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2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 环境 环境因素:能量(太阳能……) 物质: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

3 二、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地球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活环境:人类为生活而建立的生活居住环境。 城市、乡镇、住宅、公共场所……。

4 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环境,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 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有益因素。也有一些有害因素。
例如: 地质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引起地方病。 地层中镭等放射性元素过高,使室内氡污染。 2.次生环境是原生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干预后的环境。 污染的环境 优化的环境:住房、风景区

5 四、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 1. 一次污染是环境受到该有害因素的第一次污染 2. 二次污染是该有害因素移出该环境后,再次对该环境造成污染。

6 五、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到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毒性比原一次污染物更强。 。

7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8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气圈 水圈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可涉及的空间。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整个的水圈和土壤圈。

9 二、生态系统 1. 概念: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圈是自然界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最大生态系统的组成
3.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均处于动态平衡的 状态下,称为生态平衡。如有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破坏了平衡,即出现平衡失调。 4.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生物以次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依次逐级吞食,以食物形成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许多食物链交织形成食物网。 生产者…………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 消费者…………人类、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非生物环境:日光、空气、水、土壤……

10 4.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生物以次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依次逐级吞食,以食物形成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许多食物链交织形成食物网。 生物放大作用,物质通过食物链,使得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 浓度比低级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例如:甲基汞 水 圬泥 浮游生物 小虾 小鱼 中鱼 大鱼 人 (1倍) (万倍)

11 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1. 形成原因:
CO2和水蒸气能吸收地表温度,使之不向上空扩散,从而使近地表的空气温度变暖,这层空气笼罩在地球表面,犹如温室,其产生的效应称“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污染物称为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 2. 温室效应气体:CO2最主要,此外,CH4、N2O、氟氯烃类。 3. 危害: ①热浪引起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②有利于病源性生物繁殖,致使虫媒疾病、某些传染病、生物性食物中毒等的发病率上升。 ③促使两极冰雪融化

12 (二)臭氧层破坏 1. 臭氧层的功能:将290nm以下的短波紫外线全部吸收,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2.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氟里昂等进入臭氧层后,受短波紫外线照射,释放出游离氯,游离氯破坏臭氧分子,使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3. 主要污染物:主要有氟里昂(氟氯烃类),此外还有哈龙(溴代氟烃类)和NO、N2O等。 4. 主要危害: 皮肤癌增加 损伤呼吸系统和眼部 对其他生物有杀伤力。 (三)酸雨 1. 概念:pH值小于5.65的降水(雨、雪、雹、雾等)统称为酸雨 2. 形成原因:SO2、NOX溶于水蒸气中形成酸性气溶胶,继而形成酸雨 3. 危害: ①促使水生物死亡 ②土壤酸化,促使重金属转移,加重危害性 ③酸雾损伤呼吸道 ④腐蚀金属,破坏建筑……

13 四、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1. 剂量—效应关系:环境有害因素剂量(浓度)的增加,机体所产生的有害效应也随之增加。例如:污染越严重。人体内转氨酶活性越高。 2. 剂量—反应关系:环境有害因素(浓度)的增加,人群中产生某种特定效应的个数随之增加,通常以率来表示。例如:污染越严重,人群中的肿瘤发病率越高。 3. 作用时间: (1)蓄积作用分类: ①物质蓄积 例如,甲基汞蓄积,形成水俣病 ②功能蓄积 例如,SO2的累积损伤形成COPD (2)物质蓄积量的影响因素 ①摄入量:摄入量越大,体内蓄积量越大。未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大)摄入量称为阈下剂量(浓度)。 ②生物半减期:生物半减期越长的污染物,蓄积量越大。 ③摄入时间:摄入时间越长,蓄积量越大。

14 4.健康效应谱(P.20) 5.易感人群和高危险人群 ⑴ 易感人群又称敏感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比普通人群更为敏感,易受伤害。 ⑵ 高危险人群,是指处在高危险环境中的人群。例如高暴露人群。 6.基因多态型 寻找易感基因对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十分重要

15 五、微量元素 1. 概念 (1)常量元素:占人体内化学总量的99.95%的元素称常量元素。主要有C、H、O、N、S、K、Na、P、Ca、Mg等11种元素。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元素称微量元素。主要有Cu、Zn、Fe、Se、F、I等。 2. 生物学效应 ①酶的活性 ②调节内分泌 ③影响特殊功能的蛋白 ④影响生殖 ⑤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⑥抗癌效应。

16 六、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复杂性 (教材P25--26)
(1)通过多介质,多渠道进入人体 (2)个体差异大,包括敏感人群 (3)低水平暴露时间长,特异指标难找 (4)环境中转化成新的污染物 (5)联合作用

17 七、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一)环境流行病学 1. 环境流行病学特点 四条、重要、见教材P.40 2. 暴露:外暴露、内暴露
暴露测量: 环境监测 生物材料监测 3. 健康效应测量 4.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用途 ①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危害 ②出现了危害,找病因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18 第六章 土壤卫生 土壤 人 动物 植物 一、土壤卫生学意义 土壤有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

19 土壤的特征 1. 物理性状 2. 化学性状 3. 生物学性状

20 三、土壤有害因素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1. 地球化学性因素
由地质化学性质所引起。例如:高氟、高砷等高本底地区。这些微量元素过高,引起地下水中的这些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如镭的高本底地区有氡释放出来。 2. 人为污染因素 ⑴生物污染:主要以生物性污染为主——肠道病原体 ⑵工业交通、三废污染:以化学性污染为主,例如,镉也有放射性污染。 ⑶农业污染:农药、化肥,以化学性污染为主。

21 五、土壤污染的自净 ㈠ 病原体的死灭:直接用理化、生物因素杀灭病原体、紫外线、噬菌体。植物根系分泌的杀菌素等。
㈡ 有机物的净化:依靠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使病原体失去生存条件而死亡。 ⒈ 有机物无机化 ⒉ 有机物腐殖质化:形成新的有机物——腐殖质。达到无害化 吲哚 含氮有机物 NH NO O NO3-- CH 含碳有机物 CO2 H2S 含硫有机物 SO2 2 --

22 六、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⒈ pH值低,易使重金属溶解度增加,随水流迁移入植 ⒉ 氧化还原状态影响迁移: Fe2+ 溶于水,易迁移, Fe3+溶于水,不易迁移 Cr6+溶于水,易迁移, Fe3+溶于水,易沉淀 As3+略溶于水,易吸收, As5+溶于水,易排出 ⒊ 重金属从氧化物转化成硫化物,则不易迁移。 Hg HgS 从硫化物转化成氧化物则易迁移。 As2S As5O3 ⒋ 污染物的残留 许多重金属和农药,不易迁移,不易分解转化。就会在土壤中残留,这类污染物是土壤主要污染物,是重点防制对象。 ⒌ 土壤的环境容量:该地区土壤对某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23 七、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一)慢性镉中毒 ─ 痛痛病 1. 污染源:含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镉进入稻米─ “镉米”
2. 高危险人群:多为40岁以上多胎生育妇女 3. 潜伏期长,最短2 ─ 4年 4.主要症状:初为腰背、膝关节等大关节痛,继而全身刺痛,极易骨折 5.病因: 镉损坏肾小管、损伤肾的重吸收功能,使机体丢失钙、磷、骨质脱钙;尿中可见尿镉升高,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尿钙升高。营养不良者更易发病。 6. 治疗:止痛药无效,无特效药治疗 7. 结局:病人疼痛难忍,长期卧床,极度虚弱,死于合并症,病死率很高

24 (二)铊 1. 来源: 主要来自铅、锌、铜等的冶炼三废和电子工业三废。通过雨水渗入土壤,进入蔬菜,食用污染的蔬菜引起中毒。 2. 中毒症状: 多为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症状。秃发明显,可斑秃和全秃。重者可影响心肌和全身肌肉 (三)铬(略)

25 八、农药污染 (一)有机磷农药 常见种类:对硫磷、内吸磷、滴滴畏等,急性中毒易致命,慢性中毒主要是血液中胆碱脂酶活性降低。
有机磷农药较易分解、蓄积性较小。 (二)有机氯农药 常见种类:滴滴涕、六六六等 脂溶性极强,不易分解,故在体内蓄积性很强,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和乳汁。在土壤中也易蓄积,半减期可达10年以上。 有机氯多见慢性中毒,影响神经系统(头晕、头痛、乏力、失眠……)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肝大,肝功能异常)。六六六致肝癌,DDT致畸。 理想的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

26 九、生物性污染 (一)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人——土——人 (二)引起钩端螺旋体 动物——土壤——人 (二)引起破伤风和肉毒杆菌中毒

27 十、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 不影响人体健康: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空气、水、农作物) 2. 不影响土壤自净
(二)方法 1. 实验研究 (1)稳定性:在土壤中降解和蓄积的程度 (2)迁移状况:向植物(农作物)、地下水、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迁移过程 (3)自净能力,不影响自净的阈浓度 (4)毒性实验 2. 现场流病学调查 综合以上资料确定该污染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三)我国现行的土壤卫生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

28 十一、制订废物排放标准的方法 ——标准浸出试验
十一、制订废物排放标准的方法 ——标准浸出试验 用浸泡液将废渣以1:10(固:液)比例浸泡,将浸出液进行毒心性鉴定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29 十二、土壤卫生防护措施 (一)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三环节 1. 收集: ——厕所卫生。严密、不渗漏、防蝇、及时清扫、透气
(一)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三环节 1. 收集: ——厕所卫生。严密、不渗漏、防蝇、及时清扫、透气 2. 运出:及时、不漏。 3. 无害化 (1)发酵法:厌氧菌作用 用作肥料 (2)堆肥法:嗜热菌作用 (二)垃圾无害化处理 1. 分类 收集 2. 及时运出 3. 处理 (1)填埋:注意防渗 (2)焚烧:必须焚烧彻底 (3)综合利用

30 (三)有害工业废渣处理 1. 填埋:注意防渗漏 2. 焚烧:不可回收或不允许回收之废物应焚烧 3. 固化:用于处理放射性物质 4. 化学法:中和、氧化还原等法 5. 生物法:生物氧化作用。如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气化池法 6. 有毒废渣回收处理 (四)污水灌溉的卫生防护措施 1. 污水灌溉前必须预处理污水 2. 防止污染水源、大气 3. 防止污染农作物 4. 防止蚊蝇滋生

31 (五)水、土中粪便污染的微生物指标 1. 粪大肠菌群: 在44.5℃培养下能使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反映人和温血动物粪便中的大肠菌群 2. 总大肠菌群: 在37℃培养下即能使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也包括存在于水、土等环境中的大肠菌群。 3. 饮用水卫生规范中要求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 4. 粪便高温无害化要求粪大肠菌群值为10-1~10-2。即在0.1克至0.01克的样品中只能检出一个粪大肠菌。


Download ppt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