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骨的生物力学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骨的生物力学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骨的生物力学 

2 主要内容 一、骨的组成与形状 二、骨的结构 三、骨的成分 四、骨的代谢 五、骨的钙化 六、骨的血液供应,淋巴与神经 七、骨的机能
八、骨的表面形态

3 一、骨的组成与形状 (一)骨的组成    正常成人有206块骨,   分成躯干骨51块     头颅骨29块     四肢骨126块

4 人体骨骼 . 名称 总数 各骨名称与块数 头颅骨 29 脑颅骨8:额骨1 顶骨2 颞骨2 枕骨1 筛骨1 蝶骨1
               人体骨骼                                          名称  总数           各骨名称与块数                       头颅骨  29  脑颅骨8:额骨1 顶骨2 颞骨2 枕骨1 筛骨1 蝶骨1            面颅骨  15: 成对的:上腭骨 腭骨 颧骨 鼻骨 泪骨 下鼻甲骨 不成对的:下颌骨1 犁骨1 舌骨1          听小骨6:锤骨2 砧骨2 镫骨2              .        躯干骨  51   椎骨24:颈椎7 胸椎12 腰椎5                                骶骨1                尾骨1                胸骨1               肋骨24                       .                                 四肢骨  126  上肢骨64:                 肩胛骨2 锁骨2           肱骨2 尺骨2 桡骨2 腕骨16 掌骨10 指骨14               下肢骨62:                 髖骨2            股骨2 髌骨2 胫骨2 腓骨2 跗骨14 跖骨10 趾骨14 

5 (二)骨的形状 根据骨的外部形状,一般将其分为 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四种。

6 1.长骨  一般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从力学角度上分析,长骨的中空性管状结构体现出了机体的最佳工程设计,即可使长骨在矢状面和额状面上能有效抗弯曲及在骨的长轴上有效抗扭曲。 

7 长骨两端膨大为骨骺。     骨骺和骨干相连处,称干骺端。 幼年时期干骺端处的骺软骨,参与骨的长长。  成年后,骺软骨板骨化,骺与骨干相互愈合后遗留成骨骺线,骨的长长也随之停止。 骨骺损伤可导致骨骼生长障碍,影响幼儿 的生长发育。 骺板分离或骨折和骨软骨炎是儿童少年时期特有的骨损伤。 骺板分离大多由间接外力所致,最常见的外力是剪力、撕脱力、劈力和挤压力。

8 骨的生长

9 骨骺的分类 压迫性骨骺:四肢长骨的骨端是关节内骨骺,承受从关节传来的压力,使骨纵向的生长。
 牵拉性骨骺:位于肌肉的起止点,承担肌肉的牵拉力,不构成关节,也不影响骨的纵向生长。如股骨大转子、肱骨内上髁

10 骺板的分类 1867年Ollier首先对位于骨骺和干骺端(之间的骺(生长)板进行描述。骺(生长)板分为 盘状骺板:长骨的骺板
球状骺板:多见于短管状骨、掌〔跖〕指〔趾〕的两端各有一球状骺板,随生长发育,一端变为盘状骺板,而另一端较快被替代,形成球状关节软骨。

11 骨骺损伤(physeal injuries)
骺损伤定义:骺损伤是涉及骨骼纵向生长机制损伤的总称。它应包括骺、骺生长板、骺生长板周围环(Ranvier区)、与生长相关的关节软骨及干骺端损伤。 骺损伤原因:骺骨折常见,其它包括废用、射线、感染、肿瘤、血运障碍、神经损伤、代谢异常、冻伤、烧伤、电击伤、激光损伤和应力损伤。

12 儿童骨骺损伤 儿童骨骺损伤不同于儿童骨干骨折
骺损伤本身即可引起后遗症。如股骨远端骺早闭,骨桥形成,膝外翻畸形;胫骨远端内侧骺损伤,可以导致踝内翻畸形。

13 儿童运动与骨健康 运动使人健康是大家都熟知的道理,但对于骨骼没有完全发育好的孩子来说,一些活动是他们不宜过早和过量参加的。比如长跑,对人体各关节的冲击力度很高。孩子经常长跑锻炼,对关节处的骨骺发育不利。另外,儿童长时间超负荷运动,还有可能损伤其大脑机能。还有就是扳手腕,由于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扳手腕容易发生扭伤。

14 2.短骨  常以多个短骨集群存在,当承受压力时,各骨紧密聚集,形成拱桥结构。因此,多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运动形式较复杂而运动又灵活的的部位,如踝部和腕部。 3.扁骨  多分布于头部、胸部及四肢带部。常围成体腔保护内部器官,如头颅骨围成颅腔等。  4.不规则骨  其外形极不规则,典型者如椎骨。

15 骨的特点 1、强度大,重量轻----理想的人体建筑材料 2、骨不同方向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3、不同的骨抗拉、压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4、骨密质的强度,在30-40岁时最高,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减小

16 骨的结构 骨的结构在器官水平的基础上分为:骨膜、骨质、关节面软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

17 骨的结构

18 1、骨膜 1)骨外膜:覆盖于除关节面外的骨外表面。
1、骨膜   1)骨外膜:覆盖于除关节面外的骨外表面。   富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对骨的营养、新生及感觉有重要意义。膜内有成骨细胞,其细胞在幼年期非常活跃,进行分裂繁殖,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的生成。到成年期转为静止状态,但能终生保持分化能力。当发生骨的损伤如骨折时,可重新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骨痂,愈合折端。因此,被剥离骨外膜后,骨易于坏死,且不易修复。  2)骨内膜:被覆于骨髓腔及松质骨表面。   在长骨骨髓腔的骨内膜除了在幼年时通过破骨细胞参与骨的长粗外,骨内膜尚具有终生的溶骨潜能。

19 2、骨质 骨的主体成分,分为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 结构复杂,由规则且紧密成层排列的骨板构成。
2、骨质  骨的主体成分,分为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   结构复杂,由规则且紧密成层排列的骨板构成。   长骨的骨密质由外到内分别为外环骨板层、骨单位及内环骨板层。    骨密质因结构致密,具有抗压、抗拉力强的特点,常分布于骨的表面及长骨的骨干。

20 骨松质   由针状或片状的骨板构成,呈网状结构,形成骨小梁。骨小梁按压力及张力的方向排列,负责力学上的支撑机能。骨松质的疏松结构及骨小梁的力学特性,大大地减轻了骨的重量,又使骨达到最大的力学性能。 骨小梁 孔洞

21 3.骨髓 分红骨髓与黄骨髓。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成人的短骨及扁平骨的松质骨网眼中的红骨髓伴随人的终生
3.骨髓  分红骨髓与黄骨髓。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成人的短骨及扁平骨的松质骨网眼中的红骨髓伴随人的终生 黄骨髓富含脂肪组织,不具有造血功能,但在应急状态下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而再次具有造血功能,如恶性贫血或外伤大出血时。

22 骨髓 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细胞能制造抗体。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当人体贫血时,它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及呋喃类,在长期大量使用后,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3 骨髓移植

24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同时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胸骨下有明显的压痛,这是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的表现。

25 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功能障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在我国年发病率约为0.74/10万。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已知再障发病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有3种学说,即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缺陷和免疫功能失调。

26 4.关节面软骨 由透明软骨组成,覆盖在骨关节面上。薄而光滑且具有弹性,在功能上主要起减少摩擦、缓冲震动的作用。

27 1.骨细胞 在成年人骨骼中90%以上的骨组织细胞是骨细胞,几乎所有骨基质表面都被骨细胞体和质突覆盖。
  骨细胞的大面积覆盖和复杂的网状结构可以很敏感地感觉作用于骨上的各种应力,具有控制离子进出骨基质的作用。   此外,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等所形成的细胞网络关系可以很好地感觉和处理骨骼变形,调节骨吸收和形成,调节矿物质离子在骨基质和细胞外液之间的流动和交换。

28 2.成骨细胞 排列在骨表面或紧紧包靠在邻近成骨细胞上。 主要功能有:
2.成骨细胞  排列在骨表面或紧紧包靠在邻近成骨细胞上。   主要功能有: (1)合成和分泌有机骨基质(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参与骨的形成并影响骨基质钙化; (2)释放某些细胞介质,以激活破骨细胞。

29 1为成骨细胞

30 3.破骨细胞 由多核巨细胞组成,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
  破骨细胞具有非常大的降解骨基质的能力,它通过改变其作用区域内的酸碱度(由原来约7.0的pH值降低到约4.0),以溶解骨矿物质;通过分泌酸性蛋白酶以降解有机骨基质。   在松质骨,破骨细胞则可从骨吸收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一旦完成了骨吸收任务,破骨细胞便分裂成单核细胞,后者若被再次激活又可形成新的破骨细胞。   临床上骨硬化症是由于破骨细胞吸收钙化软骨和骨细胞功能丧失所致,采用骨髓移植的方法可成功地治愈动物和人骨硬化症。

31 破骨细胞

32 三、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物使骨具有一定的弹性与韧性;无机物使骨坚硬。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构成比不同,决定着骨的力学强度与刚度 有机成分:占30%,骨胶纤维 (胶原纤维占有机成分 的90%) 无机成分:即骨盐,约占70%

33 骨的有机质 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及骨非胶原蛋白。 骨胶原纤维
简称骨胶原,分为Ⅰ型和Ⅱ型胶原等。占有机物的90%;其余10%由非胶原粘蛋白和骨特异性粘蛋白组成。 遗传性Ⅰ型胶原异常(包括数量减少和结构异常称为成骨不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脆性增加。

34 骨的有机质 骨非胶原蛋白 包括骨钙素、骨结合素、骨涎蛋白、骨磷蛋白和少量粘蛋白。 骨非胶原蛋白可影响基质结构、骨钙化和骨细胞的功能。 其他:
  包括骨钙素、骨结合素、骨涎蛋白、骨磷蛋白和少量粘蛋白。   骨非胶原蛋白可影响基质结构、骨钙化和骨细胞的功能。 其他:   骨基质中还含可能影响骨细胞功能的生长因子如β-转化生长因子簇(FGFs-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IGF-Ⅰ和 IGF-Ⅱ)、骨形成蛋白(BMP)、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白介素-1和6(IL-1和IL-6)和集落刺激因子(CSF)等。

35 无机质 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碳酸钙和柠檬酸钙。此外还有镁、枸橼酸离子等。 无机质有两个基本功能,即离子库和维持骨的刚度和强度。
人体中约99%的钙离子、约85%的磷离子、40%的钠离子和60%的镁离子贮存于骨矿结晶中。

36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 有机质与无机质按一定的比例(前者约1/3,后者约2/3)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骨组织具有坚硬、抗冲击力的特征,而又能获得很高的机械性能和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合,加之骨的结构特点,使骨具有一定的坚固性和弹性。

37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的年龄特征 少年儿童有机质的含量相对较多,因而其骨具有弹性好、坚固性差、不易骨折但易变形的特点。
老年人的骨其无机质的含量相对较多,其骨脆性大,容易骨折,且骨折后不易愈合。 因此,在日常生活及体育运动中应充分注意其年龄特征,以避免骨变形或骨折的发生。

38 “硬骨头” 人的骨头有多“硬”?有人曾做过测试,每平方厘米的骨头能承受2.1吨的压力,而花岗石只能承受1.35吨。不过,现代人的骨头可是越来越“软”了。

39 现代人生活状态 运动过少已影响我们的健康 人正在变成一种在正常体位会感到累的稀有动物 下楼坐电梯,出门坐汽车 上班打电脑,回家看电视
我们的身体活动是50年前人的一半 50年后人的身体活动是我们的一半 不运动的结果:肥胖、骨质下降

40 骨代谢的平衡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骨骼的运动就从未停止过。 每个人体内的骨骼在不断地溶解与新生,不论年龄,一遍遍地重复。
正常成年人,其骨骼每三年就全部再生一次。 骨骼的溶解与重建由破骨细胞和造骨细胞来完成。这两种细胞的作用已得到科学家的证实。

41 骨骼的功能 运动 持重 造血 钙磷代谢 支撑 保护 TEXT

42 骨的力学机能 1.支撑机能 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通过骨连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姿势,对机体起着支撑作用,并负荷身体自身的重量及附加的重量。如脊柱、四肢在支撑。 2.杠杆机能 运动系统的各种机械运动均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髂肌的收缩、牵拉骨围绕关节而产生的。骨在其各种运动中发挥着杠杆机能和承重作用。 3.保护机能 某些骨按一定的方式互相连接围成体腔或腔隙,如头颅骨借缝隙及软骨连接方式围成颅腔,以保护脑。

43 骨的生理学机能 骨的生理学机能包括钙、磷贮存机能、物质代谢机能、造血机能和免疫机能等。 1.钙、磷贮存机能与物质代谢机能
  1.钙、磷贮存机能与物质代谢机能    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和磷库,在维护血中的钙、磷含量的恒定中起调节作用。   2.造血机能和免疫机能    出生后,红骨髓是唯一的造血器官。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生成、发育、释放、死亡和清除均处于动态平衡,并发挥着运送气体、防御、免疫等生理功能。这种动态平衡及生理功能的实现则依赖于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44 骨代谢与肌肉能力 在骨骼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在神经冲动的传递、细胞膜功能的维持、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环节,均需要钙离子的参与,肌细胞不断地从血浆中提取钙离子以满足其需要,在整个钙离子代谢的过程中,骨,作为肌肉收缩的“钙离子库”,对于维持骨骼肌正常的收缩机能非常重要,在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下,骨不断更新与重建,并为血中钙水平稳态提供基本保证。当血钙水平降低时,破骨细胞骨溶解加强,骨溶解加快,释放钙离子易化扩散到血浆,提高血钙水平。

45 骨头是怎样长长长粗的? 骨的长长——软骨内成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四肢首先形成软骨,随后软骨不断生长及骨化,从而使四肢逐渐增长。所以,骨化的过程就是骨生长的过程。 骨的长粗——膜内成骨 骨膜的深层的成骨细胞形成骨质,好似树木的年轮一样一层一层地堆积在软骨的表面,而与此同时,骨髓腔内的破骨细胞不断破坏,吸收骨质,并形成空腔。由于表面新的骨组织不断增厚,而骨髓也不断扩大,所以,骨也就不断地增粗。

46 骨头是怎样长长长粗的?

47 基本概念 *强度: 材料或构件受力时抵抗破坏的能力,用极限应力表示 *刚度:物体在受载荷时抵抗形变的能力.刚度大则形变小
形变——载荷去除后可以完全恢复的形状变化 变形——载荷去除后不能完全恢复的形状变化

48 应力-应变 剪应变 应力: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
应变: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变形称应变。应变分为线应变和剪应变 线应变

49 骨的应力-应变曲线 非弹性范围内表现为强度,形变只能部分恢复 载荷 弹性范围内表现为刚度,形变可以完全恢复 B D C A D’ 变形
断裂点 非弹性范围内表现为强度,形变只能部分恢复 载荷 屈服点 弹性范围内表现为刚度,形变可以完全恢复 非弹性范围 B D C 弹性范围 A D’ 变形 某一韧性材料的假想载荷-变形曲线

50 确定材料强度的参数 结构破坏前所能承受的载荷 结构破坏时发生的变形---极限断裂点 结构在破坏前所能贮存的能量---曲线下方的面积 确定材料刚度的参数——弹性范围内的曲线斜率

51 骨在机械应力下的适应性改变 机械应力-------------------------骨组织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Woff定律:在人一生中活性骨的其他变化与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有关。骨能够根据应力的变化来动态调整骨的大小、形状和密度。

52 骨塑形与骨重建 保存型骨重建模式 ——应变量高于引起骨塑形的阈值,骨开 始塑建,骨质增生,密度增加 失用型骨重建模式
——当应变量低于引起骨重建的阈值,骨重 建开始,靠近骨髓的骨质被吸收。 骨骼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组织,骨组织会终其一生不断地进行骨塑形和骨重建的过程来增减骨质,或重塑骨形。

53 机械应力对骨结构的影响 机械应力与骨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生理平衡,在平衡状态,骨组织的成骨细胞核破骨细胞的活性是相同的。当应力增大时成骨细胞活跃,引起骨质增生,承载面增大,使应力下降。当应力下降时成骨细胞再吸收加强,骨组织量下降,使应力增加。因此骨能通过改变它的大小、形状和结构以适应力学需要的功能进行重建。这种适应性是按Wolff定律进行的,即骨在需要处多生长,在不需要处多吸收。因此使骨组织量与应力成正比。

54 骨骼受力形式与表现 拉伸应力 压缩应力 弯曲应力 剪切和扭转

55 拉伸和压缩应力 人体运动中骨所受载荷和应力 应变的形式 拉伸应力 拉应力易造成撕脱性骨折;压缩应力可造成压缩性骨折

56 弯曲应力 一侧受拉力,一侧受压力,但在中轴线上无任何拉力或压力。成人骨破裂开始于拉伸侧,未成熟骨首先自压缩侧破裂,在压缩侧形成皱曲骨折

57 剪切应力

58 扭转应力

59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我们不能避免衰老,但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减缓衰老的速度!
运动能显著改善骨密度 运动改善了骨、关节、韧带的血液循环,增加了代谢过程,使骨骼的有机成分增加,无机成分减少,使骨的强度、韧性增加 ,延缓骨质的退行性 变化. 我们不能避免衰老,但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减缓衰老的速度!

60 力量训练对骨骼的影响 力量训练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使得成骨作用加强,从而使骨质得到提高。有规律地进行力量训练,可以促进或保持肌肉的力量,可以保持骨骼的强度。因此定期的进行力量训练使必要的。

61 骨的运动损伤——急性骨折 高能量外力作用所致的急性骨折多发生于意外性的跌摔、暴力性碰撞等情况。运动性急性骨折主要表现在受到剪切、拉伸形式下的强外力。

62 骨的运动损伤——疲劳性骨折 长时间的反复的直接或间接的力作用于骨骼的某一点上,致使局部骨质发生组织改变而导致骨折(例如:胫腓骨疲劳性骨折)

63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64 正常 Courtesy Dr. A. Boyde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65 造骨 细胞 破骨 细胞 造骨 细胞 破骨 细胞 破骨 细胞 造骨 细胞

66

67

68 回顾:骨量随年龄的变化

69 骨健康 1 骨的功能完好 2 骨代谢正常 3 骨密度达到和能保持理想值

70 骨骼问题——脊椎病 椎间盘突出、错位、骨质增生

71 骨骼问题——骨关节炎

72 骨骼问题——骨质疏松

73 医学界已将这三种疾病放在同样重要位置 关 注 防治 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折 治疗高血脂 预防心肌梗塞 治疗高血压 预防中风

74 WHO:骨质疏松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骨密度低 2.86 亿 2020年 骨质疏松 中国约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

75 骨 折 骨 强 度 骨密度 骨质量 结构 转换率 损伤累积 矿化程度 基质 (胶原,交联)
The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JAMA 285: , 2001

76 骨密度低 骨质疏松 重力 失衡 跌倒 骨折 撞击

77 骨质疏松、骨折会给患者从生活、心理、经济诸多方面造成负担和压力

78 如何保护骨健康 补钙-食物、钙片 戒烟限酒,少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因为它们会影响骨钙的吸收和沉淀。 阳光 运动

79 影响骨强度的因素 1、膳食因素 钙-组成骨的重要元素 锌-骨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元素 磷-适度补充可以促进骨吸收
维生素D-维持骨钙正常发育,维持钙平衡 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骨的合成代谢 蛋白质-参与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合成 2、性激素-与骨密度呈正相关 3、不良生活习惯 ——咖啡-促进尿钙排泄

80 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50岁以上 种族: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家族史和成年后的骨折史 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嗜咖啡等 性激素缺乏 长期低钙摄入
长期缺乏运动或长期卧床 亚健康或疾病状态,如内分泌疾病等 治疗药物的影响,如糖皮质激素等

81 运动的好处 保持健康 提升免疫能力 预防冠状动脉 、呼吸、及代谢系统疾病 稳定及改善血压 改善睡眠 帮助控制及稳定血糖 减缓骨骼老化,预防骨质疏松

82 适量运动促进骨健康 1、运动能改善骨骼的代谢活性,对骨骼形成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骨骼吸收的促进作用。 适量运动还可以刺激长骨增长, 使人长高。

83 适量运动促进骨健康 2、运动能增加骨皮质的血流量,有利于血液向骨骼 内输送钙离子,以及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以促 进骨骼的形成。
适量运动时血流量增加, 肌肉获得更充分的营养、氧气, 加快了代谢, 久之肌纤维变粗, 坚韧有力, 肌肉储备的能量增加, 能量利用率提高, 使肌肉收缩力量加大。

84 适量运动促进骨健康 3、运动可使骨骼变粗、肌肉附着处的骨突增大,运动时的 重力应激作用使骨密度增加、骨小梁排列整齐,与应力作
用方向更为一致,从而有效地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的症状。

85 适量运动促进骨健康 4、适量运动还促使骨有机成分增加, 无机成分减少, 使骨更具弹性和韧性。这些变化提高了骨骼抗折断、弯曲、压拉及扭转等方面的能力。 5、适量运动加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提高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伸展性, 从而提高了关节的灵活性, 扩大了关节运动的幅度, 同时也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

86 文献资料:以下运动练习对预防骨质疏松有良好的作用
(1)负重有氧运动 对骨量有提高的作用的负重有氧运动主要包括快走和慢跑、爬楼梯和有氧舞蹈。 (2)抗阻运动 抗阻运动,又称力量训练,对骨骼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3)冲击练习 冲击练习,通常是跳跃,是一种简洁的提高躯干和下肢骨骼骨量的方法。 (4)预防摔倒的专门练习 如果患有骨质疏松,那么预防摔倒应是锻炼项目的重点心。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是良好的锻炼方式。

87 CD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负重体力活动(Weight-Bearing Physical Activity) 有益于骨头强健 例如:
步行,慢跑,或快跑 篮球 网球或壁球 跳舞 跳绳 远足 曲棍球 足球 爬楼梯 举重

88 训练侧重 突出刺激、力量、平衡、协调四个关键要素 刺激 力量 平衡 协调

89 骨质疏松人群运动健身科学指导 释 义 刺激 力量 平衡 协调
关键 要素 释 义 刺激 用重力刺激的方式达到刺激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的目的,包括冲击性刺激和肌肉抗阻性刺激。依据用进废退的原理,使骨骼系统尤其是纵向长骨得到不断的应力性刺激,从而改善骨的重建,延缓骨质流失。 力量 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与骨骼系统的血液循环,改善骨健康。 平衡 运动练习动静结合,增强保持、控制身体重心稳定的能力,降低身体失衡风险,预防跌倒,预防骨折。 协调 多种运动方式和运动动作的发展,提高运动协调能力,提高反应和应急能力,降低身体失衡风险,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90 刺 激 刺激 力量 平衡 协调 用重力应激的方式达到刺激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的目的,包括冲击性刺激和肌肉抗阻性刺激。
刺 激 用重力应激的方式达到刺激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的目的,包括冲击性刺激和肌肉抗阻性刺激。 依据重力应激的原理,使骨骼系统尤其是纵向长骨得到不断的应力性刺激,使骨密度增加、骨小梁排列整齐从而改善骨的重建,延缓骨质流失。 刺激 力量 平衡 协调

91 力 量 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与骨骼系统的血液循环,加强关节灵活性、稳定性,改善骨健康。 刺激 力量 平衡 协调

92 平 衡 运动练习动静结合,增强保持、控制身体重心稳定的能力,降低身体失衡风险,预防跌倒,预防骨折。 刺激 力量 平衡 协调

93 协 调 多种运动方式和运动动作的发展,提高运动协调能力,提高反应和应急能力,降低身体失衡风险,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94 骨密度的测量                                                                                                                          有双光子吸收法(DPA) 双能X线吸收法(DEXA) 定量CT(QCT) 超声骨密度测试法等


Download ppt "骨的生物力学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