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的文字體系與書寫工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孫 劍 秋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的文字體系與書寫工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孫 劍 秋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的文字體系與書寫工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孫 劍 秋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 序論 文字 書寫工具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 序論 人類文化中曾經出現幾種獨立發展的古老文字體系,基本上,皆為圖畫式的表意符號為主體的文字體系。如:埃及聖書體、美索不達米亞楔型字、中國漢字。而今,僅存漢字! 首頁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4 中國文字的特殊性  中國漢字,由於形體變化不與語言演變發生直接關係。才能在萬般變遷後,數千年前的文獻仍為今人所明白通曉。在地域隔絕,種族複雜的情況下,中國文化猶能融合如一,此語文特殊性實為重要因素! 序論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5 活的語言一直在變化! 更何況…… 拼音系統的文字經常因反映語言變化而改變其拼寫的方式。
語言所發生的音讀變化不只是個別詞彙,有時也會變語法結構,同一語言體系的方言,甚至會差異至完全無法溝通! 序論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6 古代文字的通性 表形期(以文字代表具體事物) 表意期(逐漸進入指示概念) 表音期(音標表達意義) 序論 2017/9/10
表形期(以文字代表具體事物)  表意期(逐漸進入指示概念) 表音期(音標表達意義) 序論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7 文 字 造字法則 成形時代 陶文 字體 首頁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8 甲骨文表現的造字法則 甲骨文:一種契刻於龜甲或牛肩胛骨的占卜紀錄。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是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紀的晚商甲骨文。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9 中外對於文字的創造法則的分類各有千秋,今暫分為象形、象意、形聲三類。
詳細簡略的描化物件輪廓,望可生義。 如:人( )、羊( )、馬( )、牛( )。  取材自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實物,故可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素材。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0 象意 以圖畫方式表現沒有形體的概念,如上下、長短、大小等相對概念。 又如木 是樹木的象形, 林 是以兩株樹木表示樹木眾多之處,
 以圖畫方式表現沒有形體的概念,如上下、長短、大小等相對概念。   又如木 是樹木的象形, 林 是以兩株樹木表示樹木眾多之處, 休 則用以表示人於樹下休息之意。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1 形聲,是最進步的造字方法。意符與聲符的各式組合,乃是可以千變萬化的簡便造字法。
  如:「麓」字上方的「林」便是表示樹林生長之處,下方的「鹿」用以表音。 林:形符 鹿:聲符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2 然,形聲造字乃是經由長時間演變而成,而在形聲尚未出現之前,人們便以引申和假借解決當時的困難。
又如「湄」字,左方的「水」表示此字之意乃與水流有關,右方的「眉」則是讀音。 眉:聲符 水:形符 然,形聲造字乃是經由長時間演變而成,而在形聲尚未出現之前,人們便以引申和假借解決當時的困難。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3 引申和假借 引申:一個字除中心意義外,通過共通特性或先後關係,額外表達其他意思。在長時間的擴充後,一個字甚至可能擁有相反意義。
如:絕  和繼  。原本都是指紡織時,以  刀切斷糾纏混亂絲線的動作,後來則演變為斷絕與接續兩個相反的意思。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4 其後為了分別本義與擴充義,便加上水、火、土、人等表示不同屬性的偏旁,形成了不同的形聲字。
 如:冓   原來可能是表示兩個木頭結構(零件)相互交接的樣子。又被引申為交接,並加上各種義符以分別不同的引申義,而形成了構、購、溝、講、搆、傋等與原本概念相關的形聲字。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5 引申和假借 假借:圖畫不足以表達,只能借用發音表示的造字 方法。為了避免與原字混淆,或是為了修正發生變 化的讀音,會加上新的聲符,成為新的形聲字。  如:莫     原本是指傍晚時分,春秋時被借用為否定的副詞。為了避免混淆,就在本字上加上「日」的義符,而有「暮」字。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6 又如「晶」字,本義為天上繁星,兼有晶亮的引申義。為免混淆,故加上「生」字做為聲符而成「星」。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7 中國文字體系形成的時代 一般相信,中國文字經過兩三千年的時間,就已經發展至甲骨文的成熟程度。粗略估計大約是五千年前或稍早,中國文字即以萌芽。
 一般相信,中國文字經過兩三千年的時間,就已經發展至甲骨文的成熟程度。粗略估計大約是五千年前或稍早,中國文字即以萌芽。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8 仰韶文化 左圖為仰韶文化陶器外緣的刻劃。目前有學者猜測這種簡單筆順可能是中國文字起源。不只是因為它們類似文字,更是因為其出現處幾乎位於不同陶器的相同位置--外口邊緣。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19 另外,承繼仰韶文化的半山、馬廠文化等,也都出現類似的文化記號。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0 就連遠在臺灣東海岸的良渚文化也出現這類記號。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1 以上所列舉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符號,在時間點上有千年之差,且還各自單獨出現。它們並沒有出現文字所應有的序列文法,顯然並非同一系統的發展沿襲,因此若斷言其為文字起源尚稱武斷,將其當作研究新石器時期社會的線索則較為適當。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2 大汶口陶文 位於山東莒縣凌陽合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時代約為西元前二千五百到二千年左右。與仰韶文化相同,符號被刻畫在陶器口的外緣。 文字
 位於山東莒縣凌陽合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時代約為西元前二千五百到二千年左右。與仰韶文化相同,符號被刻畫在陶器口的外緣。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3 一般相信,在商末周初的銅器上常出現比甲骨文更為原始的族徽,而這類族徽十分接近大汶口晚期陶文的特點。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4 從造字法來看,上圖已非原始象形字、應是第二類的象意字,甚至是第三類的形聲字了!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5 中國文字的起源  以大汶口陶文為漢字雛形,遠比仰韶文化的純記號刻劃,較為平實可靠。簡而言之,中國早在西元前二千年時可能就已經出現某種文字系統。具體的中國文字起源問題尚有待更多出土資料證實。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6 「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 《尚書‧多士》 且不論殷革夏命之時,即從晚商甲骨文上推六百年至大汶口的晚期,中國字最早乃從西元前二千年開始。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7 字體流變 楷書 小篆 隸書 金文 甲骨文 自甲骨文至今,已有三千餘年歲月,其書寫字體自是有所變化。以下僅就古代五種較為重要的字體進行介紹。
文字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8 甲骨文 指刻在晚商龜甲或獸骨上的占卜記錄,估計約有十多萬片出土。 又,因為是商朝王室紀錄,乃是研究商代歷史的珍貴資料。
此處文字大部份是象形與象意字,與為數不少的形聲字,造字法皆已齊備。 此期字型結構重視意念,字形經常變化。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29 金文 乃指鑄於青銅器的銘文,故名之。出現時代約從西元前十一世紀到西元前三世紀。 由於銅器鑄造工藝在各地發展,銘文也因著各地風格而產生變化。
字型結構已有規則性安排,此時形聲字大幅增加。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0 青銅器乃依禮所需而鑄,故銘文書寫工整,筆法優雅美麗。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1 小篆 取材自《說文解字》, 反映出先秦統一文字的結果。 此時文字的基本架構已趨於穩定, 故為研究中國古文字的必備基礎。 秦‧小篆(嶧山刻石)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2 隸書 可上溯至戰國時代。 為求快速,書寫時將小篆渾圓平衡的筆劃改為簡單的波折,故名之。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3 秦隸(雲夢睡虎地秦簡) 東漢‧隸書(張遷碑)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4 楷書 使漢字完全脫離圖形, 轉變成為點、畫組成的抽象形體。 從漢代開始醞釀,於隋唐時代完備。 其後又發展出行書和草書兩體。
三國‧楷書(鍾繇宣示表)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5 東晉‧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三國‧章草(皇象急就章) 流變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6 書寫工具 毛筆 竹簡 紙張 首頁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7 毛 筆 雖說甲骨文是以刀刻畫,但在商代就已使用毛筆書寫,從文字演變即可看出其中端倪。 書寫工具 2017/9/10
毛 筆 雖說甲骨文是以刀刻畫,但在商代就已使用毛筆書寫,從文字演變即可看出其中端倪。 書寫工具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8 從字型看…… 「筆」字初形為聿( ),乃為手中握一管有毛的筆形。 「書」字( )為手握有毛筆管於墨汁上的樣子。
「筆」字初形為聿( ),乃為手中握一管有毛的筆形。 「書」字(  )為手握有毛筆管於墨汁上的樣子。 「畫」字(  )作手握尖端合攏的筆,再劃一個交叉。 「肅」字(  )手握筆畫出複雜的刺繡圖案。 書寫工具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39 竹 簡 中國文字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書寫習慣實是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由上而下書寫比左右書寫方便。而右手書寫,左手持簡,寫完後便由右而左順勢排列。因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書寫習慣。 書寫工具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40 竹簡沾墨就不能擦改,而寬度也不容再旁改正。因此「刪」字( )即為刪削之意,而非刻字之用。
由於竹片寬度有限,故字型自然形成窄長結構。而寬長體型的動物則將頭轉至上方,如馬、虎、象等。故可由此斷定商代最普及的書寫資料是竹簡,而非木牘、布帛。 竹簡沾墨就不能擦改,而寬度也不容再旁改正。因此「刪」字(  )即為刪削之意,而非刻字之用。 書寫工具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41 紙 張 東漢蔡倫改良前人之法,以廉價的植物纖維製造出物美價廉的新紙,而使得文學創作與流傳急速發展。今日文化普及,紙張功不可沒! 書寫工具
紙 張  東漢蔡倫改良前人之法,以廉價的植物纖維製造出物美價廉的新紙,而使得文學創作與流傳急速發展。今日文化普及,紙張功不可沒! 書寫工具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42 投影片放映到此結束!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Download ppt "中國的文字體系與書寫工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孫 劍 秋  2017/9/10 第四屆漢字文化節專題講座 孫劍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