化痰、活血化瘀、疏通经脉。
19
五、高血压血管保护的机制 1、血管内皮的自我保护机制
▲血管内皮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抗血小板血栓形成、抑制炎症分泌等作用,对维持正常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舒、缩血管物质:NO、ET,对立统一,阴阳平衡 ▲血管内皮损伤和修复的物质:内皮微颗粒(EMPs)、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损伤、修复,破坏、保护,对立统一,阴阳平衡
20
▲高血压血管损伤早期,体内自我调节机制,调动内皮源性保护机制开始工作。
▲治疗性干预可通过调节内皮生物活性物质及自我修复功能,达到血管保护的目的 ▲中医药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脉,有可能通过这种机制,起到高血压血管保护作用
21
2、基于脉胀理论的高血压血管保护可能机制 中医药调理气血,疏通经脉,有可能使动脉血流通畅,减少血中有害物质对血管平滑肌内膜的机械性损伤 中药益气、养阴,有可能提高损伤的血管内皮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药清火平肝,可能降低中心动脉压,减轻后负荷,有利于减轻高血管对靶器官的损害 中药化痰活血,有可能修复血管内膜损伤,改善动脉硬化程度,消除或者稳定动脉硬化斑块。
22
3、对高血压血管保护的探索 中药制剂“复方芪麻胶囊”,临床应用17年 功效:益气化痰活血 适应症:高血压属于气虚、痰浊、血瘀者
研究发现,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动脉血管损伤有保护作用。
23
1)益气化痰法改善血管活性物质的研究(99年省基金)
主要指标 ▲收缩血压物质:ET-1(内皮素-1) Ang Ⅱ(血管紧张素Ⅱ ) TXB2(血栓素) ▲ 舒张血管物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NO(一氧化氮) PGI2(前列环素)
24
结果(144例高血压患者) 对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治疗前各指标分布特点: ★ TXB2:气虚痰浊组和阴虚阳亢组最高
★ AngⅡ:肝火型最高 ★ ET-1:气虚痰浊组和阴虚阳亢组最高 ★ PGI2:以阴阳两虚型最高,气虚痰浊型次之 ★ CGRP:以肝火亢盛型最高,其它基本一致 ★ NO:各组基本相似,无显著差别
25
治疗后气虚痰浊型各物质变化情况 指标 治前(平均) 治后(平均) 差值 TXB AngⅡ ET PGI CGRP NO
26
上表看出 血压健4号可以降低收缩血管物质,升高舒张血管物质(对PGI2除外,原因不明) 这可能是益气化痰法治疗高血压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27
2)复方芪麻胶囊对FMD)的影响 方法: 两组40-75岁的1-2级高血压患者各35例,均用西药常规抗高血压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复方芪麻胶囊。疗程8周。 指标: 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
28
结果:基于脉胀理论的益气化痰中药可改善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图1 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对FMD的影响 注:FMD,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与基础治疗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29
3)复方芪麻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影响
方法: 共分5组: ▲WKY组(正常血压组) ▲ SHR组(空白对照组) ▲阿托伐他汀组 ▲复方芪麻胶囊低剂量组 ▲复方芪麻胶囊高课题组
30
结果:基于脉胀理论的益气化痰中药治疗,可上调大鼠主动脉内总NO水平
注:*,与WKY组相比,P<0.05;§,与SHR模型组相比,P<0.05;#,与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相比,P<0.05。n=8。
31
结果:基于脉胀理论的益气化痰中药治疗,可上调大鼠主动脉内总eNOS的水平
注:*,与WKY组相比,P<0.05;§,与SHR模型组相比,P<0.05;#,与复方芪麻胶囊低剂量组相比,P<0.05。n=8。
32
4)复方芪麻胶囊修复颈动脉班块案例 丘某某,男,43岁,广东清远人,私企老板
主诉患高血压病3年。2012年1月16日初诊:查彩超示颈动脉硬化闭塞症,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57%,左侧是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56%。其治疗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1月至4月,采用中药益气化痰及复方芪麻胶囊、拜阿斯匹林、拜心同治疗。四个月。 第二阶段:2012年5月至12月,停用中药,只服拜心同、拜阿斯匹林和复方芪麻胶囊。共8个月。 第三阶段:2013年1月到2013年6月,停服复方芪麻胶囊,只服用拜心同、拜阿斯匹林。共6个月
33
有趣的是,在中医药参与治疗的过程中,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
而停用中药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又迅速回升,甚至超过治疗前的程度 表明中医药治疗对于修复颈动脉内膜的损伤有显著作用
34
不同治疗时段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率(%)
治疗前 综合治疗 西药+中成药 西药
35
提示 上述实验研究与临床实例均提示: ▲基于脉胀理论的益气化痰法有明显的保护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修复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
▲可改善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 ▲可上调大鼠主动脉内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全成酶(eNOS) ▲可改善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斑块,修复血管内膜损伤
36
小结 脉胀是基于中医血脉理论,对高血压中医病名的探索,有利于运用中医理论解释高血压的病机,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
脉胀理论把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统一起来,对于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结合点 基于脉胀理论的中医药治疗,有可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高血压血管保护作用,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疗效评价指标
37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