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丁勇 教授、博导 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会常务副秘长 2013年7月
重庆市绿色建筑 达标与技术途径 丁勇 教授、博导 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会常务副秘长 2013年7月
2
01 02 03 目 录 什么是绿色建筑? 怎样设计绿色建筑? 怎样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原则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目 录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原则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01 怎样设计绿色建筑? 建筑规划、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 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指标 02 03 怎样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中冶赛迪大厦 后勤工程学院迎宾楼
3
什么是绿色建筑? 建筑 运营 建筑 设计 能源 建筑 建造 舒适度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 运营 建筑 设计 能源 建筑 建造 舒适度
4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标准框架 等级划分 评价指标 评价对象 节地与室外环境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居住建筑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公共建筑 评分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加分项 居住小区 施工管理 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竣工评价标识”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5
总得分=评分项得分加权值+加分项的附加得分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评价制度 绿色建筑评价按总得分确定等级: 总得分=评分项得分加权值+加分项的附加得分 其中: 设计评价=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 竣工评价=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 运行评价=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行管理 加分项 分值/不得分 评分项 控制项 满足/不满足 绿色建筑分项指标权重
6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铂金级 金级 银级 绿色建筑分为银级、金级、 铂金级三个等级 等级划分
1.三个等级的绿色建筑都应满足本标准所 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 金级 ≥80分 银级 ≥60分 2.三个等级的评分项最低总得分分别为50分、60分、80分 ≥50分 绿色建筑分为银级、金级、 铂金级三个等级
7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评价细则 >土地利用 >室外环境 >交通设施 >公共服务 >场地设计 >场地生态
评分项 控制项 >土地利用 >室外环境 >交通设施 >公共服务 >场地设计 >场地生态 >场地选址 >场地安全 >场地排放要求 >建筑规划布局 >绿化植物 >绿化用地 节地与室外环境 加分项 >高性能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 >优化建筑方案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降低碳排放 >墙体自保温系统 >建筑底层架空 >
8
二、节能与能源利 评价细则 >建筑体形、朝向 >集中空调系统性能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分户控制、计量
>不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 >系统能耗分项计量 >电气分析计量 >照明功率密度 >建筑体形、朝向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冷热源机组能效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照明节能控制措施 >电梯节能控制措施 >供配电系统设计 >排风能量回收 >蓄冷蓄热系统 >余热废热利用 >分布式热电冷联供 >可再生能源利用 评分项 控制项 节能与能源利用 加分项 >高性能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墙体自保温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
9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评价细则 >建筑节水用水定额 >管网漏损 >水资源利用方案 >节水系统
评分项 控制项 >建筑节水用水定额 >管网漏损 >节水系统 >用水计量 >节水器具 >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节水技术 >非传统水源利用 >景观水体设计 >水资源利用方案 >合理设置给排水系统 >采用节水器具 >循环供水系统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加分项 >高用水效率卫生器具 >节水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水资源综合利用
10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评价细则 >建筑形体规则 >建筑结构体系优化 >土建装修一体化 >可重复使用的隔墙和隔断
>工厂化生产预制结构构件、建筑部品 >本地材料 >预拌砂浆 >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旧建筑及材料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废弃物原料再利用 >不采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材及制品 >不低于400MPa级的 热轧带肋钢筋 >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评分项 控制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加分项 >优化的建筑结构体系 >使用污泥生产建筑材料 >节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11
五、室内环境质量 评价细则 >围护结构隔声性能 >优化建筑平面布局 >室内声环境 >专项声学设计 >室内光环境
>室内热湿环境 >空气污染物浓度 >围护结构内表面 无结露现象 评分项 >优化建筑平面布局 >专项声学设计 >建筑采光设计 >可调节遮阳措施 >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调节设施 >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优化室内气流组织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控制项 室内环境质量 加分项 >高标准室内空气质量要求 >有效空气处理措施 >绿色环保灭火剂 可调节遮阳措施
12
六、施工管理 评价细则 >降尘措施 >降噪措施 >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节能用能方案 >施工节水用水方案 >减少预拌混凝土损耗 >工厂化钢筋加工法 >提高模板周转次数 >设计变更 >施工过程的检测 >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 >机电系统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 >对施工原址的保护 评分项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 >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 >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业交底 控制项 施工 管理 加分项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13
七、运营管理 垃圾分类收集 评价细则 >物业管理部门资质 >建筑物管理制度现场上墙 >节能、节水、节材与 绿化管理制度
>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绿色教育宣传机制 >生活配套设施的使用管理制度 >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智能化系统 >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 >树木成活率 >植物种植土 >垃圾站(间)环境卫生 >垃圾分类收集率 >节能、节水、节材与 绿化管理制度 >垃圾管理制度 >污染物达标排放 >设施工作正常 >自动监控系统 评分项 控制项 运营 管理 加分项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垃圾分类收集
14
怎样设计绿色建筑? 运营 竣工 设计 建筑 结构 暖通 给排水 电气 工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5
建筑 控 制 项 1.项目选址 9.建筑造型与装饰构件 2.场地选址 10.室内噪声级 11.房间隔声性能 3. 日照标准 4.污染源要求
12.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 5.绿化植物类型 13.围护结构内表面防结露 6.绿化面积 14.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7.建筑设计 15.建筑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 8.建筑材料及制品的选用
16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1.项目选址 2.场地选址 4. 污染源要求
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 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控制要求 1.项目选址 无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 无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 无有害有毒物质危害 2.场地选址 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 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3. 日照标准 4. 污染源要求 污染源主要指:学校和运动场地,饮食店、修理铺、锅炉房和垃圾转运站等 绿化植物以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 选用少维护、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5.绿化植物类型
17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7.建筑设计 9.建筑造型与装饰构件
住区绿地率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公共建筑的绿地率 6.绿化面积 符合重庆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规定不同 7.建筑设计 8.建筑材料及制品的选用 一般以国家和重庆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文件为依据 9.建筑造型与装饰构件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 装饰性构件功能化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 室内噪声源一般为通风空调设备、日用电器等 10.室内噪声级
18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12.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 11.房间隔声 性能 13.围护结构内 表面防结露 14.外围护结构 热工性能
主要指:外墙、隔墙、门窗和楼板的隔声性能 满足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低限要求 11.房间隔声 性能 污染物主要包括: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 符合现行《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有关规定 12.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 13.围护结构内 表面防结露 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结露 主要指:屋顶和东、西外墙的热工性能 其隔热性能或者加权平均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外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满足相关要求 14.外围护结构 热工性能 有害物质包括: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C)、苯、甲苯等 参考规定:GB 18580~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和《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15.建筑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
19
建筑 评分项 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热湿环境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土地利用 室外环境 室内声环境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节材设计 材料选用
自然通风 室内气流组织合理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一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 可调节遮阳措施 视野要求 采光要求 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效果要求 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热湿环境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土地利用 避免光污染 场地内环境噪声要求 场地内风环境要求 绿化覆盖率、户外透水铺装面积 室内噪声级 隔声性能 平面布局与空间功能的合理安排 专项声学设计 室外环境 室内声环境 建筑 建筑体形规则 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 评分项 公共交通便利 无障碍人行通道 机动车停车设施 公共服务便利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节材设计 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雨水径流 绿化方式与植物配置 材料选用 装饰装修材料 旧建筑材料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建筑材料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建筑与围护结构 能量综合利用 建筑体形等优化设计 外立面透明围护结构可开启面积比例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20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土 地 利 用 架空设计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废弃地再利用 多功能共享 修建人防工程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公共建筑:容积率 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土 地 利 用 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绿地包括:建设项目用地中各类用作绿化的用地 修建地下停车场 修建地下设备用房 修建地下步行通道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要求不同
21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室 外 环 境 针对于夜间室外照明、室内照明的溢光、广告照明、建筑反射光 避免光污染
采用反射比≤0.20的玻璃幕墙 隔声窗/隔声门/屋顶铺设隔声板/绿化防护种植/封堵漏声孔洞/室外隔声构件/优化建筑布局减少噪声敏感房间的噪音/合理布局动静分区/社区机动车噪声控制 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 场地内环境噪声要求 室 外 环 境 室外热舒适 行列式和自由式建筑群布局/设置防风墙、板、防风带/导风墙,导风构件/利用主导风、山谷风、水陆风/设计连续开敞空间/采用数字分析技术对建筑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 场地内风环境要求 室内自然通风 种植屋面/透水地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0.4的围护结构材料/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遮荫措施的面积>50% 绿化覆盖率、户外透水铺装面积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2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交 通 设 施 与 公 共 服 务 合理设置出入口并设置便捷的步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重视建筑与公共交通站点的联系 合理设置出入口并设置便捷的步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公共交通便利 场地内人行通道均采用无障碍设计 交 通 设 施 与 公 共 服 务 无障碍人行通道 与建筑场地外人行通道无障碍连通 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机械式地下停车库 错时停车方式 机动车停车设施 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适度设置地面临时停车车位 主要包括城市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六大类设施 设置居民步行5-10min可以到达的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便利
23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场 地 设 计 与 生 态 采用生态恢复措施,如物种框架法,最大多样性法
保护和回收利用场地表层土 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充分利用表层土 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 雨水花园 /下凹式绿地 /屋顶绿化/植被浅沟 /雨水管截留 /渗透设施 /雨水塘 /雨水湿地 /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 超过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场 地 设 计 与 生 态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评估可能存在的水涝风险,防止径流外排在其它区域形成水涝和污染 雨水径流 乡土植物占总植物数量的比率≥60% 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 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常绿树与落叶树按1:1比例搭配 群落乔木量约为3株/100㎡绿地 以乔木为主,合理搭配灌木和草坪 绿化方式与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24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建 筑 与 围 护 结 构 使得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日照和采光 建筑体形等优化设计
窗户的可开启比例对室内的通风有很大的影响 外立面透明围护结构可开启面积比例 对开推拉窗的开启比例大致为40-45%,平开窗的开启比例更大 外墙绿化 外墙外保温 外墙内保温 外墙自保温 复合墙材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其指标应优于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25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能 量 综 合 利 用 太阳能光热系统 太阳能光热系统 太阳能被动式建筑设计
热泵方式(污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地源、空气源)提供生活热水 热泵方式(污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地源)供暖或空调制冷 能 量 综 合 利 用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光热系统
26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材 料 选 用 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建筑材料 装饰装修材料
指从建筑拆除得到或从其他地方获取的旧建筑材料 旧建筑材料 材 料 选 用 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情况下直接进行再利用 钢、铸铁、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玻璃、塑料 石膏制品、木材、橡胶 需要通过改变物质形态才能实现循环利用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既可以直接再利用又可以回炉后再循环利用 采用以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等为原料生产的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 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建筑材料 主要包括建筑、工业和生活废弃物
27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节 材 设 计 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建筑体形规则
当建筑场地内无既有建筑物、构筑物,或能合理说明场地内已有建筑物、构筑物不能或不适于利用时,本条不参评 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
28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室 内 声 环 境 优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 室内噪声级
隔声门/隔声窗/声闸/弹性垫/消声器/声桥隔断技术/浮筑楼板/墙体隔声/减震垫 隔声性能 室 内 声 环 境 建筑功能优化布局减少相邻房间噪声干扰 同层排水 新型降噪管 减少排水噪声、管道噪声,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平面布局与空间功能的合理安排 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 专项声学设计 专项声学设计
29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室 内 光 环 境 与 视 野 建筑间距不低于8m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要求不同 开设外窗的卫生间
视野要求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要求不同 室 内 光 环 境 与 视 野 主要功能房间75%以上的面积,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 采光要求 高侧窗/反光板/棱镜玻璃窗/导光管/光纤/天窗/下沉庭院/采光井/集光导光设备/玻璃灯/折光棱镜 主要针对于室内大进深区域或地下空间 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效果要求
30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室 内 热 湿 环 境
活动外遮阳设施/中空玻璃夹层智能内遮阳/外遮阳加内部高反射率可调节遮阳/建筑遮阳一体化设计 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可调节遮阳措施
31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室 内 空 气 质 量 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90%及以上的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导风墙/拔风井/拔风中庭/捕风塔/太阳能烟囱 自然通风 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重要功能区域 风井拔风 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空气 室 内 空 气 质 量 室内气流组织合理 与排风联动的二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 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CFD软件模拟室内自然通风状况 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设置机械排风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 与排风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 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一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 保证地下车库污染物浓度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32
建筑 加分项 性能提升 创新 建筑方案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碳排放计算分析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采用创新且实用的新技术 墙体自保温系统 建筑底层架空 使用污泥生产建筑材料 采用绿色环保灭火剂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建筑结构体系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空气污染物浓度 建筑 性能提升 加分项 创新
33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性 能 提 升 优于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并满足下列任意一款的要求:
1 围护结构全部热工性能指标在满足规范表4.2.10的基础上再提高10%; 2 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不小于25%。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性 能 提 升 采用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重点鼓励钢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体系三类 建筑结构体系 除应包括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之外,还应包括其他的人员经常停留空间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装修工程竣工后,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规定值的70%。 空气污染物浓度
34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创 新 建筑方案具有明显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建筑性能质量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特征 建筑方案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 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要求。 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包括建筑固有的碳排放量和标准运行工况下的资源消耗碳排放量 碳排放计算分析 创 新 采用创新且实用的新技术 不在前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包含范畴内的创新实用技术 自保温系统具有不燃烧、外装饰物易牢固粘贴、施工方便、可与建筑主体同使用寿命等特点 墙体自保温系统 建筑底层架空 建筑底层架空,充分利用地形风,促进通风 使用污泥生产建筑材料 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利用污泥为原料生产建筑材料 采用绿色环保灭火剂 使用具有绿色环保标识的灭火剂
35
结构 1.场地选址 控 制 项 3.建筑造型与装饰构件 2.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选用 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36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1.场地选址 2.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选用 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无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 无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 无有害有毒物质危害 1.场地选址 2.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选用 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 装饰性构件功能化 3.建筑造型与装饰构件 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预拌混凝土产品性能稳定 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减少材料损耗 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37
结构 评分项 节材设计 材料选用 建筑形体规则,结构传力合理 优化结构体系及构件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 可重复使用的隔墙和隔断比例
预制装配率 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部品比例 合理使用清水混凝土 结构 节材设计 评分项 材料选用 选用本地建筑材料,降低运输成本 预拌砂浆比例 高强建筑结构材料比例 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38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节 材 设 计 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建筑形体规则,结构传力合理
多层纯框架结构、高层剪力墙(或支撑)结构、剪力墙(或支撑)、空心楼盖技术、预应力技术、复合地基、复合桩基、主要部位采用清水混凝土 结构体系指结构中所有承重构件及其共同工作的方式 优化结构体系及构件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 在土建设计时考虑装修设计需求 节 材 设 计 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玻璃隔墙、预制板隔墙、木隔墙、大开间敞开式空间内的矮隔断 拆除中基本不影响与之相接的其它隔墙,拆卸后可进行再次利用的 可重复使用的隔墙和隔断比例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构配件的替换和再利用创造条件。 预制楼板、预制梁、预制柱、预制剪力墙、预制外墙板、预制阳台板、预制楼梯 预制装配率 工业化部品是在工厂内生产,在工程现场直接组装的整体建筑部件 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部品比例 整体厨房、整体卫浴间、装配式隔墙、复合式外墙、集成吊顶、工业化栏杆、工业化雨篷、成品风道 可减少装饰面层的材料使用,并减轻建筑自重 合理使用清水混凝土
39
评价标准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材 料 选 用 选用本地建筑材料,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距离指一般控制在500km内
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地面砂浆、防水砂浆、陶瓷砖粘结砂浆、界面砂浆、保温板粘结砂浆、保温板抹面砂浆、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自流平砂浆、耐磨地坪砂浆、饰面砂浆 预拌砂浆是由专业化工厂规模化生产的 预拌砂浆比例 材 料 选 用 ≥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400MPa级钢筋/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金属复合保温板、轻质复合墙板应用技术、纸面石膏板、非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板 可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3方面考虑 高强建筑结构材料比例 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耐候结构钢、耐候型防腐涂料 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可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2方面考虑
40
给排水 1.水资源利用 控 制 项 2.用水器具 3.给排水系统设置
41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水资源利用 3. 日照标准 给排水系统设置
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 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水资源利用 制定节水方案 采用节水器具 采用节水设备 用水器具 3. 日照标准 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给水水压稳定,可靠,给水系统分区合理 根据用水要求不同,给水水质应达到标准规定 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 给排水系统设置
42
给排水 评分项 1.日用水量满足国标节水要求 7.水资源利用 2.管网漏损控制 8.景观水体设计 3.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9.室内噪声控制 给排水 评分项 4.用水计量装置 10.绿化节水灌溉 5.卫生器具用水效率 11.其他用水设备的节水 6.场地雨水控制 12.用水效率为国标1级
43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日用水量 管网漏损控制 用水计量装置 用水效率为国标1级 此条文为加分项,是绿色建筑鼓励选用更高节水性能的节水器具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小于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不小于中限值要求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小于节水用水定额的中限值、不小于下限值要求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小于节水用水定额的下限值要求 日用水量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 管网漏损控制 按照使用用途,对厨卫、绿化景观、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用水计量装置 此条文为加分项,是绿色建筑鼓励选用更高节水性能的节水器具 的体现。 用水效率为国标1级
44
节水器具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卫生器具用水效率 2.管网漏损控制 节水龙头 坐便器 节水淋浴器 加气节水龙头 陶瓷阀芯水龙头
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得2分 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二级得4分 卫生器具用水效率 节水器具 2.管网漏损控制 陶瓷阀芯水龙头 技术途径 节水龙头 坐便器 节水淋浴器 压力流防臭、压力流冲击式6L直排便器 3L/6L两挡节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 6L以下直排式节水型坐便器 感应式节水型坐便器 带洗手水龙头的水箱坐便器 加气节水龙头 陶瓷阀芯水龙头 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 水温调节器 节水型淋浴喷嘴
45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2.管网漏损控制 管网支管 减压阀(入户前压力不大于0.2Mpa) 节水减压阀
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但大于0.20MPa 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2.管网漏损控制 技术途径 管网支管 减压阀(入户前压力不大于0.2Mpa) 无负压变频供水 小区采用温泉热水 用水分项计量及收费 高性能阀门,管材,管件 节水减压阀
46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水资源利用 中水处理系统 MBR膜处理系统
有地下温泉条件的建筑采用温泉热水,但必须保护性开发利用,节约地下热水资源 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水资源利用 技术途径 中水处理系统 MBR膜处理系统
47
技术途径 人工湿地 造流技术 生态湿地技术 生态浮岛技术 生物物理技术 人工湿地
48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雨水控制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场地雨水控制 5.卫生器具用水效率 雨水渗透措施 雨水回用系统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55%但低于70%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但低于85%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场地雨水控制 植草砖/多孔沥青地面/多孔混凝土地面 技术途径 雨水渗透措施 绿化灌溉 景观水体的补水 洗车、道路冲洗 垃圾间冲洗 雨水回用系统 雨水膜处理系统 雨水全自动过滤处理系统 塑料模块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控制 雨水利用措施 氧化塘/人工湿地/土壤渗透/ 水生动植物净化系统 雨水处理措施 5.卫生器具用水效率
49
节能技术的利用——绿化节水灌溉 绿化用水是用水的重要部分,采用节水型绿化灌溉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用水量,节约水资源。 绿化节水灌溉方式
50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绿化节水灌溉 微灌/微喷灌/ 渗灌/管灌/喷灌 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
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或种植耐旱型植物 绿化节水灌溉 技术途径 微灌/微喷灌/ 渗灌/管灌/喷灌 传统漫灌 喷灌 滴灌 微喷 相对节水率 1 30-60% 50-70% 50-70% 适用绿化类型 大田 大型公共绿地 一般绿地 高尔夫草坪,温室 小型复合式绿地 经济性分析 最节省 一般 较贵
51
中水利用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水资源利用 景观水体设计 室内噪声控制 其他用水设备 的节水 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
利用水生动、植物等生态水处理技术进行水体净化 景观水体设计 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问题 采用同层排水,或新型降噪管,使用率在50%以上 室内噪声控制 用水量占其他用水设备用水量的50%的用水设备采用了节水设备或措施 用水量占其他用水设备用水量的80%的用水设备采用了节水设备或措施 其他用水设备 的节水 中水利用
52
节水 技术途径 减压阀 无负压变频供水 游泳池循环供水系统 小区采用温泉热水 景观水循环供水系统 用水分项计量及收费 管网支管
高性能阀门,管材,管件 管网支管 循环水系统 游泳池循环供水系统 景观水循环供水系统 绿化灌溉 公共浴室淋浴器 恒温混合阀 脚踏开关 微灌/微喷灌/ 渗灌/管灌/喷灌 高效节水洗衣机节水洗碗机 节水电器
53
电气 1.电能耗独立分项计量 控 制 项 2.照明功率密度值 3.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 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的要求
54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1.电能耗独立分项计量 3. 日照标准 2.照明功率密度值 3. 室内要求
有助于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 按用户及公共设备分别计量和考核用电 运行评价还需查阅分项计量记录 1.电能耗独立分项计量 照明功率密度值分为“现行值”和“目标值”,其“现行值”是新建建筑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 “目标值”要求更高,是努力的方向 2.照明功率密度值 3. 日照标准 公共建筑常用房间或场所的不舒适眩光应采用统一眩光值(UGR)评价 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Ra)不能小于80 常用房间或场所的显色指数最小允许值应符合标准规定 3. 室内要求
55
电气 评分项 4.照明功率密度值 1.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2.电梯和步梯的选用及节能控制 5.三相配电变压器
6.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3.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措施
56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避免产生光污染 技术途径 采用反射比≤0.20的玻璃幕墙 采用数字分析技术对建筑日照进行模拟分析
对于居住建筑:限制设置玻璃幕墙 对于公共建筑:玻璃幕墙应满足《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的要求 室外照明设计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 避免产生光污染 技术途径 采用反射比≤0.20的玻璃幕墙 采用数字分析技术对建筑日照进行模拟分析
57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措施 技术途径 新型高效光源:照度调节控制/紧凑型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电磁感应灯 /LED光源
照明系统采用分区控制、定时控制、自动感应和照度调节等措施中的两种及两种以上 照明系统分区需满足自然光利用、功能和作息差异的要求 公共活动区域全部采取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措施 LED照明 自然采光 技术途径 新型高效光源:照度调节控制/紧凑型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电磁感应灯 /LED光源 智能照明控制:分区控制/定时控制/自动感应控制/光控照明控制 /照度调节控制
58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三相配电变压器 技术途径 动态无功补偿 分项电能计量 谐波抑制和治理措施 主要针对节能变压器和无功管理
所用配电变压器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三相配电变压器 技术途径 动态无功补偿 分项电能计量 谐波抑制和治理措施
59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照明功率密度值 技术途径 节能灯具
不少于总建筑面积60%的区域,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 所有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 照明功率密度值 技术途径 节能灯具
60
暖通 控 制 项 1.单元空调机能效比 2.分户计量装置 3.能耗独立分项计量 4.室内噪声级满足要求 5.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
风量等设计
61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单元空调机能 效比 分户计量装置 能耗独立分项计量 室内噪声级满 足要求 房间内的温度、 湿度、新风量
冷源的能源效率对节省能源至关重要。 将冷源的性能系数、能效比作为必须达标的项目 单元空调机能 效比 将能效与经济效益发生关联,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 应设置用户自主调节室温的装置。收费与用户使用的热(冷)量多少有关联 分户计量装置 能耗独立分项计量 利于建筑各类系统设备的能耗分布,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 室内噪声级满 足要求 主要功能房间的噪声级低限值,应分别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不同类型建筑涉及房间的要求一一对应 房间内的温度、 湿度、新风量 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62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雨水控制 不采用电直接 热设备作冷热源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2.管网漏损控制 分布式能源系统
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必须严格限制这种“高质低用”的能源转换利用方式 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 2.管网漏损控制 技术途径 雨沼气采暖、生产热水 雨水控制 生物质能应用 太阳能光热系统 太阳能被动式建筑设计 太阳能利用 空气源热泵 地埋管地源热泵 地表水地源热泵 污水源热泵系统 热泵系统 太阳能利用
63
暖通 评分项 冷、热源机组能效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风机的位风量耗功率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 能耗降低幅度满足要求
冷却水应采用循环供水系统 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调新风比 暖通 评分项 室内噪声级 降低部份情况使用下的能耗 利用余热废热 室内气流组织合理 合理采用空调系统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值 冷、热源机组的能源效 率等级
64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能耗降低幅度满足要求 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值 冷却水补水使用 非传统水源 室内噪声级 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风机的位风量耗功率
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 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规定值的20% 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风机的位风量耗功率 不小于5%,但小于10%,得3分 不小于10%,但小于15%,得7分 不小于15%,得10分 能耗降低幅度满足要求 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值 系统全年能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 运行时,开式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 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 冷却水补水使用 非传统水源 噪声级低于低限要求和高要求标准的平均数值,但高于高要求标准的数值 噪声级低于高要求标准的数值 室内噪声级
65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冷却水应采用循环供水系统 冷、热源机组的能源效率等级 室内噪声级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低于50%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的比例分别不低于25%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不低于2%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空调冷却水采用循环供水系统,冷却塔补水管设置计量装置 冷却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 空调冷却水系统具有以下处理功能:过滤或旁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 冷却水应采用循环供水系统 冷、热源机组的能源效率等级 此条为加分项,要求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的能源效率等级均为国家现行有关能效等级标准规定的1级。 室内噪声级
66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技术途径 冷、热源机组能效 能源效率等级2级及以上的空气源冷水(热泵)机组
冷、热源机组的能源效率等级均为国家现行有关能效等级标准规定的2级,得3分 冷、热源机组的能源效率等级均为国家现行有关能效等级标准规定的1级,得6分 冷、热源机组能效 技术途径 技术途径 能源效率等级2级及以上的空气源冷水(热泵)机组 能源效率等级2级及以上的地埋管地源热泵 能源效率等级2级及以上的地表水地源热泵
67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大送回风温差送风系统 1 技术途径 2 3 4 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调新风比及空调系统 大供回水温差冷(热)水系统
最大可调新风比不小于75% 可实现全新风运行 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调新风比及空调系统 大送回风温差送风系统 1 技术途径 大供回水温差冷(热)水系统 2 大供回水温差冷却水系统 3 与冰蓄冷结合的低温送风大温差系统 4
68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室内气流组织 合理 置换通风 导风墙 拔风井 捕风塔 太阳能烟囱 风井拔风 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空气 诱导气流方式
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室内其他空间或室外主要活动场所 重要功能区域通风或空调采暖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参数设计要求 室内气流组织 合理 技术途径 置换通风 导风墙 拔风井 捕风塔 太阳能烟囱 风井拔风 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空气 诱导气流方式 诱导气流方式
69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与排风联动的二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 1 技术途径 2 3 4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新风联动 实现对室内污染物浓度如甲醛超标实时报警,并与新风系统联动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与排风联动的二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 1 技术途径 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2 CFD软件模拟室内自然通风状况 3 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设置械排风 4
70
技术条文 性能要求 技术途径 利用余热 废热 排风热回收 生物质能应用 废热回收利用 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提供建筑所需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 利用余热 废热 技术途径 排风热回收 生物质能应用 转轮式全热交换器与热回收系统 板翅式热交换器及其热回收系统 沼气采暖、生产热水 废热回收利用 冷凝水冷量利用 冷凝器余热利用 蒸汽余热利用
71
怎样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重庆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一星级项目:8个 设计阶段:9个 二星级项目:3个 竣工项目:2个 三星级项目:1个
运营阶段:1个 截止2013年7月,重庆市具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共有12个。
72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73
中冶赛迪大厦 项目效果图 项目鸟瞰图 建筑基本概况 项目规划图
74
节能幕墙系统 屋顶绿化 可调节外遮阳 钢结构体系 自然采光通风 绿化遮阳 室内垂直交通系统 雨水、中水 回收利用技术 地下空间利用
75
中冶赛迪大厦 赛迪大厦办公楼节能技术应用 廊道式外循环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降低能耗 活动内遮阳 双层幕墙热通道内设置活动遮阳百叶 自然采光
高效照明 采用节能灯具,采用智能照明控制技术 能量回收 设置热回收式新风换气机,热回收效率大于60% 幕墙 围护结构 屋面及楼板均蚕采用保温材料 屋顶绿化 庭院式屋顶花园,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空间利用 建筑地下空间应用面积达21107㎡ 建筑多处采用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技术 分项计量 建筑安装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实现能耗实时监控 水资源利用 采用节水洁具,回收雨水、污水,管道漏损设计 玻璃 采用高透光6+12A+6透明内层Low-E低辐射玻璃
76
能耗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显示,建筑设计总能耗为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75.96%
参照建筑模型参数的设定按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值设置。 设计建筑模型参数按实际设计参数进行。
77
后勤工程学院迎宾楼(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
项目鸟瞰图 项目效果图 建筑基本概况 项目规划图
78
后勤工程学院迎宾楼(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
诱导式通风中庭 屋顶绿化 复合热水系统 太阳能路灯 地源热泵系统 斜坡绿化 “可呼吸”幕墙系统 垂直绿化
79
后勤工程学院迎宾楼(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
后勤工程学院迎宾楼节能技术应用 “可呼吸”双层玻璃幕墙系统,保温隔热 内/外遮阳 采用建筑构件/固定百叶/活动百叶等遮阳方式 自然采光 热工照明 采用节能型灯具和智能化灯光控制模式 空调设备 利用可再生能源并进行热回收,过渡季节通风 玻璃 围护结构 高强钢筋砼框架结构,严格控制窗墙比 环境补偿 设置景观水池、回收中水雨水、室外立体绿化 自然通风 利用风压、热压及“烟囱”效应实现自然通风 设置采光井、引入光导纤维和光导管照明 地能利用 土壤源热泵应用 太阳能利用 25㎡太阳能集热器、40㎡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水资源利用 中水占总用水量47%、采用节水洁具、建立人工湿地 楼宇智能化 楼宇安全报警、设备运行控制和能耗计量系统等
80
官方网站:www.cqgbc.org 联系电话:65128079,13508385852 邮 箱:13508385852@163.com
Thank You! 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 , 邮
Similar presentations