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Enterpris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Enterpris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Enterprise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Enterprise

2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自熊彼得(J. A. Schumpeter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于20世纪初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以来, 技术创新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开发性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的系统研究和80年代至今的综合研究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争论。 技术创新(Technical innovation),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有以下几个: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年)是20世纪最受推崇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经济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等宗师同列。熊彼特的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遗产,他首先提出“创新”学说,不但是知识经济的先驱者,其思想更是21世纪的主流思潮,到今天仍默默地支配着人心

3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熊彼特的定义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 ①引进新产品; 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 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 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4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95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ROBERT M. SOLOW)对Schumpeter的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的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5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2.厄特巴克(J.M.Utterback)
 在70年代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中认为:“与发明和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是技术上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 )。

6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3.缪尔塞(R. Mueser)
这一定义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①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②活动必须获得最后的成功实现。

7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4.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定义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 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8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NSF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S. myers和D. G. Marquis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NSF在70年代的技术创新的限定还比较窄,但到70年代下半期,NSF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变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9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在以上对于技术创新的讨论中,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关于定义的范围:狭义的定义仅限于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技术变动,广义的定义则包括产品和工艺(使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关于技术变动的强度,即技术的根本性变化与渐进性变化; 关于新颖程度:只限于“首次”还是创新的扩散性应用(在世界上不算“新”,但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仍然是“新”的)

10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技术创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商业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 简单地讲,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

11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所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 ;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

12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2 技术创新的特点 很多人将技术创新单纯地理解为技术发明或创造,这二者的中文字面意思“比较接近”,但实际含义却有“很大差别”。创:开始,开始做。如:首创。 在英文中 创新——innovation:(1) The act of introducing something new;(2) Something newly introduced. 创造——creation: the act of creating ( To cause to exist; bring into being ).

13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理解技术创新概念,应注意几点:
1. 技术创新基于技术(技术是指人类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的活动)。 不存在技术活动的创新属于非技术创新,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

14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2. 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定义不强调技术的根本性变动,允许将技术的增量性变动包括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之中。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也可以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新的组合。

15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3.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从本质上说,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因此,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其商业价值(在有些情况下也包括社会价值)。这一特点也是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主要区别。

16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3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的比较
关于创新的概念还有技术进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金融创新等等,要明晰技术创新的意义,将其与创新有关的概念进行比较非常必要。

17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技术进步:指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等基本要素贡献后的余额。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是与宏观相对应的概念,在实际中比较抽象。技术进步包括多种要素,其中企业技术创新是其核心要素,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是可以真正应用的企业层面的概念。

18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知识创新:为了满足未来竞争的需要,在创新过程中除了包含构建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外,还要产生新的思想,并将其融入有发展前景的商业产品中去。知识有非常广泛的含义,科学技术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的概念远比技术创新大而且也抽象得多,它包括知识的产生、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体现了知识经济各个层面的内容,而技术创新则侧重于技术的商品化,范围更加具体。

19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科技创新:广义讲泛指科技体制、科技体系的变革,使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狭义讲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教育创新、金融创新一般指一种行业的改革。

20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4 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1.4.1 基于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影响程度的分类
此种分类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Sussex科技政策研究所(SPRU)的技术创新产出/应用分类法。他们按照创新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创新分为四类:

21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 渐近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渐进性、连续的创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大量的创新属于渐近性创新。 2. 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 3. 技术系统的变革(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这种变革会影响许多经济部门,常常使大量相关的创新集群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而出现。 4. 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change i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伴随着某项根本性创新的扩散和渗透,即会影响到所有经济部门,并且改变了“人们接受和看待事物的模型和规则”。

22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4.2 基于创新对象的分类
1. 产品创新 (product innovation):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包括在技术发生较大变化的基础上推出新产品,也包括对现在产品进行局部改进而推出新产品。广义的产品包括服务(无形产品),因也产品创新也包括服务创新。 2. 工艺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又称过程创新,指生产(服务)过程中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包括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创新,也包括对原有工艺的改进所形成的创新。

23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4.3 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变动方式的分类
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变动方式的分类 技术变动方式分为结构性变动(技术——产品或工艺要素结构或联结方式变动)和模式性变动(技术原理的变动)。

24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按这两种分类标准,可以把创新分为四类: 局部性创新(I) :在技术结构和模式均未变动条件下的进所形成的创新。
模式性创新(II):在技术原理变动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结构性创新(III):技术结构变动形成的技术创新。 全面性创新(IV):技术结构和模式均发生变动所形成的创新。 结 构 变 动 模 式 变 动

25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5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5.1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是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
技术创新带动新产业形成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1.5.2 技术创新的复杂性

26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6 对技术创新的几个认识 技术创新没有传统产业和新产业之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国家创新体系

27 第二章 创新来源 2.1 概述 创新有许多来源 企业 个人 大学 政府资助的研究 私人非盈利组织

28 第二章 创新来源 2.2 创造力 创新从新创意(new idea)开始,产生新奇而有用的创意的能力创造力(creativity).
个体创造力 个体创造力受其智能、知识、个性、兴趣以及环境 的直接影响。 组织创造力 组织内个体的创造力,二是各种社交过程,三是塑组织 内个体相互作用和行为方式的环境因素。

29 第二章 创新来源 2.3 把创造力转化成创新 1. 发明家 2. 用户创新 3. 企业的研究和开发
4. 企业同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及互补企业的联系 5. 大学和政府资助的研究 6. 私人非盈利组织

30 第二章 创新来源 2.4 合作网络中的创新 2.4.1 技术集群 近邻性以及交互作用户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互换知识的意愿和能力。首先,复杂或隐性的知识只有通过频繁、交互作用户才能形成有意义的交换。企业在传递知识以前必须通过频繁的交互作用户找到一种共同的理解和连接知识的方式;其次,密切而频繁的交互作用能够影响企业交换知识的意愿。 邻近企业在共享信息方面的优势可以提高创新产出率,反之,又可以导致自我增强的地理优势。

31 第二章 创新来源 知识呈现区域性分块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持有的,而人通常都不大愿意流动。
研究表明,很多创新活动都包含地理方面的因素,而创新活动会导致地理性集群的程度由如下因素决定:技术特性;产业特征;技术的文化环境。

32 第二章 创新来源 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是研发活动的正向外部效应。

33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变化,而且涉及生产、营销和企业组织的运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34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1线性模型 技术推动模型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生产 销售 含义:
R&D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研发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 创新过程起始于研究开发,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新技术引入市场,市场是成果的被动接受者。

35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隧道模型 3000个创意 提出300个 125个小项目 4个研发项目 1个 成功产品 2个发起项目

36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市场牵引模型 市场需求 生产需求 研究开发 生产 销售
大量实证分析证实,在有些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是在本产业投资、产业高潮之后才出现。

37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驱动因素 美国 英国 来自科技推动 22% 27% 来自市场需求 47% 48% 来自生产需求 31% 25%

38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推动-市场牵引模型 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 技术发展
技术可行性 研究开发 生产 销售 潜在市场 市场需求 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

39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2 交互作用模型 当前社会的目标、需求和市场 新需求识别 形成 思想 项目 确认 解决 问题 设计 开发
生产 制造 销售 新技术能力 现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存量 交互作用模型不仅强调了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而且强调了创新过程中各大环节间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展间的交互作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各大自不同的作用。因此,交互作用模式是技术推动—市场牵引综合作用模型的深化,单纯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模型是交互作用模型的特例。

40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3 链环—回路模型 潜在 市场 发明 设计 设计细化 试验 再设计 生产 销售 C C C C

41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3 链环—回路模型 市场 设计 试验 生产 C C C 潜在 发明 C 设计细化 再设计 销售 f f f

42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3 链环—回路模型 R R R K K K 市场 设计 试验 生产 潜在 发明 设计细化 再设计 销售 C
研究 知识 R R R K K K 潜在 市场 发明 设计 设计细化 试验 再设计 生产 销售 C C C C

43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3 链环—回路模型 R R R D 市场 设计 试验 生产 潜在 发明 设计细化 再设计 销售 C C C
研究 R R R D 潜在 市场 发明 设计 设计细化 试验 再设计 生产 销售 C C C C

44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3 链环—回路模型 R R R I 市场 设计 试验 生产 潜在 发明 设计细化 再设计 销售 C C C
研究 R R R I 潜在 市场 发明 设计 设计细化 试验 再设计 生产 销售 C C C C

45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3 链环—回路模型 R R R I K K K D 市场 设计 试验 生产 潜在 发明 设计细化 再设计
研究 知识 R R R I K K K D 潜在 市场 发明 设计 设计细化 试验 再设计 生产 销售 C C C C f f f f F F F

46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4 并行模型 创新构思 研究与开发 设计 制造 营销
并行模型将技术创新过程看做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和市场销售的并行过程。并行模型强调了技术创新相关职能部门与供应商、用户间的沟通和合作。

47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1.5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 活动—阶段模型 评估系统 分析 战略考虑 项目 提倡者 创造性 研发部门
创新外部环境 创新内部环境 项目管理 R&D 设计 生产 销售 评估系统 分析 战略考虑 新产品 新工艺 项目 提倡者 创造性 研发部门 销售部门 科学技术知识 市场需求知识 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各个阶段,强调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两个最重要的变量:科学技术和市场与创新过程各个阶段的关联;企业内部最重要的两个部门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与创新各个阶段的联系。这个模型不仅综合了创新活动和企业内部部门的联系,而且表明了创新各大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较为准确、更一般化的概念模型。

48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决策阶段模型 新产品的思想 决策阶段1 决策阶段2 …… 决策阶段N 新产品投入 生产
每个决策单元都包含了四种活动: 1 收集信息 2 信息评估 3 决策 4 确定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每一个决策单元都有两类决策:一类是要继续还是停止;另一类就是下一单元是什么。 决策阶段1 决策阶段2 …… 决策阶段N 新产品投入 生产

49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2 产业创新模式 3.2.1 A—U模型的主要观点和评析
从产业成长的角度来研究创新过程,分析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研究根本性创新后渐进性创新的分布,是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产业成长,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是A—U模型。 3.2.1 A—U模型的主要观点和评析 A—U模型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相互联系的,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企业的创新频率和创新类型取决于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并把产业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特性阶段。

50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产品创新 根本性 创新率 技术创新 不稳定阶段 过渡阶段 稳定(特性)阶段 时间 A—U 模型

51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A—U模型各阶段的特点 竞争焦点 流动阶段 过渡阶段 特性阶段 创新焦点 产品功能、性能 产品多样化 降低成本
创新激励 用户需求和技术信息 建立竞争优势的愿望 竞争压力 主要创新 类型 频繁的根本性创新 根本性工艺创新 渐进性产品和工艺创新 生产线 多样 小规模生产 至少有一种稳定的产品设计、具有一定数量规模 标准化生产 生产过程 柔性 变得刚性 刚性,效率高,资本密集,转换成本高 设备 通用设备 有些实现自动化 专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材料 现有材料 供应商提供的专业化材料 专业化材料,没有则要进行垂直一体化 组织控制 非正式组织,强调企业家精神 通过关系、小组控制,强调协调 强调组织结构、目标规则

52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A—U模型的几个基本结论: 1. 模型的核心概念在于主导设计,主导设计是行业出现分化的分水岭。
主导设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技术局限在现有的水平内没有新的技术要求; 第二,该设计能增进一个产品或其它过程方面的创新机会; 第三,产品保证会占领市场; 第四,产品没有新的操作要求。

53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通俗而言,主导设计是指在新兴行业中,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方式和分销方式等等已经被终端用户所接受,而这些终端用户的规模足以将其他竞争性的“设计”排除在主流生产和应用方式之外。 影响主导设计形成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企业的竞争战略; 政府技术标准制定部门; 互补资产(使某项技术得以成功推向市场的互补技术、制造系统、营销和售后服务系统) ; 用户和制造商的选择.

54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新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10年6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能效等级由原来的5个等级标准缩减至3个等级。其中,1级表示能效最高,2级表示节能评价值,即评价空调产品是否节能的最低要求,3级表示能效限定值,即标准实施以后产品达到市场准入的门槛。 目前,家用空调80%为额定制冷量4500W以下的空调,在新能效标准中的1、2、3级分别对应的能效值为3.6、3.4、3.2,而现行的标准则为3.4、3.2、3.0、2.8、2.6。   “空调是我国主要的家用电器,但耗能巨大,年耗电量在1000亿千瓦时以上,特别在空调使用集中的夏季,可以占到用电高峰负荷的30%~40%,空调的能耗已导致多个省市区采取拉闸限电。所以高空调能效指标能够在节约大量电能的同时,有效解决峰谷差异,减小电力高峰负荷。”上述专家对记者表示,初步估算,该标准的实施可年节电33亿千瓦时。 据记者了解,新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青岛海尔(600690,股吧)、珠海格力、广东美的等共同起草,青岛海尔(600690,股吧)和珠海格力作为企业方参与了新标准的制定。

55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2. A—U模型反映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演化规律。 在主导设计前的阶段,创新的焦点集中在产品创新,竞争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企业试图通过产品新颖性和功能来市场;在主导设计后,创新类型转向工艺创新,竞争转向了价格和成本,企业试图通过低成本优势来赢得市场,最后,创新集中在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企业借此赢得竞争优势。 3. A—U模型反映了企业数量的演化规律。 在行业发展初期,有许多企业并在,大量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到时主导设计出现时,行业中企业数量达到峰值,然后,退出行业的企业数量开始增加,最后过渡到少数企业控制市场的局面。

56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4. 行业发展过程也是企业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即企业产品设计、工艺、企业组织不定型到产品设计、工艺和企业高度整合的发展过程,不能完成这种转变的企业将会被市场竞争淘汰。

57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对于有些产业,A—U模型并不合适。

58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A—U模型是对应于一次创新浪潮的概念,各个阶段的区分是与这一浪潮的主导设计相对应,而主导设计是不断变化的,当出现下一个主导设计时,行业发展就进入下一个创新浪潮,那私人对于下一个创新浪潮是否还会重新演化出现A—U模型的规律,模型本身没有做出答案。 A—U模型所依赖的产业实证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美国的产业发展数据,对于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或者处于跟随地位的国家是否适用仍需进一步分析。

59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2.2 逆A—U追赶模型 对于以追赶为主要特征的后发国家来说,产业创新过程很可能是一个逆A—U追赶过程,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三个阶段。

60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不稳定阶段 稳定阶段 过渡阶段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 融合 改进 消化吸收 改进 引进 消化吸收 引进
追赶国家的 技术能力 引进 消化吸收 引进 高级追赶过程 低级追赶过程 时间

61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1. 引进阶段 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后发国家引进成熟的国外技术。由于没有任何能力基础,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成套技术启动生产,这其中包括装配方法、产品规范、生产技术、技术人员和零配件。这一阶段一般是组装生产出现标准的、无明显差异的产品。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和在受到保护的市场中没有成本压力,相比之下生效率不高。迫切的技术任务是将那些已经得到验证的国外技术加以转化,制造出现产品。因此,这些企业在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方面努力较多。

62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2. 消化吸收阶段 后发国家引进技术成功之后,生产和产品设计技术很快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后进入者从先期引进技术的企业中猎取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引进技术能力。由于后进入者加剧了竞争,促使本国企业努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生产有差异的产品。技术努力的重点是生产技术和渐进的产品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后发国家的企业开始通过模仿,分柝来开发新产品,不再需要国外技术的直接转让。

63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3. 改进阶段 随着对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步满足,后发国有的企业开始着手开发国际市场,日益强调增加出口。同时,在对引进技术成功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后发国家的企业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改进技术,满足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努力,改进的技术被应用于各种生产线。

64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4. 追赶过程与发展阶段 后发国家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三阶段追赶既可以发生在稳定成熟技术的追赶过程,也可以发生在新技术成长的不稳定阶段。后发国家中那些已经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甚至改进了成熟技术的企业可能会利用发达国家尚处于不稳定阶段的新技术,实施和完成高级追赶过程。

65 第四章 技术战略 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在考虑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后,对于企业以后的发展所做出现的方向性谋划,战略的优劣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66 第四章 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进行与技术相关的重大决策,是企业技术选择的表现形式。这些决策包括技术的获取、维持和利用以及技术能力的水平和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等等。

67 第四章 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概念包含了四个特点: 第一,重点在企业战略性的技术选择上,也就是企业占有、开发、使用或放弃何种技术;
第二,核心是企业如何构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 第四,技术战略的深度和广度。

68 第四章 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的主要内容: 1. 企业目前技术资源的状况和技术能力的水平; 2. 产业竞争和技术演化趋势的分析;
3. 核心技术的选择; 4. 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 5. 技术源的获取模式; 6. 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源; 7. 技术在产品和价值链的运用; 8. 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将新技术引入市场; 9. 对创新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69 第四章 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的类别: 1. 领先创新战略; 2. 跟随创新战略; 3. 模仿创新型技术战略。

70 第五章 技术演化 5.1 技术生命周期 技术:技术是科学理念、实践经验和物质设备在社会生产中动态整合的产物。
第一,技术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第二,人的实践以及由此获得的能力也是技术;第三,物质设备是改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第四,科学理论、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在技术整体中的结合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而动态整合的过程。

71 第五章 技术演化 定义:技术是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和物质设备在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交付过程中动态应用、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

72 第五章 技术演化 技术的含义应从以下方面把握: 1. 技术的知识属性;
按照不同的知识领域,技术可以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73 第五章 技术演化 2. 技术的价值属性; 技术在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交付过程中创造价值。

74 第五章 技术演化 3. 技术的投入属性; OECD根据R&D经费投入强度对产业进行分类 :强度大于5%的是高技术产业;强度为3-5%的是中高技术产业,强度为1-3%是中低技术产业;强度小于1%是低技术产业。

75 第五章 技术演化 4. 技术的壁垒属性。 技术具有模仿壁垒,壁垒越高,技术的独占性越强。

76 第五章 技术演化 技术生命周期的基本过程 技术生命周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变异、孕育、选择和保留。
其中,变异期的主要特征是技术不连续,孕育期存在多种技术设计竞争,选择期确定主导设计,保留期的特征是渐近变化。

77 第五章 技术演化 四类技术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在技术生命周期演化过程中,技术、社会和组织因素都会对演化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种类的技术,各个因素发挥的作用不一样。 1. 非装配产品 2. 简单装配产品 3. 封闭装配产品 4. 开放装配系统 5. 四类技术演化过程中的社会与组织影响力

78 第五章 技术演化 技术生命周期中的集聚与替代

79 第五章 技术演化 5.2 技术进步的S曲线 晶体管密度 年份 Inter 微处理器的晶体管密度随时间的提高

80 第五章 技术演化 5.2 技术进步的S曲线 晶体管密度 累计研发费用 Inter 微处理器的晶体管密度与累计研发费用增长对比图
(1972~2000)

81 第五章 技术演化 5.2 技术进步的S曲线 技术的极限 技术性 投入

82 第五章 技术演化 技术2的极限 技术性 技术1的极限 技术替代

83 第五章 技术演化 5.3技术扩散 从本质上讲,技术扩散的核心是采用者对技术创新的学习和模仿行为,是技术创新的延伸化。技术扩散一般起始于某项根本性创新的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推广使用,直到被淘汰,这个过程实际上对应于一个技术周期。技术演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逐步扩散的过程。

84 第五章 技术演化 技术扩散曲线和采用者类别 技术的累积采用者 落伍者 晚期大多数 早期大多数 早期采用者 创新者 时间

85 第五章 技术演化 技术扩散曲线 早期 大多数 晚期 大多数 早期 采用者 创新者 落伍者 市场 份额 时间

86 第五章 技术演化 技术扩散过程 初始 扩散源 1 2 3

87 第五章 技术演化 创新采纳决策过程 反馈 关注、感知 应用 评估 决策 采用 拒绝 收集反馈信息 转让 扩散 战略 资源 可行性 识别技术
收集信息 确认机会

88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龟兔赛跑

89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1 确定组织的战略方向 6.1.1概述
制定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第一步是评价公司目前的形势并确定公司未来战略的发展方向。 ●公司的主要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是否有可持续竞争的优势资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这些核心竞争力提供给顾客的价值主张是什么? ●管理层如何管理这些主张? ●企业需要培育哪些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90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1.2 评价企业当前地位
在评价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的时候,需要采用一些标准战略分析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91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外部环境分析 波特的“五力模型”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客户的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市场竞争激烈程度 谈判能力
替代产品 的威胁 第六个因素:配套品的角色

92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相关利益者 企业 供应商 政府 当地社团 客户 员工 股东 出借人 竞争对手

93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二.内部环境分析 支持活动 主要活动 企业的基础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开发 采购 生产运作 外部物流 销售
售后服务 内部物流

94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1.3 识别核心竞争力和能力 一. 核心竞争力(被普遍认为是那些在战略上构成差异性的东西)
二. 核心刚性的风险 三. 动态能力(包含了能使企业迅速根据市场机会调整组织结构和制度的能力)

95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1 业务1 核心产品1 竞争力2 竞争力3 竞争力4 竞争力1 核心产品2 业务2 业务3 业务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终产品 Prahalad &Hamel

96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1.4 战略意图 企业当前状况 企业战略期望定位 战略期望定位应 具有的资源和能力 当前具有的 资源和能力
资源和能力差距

97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2 选择创新项目 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同时还要冒很大风险。多数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创新都以失败告终。企业不得不做出现艰难的选择,哪些项目是值得投资的?然后确保以严格谨慎的方式执行这些项目。

98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2.1开发预算 1999年部分产业的研强度 产业 研发强度 产业 研发强度 制造业 通信设备 11.6
产业 研发强度 产业 研发强度 制造业 通信设备 医药 普通机械 汽车及其零部件 纸张及印刷 金属制品 纺织、服装及皮革制品 0.7 非制造业 软件 医疗卫生服务 建筑 交通和仓储

99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公司 研发强度 6.2.1开发预算 戴尔 1.5 福特 4.5 2001年部分企业的研强度 通用电气 1.8
公司 研发强度 戴尔 福特 通用电气 通用汽车 强生制药 微软

100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2.2选择创新项目的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 折现现金流法、实物期权法
定性方法:问题扫描法、公司研究和开发项目组合图法、Q分类法 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联合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101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数据包络分析法

102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新龟兔赛跑——第四次

103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3 合作战略 企业经常要面对是否与其它组织合作的困难抉择。与独立进行比较,合作能够使企业以较少的成本、较低的风险和较快的速度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但同时也使得企业往往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对开发过程的控制权,使技术创新带来的预期回报因为合作伙伴的分享而降低,而且面临着合作伙伴在研发过程中渎职的风险。

104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3.1 合作的优势 以更快的速度获取必需的技术资源 降低负债率并提高资产灵活性 一种重要的学习来源
分担项目的成本和风险 促进共同标准的形成

105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3.2 独立开发的原因 能力的获取 私有技术的保护 技术开发和使用的控制 形成和更新企业能力

106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3.3 合作的类型 战略联盟 合资企业 许可证 外包 集体研究组织

107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由于产品的特点、行业的性质、竞争的程度、企业的目标和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差异,企业间采取的战略联盟形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性。

108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两两联盟 网络联盟 能力互补 能力转移 A B C D 技术战略联盟(Doz & Hamel)

109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战略联盟 通过联盟,企业获得机会和灵活性;但是由于责任是有限的,联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存在潜在的机会主义和利己主义。

110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要求联盟的任何一方都有相当数量的股权投资,并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

111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许可证 许可证是一种契约协议,组织或个人(许可证持有者)可以借此获得使用其他组织或个人(许可证颁发者)的私有技术的权利。许可证使企业能够迅速获取自己没有的技术。

112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外包 在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的过程中,如果要有效并且高效地完成创新的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部分,对企业能力、设备或者企业规模往往有很高的要求,装修企业可能不具备所有的资源。这时企业可能会将某些部分外包给其他企业完成。常见的外包形式是利用合同制造商。

113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集体研究组织 某些产业中,许多企业共同建立了集体研究组织。许多集体研究组织通过政府或者产业协会发起设立,也有一些集体研究组织由私营企业自己发起设立(如Aspla)。

114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不同开发方式的优劣 开发方式 速度 成本 控制权 发挥现有能力杠杆效应的可能性 发挥新能力的可能性
获取其他企业能力的可能性 独立开发 战略联盟 合资企业 接受许可证 颁发许可证 外包 集体研究组织 不一定 中等/高 分担 中等 分享 有时候有

115 在制定公司技术战略的时候,一个重要的事项就是决定是否及如何保护技术创新。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4 保护创新 在制定公司技术战略的时候,一个重要的事项就是决定是否及如何保护技术创新。 传统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的知识表明应当严格保护创新以受益,但实际上是否保护创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116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独占性 独占性是指一个公司能获取其创新租金的程度。一般来说,独占性取决于竞争对手能否容易或者快速地模仿这项创新;而竞争对手模仿创新的容易度又反过来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性质以及对这项创新所采取的保护机制。

117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专利、商标和版权 专利用于保护创新;商标保护那些区别商品的文字或符号;版权保护具有原创性的艺术或文字。

118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专利 在许多国家,发明者可以为他们的创新申请专利保护,它在一个有限时期内排除了其他人制造、使用、销售或进口该发明的行为,作为交换,在专利到期后将会向公众年发明的细节。 专利通常可以归为不同类型,如:实用新型专利、设计专利、植物专利等等。 专利必须具有实用性、新颖性以及创造性。

119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国际上的专利法律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专利合作条约》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到2003年为止共164个成员国。1985年3月19日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我国政府在加入书中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受公约第28条第1款的约束。

120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28条第1款
本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对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有争议不能依谈判解决时,有关国家之一可以按照国际法院规约将争议提交该法院,除非有关国家就某一其他解决办法达成协议。将争议提交该法院的国家应通知国际局;国际局应将此事提请本联盟其他国家注意。

121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商标和服务标记 商标用于区别一方的商品与另一方商品的文字、短语、设计或其他标记。服务标记同商标基本上相同,但它特指一个服务提供商而不是产品制造商的标识。通常我们所指的商标涵盖了商标和服务标记。 版权 版权是授与作品作者的某种形式的保护。版权只要合法使用就可以获得。

122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商业秘密 由于申请专利需要公开产品或流程详细的技术信息,因此发明创造者或公司通常更愿意采用户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商业秘密是属于一个企业且不为他人所知的信息。

123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一项信息要成为商业秘密通常要符合两个条件:能为公司带来以经济租金形式表现的独特优势;只有这项信息保持秘密状态才能有价值。

124 第六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6.4 .4 保护机制的有效性及应用 完全私有系统与完全开放系统 保护的优点
保护创新使公司能够获得大部分创新收益,这些收益可能被投入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升级和生产配套产品中去。保护创新还能够使公司保留构架控制的能力。 扩散的优点 开放技术可以鼓励多家公司一起生产、销售和提升技术,并可能可快技术的开发和扩散。

125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7.1 技术转移的概念、机制与过程
1. 概念:各种形态的技术(包括研究开发阶段的技术,也包括进入生产阶段的技术、甚至包括新技术设想;既包括发展中的技术也包括成熟技术)从掌握该技术者向拟采用者的转移。 (三种提法:系统知识的转移、技术运动各环节间的转移、现有技术的新应用)

126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技术转移主体和客体 技术发展 阶段 技术转移客体 技术转移主体 供给方 采用方 设想形成 新设想 研究所、大学、企业
技术发展 阶段 技术转移客体 技术转移主体 供给方 采用方 设想形成 新设想 研究所、大学、企业 研究开发 设计图纸、样机 工程中心、企业 中试 工艺技术 工程中心、企业、研究所 企业 生产 工艺及设备技术,管理技术

127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技术转移的范围 研发机构 企业 企业 产业 企业 地区 国家

128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2. 动因: 技术转移的社会经济意义 技术生产的复杂性和高投入与技术复制的低成本决定了技术转移的经济性。
技术供方转移技术的动机 防止无偿外泄 竞争性技术的潜在转移威胁 获取直接经济收益 取得附带效益 技术需求方寻求转让技术的动机 节省开发时间、节约开发费用 减少技术研究开发风险 缩短技术差距 自身能力开发

129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3. 技术转移的典型形式及其过程: 典型形式 商品交易型 供方推销型 需方寻求型 供需合作型

130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技术需求方引进技术的过程 机会识别 引进决策 技术实施 运营与改进 技术供给方输出技术的过程 产生设想 研究开发 应用
技术转让

131 商品交易型技术转移过程示意图 消化、吸收、改进 营销 生产 项目建设 实施准备条件 决策 谈判 采用条件评价 效果预测与评价 寻找技术源
技术与市场机会分析 发现问题 技术转让服务 决策 谈判 评估 寻找技术用户 营销 生产 生产销售准备 成果评价 研究开发 新设想产生 机会识别

132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7.2 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障碍与策略 1. 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 技术特征与成熟程度 技术供给能力和采用能力
需求成长速度 技术转移环境 技术转移动力机制

133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2. 技术转移障碍及克服对策 技术转移障碍 信息障碍 能力障碍 动力障碍

134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克服技术转移障碍的对策 树立技术营销意识,制定技术营销策略 强化技术信息的流动 加强技术学习,培育技术能力
营造环境,加快改革

135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3. 技术信息策略 技术信息“黏滞性”产生的原因 技术复杂程度 技术发展阶段 技术效果的直接显示程度 技术信息的形态
黏滞性技术信息转移策略 教育与培训 扩大技术信息的表达程度 挖掘技术信息

136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4. 技术吸收和创新策略 技术引进前的技术准备 技术引进中的全面学习 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研究、改进、创新

137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5. 技术营销策略 技术的商品特性 实用性 创新性和先进性 垄断性

138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技术的商品的开发策略 市场定位 经济准则 销售形式 销售对象

139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技术商品的价格策略 技术转让目的 技术商品定价方法 技术商品定价策略

140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7.3 技术并购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
  兼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技术并购是以获取目标方技术资源为目标的并购活动。

141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并购对象的确定 有并购价值是指目标企业能够满足本企业的以下要求:
能促进本企业的业务,增加新的利润来源或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得新的技术、产品或品牌; 降低成本; 减少竞争,提高销售价格。

142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并购的系统化策略考虑 有明确的战略导向; 并购方自身经营要稳定; 目标明确; 横向并购应注意业务的关联性;
并购对象的选择 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

143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成功的并购需要注意的问题 库伯斯—莱布兰会计咨询公司的收购成败因素 失败原因(%) 成功原因(%)
目标公司管理层的素质与文化差异 85 详细的收购前计划与尽快的行动 76 没有收购后的整合计划 80 收购目的明确 76 目标公司管理层业绩很差 45 文化上的优化组合 59 缺乏对行业或目标公司的了解 45 目标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合作 47 没有以前的收购经验 30 了解目标公司及其经营行业 41

144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成功的并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整合计划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145 第七章 外部技术获取 案例 思科系统公司的并购方式 TCL集团并购的失败 华立集团(收购CDMA业务部门)

146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8.1 创意开发的内涵与思维理论
内涵:创意开发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在个人层面上,创意开发指提高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个人创造力以及提高个人产生创造性想法的能力;在组织层面上,指提升组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组织织对面临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如何产生创造性解决方案;从结果上看,指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案;从过程上看,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管理。

147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创意开发思维理论 创意开发思想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发散性、综合性等特性。 一般到特殊 判定 特殊到一般 出新 差异 整合
演绎 判断 特殊到一般 出新 推理 归纳 差异 比较 整合 综合 发现属性 分析 抽象 认识 概括 推广

148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创意开发思维的六种一般表现形式 理论思维 联系思维 逆向思维 创意开发 基本形式 形象思维 倾向思维 抽象思维

149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创意开发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多因素交互作用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四种模型
A. Wallas 的“四阶段模型” 准备期——酝酿期——顿悟期——验证期

150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B. J. P. Guiford 的“发散性思维” 智力的产物 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涵…… 智力的操作
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智力的内容 图形、符号、语义、行为……

151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C. Roger Sperry 的双脑理论 准备期、验证期 酝酿期、顿悟期 创造性 思维
准备期、验证期 酝酿期、顿悟期 创造性 思维 左半脑 符号 文字 逻辑 判断 语言 数学能力 右半脑 感觉 意象 梦想 感情 直觉 形象化

152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D. 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析 奥地利精神学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无意识对创造过程具有重大作用。

153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8.2 创意开发的源泉与思维障碍 源泉:1. 观察法;2. 科学试验
思维障碍: 1. 对任务的错误感知导致思维定势;2. 问题空间不正确;3. 记忆信息不足,缺少连带信息

154 第八章 创意开发方法 8.3 思维能力拓展方法 移植创意开发 模仿创意开发 组合创意开发 逆向创意开发 转移创意开发

155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新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管理 9.1.1 新产品战略
产品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定新产品开发在公司总体战略中的作用以及重点的产品/市场区域范围,具有长期的视角,确定新产品的目标并将其与企业总体目标相联系。 产品战略关注尚未投入开发的新产品计划,包括初步财务预测和高层资源估计。

156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有效的产品战略流程 平台与产品线规划 创意管理 全面财务管理 资源能力管理 技术路标 管道管理

157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9.1.2 新产品概念开发
产品概念是产品技术、工作原理和形式的近似描述,它简洁地描述了产品是如何满足顾客需要的。 产品概念可以描述为 这个产品要做什么 这个产品是什么 这个产品为谁服务 这个产品对客户意味着什么

158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识别顾客需求的方法 一对一的面访 焦点小组讨论会 观察使用

159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建立产品规格 准备试题标准清单 收集竞争基准信息 为每个试题标准设置理想目标值和可行目标值
对结果和流程进行回顾

160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山地车悬架试题标准清单(部分) 1 2 3 4 5 弹簧预加载量 最大行程(26英寸车轮) 总质量
度量标准编号 度量标准 重要程度 单位 1 2 3 4 5 弹簧预加载量 最大行程(26英寸车轮) 总质量 在制动枢轴处的单边刚度 安装到车架上的时间 …… N Mm Kg kN/m S

161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产品概念的生成
概念生成过程是从一组顾客需要和目标规格开始的,并以一组产品概念结束,开发团队从这些概念中作出最终选择。

162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结构化的产品概念的生成方法 阐述问题 外部研究 内部研究 系统开发 对解决方法和流程作出反应 子问题
新概念 已存在概念 系统开发 整合解决方法 对解决方法和流程作出反应

163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新产品概念的测试 定义概念测试的目的 选择调查人群 概念表达 测试顾客反应 结果阐释
概念测试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从备选的产品概念中选出哪个?怎样改进产品概念?大约可以销售多少产品?开发工作是否应该继续?

164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儿童手机概念板

165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儿童手机概念板 可与固定的对象通话,可以以自动接听并获得孩子所在场合的信息; 仅5个按钮,操作简单
可以更换外壳 无毒的柔性材料,不会伤到孩子 小巧便携,可以以戴在脖子上或系在书包上 外观可爱,圆滑,卡通味浓 液晶显示屏幕可以方便显示时间等信息 低辐射,更环保 3色指示灯,更活泼生动 双电池,越长待机时间

166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9.1.3 新产品开发过程管理——门径管理 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因素
独特感;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世界定位;多做前期开发工作;及早进行明确的产品和项目;考虑周全、充分,正确进入市场;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氛围;高层管理的支持;平衡核心能力;市场吸引力;质量实施;选择恰当的项目;资源到位;速度;有章法的开发过程。

167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的目标 保证质量; 纳入风险管理; 入口是流程的关键
平行处理平衡流程的高质量与缩短开发周期间的矛盾 跨职能的得到授权的团队 以市场为导向 前期工作系统地存在 于新产品开发计划中 给顾客提供效用和优秀的产品

168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门径管理模型 把新产品推向市场 发现 构思筛选 开发项目立项 开发 检验和矫正 投放市场 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确定范围 第二次筛选 进入开发阶段 进行检测 新产品投放市场 财务收益 产品上市后的评估

169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9.1.4 新产品营销 新产品面临的市场挑战 新产品的市场试销 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170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9.2 服务创新管理 9.2.1 服务和服务创新
服务从字义上来讲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在一些地区也将它当作为公众做事,替他人劳动的涵义;它的另一个涵义经济用语,涵盖所有在买卖过程后不会有物品留下,靠提供其效用来满足客户的一类无形产业。这也就是英国经济学家Colin Grant Clark所提到的所谓“第三产业”。

171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服务特性与管理挑战 无形性 不可分割性 服务 异质性 不可储存性 对需求波动的应对;
容易被对手模仿; 不易向顾客展示。 难以大规模生产,通过集中化获得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服务质量依赖于员工的行为以及员工与顾客间的交互作用;顾客会加入服务过程,顾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服务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无形性 不可分割性 服务 异质性 不可储存性

172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服务特性与管理挑战 无形性 不可分割性 服务 异质性 不可储存性
难以向顾客提供一致性的服务质量;对第三方或中间服务商的控制成为管理难题。 不可储存性 对服务生产能力的设定和对服务需求的管理非常重要;服务企业必须制定有效的服务补偿措施以防止或弥补服务的失误。

173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9.2.2 服务系统 消费者需求 服务企业的 战略决策系统 环境 服务运营系统 人力资源系统 营销系统
服务企业的 战略决策系统 环境 服务运营系统 人力资源系统 营销系统 服务生产系统 得到满足的消费者和/或消费者财产 服务传递系统 前台:服务人员、过程、设施设备 可视分界线 后台:管理人员、管理过程、设备设施 消费者和/或消费者财产

174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9.2.3 新服务开发
新服务开发是指服务企业在整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或战略安排为现在顾客或新顾客开发出全新服务产品或现在服务改进型产品的活动。

175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是指服务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运营目标对服务运营管理作出的规划和设计,其核心是完整的服务包与服务传递系统的设计。 服务设计的要素可以划分为结构性要素和管理要素。 结构要素包括传递过程设计、设施设计、地点设计和能力设计; 管理要素包括服务情境、服务质量、能力和需求管理以及信息设计。

176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工业化设计法与定制化设计法 工业化设计法
工业化设计法又称生产线法,它试图将制造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观念引入服务业,运用系统化、标准化原则将小规模、个性化和不确定的服务系统改造为大规模、标准化和稳定的服务系统。生产线以保证服务企业提供稳定的质量和高效的运作,所有工作是在受控的环境中完成的。

177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服务包标准化 工业化设计法 服务系统 标准化 设计和控制标准化

178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麦当劳的工业化设计与标准运作 服务要素 标准化运作 支持性设施要素 辅助性设施要素 显性服务要素
隐性服务要素 统一的店堂布置、烹饪设备和操作规范等 规格统一的食品和包装 统一规定并严格控制的服务人员操作规范;食品一致性;服务零落性 同样整洁、卫生的环境;保证及时性、愉悦性的统一措施等

179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定制化设计法
定制化设计法适用于顾客需要非标准化、个性化的服务类型。企业考虑顾客的偏好、特点和需求,将顾客作为一种积极的生产资源纳入服务系统,以此提高服务系统的运作效率。

180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定制化设计法 注重服务传递系统的灵活性和顾客学习 确定顾客参与程度 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
动态监控和评价服务绩效

181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服务标准化程度与顾客参与程度对服务效率的影响 顾客参与程度 服务标准化程度 低 服务系统的效率 高
高 中 低 服务标准化程度 高 中 低 7 8 9 4 5 6 1 2 3 低 服务系统的效率 高

182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作业2: 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是零售书店的两种形式,两者虽然目的相同,但在服务设计要素上却存在差异。根据服务设计概念总结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服务设计要素的异同(如表所示)。

183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设计要素 实体书店 网络书店 设施地址 设施布局 产品设计 工作时间安排
满足顾客高峰期时间和需求,固定的时间表 员工技能 质量控制与测评标准 需求计划 产能要和每天或每周的最大需求相匹配

184 第九章 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管理 设计要素 实体书店 网络书店 工业化水平 技术在很小程度上可以代替人 标准化
装潢一般是标准化的;与顾客的互动是个性化的 顾客接触时间 一线员工判断 销售机会 卖出非目标书籍和其它产品(如咖啡、音乐)的机会较大 顾客参与 主要是顾客自我服务

185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宝洁公司的“组织2005” 在2003会计年度,宝洁公司的浄营业收入达到434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和个人产品公司。

186 宝洁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为现有产品制定新标准以及开发新产品系列。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创新对宝洁的重要性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成熟市场上促进销售增长,宝洁非常强调新产品的开发。 把全球营业收入的4%投入到研开上,2003年达17亿美元。 2003年,该公司有近7500名科研人员在四大洲20个技术中心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年大概可获得3800项专利,拥有29000项有效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专利持有者之一。 拥有200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十几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能力。 宝洁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为现有产品制定新标准以及开发新产品系列。

187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2005 “组织2005的核心只有一个:充分发挥宝洁的创新能力。因为使我们更快增长的最好办法——包括销售收入,销售量以及利润的增长——就是全公司更加努力创新,更加快速行动”。 ——Druk I. Jager

188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999年,宝洁开始着手于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重组之一:组织2005.
组织2005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创新和增长的影响深远的项目。重组的重点是要废除Cincin公司总部许多官僚机构,以使公司运行更敏捷、反应更快速。该项目关闭了许多工厂、裁员15000人,重组费用达19亿美元。但是据估计,到2004年大约每年可以节省9亿美元。这项计划需要七年时间,由1998年1月上任的首席执行官Jager负责。

189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2005 从地域性经营单位到产品线性经营单位
重组前,宝洁有四个基于地域划分的经营单位:北美、亚洲、拉美及包括欧洲、中东和非洲在内容的大地区,各国设经理,负责该地区不同产品的营销。重组后,形成基于产品线的七个全球性单位:婴儿用品、美容用品、织物及家居护理、食品饮料……几个经营单位的部门设在国外。

190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2005 商业服务集中化 将会计、人力资源、定单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活动集中到四个基于地域的全球性商业服务中心,为所有的宝洁经营单位提供“质量一流、低成本的快速服务”。

191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2005 文化转变 完美主义、规避风险 承担风险 打乱144个区域形成的老套网络,打破几十年之久的封地制;
完美主义、规避风险 承担风险 打乱144个区域形成的老套网络,打破几十年之久的封地制; 鼓励新经理们追求创新,把最后的薪酬和大胆经营目标及结果紧密挂钩,承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收入的两位数增长。

192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市场 2000年初,公司收入继续下滑。3月份,宝洁整体形势仍不见起色时,已经急躁且敏感的市场马上产生剧烈反应,一天之内容下跌30%。7月,公司收入仍然没有好转,Jager没有实现承诺的15~17%的增长,董事会要求他辞退CEO职位。继任CEO宣布继续Jager的计划,但是会回到原来较为传统、保守的经营模式。

193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有分析家认为市场还没有给重组足够的时间来发挥效力,他们认为“市场已经变得不耐烦了,不像过去一样给执行官们足够的时间。这样做并不合适,因为像宝洁这样的大公司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向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指出市场急躁的部分原因可能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科技版股票的飙升。 宝洁的一位高管理、大股东这样说:“这曾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杰出的公司……”

194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作业3 以全球性产品分部代替区域分部、商业服务集中化这些做法有何利弊?会给宝洁的创新进程带来什么影响?

195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的结构及运作程序、控制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可以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创新的可能性、创新项目的有效性以及新产品开发的速度。 10.1 企业规模和结构维度 20世纪40年代,Joseph Schumpeter对反对托拉斯法的支持者发起挑战,提出大规模的公司比较有利于创新。 熊彼得指出:第一,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大公司更有能力为研究与开发项目募集资金;第二,销售额高的公司可以更好地分散研究与开发的固定成本,且比销售额低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较高回报。

196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跟小公司相比,大公司在从事大型或者高风险创新项目上更具优势。
大公司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和学习效果 跟小公司相比,大公司在从事大型或者高风险创新项目上更具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公司的成长,由于管理控制的减弱,其研究开发效率会降低。 伊卡洛斯困境

197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0.1.1 公司的结构维度 最可能影响企业创新意向和创新效益的结构维度包括规范化、标准化和集权程度。
公司的规范化指公司利用规则、程序和书面文档来结构化组织内容个人或集体行为的程度。这些规则有利助于公司活动的标准化,并通过提供清晰的行为预期和决策制定标准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198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标准化指公司活动开展方式和统一程度。
集权程度指决策制定权掌握在公司高层的程度,分权程度指决策权分散到公司中下层的程度。

199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集权化研究开发与分权化研究开发 分部 分部 公司总部 公司总部 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

200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机械化与有机结构 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结合形成了机械化组织。机械化结构有很好的运营效率,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的环境下。 有机结构则比较灵活,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201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灵巧型组织 灵巧型组织是一种由多种内容部不一致的结构所构成的复杂组织形式,它同时实现了短期效率和长期创新的目的。 今日美国

202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半正式结构

203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0.2模块化和“松散连接”组织
模块化指一个系统的部件可以被分离和重新组织的程度。通过使产品模块化可以在特定输入组合的情况下大大增加可能配置的种类。 产品的模块化也能使组织形式变得模块化,通常将其称之为松散连接的组织结构。

204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0.3 跨越边界创新 跨国公司面临哪里及如何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平衡如何既利用区域市场的知识和资源同时又保护整个公司的致性及技术能在公司范围内容得到扩散和充分应用。

205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非本地发明症状 全球中心战略;在当地为当地战略; 区域杠杆战略;全球合作战略

206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0.4 组织学习 学习是通过练习而对行为模式的改变。 学 类 习 比
学 类 习 比 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组织保持可以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207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运作的结果与组织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保持不变。 双环学习在单环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环来重新审视和修订组织目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

208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企业目标: 五年内保持 提高企业 高速增长 核心竞争力 单环学习 双环学习

209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创新中的组织学习——发现学习与试错学习 目 标 行动 结果 发散行动 发现学习 试错学习 收敛行动 特征 目标宽泛
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 非线性发散过程 特征 试错 有序学习 稳定收敛过程

210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创新过程中的学习障碍 过分乐观的计划和宽松的预算 创新团队成员临时委派,没有经验积累 小错频出,不启动学习过程
开发路径锁定和利益相关者绑定 错过学习机会,拒绝尝试

211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促进学习的措施 适时引进市场检验替代公司内部评价 稳定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先创新,后创业 为多次试验提供机会

212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0.4 组织变革 10.4.1 技术变革与组织响应
革命性技术变革指技术上有重大变化,其核心特征是技术变化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技术性或者技术特点的重大变化; 极可能引起市场领导地位的更迭; 业务模式的彻底变化或主导业务的更迭。

213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响应的基本过程 酝酿 试验 冲突 转型 /继续 起步 发展 结局

214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酝酿 企业感知和确认革命性技术变革的发生 技术变革最早感知者往往不是战略决策者
从众多的技术变革中识别出极少数的革命性技术变革有困难

215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试验 企业决策层隐约感知到可能发生革命性技术变革之后,就会有一些偶然事件触发,在组织内部展开试验,在该技术变革领域进行投入和探索。 新技术开发难以得到持续关注和热情支持 已有技术和业务继续占据主流地位,得到高管理层的重视。

216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冲突 随着公司内部对革命性技术变革的试验性投入增加,新业务逐步展开,新业务和公司原主导业务之单位的矛盾就会逐步加大,演化成冲突。 新业务支持者积极进取,希望大展宏图。 原主导业务支持者努力保护其战略地位,排斥革命性技术。

217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转型还是继续 随着新业务和原主导业务单位的冲突升级,新业务支持者和原主导业务支持者的矛盾也会 逐步升级和公开化,来自市场、外部技术进展的内部新旧业务发展对比等方面的催发事件会使冲突产生结果,响应变革的结局可能是: 主动转型 被动转型 强化原有主导业务

218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0.4.2 组织变革中的外部致与内部一致 关键任务 竞争基础 人/ 技能 文化 战略意图 战略行动 独特能力
正式组织 外部一致 内部一致

219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外部一致 四种决定公司与外部环境一致性的力量 竞争基础 公司的独特能力 公司的战略意图 战略行动

220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关注竞争基础与独特能力的偏离 关注战略意图与战略行动间的偏离 战略认识的重要作用

221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内部一致 关键任务 关键任务是与企业战略、目标、愿景相一致的、必须完成的任务。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奖励、人力资源或文化是否适当,只能根据这些因素对关键任务的促进或阻碍来进行评价。

222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人力资源 管理者要确保人力资源同关键任务的一致性,需要对人力资源的能力、动机、人员结构和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把握。

223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正式组织 正式的组织安排包括管理者用于指挥、控制、激励个人与群体来执行单位关键任务的固定结构、角色安排、规程、评价和制度等。 对于正式组织设计,需要考虑:战略性分组、联结机制,正式的奖励、评价制度的控制机制,晋升和提拔制度。

224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文化 文化与非正式组织紧密相关。自然形成的规范和价值观决定了组织作为一个群体控制系统的文化和行为,而非正式组织是对自然形成的结构、奖励以及角色的反映。非正式的互动模式决定了一个企业非正式的结构、权威与信息沟通网络。

225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评价内部一致性 组织基本要素间的一致性 组合 问题 关键任务 正式组织安排是否符合任务需要? 这些安排能否激发与任
组合 问题 关键任务 正式组织安排是否符合任务需要? 这些安排能否激发与任 组织 务相一致的行为? 关键任务文化 文化是否有助于任务实现?是否有助于满足任务需要? 关键任务人 是否符合任务需要的技能和能力?任务如何适合个人需要? 人正式组织 组织安排如何适应个人需要?为实现关键任务个人是否受到 激励?人们对组织结构是否有明确的概念? 人 文化 非正式组织如何来适应个人需要? 正式组织文化 文化中所包含的目标、奖励、结构是否与正式的组织安排所 包含的目标、奖励制度、结构相一致?

226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从外部一致到内部一致

227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变革的步骤 大规模组织变革成功的八个步骤 增强紧迫感 建立指导团队 确立变革愿景 有效沟通愿景 授权行动
创造短期成效 不要放松 巩固变革成果

228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10.5 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领导者 冷酷批评者 积极倡导者 领导层 指导者 项目经理 技术/业务尖子
新设想产生者 执行层 桥梁人物

229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创新过程中的领导角色 冷酷批评者 制度领导者 积极倡导者 促进多元领导

230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创新领导的组合错误 领导类型 I失败项目通过评审 II否决可能成功的项目 冷酷批评者 比例低 比例高
冷酷批评者 比例低 比例高 制度领导者 不去解决争论 过度控制和制约 积极倡导者 比例高 比例低

231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创新过程中的执行角色 指导者 项目经理 新设想产生者

232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桥梁人物 桥梁人物是企业技术部门内承担着对外部技术信息、技术知识再编码重任的关键人物。 2 3 1 7 8 4 5 6

233 第十章 技术创新组织 技术/业务尖子 天才 关键 高 发明者 业绩 勤奋 低 低下者 发明者 低 高 专利活动 发明者组合

234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1 技术信息管理 11.1.1技术信息 技术信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作用 地位 客观世界 管理系统
客观世界 管理系统 物质 信息 信息 能量 时间

235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技术信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作用 感知需求 产生新思想 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减少创新失败

236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技术信息传输过程 信源 编码 发送器 混合 接收器 解码 信宿 噪声源
信源 编码 发送器 混合 接收器 解码 信宿 噪声源 用户、科研机构 图纸、说明书 报刊发行、计算机网络 资料传递 接收图纸资料、网络信息 翻译、解释、讲解 口头转达信息时加入转达者的理解和改变方式 技术信息的需求者

237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技术信息的分类 从活动主体分:外部信息、内部信息 从传输方向分 从知识含量分
从信息表达的难易程度分 缄默性技术 从信息传输的难易程度分 从信息的产权类型分

238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1.2 信源 技术信息源 技术信息源的类型 技术信息源的开发和利用 技术的开发者和拥有者
技术信息的收集者 技术信息的载体 技术信息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公共信息源获取信息 采用反求工程获取信息 从技术拥有者获取信息

239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创新源 创新源的类型 问题提出 创新源分类 用户创新源 制造商创新源 供应商创新源

240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创新源 行业 用户 制造商 供应商 其他 科学仪器 半导体和印刷电路工艺 工业煤气利用 线路终端设备
工程塑料 77 67 42 11 10 23 21 17 33 90 56 8 7

241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外部创新源的利用和开发 供应商创新源 用户创新源 外部智力的利用

242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1.3信道 技术信息传输的特点与类型 技术信息的信源特性与传输关系 潜在性 流动性 敏感性 公共性

243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技术信道的使命 识别信源 接近信源 获取与处理信息 技术信息传输的组织方式

244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2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与管理 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化的知识创造 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

245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2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与管理 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化的知识创造 社会化
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缄默知识整合,达到创造知识的过程。社会化包括缄默知识的创造和缄默知识的共享。 缄默知识的创造是通过无言的思考甚至是冥思苦想获得的。 缄默知识的共享主要通过共同工作、观察、模仿等过程而获得一种共同的体会和心灵的共鸣。

246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2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与管理 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化的知识创造 外化
将缄默知识明白表达为明言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缄默知识通过暗喻、类比、观念、假设或模式表达出来。 外化模式常见于概念创造的过程中,从座谈或集体思考开始。暗喻和类比在外化中有关键的作用。

247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2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与管理 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化的知识创造 联合化
将已有的明言知识加以系统化而形成知识体系,或者运用不同的编码形式对明言知识进行代码转换。这种转化涉及多个明言知识体系。

248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2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与管理 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化的知识创造 内化
将明言知识转化为缄默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在“干中学”中完成。当经验透过联合化、外化和结合,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缄默知识时,它就实现了缄默知识的扩散,成为有价值的组织资产。

249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11.2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与管理 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化的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螺旋
由社会化、外化、联合化、内化四个过程组成的知识创造螺旋可以完成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循环,完成这个循环,企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会上一个新台阶。

250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管理空间 源发场 互动场 网络场 训练场

251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知识库与知识共享管理 知识库 组织数据库并使其有效 数据库中知识的精确性 让所有员工直接进入知识库

252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建立起技术人员之间的共同语言和交流框架,建立宽松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促进知识共享 采用团队合作形式,进行技术人员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成员之间的深度对话,降低协作成本,有利于组织知识的形成与反馈 重视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强培训,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技术人员的自我知识更新和相互交流合作。

253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设备、工具和手段

254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12.1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使企业在特定行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具有以下特色:
富有企业特色,是企业独特的能力; 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 是基础性能力,植根于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之中。

255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职工的知识和技能 技术体系 管理体系 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256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规划; 通常采用引进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技术合作、并购等方式从外部引入能力; 培养企业自身能力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基本途径; 企业要在职工知识技能体系、管理体系和文化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

257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核心竞争力的运用 统筹运作 发挥特长 以长补短 调动潜能

258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12.2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企业为了创造价值而建立起来的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知识的组织惯例。
吸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包括消化外部知识、外部、外部知识内化,转化外部知识,使外部知识与企业组织惯例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知识。

259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吸收能力的特性 吸收能力具有习得性 吸收能力需要企业先前具有相关知识基础,具有积累性
吸收能力需要员工间的知识共享和互动,因而以组织为载体,具有组织嵌入性 如果考虑企业从其他主体吸收知识,吸收能力具有耦合性 吸收能力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简单获得,具有非获得性。

260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提升吸收能力的措施 增加研发投入 扩大外部知识接触渠道 积累知识基础 加强内外部合作与交流,建立跨边界沟通机制
建立有利于知识吸收的组织文化

261 第十二章 企业创新的能力基础 吸收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促进创新 增加战略灵活性 模仿难度


Download ppt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Enterpris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