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福 建 工 程 学 院 陈 文 哲 2012年4月25日

2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3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4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状况如何? 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 大学不仅是理论思考的基地,而且可以直接培训和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才,使理论转化为现实。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状况如何? 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5 2010年 全国高校结构 普通高校 2358所 本科 1112 所 (含独立学院323所 ) (比上年 新增53所)
本科 1112 所 (含独立学院323所 ) 高职高专 1246所 (增31所) 培养研究生单位797所(高校481所,科研机构316所) 教职工215.66万,专任教师134.31万(本科93.55万) (正高14. 86万,副高37.72万,博士20.03万, 硕士46.34万) 成人高校 365所(减19所), 教职工7.71万,专任教师4.59万

6 2010年 全国高校规模 在校生数 (3105万人, 其中全日制 2385.6万人) 校均9298人 规模 —— 世界最大,
毛入学率26.5% 普通高校在校生 +87.13万 招661.76万(+22.27万) 毕575.42万(+44.32万) 研究生在校生 153.84万 (博士生25.89万人) +13.35万 博士生招6.38万 毕业4.9万 硕士生招47.44万 毕业33.46万 成人教育 万 招208.43万 自考报名 965万(毕业62.0万) 非学历教育报考 1103万人次

7 福建省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招生数 福建省2010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招生数 (万人)
15.17 16.74 18.91 19.37 20.25 福建省2010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普通高等教育 本科24+9所 专科53所 (民办26所) 在校生数 64.78 万人 招 万人毕业15.34万人 研究生 9 所 博士(7+1+‘1’) 硕士(9+1+‘3’ ) 3.09 万人 招 1.03 万人 毕业0.82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 8 所 9.90万人 招 3.60 万人

8 中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矛盾: 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供给不足 与人民大众 强烈需求 之间的矛盾。 “精英教育” “大众化教育” 规模 质量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矛盾: 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供给不足 与人民大众 强烈需求 之间的矛盾。 “精英教育” “大众化教育” 规模 质量 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质量!

9 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学管理环节相当薄弱! 教学改革远远不够深入! 教学质量有待大大提高!!!
当前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学管理环节相当薄弱! 教学改革远远不够深入! 教学质量有待大大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需求有差距! 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差距! 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有差距! 高校自主办学与现代大学制度有差距!

1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指导思想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建设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质量工程”蕴含的新理念 ◆ “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 ◆ “质量工程”体现了内涵发展的思想。
◆ “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 “质量工程”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 ◆ “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理念。

1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4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温家宝总理阐述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 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 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形成独 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学 校民主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 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 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 人才。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 创新中作出贡献。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 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 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 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6 我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4.4%,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翻一番。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我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4.4%,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翻一番。 高等教育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年 年 年 年 在学总规模(万人) 在校生(万人) 其中:研究生(万人) 毛入学率(%)

17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 工作会议。 2012年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1计划)

18 《若干意见》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 《若干意见》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 “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19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具体包括了30个方面的内容(30条):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三)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健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八)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九)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十)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十一)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十二)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十三)推进协同创新;(十四)改革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十五)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咨政服务能力;(十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十七)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十八)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十九)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二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二十一)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二十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二十四)完善以省级政府 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二十六)加强师德建设; (二十七)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

20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即文件 的第1条;
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即第2条至 第10条; 第三部分重点阐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 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政策措施,即第11条至第17条; 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即第18条至 第25条; 第五部分重点阐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即第26条 至第28条; 第六部分重点阐述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即第29条和第30条。

2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配套的有9个相关文件: 二、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二、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四、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 五、关于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六、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八、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九、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 意见。

2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对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二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五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六是发挥评估作为国家监控高等教育质量重要手段的作用。 《若干意见》针对当前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针对以下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是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 三是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改革新的着力点。 四是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

2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基础五卓越”计划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若干意见》提出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 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 育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 才模式; 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 教师培养模式;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 模式。

24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思路 今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提高质量的有力抓手,把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推进改革、凸显特色、促进和谐,在攻坚克难、务见成效上狠下功夫,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是: 一、转观念,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立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测评估体系 三、促改革,着力突破制约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四、调结构,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五、强保障,切实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25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内涵建设

26 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27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 教学条件、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是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
特别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是,财政投入固然是阻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制度建设和观念的滞后,是更致命的危机,没有现代管理理念和制度,就没有现代大学。 转观念,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28 今天的大学,需要教师理解大学的使命,确立自己对学生培养的责任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的使命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今天的大学,需要教师理解大学的使命,确立自己对学生培养的责任意识。 前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先生 在《学术责任》一书中的箴言中指出: “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主要的学术职责”。

29 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learn to be), 要让学生学知识 (learn to know),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 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大会上讲: 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learn to be), 要让学生学知识 (learn to know), 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 (learn to how to learn), 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 (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

30 大学担负着“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开发潜能、塑造人格”
的社会职能。 大学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大学的职能与大学 教师的职责具有内在一致性,并通过传授两种学问统一起来。 大学传授两种学问: 一种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学生掌握了这种学问就能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情 感和必备的修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另一种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学问”。学生掌握了这种 学问就有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从事某 一类工作的人员。

31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主流意识 1、不同类型的学校要分类发展,办出优质教育。 2、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教学工作是教师第一天职。
3、提高质量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4、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工作。 5、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 6、学术创新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新思维、新制度)。 7、改革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8、服务是大学管理的价值所在。

32 树立以人为本,建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 大学教育理念 树立面向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建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 大学教育理念 树立面向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33 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观念 树立科学、民主的大学精神,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 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
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协调一致、教育和培养学 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协调一致的人才观。 培育学生有个性、有创造力、能自我学习、团结、合作、 健全人格、可持续的发展观。

34 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在进行。
教学改革和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在进行。 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 教学方式,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格式必须是能够面向社会发展,服务经 济建设一线,适应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人 才。

35 融合 “五个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 融合 “五个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融业务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 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 融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为一体 融学习与创新为一体

36 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若干问题和挑战 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真正 做到以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真正 做到以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教学改革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问题 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面、学术水平 以及适应性等都面临挑战,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师 德师风问题。 实验和工程实践问题 实验室条件建设、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环节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 教材问题 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需求引起的教材不适应问题。

37 加强办学内涵建设

38 内涵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首要是准确把握、深度理解办学内涵! 办学内涵——核心要素关注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学习内化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和内在相互关系。内涵建设的考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考察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是不是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二是考察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改革情况,是不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三是考察干部、教师的水平和状态,学校的管理和绩效水平如何,是不是在“苦练内功”; 四是考察学生的学习产出,即教学的效果和结果,是不是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根本宗旨。

39   对如何理解办学内涵而言,最重要的是以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目的,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和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方案的目的和要求及指标内涵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 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 体系建设 。 新建本科院校要达到“3个目标”(“三个基本”): 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障。

40 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比较 水平评估方案 合格评估方案(2009版) 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
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 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 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专业与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保障) 学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指导与服务) 教学效果(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 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 教学效果(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体育 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9个,观测点44个, 有特色项目和重要指标(有下划线者)。 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观测点40个(41个), 无特色项目和重要指标。 说明:3个一级指标名称有变: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风—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11个二级指标名称有变:合格评估方案一级指标后括号中二级指标红颜色者。 教师风范调整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调整到实践教学中。

41 2011版合格评估方案指标体系比较 合格评估方案(201103版) 合格评估方案(2011最新版)
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专业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保障) 质量管理(教学管理队伍、质量监控)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指导与服务)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学风建设、指导与服务) 教学质量(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评价、社会评价、就业) 教学质量(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2个,观测点43个。 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观测点39个。

42 学习方案、理解内涵、把握重点 全面学习、准确把握、深度理解评估方案的指标内涵和内在相互关系。 办学考查重点 1、注重考察领导思路、能力。
2、注重建设一支符合办学定位的师资队伍。 3、注重考察学校的办学投入、办学条件。 4、注重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5、注重学生指导和服务,突出“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6、注重实践教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 7、注重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8、注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43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 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改革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大学管理制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依法治学。
加快和实现教学的现代化管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师德和敬业精神,提高学术 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建设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改善办学 条件。 抓重点,建精品,创特色、树品牌。

44 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保障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
要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顺利实施,“领导是关键,教师是主体,院系是重心,部处是保障”。 加大“四个投入” 领导投入、教师投入、学生投入和经费投入。 做到“四个到位” 认识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建设到位。 实现“四个落实” 人员落实、责任落实、任务落实、时间落实。

45 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46 卓越工程师计划

47 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存在问题 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 “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
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排在末尾。而且这一调查指标在随后年度的排名也相对稳定。 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知识面偏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 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不足,学生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48 提升工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处于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之中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 培养的工程人才的能力尚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推进了拓宽专业加强基础的改革之后如何加强工程能力 大学工科有重基础轻工程的倾向,年轻教师工程能力需加强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将促进大学核心竞争力提高

49 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模式 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 1.专业技术型(仿苏): 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工程技术人才
2.研究导向型(仿美): 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工程科学人才 中国当前对上述两类人才都十分需要。

50 但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还迫切需要另外三类工程人才:
3.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 → 技术集成创新人才 4.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 → 产品创意设计人才 5.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 → 工程经营管理人才

51 2009国际工程教育大会 10月21~22日,世界各国近500名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的工程教育专家、大学和企业领导齐聚北京,以“融合 互动 创新”为主题,共同探讨面向企业需求、服务科学发展的工程教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主持。

52 路甬祥在开幕辞中指出,2009国际工程教育大会是继2006年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后的又一次盛会,大会将有助于推动国际工程教育界、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合作,进而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路甬祥强调指出,工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需求的发展,工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工业、企业的发展。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行动起来,提高社会对工程教育的认识,促进公众对工程教育的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创新。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工程教育应当通过知识拓展,方法创新,工程实践和ICT虚拟现实等相结合,实施和推进以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改革创新行动。

53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合会创始主席Claudio Borri,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诺基亚公司全球副总裁Erkki Ormala,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2006主席Michael Lightner,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悉尼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Archie Johnston等中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分别以《中国的工程创新与人才对策》、《工程教育的全球合作》、《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问题和前景》、 《开放创新,教育与未来技能》、 《工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中外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比较 分析》、《企业与高校合作关系》 为题作大会特邀报告。     

54 中外机械工程本科教育对比分析——能力要求
具体能力要求 中国 美国 德国 俄罗斯 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 应用能力 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设计机械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 机械工程问题系统表达、建立模型、 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初步掌握在工程实践中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和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能够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有效地表达交流的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具有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能力

55 中外机械工程本科教育对比分析——具体能力要求
中国 美国 德国 俄罗斯 外语能力 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 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 国际合作能力 社会政治综合能力 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 健康生活的常识,懂得安全生产的方法

56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改革本国的工程教育,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同时迎接工程服务及工程从业者全球化进程的挑战。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模式。
“国际工程师培养模式”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改革本国的工程教育,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同时迎接工程服务及工程从业者全球化进程的挑战。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模式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社会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 二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

57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与国际上工程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工程教育工程存在教育的目标不清楚,大学教师缺乏工程和经历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国工程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同时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因此,一定要建立中国模式的工程教育。 为此,教育部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58 美国工程院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
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 加强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环节; 进行宽、专、交结合的知识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 分别选择一批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进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

59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0623天津)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 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 人社部、财政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交通部、铁道部、商务部、国资委、质检总局、安监总局、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代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代表。“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1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60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首批高校
一、部分部属“985工程”大学(19所)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 二、部分部属“211工程”大学(16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三、部分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5所) 北京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南昌大学、福州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汕头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四、部分省属本科院校(11所)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湖南工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合肥学院)

61 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各层次教育分工: 即本科主要培养应用型(制造、施工、运行)工程师, 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包括设计型、高技术
型、复合型、交叉型工程师,管理型工程师), 工程博士主要培养工程学家。 地方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 “211高校”以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为主; “985高校”以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和工程学家为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种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培养途径实行三段式,即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每一阶段应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阶段之间应设计相应的分流机制和衔接机制。

6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工程师培养
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校内学校阶段的培养 要求和培养模式,各校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自行制定。企 业学习阶段,本科培养要累计有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 设计,硕士培养要累计有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工作,博士培 养应主要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 在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参与“卓 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和企业,要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 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学习企业的先 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要拟定“企业培养方案”, 并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

63 应用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3+1”模式,3 年在校学习,累计 1 年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研发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4 年本科加上 2 年全日制工程硕士,“4+1+1”模式,本科毕业后,多数学生通过保送升入工程硕士,累计 1 年在校学习,1 年在企业顶岗工作。 工程学家人才培养模式:“4+2+n”模式,即经过 4 年本科、两年工程硕士、3-5年的博士培养。

6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 工程人才培养企业学习和培养阶段。高等学校很难具备和企业一 样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即使有一些设备也很难做到和企业一样 的更新升级,所以大学生需要到企业学习,主要是培养工程实践 能力,并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 大学生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 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实习内容,评价方式。企业要为 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建立健全学生实习期间的医疗保险、社保等 保障措施,企业有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学生在企业的 培养工作。

65 共建一批大学生实习基地,签署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协议。
国家级:拟由教育部、工信部、国资委、各类特大型企业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单位。拟参照“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实训基地”的方式,依托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分期分批建立500个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 省级:拟由教育厅、工信厅、国资厅、各类大型企业作为省级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单位,省级财政给予支持。 校级:拟由高校和各类企业共建校级大学生实习基地。

66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工程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工程经历。 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需建立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历 的教师队伍,优先聘任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对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 要创造条件,派遣到企业去参加工程实践。 在企业学习阶段,要聘请合适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 授课。

67 制定培养标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拟分为: 通用标准、行业标准 两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的标准均包括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硕士工程型 人才培养标准和博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三个标准,分别指本 科、硕士和博士毕业时应该达到的培养要求。

68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国家层
面的标准,是引导性的标准,所有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 校都应该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培养工程师。 通用标准由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发布。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标准是在通用标准指导下,本行业主体 专业领域的工程师培养应该到的基本要求。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标准由有关行业部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 并发布。 学校要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标准的规定下,根据本校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优势与特色,自行制订具体专业的本校培养标准。

69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0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七个突出”: 应用型的内涵 1. 服务面向突出地方性、区域性。 2. 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强调职业适应性。
3. 课程体系突出体现以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 4. 师资队伍突出强调双师型结构。 5. 培养模式突出强调合作教育模式。 6. 教学环节突出强化实践教学。 7. 管理理念制度突出体现服务性。

71 考察一所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仅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远远不够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考察要素 考察一所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仅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学校的培养方案能不能支撑应用型培养目标,如果能支撑,再看培养方案执行得如何。制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不可以沿用高职高专时的培养方案,也不可以套用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应给以特别的重视,因为这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外重要。 再进一步,还要考察教学模式能否支撑人才培养方案,即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实现方式,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此外,还要考察合作教育情况,有没有产学研合作或校企合作,有没有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知识应用训练的环境和平台。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的。

72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主要举措 1、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更新观念引领教学。
2、坚持“ 三个相协调 ”原则,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 3、坚持“四项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4、坚持开展产学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5、大力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6、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8、高度重视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73 构建“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大平台、四个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坚持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两个课堂: 第一课堂: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系级选修、素质拓展(全校公选)五个理论教学模块和实验、实训、设计、实习四个实践教学模块组成; 第二课堂:由学科竞赛、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科研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五个模块组成。 三大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工程训练平台、创新实践平台。 四个结合: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

74 坚持“四项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一是坚持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二是坚持建设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项目开发机制。按照专业能力→实用技术→实践项目的模式开发实践教学项目或内容,然后将开发出来的项目按照“三层次、四模块”进行分类组合。 三是坚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四是坚持建设一套规范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实践考核评价标准等,形成管理规范、考核严格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75 坚持开展产学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学校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成立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如工程管理系、土木工程系、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建筑与规划系等,与企业专家联合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讨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编制。 与地方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如与福州、泉州等4个地方政府部门及249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聘请企业专家任教。如聘请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福州海源石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等省内知名企业家24人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76 我校“卓越计划” 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问题,在体系构建和实施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师资----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校内双能型、校外工程型两支教师队伍的培养 条件----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两个平台的建设 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人才培养总方案、企业工程实践教育方案的设计 运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 校内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校外专业工程能力课程的实施

77 Action Plan Check Do 我校“卓越计划”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PDCA循环 由美国统计学家、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计划阶段 执行阶段 检查阶段 总结阶段 Action 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纠正措施。 Plan 确定方针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Check 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找出偏差; Do 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78 执行阶段(Do) 一年级试点学生: 2010级345人 2011级365人 四年级试点学生: 2007级303人 2008级310人
1.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2年 学校培养 - 第1阶段 公共基础与工程基础课程 学校累计3年 0.2年 企业培养 - 第2阶段 岗位轮训(工程认知实习) 一年级试点学生: 2010级345人 2011级365人 生产实验中心 企业累计1年 了解企业生产方式 1年 学校培养 - 第3阶段 专业方向课(双导师联合培养) 0.8年 企业培养 - 第4阶段 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四年级试点学生: 2007级303人 2008级310人 生产实验中心 人才培养“3+1” 运行模式示意图

79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 逢甲大学 云林科技大学 2. 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 (1)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的课程和实践环节。
(2)依托闽台合作平台,引进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新奥集团泉州燃气公司 《锅炉与锅炉房设备》 《暖通空调新技术》 理论课程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 《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设计》 实践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星网锐捷网络公司 《程序员训练》 《以太网基础》 《嵌入式系统开发实例》 《网络互连与路由器综合设计》 《网络应用开发综合设计》 (3)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开发设计性综合实践环节。 《施工现场信息管理软件应用》 《大跨度 结构》 《桥隧工程》 《土力学》 《结构力学》 《工程地质》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 逢甲大学 云林科技大学 (4)通过项目开发全过程,整合综合实践环节。 工艺实验项目 干挂石材实验 玻璃幕墙安装实验 焊缝检验实验 涂装工艺实验 电渣压力焊实验等 施工实验项目 脚手架节点力学性能实验 水泥土配合比试验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预应力梁张拉锚固实验 钢筋扫描实验等 综合实验项目 体外预应力综合实验 支撑架架体力学性能实验 超声波—回弹法模型检测实验等 土木系施工实验室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环节 机械加工类: 扩滚切斜齿轮 钻铰小滚轮轴承座的轴承孔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制造综合实践 机电设备调试类: 机电液控制的组合机床调试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践

8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福建联合动力集团岗位训练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习主动性 (1)培养认知能力:社会实践、企业工程文化熏陶等; (2)培养实践能力:生产实习、岗位训练等; (3)培养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技能比赛等。 电子协会街头服务 学生校外企业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福建联合动力集团岗位训练 我校学生 年参加 全国重要学科竞赛获奖一览表 年份 全国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胜奖 2007 7 21 30 24 2008 10 31 48 72 2009 47 20 2010 16 28 55 34 合计 40 104 180 150

81 4.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完善 (1)五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十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 计算机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综合实践中心;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 电子电气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环境工程实验中心 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 福建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闽台合作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 福建省模具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平台 福建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基地 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分中心)

82 新奥集团企业导师受聘仪式及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
5. 师资队伍的建设 (1)“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设立责任教授岗位,并给予相应职权和待遇; 出台相关政策,对成员选拔、工作量计算等要求。 (2)企业学习阶段校企 “双导师” 新奥集团企业导师受聘仪式及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

83 6.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通过教育部初审 “卓越计划”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览表 序号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福耀集团—福建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福建龙工-福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 通信工程 “福建中移通信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星网锐捷网络—福建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5 土木工程 “中建七局第三建筑公司-福建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6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新奥集团—福建工程学院”燃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建七局第三建筑公司-福建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星网锐捷网络—福建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福建中移通信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福建龙工-福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福耀集团—福建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通过教育部初审

84    “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专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专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专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
● 理念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先导 ● 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 ● 条件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 队伍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 改革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动力。

85 谢 谢! 祝大家工作顺利 身体健康!


Download ppt "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