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結論︰ 探討以色列發動戰爭之動力 1.不重蹈「國破家亡」的歷史教訓: 在1948年5月15日建國後,至今已發生無 數次大小戰爭,所有人民均抱著「假如 我不願被趕下海,我們就得贏得這場戰 爭」的信念,最後屢戰屢勝。 2.爭取「猶太民族」生存空間: A.占領戈蘭高地: B.爭取約旦河水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結論︰ 探討以色列發動戰爭之動力 1.不重蹈「國破家亡」的歷史教訓: 在1948年5月15日建國後,至今已發生無 數次大小戰爭,所有人民均抱著「假如 我不願被趕下海,我們就得贏得這場戰 爭」的信念,最後屢戰屢勝。 2.爭取「猶太民族」生存空間: A.占領戈蘭高地: B.爭取約旦河水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結論︰ 探討以色列發動戰爭之動力 1.不重蹈「國破家亡」的歷史教訓: 在1948年5月15日建國後,至今已發生無 數次大小戰爭,所有人民均抱著「假如 我不願被趕下海,我們就得贏得這場戰 爭」的信念,最後屢戰屢勝。 2.爭取「猶太民族」生存空間: A.占領戈蘭高地: B.爭取約旦河水源: C.爭奪西奈半島: D.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解放 組織」鬥爭。 不重蹈「國破家亡」的歷史教訓: 在西元前733年,猶太王國為亞述人所滅;西元前586年以色列為巴比倫所滅;西元70年又為羅馬帝國所滅。猶太人「國破家亡」後均遭受歧視、迫害、屠殺,故猶太人深切體認亡國痛苦,其在1948年5月15日建國後,至今已發生無數次大小戰爭,所有人民均抱著「假如我不願被趕下海,我們就得贏得這場戰爭」的信念,最後屢戰屢勝。 爭取「猶太民族」生存空間: 占領戈蘭高地:為高山峻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控制以色列通往大馬士革的門戶,更可俯瞰以色列整個北部平原,以色列若無此高地,北方將無險可守。1967年六日戰爭後由以色列佔領,1981年12月以色列將其納入版圖,為以敘天然國境。 爭取約旦河水源:約旦河全長188公里,在以色列境內長73公里,約佔全長三分之一,約旦河的功能在發電和灌溉,對於以約兩國均很重要。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以武力控制約旦河西岸。 爭奪西奈半島:此地區可增加以色列防禦縱深,以色列若佔領此地區,可增加應變時間以動員後備軍人。六日戰爭後由以國佔領。1982年4月25日埃及完全收回西奈半島。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鬥爭不斷,即是相互爭取民族生存空間。 93/02/01

2 伍、戰爭檢討分析— 1.政治方面: 以色列在1948年第一次戰爭結束後 ,對全世界猶太人是一個最大的勝利, 因其政權從此得以「確實鞏固」。戰後首先獲得美國承認,這項收穫不僅在政治上、心理上而已;蘇聯為了介入中東政治,也緊隨美國之後承認以色列。 政治方面: 以色列在1948年第一次戰爭結束後,對全世界猶太人是一個最大的勝利,因其政權從此得以「確實鞏固」。戰後首先獲得美國承認,這項收穫不僅在政治上、心理上而已;蘇聯也為了介入中東政治,也緊隨美國之後承認以色列。 以色列能順利建國有以下原因分析: 相對於現代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在1948年前後移民的猶太人大部分來自歐洲,現代化程度較高,在傳統上比較重視下一代教育,故從事現代化戰爭的條件,猶太人比阿拉伯人佔優勢。 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國家尚未成立之前,就能夠有效地組織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運作,其功能相當於現代化政府。 以色列立國之後,形式上是孤軍奮戰,實則全世界的猶太人大部分是全力支持。 以色列在第三次戰爭(1967年)後,首次有天然障礙,埃及西奈半島、迦薩走廊、約旦控制的西岸地區與敘利亞戈蘭高地皆被以色列佔領,徹底改變其戰略地理形勢之缺陷。在「軍事疆界」版圖上是一大勝利,但也因此帶來與阿拉伯國家無法休止的戰爭。 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十月戰爭)後,埃及沙達特打破「不戰、不和」的狀態,結合外交手段及武裝力量,達成合理與有限的目的;使埃及在次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重振阿拉伯人的榮譽心及自信心,使阿拉伯國家在政治上獲得明顯的勝利。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於1974年在阿拉伯聯盟正式認可為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的代表」,聯合國亦承認。以色列於1982年發動第五次戰爭(黎南戰爭),最主要政治目的是要徹底解決黎巴嫩「巴勒斯坦問題」。戰後「巴解」不但沒有瓦解,反而更為各地巴勒斯坦人支持,亦獲得國際社會普遍同情,這是以色列高層當初始料未及的。 93/02/01

3 伍、戰爭檢討分析— 2.經濟方面: A.猶太人在國家尚未成立之前,就能夠 有效地組織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 的運作,其功能相當於現代化政府。 B.1967年間,以色列國內加速發展,在 歐美猶太人支助下,吸收了大量來自 阿拉伯各國的猶太移民,人口增加至 260萬人左右,經濟方面的成就也達到 工業化國家水準。 經濟方面: 猶太人在國家尚未成立之前,就能夠有效地組織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運作,其功能相當於現代化政府。 以色列建國之後,形式上是孤軍奮戰,實則全世界猶太人大部份是全力支持;除了心理的影響外,實質援助也不少,尤其是軍火武器走私經費。 以色列發動第二次戰爭,解除阿卡巴灣的封鎖,這使得艾拉特港對爾後以色列經濟發展的貢獻大增。至1967年間,以色列國內加速發展,在歐美猶太人支助下,吸收了大量來自阿拉伯各國的猶太移民,人口增加至260萬人左右,經濟方面的成就也達到工業化國家水準。 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占領區域廣增,控制約旦河水資源,鼓勵以民屯墾、定居,奠定民生基礎建設,以維持生存基本條件。 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阿拉伯產油國家這次確實團結一致,以石油禁運協助埃、敘孤立以色列,戰爭影響不但及於全世界的經濟發展,甚至有導致美、蘇直接對抗的危機。阿拉伯產油國於10月17日在科威特集會,決定統一步調先分全球石油進口國為三類:敵、友、中立,敵者(美國)完全禁運,友者係與以色列斷交或對以色列實施某種經濟制裁或提供阿拉伯人某些軍事支援的國家,則免於禁運甚或有最惠國待遇,中立者視為減產供應對象。 93/02/01

4 伍、戰爭檢討分析— 3.軍事方面: A.有效的動員制度 B.有效的情報作業 C.精良實用的武器系統 D.部隊素質訓練精良 E.全民團結
有效的動員制度,以色列男子服完三年兵役後,每年仍須再服30至60天真槍實刀的後備役,其一生中約有七年消耗在軍隊。後備軍人平日就受命密切注意電台每小時的新聞與氣象廣播,如果戰爭爆發,軍方透過電台播放密語,傳令報到時間與地點。後備軍人聞訊後就要立即趕到附近的基地,到如超級市場一樣的軍備中心,領取全副裝備,搭乘徵用的交通工具開赴前線,女後備軍人則訊速接管後勤和民防,在48小時之內,以色列即能將四十多萬的後備軍投入戰場。 有效的情報作業,六日戰爭初期以色列空軍成功的出擊,是情報工作最具體的成果,但贖罪日戰爭則使以色列情報工作大受批評。因以色列缺乏縱深,故極需須爭取時間來應變,而時間的爭取則須靠情報工作的配合。 跟我來的領導作風,軍官不是指揮士官兵上戰場,而是身先士卒帶著他們上戰場,跟我來成為以色列軍官最重要的以身作則的傳統,因此坦克車隊中間最前方,一定是指揮官,這種軍官攻在前,退在後的傳統,導致軍官的死亡率普遍比士官高四倍,軍官戰鬥傷亡率達二十%,為他國的一倍,也因此得到士官兵的高度信任。 93/02/01

5 伍、戰爭檢討分析— 4.心理方面: A.以色列全民團結戰無不克:千百年來的亡國 痛苦經驗,迫使猶太人團結為生存而戰鬥。 在第一、二、三次以阿戰爭中,全國人民團 結一致、同仇敵愾,將阿拉伯國家打的慘敗 。 B.「十月戰爭」以色列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奇襲 ,「黎南戰爭」以軍允許長槍黨民兵衝入巴 勒斯坦難民營夏蒂拉、薩布拉,屠殺老弱婦 孺二千至三千五人,以色列國家形象因作戰 行為大受影響,甚至引起本國官兵抗議。就 以色列的歷史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造成 心理影響方面實難以估計。 心理方面:  以色列全民團結戰無不克:千百年來的亡國痛苦經驗,迫使猶太人團結為生存而戰鬥。在第一、二、三次以阿戰爭中,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將阿拉伯國家打的慘敗。 「十月戰爭」以色列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奇襲,其影響不僅是「以色列國防軍」的無敵形象破滅,另外證明阿拉伯國家也不是不能團結,對於人力與經濟資源的運用,有效產生巨大壓力。 「黎南戰爭」以軍允許長槍黨民兵衝入巴勒斯坦難民營夏蒂拉、薩布拉,屠殺老弱婦孺二千至三千五人,結果導致國防部長夏隆辭職。另使用集束炸彈對付平民及以炮火猛轟平民聚居中心,以色列國家形象因作戰行為大受影響,甚至引起本國官兵抗議。就以色列的歷史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造成心理影響方面實難以估計。 93/02/01

6 陸、戰爭對世局影響之評析 1. 領土問題: A. 西奈半島: B. 約旦河西岸與迦薩: C. 戈蘭高地: D. 巴勒斯坦問題: E
領土問題的產生,是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包括西奈半島(1982年以色列軍隊撤出)、約旦河西岸與迦薩、戈蘭高地以色列將其視為確保安全的重要屏障,阿拉伯國家則誓言旦旦要奪回失土。在領土問題談判中過程中,美國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季辛吉的穿梭外交功不可沒。 西奈半島: 1973年以、埃第一次簽訂隔軍協定。埃及沙達特認為一方面以軍仍停留東岸,對開羅、第三軍、蘇伊士城構成威脅;另一方面藉著隔軍協定的帶動,再推動以色列做進一步的撤退。以色列一方面由於全國動員已達三個月之久,導致商業蕭條、勞動力減低、生產力衰退,再持續下去無法負擔;另一方面想以隔軍協定來降低重新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並減輕要求其退回1967年邊界之壓力。在雙方讓步之下,埃及同意以色列所提撤軍線在運河以東二十公里。這意味著以色列西奈前線雖然縮小,但仍控制戰略山隘(吉地、米特拉),可以進行內部整頓工作。埃及雖未恢復所有失土,但總算挽回了第三軍之厄運並收回若干失土。 第二次協定在美國對以、埃所做有關經濟、軍事性的重要承若下促成,吉地、米特拉山隘區由聯合國部隊維持一緩衝區,以色列撤退到山隘之東角。 1977年11月19日沙達特訪問以色列比金,此次訪問結果,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質意義。1978年9月5日起在馬里蘭州大衛營舉行美、以、埃三國高峯會,達成兩項協定:一是以埃和平架構;另一是中東和平架構。經六個月談判,以埃在1979年3月26日簽署和平條約。 條約規定以色列軍隊三年內全部撤出西奈半島,雙方承認並尊重對方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埃及將允許以色列船隻在蘇彝士運河和阿卡巴灣航行,雙方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互派大使。1982年4月以色列軍隊撤出西奈半島,埃及恢復其在西奈半島的主權。 約旦河西岸與迦薩: 在大衛營協定中之「中東和平架構」下,給予西岸與迦薩之居民五年過度時間,在此期間由居民選出自治當局管理該區。自治當局的權利與責任由以、埃、約研商。西岸與迦薩之巴勒斯坦人可加入埃及或約旦之代表團內,自治行政會議成立後,五年過渡時期才開始算起,並著手談判西岸與迦薩未來之地位。就巴勒斯坦人而言,巴解領袖阿拉法特認為以色列以自治之名行兼併之事實,故巴勒斯坦人寧願西岸維持現狀,而不實施自治。 就以色列而言,西岸對其安全至為重要而且基於宗教考慮,比金指出猶太人對「猶大」與「薩瑪里亞」(即西岸)擁有主權。此權利來源為聖經,另外西岸屯墾區的數目自一九七七年的四十五個增加到一九八0年的六十四個。以色列更進一步宣佈約路撒冷為國都,使全世界回教徒震驚不已。 約旦的立場卻是曖昧不明,一方面唯恐西岸一旦自治將影響東岸巴勒斯坦人起而效法,造成國內社會不安,另一方面又畏於阿拉伯世界的壓力,須以巴人的權益地位而發言,其選擇是自治談判陷於僵局對其最為有利。 93/02/01

7 陸、戰爭對世局影響之評析 1. 領土問題: A. 西奈半島: B. 約旦河西岸與迦薩: C. 戈蘭高地: D. 巴勒斯坦問題: E
大衛營協定強調解決以、阿衝突的基礎是安理會二四二號決議案。該決議案在對「以色列由最近衝突中所佔的領土撤退」原則中以territories一詞解釋所佔領的領土,而並沒有以The territories 來解釋。因此以色列認為其有選擇權利,而基於安全理由戈蘭高地不在撤退範圍內。但阿拉伯國家認為以色列應歸還所有佔領的土地包括戈蘭高地。以、敘之間的領土問題懸而未決。 巴勒斯坦問題: 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導因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對同一塊土地:巴勒斯坦(約旦河與東地中海之間),宣稱有建立國家的權利。1948年一場戰爭分出了勝負。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流亡到鄰近的約旦、敘利亞、黎巴嫩與埃及。1961至62年阿爾吉利亞人反抗法國的行動給巴勒斯坦人帶來極大鼓舞。 巴勒斯坦人以此為榜樣,發展出各種游戰組織,其中最具規模的一支是法塔,阿拉法特為其領袖。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東耶路撒冷成立後,法塔成為巴解的主流派。繼續以恐怖活動與地方暴動達到收回失土的目標。在1970年的約旦危機與1973年的「贖罪日」戰鬥,使巴勒斯坦人認識到獨立建國的目的,不可能依靠任何阿拉伯國家的庇護,必須要有自己的土地。巴解軍事行動目的發生了轉變,從理想的目標:透過武裝鬥爭解放全部巴勒斯坦,轉變為現實的目標:在部分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政府,接著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並且與其展開談判。 1974年10月在阿拉伯高峯會議中,認可巴解為巴勒斯坦人唯一合法代表,聯合國大會也通過了承認巴解的代表性。此後,巴解在阿拉法特領導下,贏得國際間支持與承認,為巴勒斯坦建國奠下了初步基礎。但是,阿拉法特的外交成就,使得以色列在未來和巴勒斯坦人政治談判遭到更多的壓力,在加上巴解多年來在黎巴嫩南部的經營,對其北方安全構成威脅。為了摧毀巴解組織,打消巴勒斯坦人民建國希望,使以色列較能控制西岸和迦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並免除巴解對以色列北方的攻擊。以色列在1982年2月6日藉機對黎南的巴解基地展開攻擊,巴解苦心劈畫的基業為之煙消雲散。 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爾及利亞召開巴解組織民族議會年會中,宣佈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美國並在巴解明白表示承認以色列生存權,揚棄恐怖主義後,於12月16日在突尼斯與巴解代表舉行首次正式會談,為中東和平帶來署光。 在阿拉法特做出重大讓步之後,以色列政府能否做出相對反映,不再堅持以大衛營協定架構為基石,與約、巴聯合代表團談判,給予巴勒斯坦人自治,中東和平安定則指日可待。 石油工具對國際政治之影響: 「石油為地球之血」,石油便成為大家角逐、圍堵的對象,形成「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的局面。但石油分布不均,造成供應需求的不平衡,進而導致經濟之不穩。加上共產集團、自由民主集團、第三世界集團間難分難解的問題,使得原本混亂的權利政治又蒙上一層經濟色彩。 1973年10月全球石油蘊藏量與供應量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爆發戰爭,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為達到其對以色列之政治與軍事目的,宣佈石油禁運、減產及加價,造成了全球經濟與非經濟模式及架構之衝突與失衡,以致世界經濟合作與協調為之瓦解。 阿拉伯國家目的:一是使以色列自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土地撤退;一是要以色列尊重巴勒斯坦難民的權利。此外,阿拉伯國家還保留了一個中間目標,就是消弱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以色列失去美國的支持,則阿拉伯國家在軍事外交上都將居於有利地位。但是美國對中東石油依賴程度不深,因此希望藉使歐洲與日本受到石油短缺之苦來增強對美國的壓力,改變美國對以色列的政策。阿拉伯國家使用「漲價、減產、禁運」石油武器來制服歐美國家,甚至在這些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作長、短期的投資,企圖藉著提款、轉移存款來使銀行倒閉,使歐美金融界領袖不得不支持阿拉伯國家,而影響他們國家的外交政策。 93/02/01

8 對我們的啟示: 一、動員制度之良,影響建軍備戰之成敗: 動員制度之完善與迅速,為節省軍費、整 備戰備之先著。「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 多。」「兵可百年不用,並可一日無備。」 二、迅確靈活之情報為作戰指導之前提: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對敵動態暸如掌,用兵作戰方能獲全勝。 三、掌握主動為用兵作戰之基本精神:   主動者,方能獲得決心與動之自由,制敵 機先,支配戰局。 (一)動員制度之良寙,影響建軍備戰之成敗: 動員制度之完善與迅速,為節省軍費、整備備戰之先著。任何國家為確保其領土,主權之完整與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均不能不整軍經武,保持強大的國防力量,以嚇阻敵人侵略意圖,擊滅敵人進犯行動。故「平時養平少,戰時用兵多」,乃成為世界各國建軍備戰之必然趨勢。即平時保持必要最少限足以應付突發狀況、保衛國家安全之三軍常備部隊,當研判敵有對發動戰爭之徵候,或遭受敵人對我實施大規模進犯行動時,經短的時間之動員,即可擴充三軍戰力,以肆因應,此非賴動員之周密規劃不為功。 (二)迅確靈活之情報為作戰指導之前提: 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所以自古情報作戰即受重視,以阿第三次戰爭前,以列對敵情之蒐集,不遺餘力,對敵人動態瞭如指掌,用兵作戰屢獲全勝。 目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情報偵蒐之方法與工具,不斷翻新,卻使軍隊克敵致勝,應盡各種手段,運用各種工具,偵蒐情報,同時亦須加強保防等反情報措施,防止敵人對我蒐集情報,以維護國家與軍隊之安全。 (三)掌握主動為用兵作戰之基本精神: 作戰中能立於主動地位者,方能獲得決心與行動之自由,制敵機先,支配戰局。以阿第三次戰爭時,以色列參謀本部盱衡全般情勢,認為在三面受敵環伺,有形戰戰力敵優我劣的狀況下,必須爭取主動,先發制人,乃依內線作戰指導,先擊滅對其危害最大之埃軍。 93/02/01

9 四、機動奇襲為以寡擊眾之要件:   機動-乃確保機密,審機乘勢,依高速運動,適時將戰力靈活分合藉以迅速改變敵我相對態勢,置敵人於最不利之狀況,使其不及挽救而就殲。 奇襲-乃秘匿企圖行動出敵不意,攻敵不備,使其喪失心理平衡,手足無措並乘其未及採取對策時,即將其徹底殲滅。 (四)「機動」「奇襲」為以寡擊眾之要: 機動乃審機乘勢,依高度之行動從事一切部署與作為,將部隊適時投於所望地區以改變敵我相對力殘之關係,使我軍作戰有利。而奇襲則為出敵不意、攻敵無備,使敵發生慌亂而不及採取有效行動之戰法。 以阿第三次戰爭過程中,以色列空軍能併用機動奇襲,將埃及飛機擊毀半數,以後在各種狀況亦以快速之行動,一波連接一波訝擊,使敵軍毫無喘息機會,為機動奇襲創造了以寡擊眾的典型戰例。 93/02/01

10 五、研究發展為促使進步之動力:   保持現狀便是落伍,故研究發展乃軍 隊進步之動力。 六、後勤補給為持續戰力之泉源:   後勤補給能不適時適切、適量支援,   為影響作戰任務達成之主要因素。 七、精神戰力重於一切:   士氣乃精神諸力之總和,為決定作戰   勝敗之主要因素。 (五)研究發展為促使進步之動力: 軍隊研究發之目的,在使戰力能保持超越敵人的水準,戰爭型態與戰法亦隨之不斷變化,唯有因應任務、敵情與未來趨勢,對建軍備戰與用兵藝術,積極研究發展,以期日益求新、革新精進。 (六)後勤補給為持續戰力之泉源: 後勤補給能否適時適切支妻為影響作戰任務達成之主要因素。作戰時雖有強大兵力,策訂周詳計畫,若缺乏持續有效之後勤支援,亦不易獲得所望效果。 以色列對阿聯作戰,多採機動作戰方式,後勤補給亦採用各種方式,如機動跟進、空投補給等,使其作戰行動不受補給之影響,確保持續戰力的於不墜。 (七)精神戰力重於一切: 精神與士氣,乃決定戰爭勝敗之主要因素。惟高昂之士氣,又有賴明之紀律與崇高之信仰維持之,尤以今日實施全民總戰爭,士氣更須於民心中深植根基。 由於猶太民族,歷盡國破家亡之辛酸,人民親嘗顛沛流離之痛苦,體認復國過之艱辛,故全國軍民由強烈之愛國心,激發出同仇敵愾之心理。國家動員時,人人踴躍應召入營,作戰時幹部身先士卒,士兵視死如歸,每有傷亡即自動遞補。部隊和諧團結,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當以阿第三次戰爭於6月7日攻入耶路撒冷舊城後,官兵馳往猶太人悲痛器悼,悽愴欲絕,引發成千上萬以色列民眾紛紛前往朝拜,民心士氣更為激發振奮,一致化悲痛為力量,故能所向無敵,於六天內結束戰爭,贏得全面勝利。 93/02/01

11 討論問題 — 2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以色列 有那些共同點?與相異之處? 你認為以色列有些甚麼值得 我們學習與警惕? 93/02/01

12 以色列與我國相近之處: 同是彈丸之地 有外交上的孤立 有沈重的國防負擔 有強鄰的威脅 缺乏戰略縱深 有資源的貧乏 重視教育,重視家庭,重視倫理; 同樣的聰敏, 同樣的精明, 同樣的擅長於賺錢。 93/02/01

13 以色列與我國相異之處: 一、以色列的軍事威協來自不同種族,不 同宗教的阿拉伯國家。 二、以色列自身已發展多種新型武器,且 外銷其他國家。 三、以色列每年必須依賴美國政府30億美 元的援助;以及散居海外猶太人的巨 額捐獻。 四、以色列的社會比台灣複雜,有兩種官 方文字和語言(希伯來與阿拉伯)。 93/02/01

14 在苦難建國的過程中,以色列的精神表現在— 1. 猶太人的堅毅性格:自信與自負。 2. 猶太人的精神力量:歷史與宗教。 3
在苦難建國的過程中,以色列的精神表現在— 1.猶太人的堅毅性格:自信與自負。 2.猶太人的精神力量:歷史與宗教。 3.猶太人的國家目標:生存與發展。 4.猶太人的自我要求:所有的猶太人對 彼此都有責任。 93/02/01

15 從取人之長的角度來看, 以色列社會的特質令人激賞: 政見互異中,國家追求的目標仍然一致。 為「生存而戰」的鬥志與全民皆兵的威力處 處呈顯。 強烈的宗教信仰與歷史意識,使得每個人清 清楚楚地知道該做什麼。 資源有限下,人人講求勤儉效率。 在推動現代化過程中,公共建設與社會發 展變成了施政的優先目標。 在這個樸實堅韌的社會中,絕少聽到金錢 遊戲、官商勾結、特權階級、綁票搶劫。 93/02/01

16 結論 我國人應有之作為: 1. 貫徹全民國防觀念;砥礪振奮 精神士氣 2. 提升科技化武器;落實軍事作 戰準備 3. 速戰速決與消耗戰 4
結論 我國人應有之作為: 1.貫徹全民國防觀念;砥礪振奮 精神士氣 2.提升科技化武器;落實軍事作 戰準備 3.速戰速決與消耗戰 4.除軍事武力外更應致力尋求國 際奧援 93/02/01

17 以色列面臨的考驗 以色列在建國五十餘年後,正面臨嚴峻的考驗: 外有國際上對它在佔領地區,使用鎮壓的強烈遣責。
阿拉伯國家的持續敵視,與隨時隨地都會引發的恐怖攻擊。 內有嚴重的政見分歧與經濟失調。熱愛它的人,擔心它正陷入中年危機……。 93/02/01

18 以色列的隱憂 流汗、流淚、甚至流血,以色列人都不怕。以色列的建國史就是以汗、淚、血交織而成的。以色列所引以為憂的是他們不再有那建國初期的民族意念、犧牲精神與國家共識。 每一個要去外國的移民,正反映出民族意念的衰退。 每一次工會要求工資的大幅上升,正反映出犧牲精神的衰退。 每一次的聯合組閣,終難產生一貫性的政策,正反映出全國共識的缺乏。 以色列的隱憂!正是台灣的夢魘? 93/02/01

19 一面鏡子 『經濟的不振』使得像以色列這般堅強的國家,必須依賴每年來自美國30億美元的援助,以及來自散居海外猶太人的巨額捐獻;『台灣錢淹腳目』! 但當前的台灣社會 除了孤芳自賞,那有民族意念! 除了小我享受,那有犧牲精神! 除了追逐名利,那有國家共識! 93/02/01

20 在今天台灣 【亂】的社會 【貪】的人心 【鬥】的權力階層 【爭】的意識型態之中
以色列是一面鏡子,從絕不認輸的《以色列》精神,在台灣的中國人,最需要學習他們的是甚麼? 93/02/01

21 從絕不認輸的『以色列』精神中,我們應向其學習的 ── 求生存的決心 求發展的信心 與 腳踏實地的耐心
93/02/01

22 另一個啟示與警惕 1‧勝利戰果沖昏了頭 在歷經獨立、西奈、尤其是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 軍民自認戰力超人一等,阿拉伯人均不堪一擊。
2‧讓以色列最感自豪與安心的是,建立了「巴勒夫防 線」及「紫線」。 《馬奇諾防線的餘纛》 3‧利多、安穩、自滿的背後,容易喪失警覺與判斷: ‧輕視敵人的潛力 ‧忽視敵人的企圖 ‧草率處理情報 ※孫子曰:『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93/02/01

23 期末考參考題 1.中共為何介入韓戰?其對當時世局之影響為何! 2.韓戰爆發對當時台海局勢有哪些影響?
3.美國在越戰的政策為何!對美國戰略運用產生哪些影響? 4.北越為何能打勝仗? 5.試論英阿在本次戰役中之『大戰略』運用有哪些作為? 6.試論英阿福島戰役英國何以能戰勝阿根廷? 7.以色列在國防上有哪些基本弱點?其克服之道為何! 8.以色列國家,地小人少,資源有限,何以在歷次戰爭中均能克敵制勝! 93/02/01


Download ppt "結論︰ 探討以色列發動戰爭之動力 1.不重蹈「國破家亡」的歷史教訓: 在1948年5月15日建國後,至今已發生無 數次大小戰爭,所有人民均抱著「假如 我不願被趕下海,我們就得贏得這場戰 爭」的信念,最後屢戰屢勝。 2.爭取「猶太民族」生存空間: A.占領戈蘭高地: B.爭取約旦河水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