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2 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 (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 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 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

3 例一:(2000年全国高考政治卷第34题) 云南省地处边长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 最多的少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4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原理。同学们要注意材料的两个中心:第一,该省领导对本省的分析,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第二,根据本省状况制定发展战略,体现了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5分)(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4分) 注: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5 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39题) 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 (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6 参考答案:①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7 例三:(2005年高考政治广东卷38题) 材料一: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

8 参考答案: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就是注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的表现。(2分)(考生回答出其中任何一个原理都可以得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扶贫的战略上,把“输血”与贫困地区干群启动内在机制“造血”结合起来,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表现。(3分) (注:考生可以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角度回答,只要原理把握准确,并结合材料分析就可以酌情给分,但本小点最高不能超过5分)

9 题型二:运用xx原理(或所学的xx原理)对上 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运用给定的特定原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不需要同学们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 在解这类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

10 例四:(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41题)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 (4)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五环和六环之间原准备占用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北京的林木覆盖率。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11 解析:中央文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它要求我们在做具体工作时坚持它的指导,同时,地方在落实时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①中央的要求,对全国农村而言,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因此,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②北京市存在着建绿化带与保护耕地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 题型三: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学原理。 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另外,这种题型还有可能以其他面目出现:如用唯物论原理回答(这样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入手);用辩证法原理回答(可以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规律的观点、内外因的关系、质变量变关系原理等去思考);用认识论回答(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回答(如历史创造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生价值观等理论)

13 例七:38.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14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从哲学角度辨证分析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的影响,要坚持矛盾的观点和两点论、重点论辨证统一的方法论。第一问主要是根据材料分析对外开放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指出我们的态度;第二问要回答材料所体现的哲理,命题已经定性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而不只是唯物论原理,所以此题可以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1)①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与经营管理方法和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对外开放也会给资本主义腐巧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以可乘之机,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自我封闭,排斥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就对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照搬。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另一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

15 例八:(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38题) 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 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2)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16 解析:本题考查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学原理。材料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的关系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原理;结合实际、降低GDP预期增长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用GDP增长衡量经济发展体现了矛盾一分为二的原理等

17 答案要点(1)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 (2)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

18 题型四: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哲学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19 题型五:结合材料分析XX原理(材料体现、如何体现XX原理)
这类题型是已经告诉了我们哲学原理,然后让我们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原理的内涵或方法论意义。这是前面提到的一些题型的转化。但是回答这类题型,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空谈理论,胡答一气。

20 题型六:材料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这类题型是要求我们寻找材料的哲学依据。在做这种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哲学素材,体会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哲学词汇和哲学教材中提到的一些成语、俗语、政策等

21 题型七: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 (怎样)坚持XXX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或“为什么”以及“体现什么”,而是考察“怎么做”。因此,答题时要注意: 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如何做”; 2、回答时不许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3、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

22 题型八:从哲学角度分析XX社会现象(或如何认识XX现象、看待XX现象)
这类题型主要是要求我们用哲学理论分析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敏感现象。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必须在政治上站住脚,然后结合材料,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

23 题型九:从哲学上分析XX现象或XX事件的原因
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某种现象或事件,考查我们从哲学上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仅几年高考考查的不是很多。回答这种问题要求我们仔细分析材料,寻找好切入点,找出哲学原理。

24 题型十:用哲学观点评析(分析、认识)XX观点XX看法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或某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进行反驳,指出正确的看法。

25 例题详见资料部分


Download ppt "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