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计算机导论 第1讲 Computer Base Series Course 主讲人:夏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计算机导论 第1讲 Computer Base Series Course 主讲人:夏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算机导论 第1讲 2009.9 Computer Base Series Course 主讲人:夏耘
Copyright_2008, By USST 网址:

2 社会进入 信息化的时代 如何教? 大学生的 基本要求 计算机的 基本结构 计算机导论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内 的数据 操作系统

3 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信息应用的核心能力 个人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能力; 输入指法、看打、听打能力; 办公软件和文书编辑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
网络资源应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4

5 测试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关系 测试后筛选出 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达到上海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部分)
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地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 在中学阶段参加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但在应用中有些能力尚未达到基本要求 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达到上海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部分)

6 教材简介 紧扣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 共分为五章,选不同课程学完

7 教学次序的安排 第1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第2章 Windows & Office 第4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5章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第3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 (图像、动画课程) 第4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5章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信息技术课程)

8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第7周 理论 (10/5|/10/9 ) 第8周 实验 (10/12|/10/17 )
第7周 理论 (10/5|/10/9 ) 第8周 实验 (10/12|/10/17 ) 第9周 理论 (10/19|/10/24 ) 第10周 实验 (10/26|10/30 ) 第11周 理论 (11/2|11/6 ) 第12周 实验 (11/9|11/13 ) 第13周 理论 (11/16|11/20) 第14周 实验 (11/23|11/27 )

9 考核 平时实验 (40%) 自创作品 (60%) 选题 (20%) 技术 (20%) 美观与创新 (20%)

10 关于实验环境 见实验教材正文前 如果个人有计算机 按此系统安装

11 关于实验光盘 两大部分: 教与学的参考资料 实验用的基本素材

12 课程网站

13 课程网站

14 第1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进入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谁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谁就能在发展和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挤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反之则就难以取胜,甚至可能沦落为“技术殖民地”。 一、信息技术概述 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原理 三、计算机软件系统 四、数据通信技术简介

15 当你完成本章的学习时,你能够: 1.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2.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作用以及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3.认识作为信息技术基本工具之一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概貌; 4.理解二进制数的基本原理以及与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存储的关系; 5.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基本概况,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6.认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16 1.1 信息技术概述 1.1.1 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1.1.2 信息是社会三大资源之一 1.1.3 信息技术的发展 1.1.4 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1.1.5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 信息安全

17 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游牧时代和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18 3、信息时代 表1.1 时代的变迁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时代的工作主体是知识工人,下图显示了美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人员数量的变迁。掌握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21世纪各个领域的劳动者、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工人是指涉及信息的创建、发布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工人

19

20 4、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大概念上数据的本质: 信息技术上的数据: 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属性的原始事实 能存储在计算机中的被处理的信息
包括数字、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等 数据有原始数据和加工后的数据之分

21 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传递性 可识别性 转换性 存储性 再生性 时效性 共享性 历史上的气象资料经整理、分析用于说明 目前的气象现象

22 1.1.2 信息是社会三大资源之一 物质 能量 信息 突出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的重要性是被逐步认识的 学会有效的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是社会三大资源之一 物质 能量 信息 突出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的重要性是被逐步认识的 学会有效的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的形成

23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的获取、整理、 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中所采取 的技术和方法。
信息技术也可看作是代替、延伸、 扩展人的感官及大脑信息功能的一 种技术。

24 1.1.3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个发展阶段 五次重大的变革 古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近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语言的利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近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五次重大的变革 语言的利用 文字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 电信革命 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利用

25 古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文字记录为主要信息存储手段 书信传递为主要信息传递方法
信息表达: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或简单的嗓音 → 语言、符号文字、图形 信息传递:声、光 、书信 信息存储:脑 → 石刻、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丝绸  → 纸张 经历了语言的利用、文字、印刷术发明 三大重大信息变革 文字作为语言的物质形式,人类才可以真正摆自身的束缚,在大脑之外开始大量记录和存贮信息。文字记录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用于长期保存和远距离传递信息。 没有文字就没有人类文明,更没有现代文明。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张,从而使文字的记录变得既方便又经济。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越南和朝鲜,7、8世纪分别传到日本和阿拉伯,16世纪已传遍整个欧洲,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结束了人类单纯依靠手写文字的阶段。

26 近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以信息的电传输技术为主要特征 电通信特点 :传递信息快、远、多 电通信方式 :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讯
电通信种类 :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传真、广播、电视 (信息存储方式的同步发展) 整个近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就是电信革命过程 “电通信”舞台上的“四大金刚”: 美国莫尔斯:1837年发明了有线电报和莫尔斯电码,拉开近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序幕; 美国贝尔: 1876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电磁式电话; 意大利马可尼: 1895年成功地进行了3公里的无线电通信; 英国克拉克: 1945年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地球外的接力通信”的论文,提出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 电信革命对人类的信息技术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也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8年爱迪生发明碳精电话; 1895年与意大利马可尼同时,俄罗斯军官波波夫研制成功无线电收发报机。 1843年,英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恩利用电流自动传输和记录图像的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传真机的样品。但直到1925年由贝尔实验室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传真机后,才使它进入了实用阶段。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广播实验。 1907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兰成功地演示了传真技术。 1933年出现了调频广播。 1966年出现立体声广播。 1927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播放贝尔德实现的圆盘电视节目; 1939年美国推出全电子电视,1953年首次开播了彩色电视节目。 美国人哈罗德·罗森受到克拉克的启发,设计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自旋稳定式卫星,并在星体表面布满着太阳能电池。时隔不久,世界上第一颗同步卫星胜利升空,实现了跨洋通信和电视转播。

27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计算机网络、光纤、卫星通信为主要特征 是一门渗透性、综合性极强的高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处于现代高技术群体中最核心 、最先导的地位 它的发展也要依靠众多的关键技术支撑 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拉开了第五次信息革命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序幕。 “信息爆炸”时代,从后工业时期逐步过渡到信息时代。 推动信息技术革命性变革的直接动力是电脑的智能化、低价格和通信设施的大容量、高速化。

28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信技术为支柱,以信息应用技术为目标的科学技术群。
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29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集成电路 电子管 晶体管 集成电路

30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微电子技术 信息基础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947年世界上第一个晶体三极管(AT&T) 1952年英国达米尔道德提出集成电路的设想 1957年第一枚半导体集成电路在英国问世 1958年实用的集成电路(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1961年开始批量生产 信息基础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micro-electronics)、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有关元器件制造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947年,AT&T公司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三极管 1952年英国学者达米尔道德提出了制造集成电路的设想 1957年世界上第一枚半导体集成电路在英国问世 1958年德克萨斯仪器公司首先生产出实用的集成电路 1961年开始批量生产 在集成电路问世后的15年间,微电子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60年代初,在一个芯片上只能集成几个单元,1977年第一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时,在相同大小芯片上已经能集成10万个单元,其集成度提高了上万倍。 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典型代表,因此,微电子技术也被称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31 向微米工艺的极限挑战 目前,由Intel为代表的多家公司正在开发“极端紫外”光刻技术,用氙灯将波长降至0.01微米;IBM则致力于0.005微米波长的X射线光刻技术研究工作。

32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⑴ 信息获取技术 ⑵ 信息传输技术(通信技术) ⑶ 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 ⑷ 信息控制技术 ⑸ 信息存储技术
核心是3C技术 1. 获取信息是利用信息的先决条件。克服人体器官的局限和外界条件的限制,开发研制各种传感器和仪器来间接获取信息。 2.通信 通信的功能:信息在大范围迅速、准确、有效的传递。 通信划分为4大族系: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电通信和光通信。 现代的通信技术则是以光缆通信、卫星通信、无线移动通信、数字通信等高新技术作为通信技术基础。 3. 信息处理就是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识别、转换、加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的存储、传输,并能方便的检索、再生利用。 现代信息处理一般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因此,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4. 对信息实施有效的控制,一直是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利用信息的重要前提。信息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feedback)来实现对目标系统进行控制的技术。 5.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储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现代信息计算机存储技术主要可分为:直接连接存储、移动存储和网络存储三方面。

33

34

35

36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 信息安全

37

38

39

40

41 卫星地图上的上海理工大学

42 1.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 多媒体技术应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因特网使用: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促使教育向资源全球化、教学自主化、个性化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育超时空开放,教育社会化和终生化 促使学校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

43 2. 企业管理信息化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相关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渐进式
2. 企业管理信息化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相关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渐进式 物料需求计划系统 (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制造资源计划系统 (MRPⅡ,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融入了现代管理思想、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陆续发展出了许多用于企业某一管理领域的新型管理系统或新型处理技术。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渐进式的,自60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自动数据处理(ADP)、综合数据处理系统(IDP)、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以下以后三者为例简要介绍工厂自动化的理念和实施技术。 MRP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既要降低库存,又要不出现物料短缺”的计划方法。主要解决间歇生产情况下的生产计划和控制:既要保证生产计划高效运行和物料的及时供应,又要有效地降低库存。MRP系统一般包含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物料清单、库存控制、采购订单和加工订单等模块。 MRPⅡ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结合物料信息和资金信息,用货币形式(成本、利润)来说明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改善了库存管理、减少了库存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周转次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了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ERP突破了原来只管理企业内部资源的方式,把客户需求、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融合到一起,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体现了完全按市场需求制造的经营理念。 ERP面向供应链管理 。ERP系统还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 。

44 3.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basiness EB) 电子商贸(electronic-commerce EC)
电子商务的层面 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间 电子商务应用环境 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电子支付手段、 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 网上购物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体系的影响 在电子商业贸易中,商务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企业间计算机专用网(extranet)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在从原材料信息的查询/报价、采购,到产品展示、订购、变价缺货通知、出货、托运及电子支付的付款、对帐等一系列贸易活动单据的传输;或通过因特网(internet),建立站点以Web页形式发表营销广告、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收发贸易活动有关的单据;并通过网页交互界面填写格式单据和完成在线交易。 网上购物是典型的“B to C”形式 。 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主要通过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和称为安全电子交易(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SET)的支付规范来保证。电子支付方式主要有电子信用卡、电子现金和电子支票三种形式。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是较大的薄弱环节,尚缺乏有效的有关合同有效性的法律标准、贸易术语及使用的法律规定,以及网络服务商的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等法律环境。一旦电子合同在履行中发生了争议,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将引发合同约束里、责任、知识产权、安全等问题就难以处理。 网上购物的特点是:商店不受地理条件、资金约束,可以更轻松地积累和利用消费者的信息和信誉资料;同样,消费者也可不受地域的限制购买商品。但随着交易的增加,诸如商品配送不到位、资金回笼困难、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难于对网上商务活动进行监督等问题将会暴露出来。 电子商业贸易会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各种代理关系,中介公司、小百货商存在价值受威胁,但相应的物资配送业将会随之兴起。

45 4. 办公自动化代 目的明确 定义尚不明确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硬件设备 通用的办公活动的五个基本要求 办公自动化的内容的特殊要求
输入、存储管理、语音、图形图像、通信 办公自动化的内容的特殊要求 目的不仅是要明显减轻公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事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一般可认为,办公自动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和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装备事务管理的办公系统,替代繁杂的手工操作,用于准确、快速、有效地收集、加工、组织、保存、统计分析、再生和利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象等多种媒体信息,以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技术应用系统。 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线路,以及其他计算机外围设备。 软件主要有基本软件、办公通用软件和办公专用软件三类。 办公活动大致由办公人员、办公机构、办公制度、技术工具、办公信息和办公环境等六个要素所组成。 办公自动化的内容基本的要求是:①完善的文字输入、编辑、修改、存储、排版、打印和复制;②较强的文件档案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功能;③对语音信息进行收集、、编辑(剪辑)、识别、转换和保存等操作;④对图形、图象的处理和传输;⑤将各种设备通信连接入网络,可以完成网间通信,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此外,由于事务处理的专业内容和领域不同,必须应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应用系统来完成办公自动化的专职任务。

46 5. 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1) 科研领域: 工业: 派生出许多新的学科和新原理、新器件 推动着生物工程学的发展 现代工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
促使产业升级换代 导致产业结构调整

47 5. 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2)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家庭生活信息化 改变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 推动农业工厂化生产的发展
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角落 改变着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网合一” 是电信和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信息家电” 已经走进人们生活

48 信息安全 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两种含义: 数据安全 计算机设备安全

49 信息安全的隐患 1. 计算机犯罪 2. 计算机病毒和蠕虫 3. 计算机设备“无意的”误操作 4. 计算机设备物理性破坏
1. 计算机犯罪 非法盗用服务功能与黑客 线路窃听 盗窃财产:金融犯罪 、软件盗版 2. 计算机病毒和蠕虫 计算机病毒 “蠕虫” “特洛依”木马 3. 计算机设备“无意的”误操作 4. 计算机设备物理性破坏 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进行欺诈、盗窃、或掩饰活动,威胁正常的金融、商业、私有财产或服务秩序;或者威胁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窃取、破坏软件或硬件等高科技犯罪行为。计算机犯罪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 。

50 计算机病毒原理 病毒是人为的特殊功能的程序/代码片段,能在信息系统里非授权地传播、运行、破坏。 病毒也是利用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工作的。
CPU是忠实奴仆,严格按程序指令工作。如: 转移指令,转到哪里去? 向内存磁盘写信息,写什么?覆盖什么? 病毒要CPU转去执行其代码,捣乱或者搞破坏性。

51 计算机道德 使用计算机时除法律之外应当遵守的标准规则 1.遵守使用规则 2.履行保密义务 3.保护个人隐私 4.禁止恶意的攻击

52

53 1.2 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原理

54 计算机基本结构

55 1.基本组成 组成: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 运算器、控制器制作在同一芯片内合称“中央处理器(CPU)
早期的以控制器、运算器为机器的中心 快速中央处理在等待慢速的外围设备 控制器的负担过重 现计算机改成以主存储器为中心 系统的输入/输出与CPU的运算并行 多种输入和输出并行

56 2.二进制编码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编码 原因:二值器件(如开/关)物理上容易实现 “是”和“否”二种状态的判断最为简单和稳定 常用数制
原因:二值器件(如开/关)物理上容易实现 “是”和“否”二种状态的判断最为简单和稳定 常用数制 进位计数制表示的数都是按权展开的多项式之和 进位制 二进制 八进制 十进制 十六进制 规则 逢二进一 逢八进一 逢十进一 逢十六进一 基数 r=2 r=8 r=10 r=16 数符 0,l 0,1,…,7 0,1,…,9 0,1,…,9,A,B,C,D,E,F 2i 8i 10i 16i 形式表示 B O D H

57

58

59

60

61 3.程序和数据的存储 随机存取存储器 顺序存取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 RAM、ROM

62 4.指令系统 计算机运行的是一系列的机器指令 机器指令的基本组成:操作码,操作数

63 5.指令的执行

64 1.2.2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 表示

65 西文字符在计算机中的存储

66 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存储

67 图像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

68 声音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

69 1.2.3存储器及其管理

70 1.存储器器件的变革

71 2、现代信息存储技术 直接连接存储技术 移动存储技术 网络存储技术

72 3.存贮器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系统对存储器的要求:容量、速度 计算机内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形式: Cache Memory disk

73 多级高速缓存 目的:解决快速CPU和低速内存之间的矛盾 多级高速缓存 Cache的“命中率”的问题 各级缓存和内存间内容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一级Cache:在CPU的芯片内外部连线用内部连线替代提高对Cache的存取速度,容量小 第二级Cache:在片外,安装在主板上,容量为256K字节或512K字节 Cache的“命中率”的问题 各级缓存和内存间内容保持一致的问题 同步更新内存内容 滞后更新内容的方法

74 5.虚拟存储技术 目的:扩大内存容量 方法: 得失:增加内存容量、降低运行速度 暂时不用的内存数据存入外存 —虚拟内存
暂时不用的内存数据存入外存 —虚拟内存 需要时从外存调入内存运行 得失:增加内存容量、降低运行速度

75 1.2.4总线、外设和接口

76 1.计算机中的总线

77 2.外部设备 磁盘、光盘驱动器和接口 显示器、键盘、鼠标器 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

78

79

80 3.PCI总线和PCMCIA总线系统

81 4.硬盘接口类型及选择图

82 5.从RS232C到USB

83 1.3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分两大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为运行计算机而必须的最基本的软件称为“系统软件”
1.3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分两大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为运行计算机而必须的最基本的软件称为“系统软件” 分类本身的相对性:支撑软件问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归属问题

84 1.3.1 操作系统 不要以为操作系统就是 Windows 其他操作系统 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不要以为操作系统就是 Windows 其他操作系统 UNIX 和 LINUX,最早IBM OS/360 MS-DOS,PC-DOS Novell的NetWare等等 Windows NT,2000 和Windows Me,XP 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Windows XP不是多用户,只是多任务操作系统

85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比较被普遍接受的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是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基本功能是两个
一是管理、调度计算机系统的资源 二是为用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提供友好的界面和良好的服务

86 四大资源管理 处理器管理 存储器管理 输入输出设备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单、双、多处理器、进程管理 虚拟内存、物理内存、外存
设备资源、设备占用、排队调度等 信息资源管理 文件系统——树形结构

87 Windows中的资源管理器

88 Windows中的任务管理器 <Ctrl>+<Alt>+<Delete>

89 人机接口界面 字符输入操作界面 字符菜单界面 图形用户操作界面

90 操作系统的类型 批处理操作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现在已经基本不用了 利用慢速I/O和快速CPU的差异
对用户分时、对任务分时 实时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91 如何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计算机的整个运行过程都是由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的,启动计算机就是意味驱动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以往操作系统不同的是,Windows XP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休眠”、“待机”、“关机”、“重新开机”来关闭计算机,甚或不关闭计算机以“注销”和“更换用户”方式更换新用户继续运行。

92 1、启动 按压主机电源(Power)按钮后,由计算机引导程序从硬盘中调入Windows XP启动模块,由于Windows XP启动过程较长,因此要过一会,启动才能完成,进入Windows的工作桌面。

93 2、关机和重新启动的多种方法 由于Windows XP运行时,产生的临时信息要占用大量的磁盘空间。退出Windows XP必须启用正常退出程序,才能关闭运行中的应用程序、保存处理的数据、并删除临时信息。而且在退出系统时,Windows XP系统将更新注册表。如果强行切断电源退出系统,将会引起原来活动的应用程序数据丢失和磁盘空间由于临时数据的占位带来的浪费,还可能发生系统错误,影响下次正常启动。

94 2、关机和重新启动的多种方法 (1)关闭、待机、重新启动 (2)切换和注销用户 (3)休眠、复位启动

95 计算机休眠的启动 1.选择“控制面板/性能与维护/电源选项”,打开“电源选项 属性”; 1 2 3

96 计算机休眠的启动 2.在“电源选项 属性”对话框(如 “休眠”选项卡不可见或不可用,则该计算机不支持休眠功能)中:
在“休眠”选项卡,勾选 “启用休眠”复选框;

97

98

99

100 快捷菜单

101 下拉菜单

102 3、设置个性化的Windows工作环境 更改桌面主题 任务栏 “开始”菜单

103 4、任务间数据传递--剪贴板应用 剪贴板的作用 数据传递

104 5、文件管理 文件复制 文件移动 文件删除 文件重命名 文件打开方式和文件关联

105 6、应用程序运行 程序的启动与退出 在运行的程序间切换 退出没有响应的程序

106 7、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 安装Windows XP组件 安装应用程序 卸载程序

107 8、安装设备驱动程序 并行端口打印机驱动程序安装 热插端口打印机驱动程序安装

108 9、帮助和支持中心

109 1.3.2 计算机语言和工具软件 三种程序设计方法: 典型程序设计语言 关于如何选择自己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以过程方式进行的程序设计方法
计算机语言和工具软件 三种程序设计方法: 以过程方式进行的程序设计方法 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典型程序设计语言 面向过程:Fortran、COBOL、Pascal等 面向对象:Java、C++、Visual Basic等 人工智能类:LISP、Prolog、LOGO等 关于如何选择自己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110 1.3.2 计算机语言和工具软件 开发软件 系统工具软件 网络工具软件 驱动软件 编译工具、数据库工具、动态连接库、补丁等
计算机语言和工具软件 开发软件 编译工具、数据库工具、动态连接库、补丁等 系统工具软件 中文平台、优化/诊断、查错等 网络工具软件 浏览器、FTP工具、上网计费等 驱动软件 BIOS升级、各种外设的驱动程序等(见本机)

111 1.3.3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软件开发业中最有作为的地方 信息管理类 字、表处理类 游戏软件 教育软件 杀毒软件 翻译软件 多媒体软件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软件开发业中最有作为的地方 信息管理类 字、表处理类 游戏软件 教育软件 翻译软件 杀毒软件 多媒体软件 声音、图象、视频动画等 其他 电子图书、科学计算、家政管理等

112

113 1.4 数据通信技术简介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114 为什么要学一些数据通信 实践中: Modem—调制解调器 ISDN—综合服务数据网 ADSL—异步数字用户线 GSM—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 CDMA—码分多路访问 RS232C USB 1.0, USB 2.2 IEEE 1394, DV 接口 两大热门: 数字电视,第三代手机 理论上: 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 数据通信技术是构成现代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石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数据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

115 观看几个网站 3G(第三代)手机 手机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走近3GTD-SCDMA 数字电视 中国数字电视 关于三网合一

116 1 数据通信的系统模型 通信系统模型组成 通信的系统模型包括三部分: 发送设备、传输信道和接受设备 噪声源 信息源 发送设备 传输信道
1 数据通信的系统模型 通信系统模型组成 噪声源 信息源 发送设备 传输信道 接收设备 受信点 图3-1-1 通信的系统模型 通信的系统模型包括三部分: 发送设备、传输信道和接受设备

117 信道的分类 信道:信号传输的通路(通信线路) 信道分类: 按传输信号类型:模拟信道、数字信道 原始、调制模拟信号、二进制数字信号
按物理、逻辑性:物理信道、逻辑信道 传输介质、通信设备、信号逻辑径路 按传输通路介质:有线信道、无线信道 有形介质(线、缆)、无形介质(空气、太空) 按通路使用权限:专用信道、公用信道 固定、专线、大型公共信道

118 模拟信道 模拟信道传输的是模拟信号,是传输连续变化的量,例如广播电台发送的信号是模拟信号,所采用的无线电广播信道就是模拟信道。目前常规的电视信息也是模拟信息,这些电视节目传播所占用的信道也是模拟信道。

119 数字信道 专门传输数字信号的信道称为数字信道,一般情况下数字信道传输的是二进制脉冲信号。例如计算机使用的鼠标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是数字量在传输,这个信道就是数字信道。打印机和计算机相连也有一根电缆,其上传输的也是数字信号,这根电缆作为信道也是数字信道。

120 传输与信号间的组合 模拟传输 数字传输 信号抽取、干扰和恢复原有真实数据 编码译码器:模拟 → 数字、数字 → 模拟
编码译码器:模拟 → 数字、数字 → 模拟 A/D、D/A转换器:模拟 →数字、数字 → 模拟 调制解调器:数字 → 模拟、模拟 → 数字

121 2. 数据通信的传输媒体 有电话线、双绞线、电缆线、光纤、架空明线﹑微波线路和卫星线路等。常用的是: 电话线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传输媒体(介质) 有电话线、双绞线、电缆线、光纤、架空明线﹑微波线路和卫星线路等。常用的是: 电话线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122

123 2. 数据通信的传输媒体 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传输媒体(介质) 微波线路 传输容量大 直线传播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长途传输必须建立中继站
必要时信号增强

124 2. 数据通信的传输媒体 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传输媒体(介质) 卫星线路 微波传输一种,中继站点卫星 不受地理环境和通信距离的限制
有海量的带宽,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 价格昂贵

125 2. 数据通信的传输媒体 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传输媒体(介质) 红外传输 直线传播、距离有限(在视野内) 速度快:100Mbps
广泛用于家电遥控、计算机间数据交换

126 3. 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有: 传输速率 差错率 可靠性 带宽

127 1.传输速率B 衡量传输能力的主要指标(比特率、波特率) 比特率: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 波特率:调制速率,又称为波形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传输二进制代码有效位数 单位:比特/秒(bps) 千比特/秒(kbps) 波特率:调制速率,又称为波形速率 定义:线路中每秒传送的波形的个数 单位:波特(baud) B = 1/T

128 2.差错率pe 衡量传输质量的主要指标 码元差错率(误码率) : pe = 差错码元数 / 总码元数 比特差错率
定义:差错码元所占总数的比例 (平均值) pe = 差错码元数 / 总码元数 指标:要求<10-6 比特差错率 定义:差错的比特数占总数的比例(平均值) peb = 差错比特数 / 总比特数

129 3.可靠性pr 衡量传输系统质量另一个重要指标 可靠度 : pr = 正常工作时间tr / 全部工作时间Tr
定义:正常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百分比 pr = 正常工作时间tr / 全部工作时间Tr

130 4.带宽BW 任何信道能够传输的信息的频率都有一定的范围,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会在传输过程中产生较大的信号衰减。在规定的最大允许衰减范围内所能传输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称为该信道的带宽 模拟带宽和数字带宽

131 举 例 电话线——带宽约3500~4000Hz。 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带宽大约750MHz。
举 例 电话线——带宽约3500~4000Hz。 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带宽大约750MHz。 无线电通信的频率范围很宽,往往为不同类型的通信规定在不同的频道范围内,例如 中波广播电台——使用频率在500KHz~1600KHz 短波无线电广播——使用3MHz~30MHz之间 VHF电视频道——使用30MHz~300MHz之间 UHF电视频道——使用300MHz~3GHz之间 网络中用的数字带宽——1Gbps、100Mbps、10Mbps

132 1.4.2 常用的通信系统 公用电话系统 移动电话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从ISDN—ADSL和Cable Modem

133 1.4.3 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Digital Television 3G Third Gereration 阅读教科书 P57-P59
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Digital Television 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 低清(清晰度)、标清、高清 250线、>500线、>800线 4:3和16:9 3G Third Gereration 视频消息、视频会议、视频流应用 阅读教科书 P57-P59

134


Download ppt "计算机导论 第1讲 Computer Base Series Course 主讲人:夏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