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听课感想 苏州大学袁海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听课感想 苏州大学袁海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听课感想 苏州大学袁海泉
初中物理规律应用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听课感想 苏州大学袁海泉

2 六节课最深刻的感受之处 顾维:引入情境创设巧妙,师生互动形成高潮 黄莹:紧扣透镜成像规律,逻辑推理严密顺畅
陈希:教学语言亲切善诱,演示过程清楚到位 邰洵:肢体语言亲切丰富,最为接近日常教学 沈健:关注学科之间联系,模型挂图教学高效 姜云章:教师指令明确细致,课堂调控准确到位

3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三种情景下应用规律 (本节讨论的是物距大于两倍焦距的问题,以此区别于下一节内容) 规律习得相同情景中的应用—照相机
改变焦距的成像---眼睛 改变焦距受限时的成像---眼镜

4 2、教材的三种处理方法 照相机—直接迁移 眼睛---类比讲解 眼镜---探究活动

5 (操作顺序弱化了实验主题,在推理上不够顺畅,实验目标指向不明确.)
3、探究活动的安排 戴眼镜---成清晰像---去眼镜— 像模糊—前移屏—成清晰像 (操作顺序弱化了实验主题,在推理上不够顺畅,实验目标指向不明确.)

6 改进探究程序: A--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景象。(说明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原因,同时也为后面通过实验操作来说明凹透镜矫正视力的原理做好铺垫) B--取一张白纸放在光屏前面,前后移动后发现白纸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动光屏就意味着移动视网膜,这样做容易干扰学生思路,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7 C--给它“戴”上近视眼镜,发现烛焰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结果表明: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操作过程一直指向实验的最终目的,使推理更加顺畅,层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应预先实验并准确标出蜡烛移远的位置,以确保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光屏上的像恰好变得最清晰,从而确保实验演示成功

8 二、六节课的特色分析 1、教学目标准确 要理解三维目标 要基于课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一定三维,但要兼顾到三维

9 2、师生互动良好 问题设计、活动内容选择 点拨、启发的时机 维持与推进互动的策略

10 3、教师基本素质过硬 内容科学性有保证 语言有特色 板书、板画有基础—要改进 现代教学手段有效

11 4、课堂调控准确 节奏把握 学生情绪控制 重难点教学时间保障

12 三、初中物理教学的存在问题 1、学习方法问题
背诵学物理—提升中考平均分、知识内容无法通过逻辑的力量做理解性记忆、教师简单的教学方法(缺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情境)使学生无记忆线索 (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一的中考) 线性思维解决问题----A—B—C—D 思维参与度有限—与教学内容、教师提问的层次有关

13 2、初高中教学脱节 现象: 中考成绩难以预测高中物理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学习适应过程艰苦 高一物理学习分化明显

14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分化情况 : 高一学生物理成绩标准差的变化情况

15 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全距的变化情况

16 六名典型的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变化情况(标准分数)

17 原因分析: ① 学生的心理准备不足 ② 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要求差异 ③ 初高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 ④ 初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方法差异
» 初中重定性、重现象、重互动 » 高中重定量、重规律、重推理 初高中分离、高中教学起点高 初中教学缺乏为高中学习做准备的意识

18 3、初中物理教学研究不够丰富 (没有研究,教学设计提高困难) 研究意识不强—日常教学积累缺乏 研究方法单一---思辨,缺实证 有案例缺思想---我就是这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做的效果如何” 题目拼盘多,研究少—特色题目 命题技术 题目的功能与教学价值均可研究

19 四、思考 1、规律应用要有层次 决定课的结构 关注实例的递进关系 突出规律应用主线 容易被实例\实验堆积而淹没主线

20 2、规律应用要增加学生体验 不戴眼镜的学生很难体验戴眼镜的痛苦 不知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21 3、规律应用模式要多样化 讨论 探究 问题解决 项目学习

22 4、应用实例选择要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 学生生活背景 教师的个性 实例解释程度的把握

23 实例创设情境 六堂课都做的很好 什么样的情境更吸引学生 产生思维冲突的情境—与学生想的不一样 既熟悉又陌生—一看就了解,深究不容易 学生可参与—乐在其中,丰富体验 有强烈情绪体验

24 敬请指正! 谢谢!


Download ppt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听课感想 苏州大学袁海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